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8年高考历史综合训练测试2

时间:2009-10-18 17:32:54  来源:李铜玉
 

      历史30道选择题和10道非选择题

一、选择题

1.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局元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发展,为此党采取的重大政策有 ①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②开展合作化运动 ③建立人民公社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实行对外开放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提出建立人间天国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不具备实现理想的社会环境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3.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适宜作为论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日德兰海战          C.太平洋战争            D.朝鲜战争

4.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B.中国、英国、德国、美国

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5.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但很快盛极而衰。它给当今社会留下的历史教训最主要的是                                    

A.加强以德治国,紧跟时代潮流       B.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C.惩治贪污腐败,加强政权建设       D.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调整创新

6. 100多年来中国崛起的三次尝试:①19世纪中后期的同光中兴;②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业化建设。同光中兴时期中国崛起的“尝试”主要是指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突出反映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崛起中所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以下文化名人属于法国的有 ① 歌德 ② 拉伯雷 ③ 洛克 ④ 狄德罗 ⑤ 笛卡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8.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其中,秦朝担任此职责的官员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刺史             D.锦衣卫

9.宋初统治者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 

A. 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B. 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C. 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D. 知州改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并规定“三岁一易”

10.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面是一副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  ②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北方农民南移  ②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的奖励农耕的政策  ④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4.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A.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首先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                     D.最早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5.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中共党史上与之紧密相连的重大事件是                                                     

A.开始由大革命失败转向土地革命兴起      B.“两个务必”要求的提出

C.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6.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取得最终胜利,其重大意义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的企图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④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1947年8月27日,毛泽东无比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以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这是因为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把敌人压缩在交通线和大城市

C.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D.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18.观察右图,依据照片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此照片可能摄于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十年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9.思想文化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主要是因为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下列属于莎士比亚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的是 ①实行资产阶级开明君主的专制制度 ②赞美现实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 ③揭露封建制度的冷酷无情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20.近代史上的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民族危机,挤入大国行列的国家,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两次快速发展的其相同因素是   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②都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 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的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②垄断组织的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③资本对工业生产的满足程度 ④农业与工业发展的适应程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2.2006年9月17日,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由图纸变成现实。它一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隋朝宇文恺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B.唐代长安城有市、有坊,坊市分开

C.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D.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最外

23. 列宁曾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             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2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5.右图中A地区的主权在法德两国之间几度易手。普法战争后,A地区重新回到法国是根据                 

A.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B.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C.慕尼黑会议与《慕尼黑协定》

D.1942年26国会议和《联合国家宣言》

26.世界近代史上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的方向是由北方到南方,决定两国统一方向中原因最主要的是

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较发达           B.南方实力较弱

C.北方有统一的决心                   D.南方是农业区

 

 

27.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下列选项中的论点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兼爱”“非攻”③“制天命而用之”④“民贵君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B.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

C.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       D.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

29.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是因为

A.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          B.科举是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C.儒家思想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D.儒家思想有利于法国的统一

30.图为《讽刺与幽默》上登的一幅漫画,它主要反映了日本

A.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社会暴力激烈       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二、非选择题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纷争的年代,孟子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用游列国,上说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应推行“仁政”。“仁政王道”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益相连,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其三民主义所以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要优越,正在于它有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民生主义,“本党的民生主义,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平均地权。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制定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海》《美国劳工关系法》等一系列法律。

——摘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是怎样阐述“仁政”思想的?并简述唐太宗实践孟子政治思想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原因和个人认识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怎样调整美国社会利益分配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社会相对和谐与发展的?

 

(4)综合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举国上下都很关心 “三农”问题,这是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是历史性的变化。

(1)请说出唐朝政府在前期和中后期分别实行了怎样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有何变化?它们对经济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有何积极作用?

 

(2)列举出明朝、清朝实行怎样的赋税政策?这两项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6年起免征农业税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请分析其现实意义。

 

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及当前我国政府由于关注民生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几次重要的税费改革(不少于三次)?并简要说明这些改革的内容及其所起的共同重要作用。

 

(5)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6)比较中外土地问题的解决,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1953年国家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实现对农业改造的?


     (8)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9)到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3.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材料:在中印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经历过3次高潮: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期,两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患难之交;上世纪50年代,以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的友好合作。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国情。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再掀中印关系发展新高潮。

(1)写出古代中印两国交往开始的时间和途径。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唐朝时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3)中国辛亥革命和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有何共同的新特点?

 

(4)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有何相同的国际影响?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又有何不同?

 

(5)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印度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4.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材料三    我国部分指令性计划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
 工业消费品价格
 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
 100
 100
 100
 
1993年
 11.6
 10
 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

     请回答: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 这些评价有何特点? 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

目前,央视二套热播的《大国崛起》的序言中说: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请回答:

(1)影响英国从19世纪中期“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的因素主要是什么?由此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2)日本的经济腾飞主要有两次,请问是哪两次?第一次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经济腾飞的影响是什么?

 

(3)德法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拿破仑、希特勒两人曾以武力谋求欧洲统一,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共同原因何在?当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呈现出的特点是什么?

 

(4)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总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三人倍受美国人民爱戴,试述其原因?

 

(5)纵观各个大国兴衰的过程,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只要言之成理,任答两点即可)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修筑宽广的“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筑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这条直道由咸阳经过上郡、云阳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了配合驰道的修筑,秦王朝还统一了车轨,即统一车辆的轮距。

                            ——据郭志坤《秦始皇大传》

材料二  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入安东道;二曰登州(今山东蓬莱)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入回鹘;五曰安西入西城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 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朝政府为发展国内交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秦朝和唐朝的交通发展,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 明 )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亦贪纵无忌。             

 ——《明朝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宣德以来“贪污成了官场积习”的具体原因。

 

(4)你认为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的根源是什么?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方人士认为美国联邦是当初各州自由加入而组成的,现在各州仍然有权利自由退出。而北方人士则认为,各州既然已经加入联邦,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入时需要全体联邦成员的同意,退出时也必须经过同样的程序。根据以往的经验,南方人相信,北方民意是有分歧的,北方人不愿意发动战争,即使南方独立了,北方也不会动武。如果发生战争,很多北方人反而参加南方集团作战。南方的一些领导人以为他们一来兵多地盘大,二来会得到英国、法国的强力支持。

材料二 1860年12月20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特别代表大会,169名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一项法令,取消这个州与其他各州的“联盟关系”,也就是从美国中独立出来;1861年1月1日,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以84票对15票决定脱离联邦……

材料三  林肯在就职前后一再发表讲话,他说,共和党并不是废奴党,他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南方的奴隶制。他要求南方各州不要脱离联邦,而是在联邦内解决问题。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林肯表示:“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决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请回答:

(1)在美国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时,南方的奴隶制度并没有受到直接和立即的威胁。据材料一分析,南方诸州为什么仍然宣布脱离联邦?

 

(2)材料二中,南方诸州“投票”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林肯总统就职演说中对这种“投票”行为的态度?

 

(3)1999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在访美期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说明中国有权像美国一样用武力对付“台独”势力。这席话在台湾立即引起了争论。台湾方面代表性意见认为朱镕基引例不当,认为美国南北战争是由奴隶制引起的,所以不能与目前海峡两岸关系相比。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内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中国政府是否有权动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

 

 

10.阅读下面的材料:2007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一  2007年4月19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了主题为“和谐中原,和谐中华”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3万多名各界人士前来拜谒。新郑市黄帝故里经过不断修缮整扩及举办一系列拜祖活动,已经日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黄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的方面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最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和”。和谐,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根据历史传说和专家考证,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景仰,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举行盛大拜祖活动的传统。新郑黄帝故里拜祖活动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0余次。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于推动郑州市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推进郑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整理于新华网河南频道

材料二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2007年4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三,千里中原,惠风和畅,牡丹争艳。应中共河南省委的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夫人连方瑀女士与上万名海内外来宾一起,来到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河南省新郑市,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黄帝精神就是“和谐”,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充满了和谐的成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是如何体现和谐的?

 

(2)新时期,党和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近年来,在台海关系方面,加强了民间和政府间的友好往来,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分析]题干考查在农村实行的重大政策,⑤实行对外开放是针对城市采取的重大活动,排除⑤,其他四项都是建国以后党在农村采取的重大政策。 [答案]C

2、[分析]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分析。 [答案] C

3、[分析] 紧扣题眼:海洋,海战。朝鲜战争以陆战为主。[答案] D

4、[分析]四条曲线表明了大国的兴衰,A明显是中国,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走上坡路的时候,中国正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势力日衰。B在三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最早,而且在19世纪8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可以判断是英国;C在1860年以后快速发展,可以判断是美国,经过1861—1865年的内战,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是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后,经济也快速发展。[答案]D

5、[分析]本题考查封建盛世的历史教训,实质在于考查康乾盛世“盛极而衰”的本质原因。康乾盛世无论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还是从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讲,都可谓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它不知变通,不了解世界发展趋势,致使中国长期以来闭关落后,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究其原因是改革与发展出现了问题。[答案]D

 6、[分析]此题为材料式选择题,必须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抓住题干中“同光中兴时期”的时间限定语,不难排除A、D两项。再对比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进行了30余年的近代化实践,而“戊戌变法”只维持了短短的百日新政,还未及全面铺开,由此不难判断出哪个更“主要”。[标准答案]B

7、[分析] 解题时可用排除法,歌德和洛克是英国人。[答案] D

8、[分析] B项太尉主管军事;C项设立于西汉,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D项设立于明朝。[答案] A 

9、 [分析] 题干强调的是有关司法方面的工作,故C、D两项与题干无关可排除,A项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并非由各州派文官担任。B项符合要求。 [答案] B

10、[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首先可以排除法①。[答案]D

11、[分析] ①错,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三大原则;②错,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才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因此,正确答案是③④。[答案] C

12[分析] ④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当时事实不符。[答案] B

13、[分析] 知道备选项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可判断。[答案] D

14、[分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故正确答案应是D项。[答案] D

15、[分析] 从题干中“武汉”“中共党史”等关键词,联系所给四个选项对比分析后即可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16、[分析] 四点全部为长征的历史意义,故选D项。[答案] D 

17、[分析] 分析理解材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材料中所给的“1947年”“刘邓南征”“战略进攻”等关键词,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C

18、[分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判断分析能力,关键是要依据图片中文字的提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 B

19、[分析]①主要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的人文主义观点,②是其喜剧主要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③是其悲剧主要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答案]D

20、[分析]两次发展分别指明治维新和二战后两个时期,明治维新时期,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二战后,进行了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显然①、②、③是相同原因。[答案] A

21、[分析] ①②③④所述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 A

22、[分析] 赵州桥是李春设计的;卢沟桥是近代修建的;明朝北京城分三重,最外是京城。只有B项是正确的。[答案]B

23、[分析] 依题意可知这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只有D项 。[答案] D

24、[分析] 经济体制的创新一直是考查重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新经济政策和新政的背景影响可知A、C、D三项正确,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答案] B

25、[分析] 图中A地区是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迫将其割让给德国。后来根据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答案] A

26、[分析]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由北方到南方,主要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来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选A。[答案]A

27、[分析]此题目是组合式选择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和谐社会”的准确含义,既包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实际上也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次要注意联系教材相关内容,准确理解选项中的论点。由此可知④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题意不符。[答案]B

28、[分析] 注意比较的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即找他们的共性。A、B、C三项都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答案] D

29、[分析] 欧洲之所以应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是因为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途径。当时的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根据世袭原则选拔官吏,使资产阶级有才能也无用武之地。[答案] A

30、[分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判断分析能力,解题关键依据图片和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判断。[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思路分析] 解答第(1)问时注意联系孟子的主张来回答,防止答非所问;第(2)在回答原因时,务必联系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革命目的,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第(3)问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内容。(4)问为开放型问题,只要切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经济上: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生活上: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 “小康”生活。实践效果: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较快,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内涵: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原因:①社会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己经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②个人认识原因:孙中山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革命实践中,开始感觉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初步意识到革命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的。孙中山认识到,欧美国家虽然富强.但社会贫富悬殊太大,造成社会问题,中国应该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结合,既实现共和,又保障民生。

   (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通过加强对工业的指导,既防止行业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又调节资产阶级内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关系,缓和阶级矛盾;调整农业的政策,既维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行救济和“以工代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救济,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启示: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答案](1)前期的租庸调制;后期的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资产为主。 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明朝: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增长。清朝:摊丁入亩,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急剧增加。
    (3)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了农民各种负担,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上得到解放。

(4)隋唐时期,“庸”规定可以纳绢代役;(任选其中三条)“两税法”规定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收税;明朝“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共同作用:有利于保证农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赋税征银,有利于减轻农民人身依附,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了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滞缓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  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支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有利于西部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大的国市市场,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统一征收地税。正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6)启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要想长治久安,必需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要想使革命成功,必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7)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8)包产到户的主要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或集中经营管理,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可)。重要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9)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3、[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围绕“中印关系”为主题的时政热点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比较的角度。

[答案] (1)西汉与陆上丝绸之路。佛教。以佛教为纽带,中国与天竺文化交流加强。中国高僧玄奘和义净。
    (2)主要不同:领导阶级(农民阶级与封建王公)、斗争对象(清朝封建统治与英国殖民统治)、起义主力(农民阶级与土兵)。主要相同点:发生的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性质(都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反殖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3)共同的新特点: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斗争纲领;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属于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4)相同的国际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不同:在中国,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本国反动政府;在印度,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殖民当局“和平”移交政权。
    (5)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技成就突出。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中国主要原因: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高科技。

 

4、[思路分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勾画了中国古代强盛、近代沉沦、当代崛起的演变历史。回答第(1)问时要求归纳概括,要点全面。解答第(2)问时,必须进行对比分析。解答第(3)问时,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概括出经济体制的变化。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对外友好往来、文化繁荣。唐朝在制度层面影响东亚,中华文化圈形成。

   (2)政治: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清朝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经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清朝手工工场缓慢发展。科技:英国近代科技快速发展,清朝处于传统科技阶段。对外:英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清朝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英国一个时代。

   (3)变化: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5、[思路分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人民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主题,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第(1)(3)(4)问比较容易,可直接作答。第(2)问应从到达的范围、交往的程度和传播的文明角度说明唐汉丝绸之路的发展。例举成果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角度。解答第(5)问时,要从当时中法社会状况中寻找原因。

[答案](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2)发展:到达的范围更广,可以穿过北非到达西欧;交往的程度更深,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同时广泛地吸收西方文明。 物质文明:丝绸;生产技术:桑蚕技术;科技:四大发明。(其它的符合史实均可)

(3)唐朝。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放;积极与邻国及欧非国家交往,传播先进文化;邻国努力向中国学习。

(4)原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意义和影响:符合海外各国人民的利益,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5)角度:反对神权;强调理性。 特点:充分肯定和赞扬。原因:①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间矛盾尖锐,启蒙思想家渴望用理性的武器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中国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引起启蒙思想家的向往;中欧缺乏密切联系,西方对中国了解不充分。

 

6、[思路分析]此题从当今最热点的央视节目入手考查相关历史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等项能力。其中第(1)问需要弄清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丧失工业垄断地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然后才可以得出相应结论来;第(2)问要关注日本经济腾飞的特殊性原因,而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对经济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第(3)问中所指的两件大事为拿破仑对外战争与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二者失败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欧洲一体化特点可结合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历程来认识;第(4)问主要抓住三位总统对美国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大事来回答;第(5)问主要依据以上回答来归纳总结。

[答案](1)科技因素——积极利用则兴,不积极利用则衰;殖民地因素——殖民地多、市场广阔,利于经济发展,而殖民地多,也成了后来英国不愿意更新技术设备的原因。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优势的东西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2)明治维新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战后50年代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一次经济腾飞原因:明治维新为日本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明治政府的扶植;通过对中国等国的掠夺,获得大量的资金与资源。第二次经济腾飞的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失败共同原因:长期战争消耗,引起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的不满;被侵略地区人民的不断反抗。特点: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一体化。

(4)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林肯——击败南方种植园主的叛乱,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并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5)大国崛起的道路,如果只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7、[思路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及发展对外交往的前提,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此问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两个重要朝代秦朝、唐朝在交通方面的成就。第(1)问要求学生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找出秦朝发展国内交通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第(2)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出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的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3)问说明重视基础建设的作用。

[答案](1)措施:修筑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轨。影响: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发展:海、陆路交通畅通,开辟了通往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陆路和海路远达亚、欧一些国家。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3)作用:改善社会生产环境和条件,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8、 [思路分析] 解答第(1)问时,要求从材料中提炼有关信息。解答第(2)问时,也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第(3)问比较容易,直接从材料中可找到答案。第(4)问,要明确吏治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本身。

[答案](1)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

(2)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

(3)原因:以奢相尚;监察失职。 

(4)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9、[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组合题,寓意深刻。解答时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领会命题意图。第(1)问从材料中找原因。解答第(2)问时,注意时间信息,“1860年”“1861年”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前。解答第(3)问时,注意“引例”的含义,也就是中国台湾问题的实质与当年美国南北战争性质是一样的,都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

[答案](1)各州有权自由退出联邦;北方内部存在分歧,不愿也不会发动战争;即使北方发动战争,许多北方人也会支持南方;南方兵多地大;有英、法的强有力支持。

(2)以合法的形式宣布独立,这是一种分裂国家的叛乱行为。林肯认为这种“投票” 行为是无效的。林肯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符合和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3)南北战争虽由奴隶制的存废而引发,其实质是统一与分裂之争。如果“台独”势力公开宣布台湾“独立”或造成台湾事实上的“独立”,中国政府都完全有权以武力来维护国家统一。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分裂国家法》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10、 [思路分析]本题以“2007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主线(明线),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暗线,要求学生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里有效捕捉关于和谐社会的历史知识。既有传统思想里的和谐成分,也有再现中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关于“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问题,也应归入“和谐”范畴。因此在答题时应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组织合理答案要点。第(1)问,答题时应注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时间段限制,内容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的关于和谐的思想观点。第(2)问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重大举措,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采取的重大方针政策。第(3)问既包括中国历史,也覆盖世界历史,既有热点知识,也考查了基本知识,注意结合时政,这样就可以完整地归纳出答案来。

[答案](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2)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关注“三农”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之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有利因素:①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人心所向: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正式归中央管辖,清政府设置台湾府。④国际法依据: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法都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⑤政策保证:“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②某些外国干涉势力,如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