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8年高考历史模拟训练 5

时间:2009-10-18 17:32:55  来源:李铜玉
 

 

广东天河中学李铜玉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992/index.shtml

 

 

一、选择题: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实现统一是在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321年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3.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文字 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④         B.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鸿胪寺卿           D.丞相

5.下列关于秦始皇修筑的大型工程的说法不正确是

A.这些工程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从“阿房阿房,始皇亡”这句民谣中可以看出人民对大兴土木是非常憎恨的

C.秦始皇修筑的大型工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长城的修筑主要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进攻

6.秦朝为了防止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的措施是

A.统一六国            B.实行郡县制          C.由皇帝任免中央官吏         D.统一文字

7.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表述正确的是 ①统一文字为隶书 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8.秦朝能够做到“一法度衡十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文化交流增强                   B.秦朝严明的法律

C.国家实现了统一                       D.秦国文字、车轨等使用方便

9.下列的表述中,你认为最能反映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是

A.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礼崩乐坏                             D.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0.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1.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皇权至高无上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大臣专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        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13.关于唐初的“玄武门之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帝位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实质上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          D.造成了唐初的大动乱

14.君主善于纳谏、臣下敢于劝谏突出体现在下列哪一对君臣

A.秦始皇与赵高          B.唐太宗与魏征       C.唐太宗与房玄龄       D.唐太宗与杜如晦

15.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形成“翁婿”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和的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薛延陀               D.吐蕃

16.下列机构中是唐代设立的作为接待各国使者官方机构的是

A.羁縻府州         B.都护府            C.六部                 D.鸿胪寺

17.下列制度中,在唐太宗时期沿用或完善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 ④科举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18.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高丽               B.百济              C.新罗              D.日本

19.唐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原因有 ①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对外交通比较便利 ③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代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唐太宗晚年为反省总结自己的过失,撰写了

A.《帝范》           B.《贞观政要》       C.《唐律》          D.《新唐书》

21.郑成功收复台湾前,侵占台湾的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22.康熙帝亲政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铲除鳌拜           B.三藩割据          C.噶尔丹叛乱        D.沙俄入侵 

23.1662年,郑成功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势力,收复了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打败郑氏家族的势力,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评论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两者都应肯定

B.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两者各为私利,都应否定

C.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24.康熙帝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在西北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收复台湾           B.三藩割据           C.噶尔丹叛乱       D.沙俄入侵 

25.下列战役中,性质与其他战役根本不同的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昭莫多战役       D.雅克萨战役 

26.下列措施不是康熙帝时实施的是

A.恢复开科取士       B.设南书房           C.设军机处         D.册封达赖喇嘛

27.据《尼布楚条约》,下列哪些是中国的领土 ①雅克萨 ②黑龙江流域 ③乌苏里江流域 ④库页岛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8.清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C.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29.下列不属于隋炀帝所作所为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远征高丽         C.统一文字        D.巡游江都

30.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31.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32.被漠南、漠北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康熙           D.乾隆

33.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34.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鏊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35.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6.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平定三藩 ②抗击沙俄 ③三征噶尔丹 ④统一台湾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37.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38.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39.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C.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D.唐太宗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0.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 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1.“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和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42.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说明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43.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A.方向不定的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

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气

44.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45.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46.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巩固清朝的统治

C.收回西南地区                        D.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

47.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48.“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49.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 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 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③尊重喇嘛教 ④册封达赖和班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材料四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 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

 

(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

 

(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1)李斯。统一思想,巩固统一,维护秦朝统治。没有。

(2)材料二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但是手段太毒。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未起到维护秦朝统治的作用,因为刘邦、项羽不是儒生。材料四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而秦朝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

(3)焚书、坑儒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但它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2.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人物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历史前进对此,有人认为“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认为“英雄造时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那一种观点正确?

 

(2)请你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例加以说明。

 

(1)时势造英雄。

(2)战国后期,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与地区间联系加强;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长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不断减少,实现了局部统一;由此可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秦王嬴政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广纳贤士,正确部署,加上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最强的实力,使他最终灭六国实现统一。所以,嬴政的个人因素确实发挥了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是战国后期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位统一六国的英雄。

 

 

 

3.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康熙帝时期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民族问题?

 

(2)康熙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盾。

(2)康熙帝时期一方面镇压汉人的反清斗争,另一方面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沿用内阁制,奖励垦荒,尊孔崇儒、开科取士。这些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也加快了满洲民族自身的发展。

    康熙帝三次亲征,武装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此外,他特别尊重喇嘛教,多次在多伦地区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并在藏蒙地区册封活佛。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康熙帝时期,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此外康熙帝对外逐步推行闭关政策,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反击,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出生在东周末年。当时东周已经开始衰败,有7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之间发生了历时几百年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战,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在当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战国末年(秦始皇诞生)时,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后,选拔了许多得力武将,对其它六个国施展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即秦王朝,自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宣布郡官职位不能继承,国家大事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调动位置,以防他们建立势力范围;修建驰道、直道,连通首都与各郡。秦始皇所确立的这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这位皇帝在公元前213年,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纳了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工、兵、农书、法书、医书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国史书和其它书籍,使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烈火。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打击异端思想,借故将在咸阳的460余名读书人活埋,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边远山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不仅将中华民族千余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付之一矩,更严重的恶果是扼杀了学术探讨的自由,中断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而且从此开了中国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的先河。

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击了“匈奴”。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秦始皇调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赵、秦原修筑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补,新筑,把北方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墙,这就是代表中国悠久历史见证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不惜数次花费巨万钱财,还将3000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鱼鳖;为修自己一座陵墓,发70万刑徒,终年累月地去营造;修阿房宫、筑长城、击匈奴、戍边塞……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人民在横征暴敛,苛捐重税和无休止的徭役下已无法生活下去。剌杀秦始皇的事多次发生,但都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农民陈胜、吴广带领广大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就崩溃灭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长河转折点上的伟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引自《中国文化网/中国概况/历史/中国皇帝》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的主要活动。

⑵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

 

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即秦王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如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

⑵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 观点。

 

⑵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⑶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⑴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⑵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⑶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6.阅读下列材料

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但他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之区。因此,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然而,郑氏在台湾转入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郑经乘吴三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子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解,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了极大的骚扰。所以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因此种种,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这年台湾又发生内哄,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长子被杀,幼子郑克爽立。郑克爽时年十二岁,大权尽操于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康熙帝遂欲趁此时机,解决台湾问题,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决计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郑军二万士卒、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澎湖一破,台湾震慑。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施琅入台受降,郑克爽乃率众剃发,登岸归顺。

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引自《资料库·康熙皇帝收台湾》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评价郑氏在台湾的活动。

 

⑵根据材料,归纳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必要性。

 

⑶根据材料,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⑴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然而,郑氏在台湾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⑵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

⑶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阅后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

(1)“以民为本”(或答“民本”思想)。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①重民(认识民众是立国的根本);②爱民(关心民众的劳苦);③养民(不要过度掠夺民众);④从民(根据民意任用贤人);⑤信民(取信于民)。(只要求意思类同,答对即可)
   (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
   (3)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要从实际出发办事。(其它启示合理即可)

 

8.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5:ABCDC      6—10:BDCDD     11—15: DADBD     16—20:DADCA     21—25:DBACD

 

26—30:CDACD    31—35:DBBDA     36—40: DCBCD    41—45:CBCBB     46—50:BCABC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