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中考历史知识异同点比较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专
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单
最新热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时间:2009-10-18 17:35:50  来源:本站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A.轿子       B.人力车       C.自行车         D.汽车

 

2.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3.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台湾省      D.江苏省

 

4.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的看法?

 

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三、问答题

 

6、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我们今天的交通工具又有哪些呢?

 

⑵当今中国交通工具出现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⑶现在你的家乡和你的同学的交通工具状况如何?

 

⑷你喜欢什么样的个人交通工具?谈谈你的理由?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D

 

二、材料解析题

5、⑴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⑵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⑶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三、问答题

6、⑴①轿子、马车、帆船等。 ②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⑵①科技的进步 ②好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③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⑶方法提示:根据活动任务,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题目可以是《我家乡交通工具的发展》。调查、采访对象可以是周边的单位或个人,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调查表的具体格式可以自主设计,具体答案略。)

⑷方法提示:个人喜欢的交通工具,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出行方式、工具的利弊谈自己的理由。

⑸最后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展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