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广东历史状元谈复习备考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
最新热门    
 
广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

时间:2009-10-18 17:10:50  来源:张敏
 

 

等等我们的灵魂

——记2009年广东高中

历史课堂教学与评价研讨会

 


                   
韶关田家炳中学 

张敏

 
 
一直在疑惑:究竟什么是历史?
 
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又是什么?
 
一直在反思:一个历史教师,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非洲人有个传统:出远门的时候,走了一段路就要坐下来停一停,因为怕走得太快,走得太远,自己的灵魂会跟不上。所以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下,关键是要等自己的灵魂赶上来。只是觉得,人生也像一场长途跋涉。很多时候,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会忘了自己为何要走,要去哪里?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其中的一个典例,太专注于教,太急于去教,不知不觉却忘了:原来教是为了不教。

  
带着这些疑惑,带着些许郁闷,我来到了广东“挂绿”之乡——增城,参与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评价研讨会。增城是一个很漂亮很干净的小城市,古代以八仙中的何仙姑和“挂绿”荔枝(也是仙姑手泽)闻名。晚饭时发行程,我顺口问:“明天的示范课上什么内容啊?”“一节是东莞教研员夏辉辉老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节是深圳实验中学王果然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听完当即愕然,这两节课都是理论性强而且比较枯燥的课,说真的,不好上。挑这两节课做示范课真是艺高人胆大,一个字“牛”!

  
晚饭后,主办方组织我们参观传说中的“挂绿”古树,顺便游览增城公园。公园很大,四周的景色也不错,只是小路弯弯曲曲,时不时还有石子让你突然地崴一下。大家都走得有点累了,看看前方,终点还很远,即便累也不得不继续往前走。想想我们广东教改的路,不由一晒,异曲同工啊。夏老师原本一个人默默地走着,后来唐云波老师和她汇合一起,两人且走且谈。是的,路再长都好,就让我们边走边想,边走边说吧。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增城郑中钧中学的多媒体课室,宽敞的课室里面早已是人头涌涌。除了全省三十多名课题组的成员之外,增城的历史教师基本上都赶来参与观摩,其中一些还是早上临时接到通知就马上赶来的高三老师。看着他们,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为了某种执着,为了某种追求,也为了某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感!

  
第一节课是夏老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她一开始便引用张汉林的名言导入: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历史与现实的永恒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对学生来说,惊动他们的是一种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本课的兴趣。对在座的各位历史教师而言,惊动的是两个问号,两个惊叹号:竟然这样导入?接下去又该怎样切入?想不到!真的想不到!激情四溢的夏老师用了五段对话把教学逐步推向深入:

一、步履艰难的起步。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

二、充满挫折的探索。对话二:列宁对马克思的回答

三、沉重的步伐。对话三: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四、历史的回音。对话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五、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对话五:为社会主义把脉,为国家民族作出选择

整节课只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高潮迭起。从来没有见过学生上理论课上得如此兴高采烈,上得如此得意忘形,时不时就展开思维PK,也不断有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而作为听课的老师,我随着课的铺开,先后有三种反应。第一层的反应是:天啊?这节课还能这样上!第二层反应是:上理论课还能让学生如此开心如此投入?第三层反应:夏老师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我能不能也让学生作如此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下课铃响了,不论是讲课的老师、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都是如痴如醉,意犹未尽。这节课实在是出“彩”啊!
 


  
第二节课是王果然老师的《毛泽东思想》。王老师首先用一组配乐图片让学生神入历史。那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以及王老师的一句“任何民族都需要一种精神!”让学生们热血沸腾,成功地进入历史情景。与夏老师的课截然不同的是,王老师的课更侧重于一种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在轻松的调侃中,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伟人的风采,更让学生重新思考对伟人的评价以及一种民族价值观的取向。如果说夏老师的课是一种理性的思考的话,那么王老师的课则更倾向于一种感性的选择。我突然感到很幸福,这两节课于我而言就如一个极度饥饿的落魄学子突然有机会参与登科的“烧尾宴”,不仅是一种求知欲的满足,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课后,省课题组的成员和增城的一些骨干教师就两节示范课展开了精彩的点评:唐云波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她认为,一节能叫人瞬间起鸡皮疙瘩的课,一节有灵魂的课,一节有生成型智慧的课,一节引人深思、引人争论的课都是好课。南海教研员李小韵老师则提出历史的横截面以及历史教师的课堂定位的问题,她认为历史课堂上有选择的遗忘让人担心。孙曙光老师认为上好一节课需要全盘的考虑:时间的控制,节奏的松紧,知识目标达成与情感态度目标落实的协调,缺一不可。郑中均中学胡校长则提出一节好课需要“得意忘形”:忘课堂之形,不忘教材之形!得学生之所需,得学生之所悟!各路精英的精彩论点层出不穷,思维碰撞的火花四处激荡!我再次被强大的幸福感击中,能参与这样高水平的教研活动,真是何其有幸!!!最后,广东省教研员魏恤民老师做了《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总结发言。魏老师首先提出一个要求:“不要把历史教育工具化!”这句话让全场老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迅速想到了康德的名言:人非工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姜还是老的辣。魏老师此言不仅切中了新课改的要害,也让我们很多老师不得不深刻地反省。接下来,魏老师又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应有的态度和行动:

1、别人不敢想的,你想到;

2、别人想到没有做到的,你做到;

3、别人能够做到的,你可以做到极致。
 
最后,魏老师提出课堂追求的目标是:核心知识、思维训练与启迪、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距离5月20号开会已经过去10天了,可是我的心还一直在为那次会议而激荡。回来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王加丰教授在《500年来人文精神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一文中曾经提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将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求知。”可现在,我们有多少学生真的是为了求知而学习?又有多少一线的教师,基层的教育行政领导真的把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功利的教育只会培养出功利的人。发展中国家很多时候是为发达国家生产初级成品,难道我们的教育也只是生产最初级的自然人形工具吗?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可曾思考过,人之为人,不在其自然性,而在其社会性。看看现在浮现的社会问题吧,其中多少是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现状有因果关系的呢?那么,我们是否该是时候好好反省一下:究竟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

 
我想,对于这个疑问,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回答,一种观点。更多的是希望能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问号有时要比句号好!各位同仁,不要一味只顾着向前赶。走得太急,有时就会不小心忘了走的动机,走的方向。等等我们的灵魂吧!


历史课程网广东历史教育博客

更多图片请访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