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21

时间:2009-10-18 17:11:00  来源:陈辉
 

三、重点、难点的分析处理

  
所谓重点是指对实现教学目的而言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为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重点,对这部分内容可分配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教学。


重点的确定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学科内容本身而言,首先看整个知识内容结构中,哪一部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即分析什么是对整个历史影响重大的关键历史时间。如“大一统的汉朝”一课,西汉的兴盛,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功不可没。没有汉高祖、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就不会有汉朝后来的强盛。但汉武帝时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更加深远。因此西汉的强盛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应为重点。其次,看哪一部分知识最有利于对知识结构中每一环的理解。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我们以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为重点。因为讲清楚了这一问题,则独立战争的性质、正义性、必然性等问题就容易理解了。从以上方面考虑教学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基本结构。

二是从学生发展角度考虑。即分析课时教学内容中哪些方面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时教材上没有的,但由课文内容引发出的一个讨论问题,可激起学生多角度的争辩思考。有时某部分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动手动脑得到丰富的成果展现:表演的、制作的、写作的……此部分内容也可作为教学重点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空间。所谓难点,是指学生较难理解的、不易掌握的问题。在“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该课的难点。首先“独尊儒术”对封建王朝有什么好处?这里的儒术是否先秦的儒家思想?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备课时要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分析该课难点有什么特点?若该课难点在于学生学了某一新知识后,容易与以前的某一旧知识相混淆,教师则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区别所在;若难点在于新课中某一概念太抽象化、概念化,教师则应考虑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多举一些例子,或通过一定的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有时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手段可有效化解难点。

 

四、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这方面主要应思考以下问题:为落实教学目的,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通过哪些教材内容以及其它课程资源的学习来了解掌握,并突出重点?如“三国鼎立”一课,就基础知识来说,主要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而这一基础知识必须通过教材所列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豪杰建国等主要事件以及有关人物:袁绍、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有所了解,才能形成并掌握。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能只考虑课标要求的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否则历史教学就很容易走上学教材、背教材的歧路。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是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线索。教材则是课标精神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并非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全部规定。在保证课标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具体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考虑本课程可拓展哪些其它课程资源材料,以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并开阔学生的视野;考虑本课或其它课程资源材料与学生的哪些生活经验有关。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书本知识只有和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产生相互作用,所学的新知识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如“三国鼎立”一课,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影视戏剧的、小说的、网上的、报刊书籍资料的等等。学生对这段历史中的不少事件、人物都多少有些了解,这些课程资源的适当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某些知识经验均可引入课堂,成为共同研讨究习的教学内容。


五、确定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基本确定后,开始着手选择教学方法。其依据一般有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的的需要。实现教学目的是课时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目的。即应围绕某节课确定的三方面教学目的考虑:本节课基础知识学习适用何种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通过什么方法的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本节课内容如何组织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教学目的所确定的价值、情感熏陶?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材料的特点。不同性质的内容,如事件过程、人物介绍、经济生产、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文化成就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描述,或讲解,或讨论,或谈话;教学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内容,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同样是历史事件,若是非重点内容,可简述一带而过。若为重点内容,则往往需要叙述并辅之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教学内容查找的难易及丰富与否,也可采用不同方法。若时间允许,课程资源较丰富、易查找的内容,应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以多种形式形成学习成果;也可在学生独立查寻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三,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差异,应根据其不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方法。初中阶段虽然少数学生数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即已达到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能够对较为复杂的数理习题进行抽象逻辑推理。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极大局限,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学科的一般理论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低。再加上初中学生身体发育未成熟,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二十分钟左右,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理论性不宜过强。切忌教师长篇说教式的灌输。应以更多的谈话、讨论、表演制作、走访、多媒体演示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加强直观性,加强师生交流互动。高中生对社会学科概念的抽象理解水平已较成熟,注意力也更集中,更稳定长久,独立自主性更强,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专题问题的独立探究,让他们学会查询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对历史之迷及诸问题刨根究底。


除此而外,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内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也有差异,学生接受能力、成熟水平,并不因年龄的相同而整齐划一。同样是十五岁的孩子,就心理成熟水平而言,有的可能仅相当于八、九岁的孩子,有的则已接近成人水平;有的思维水平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有的则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对同一班级内部的不同学生教师也应采用不同方法。


第四,教师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天赋特长各有差异。教师采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如果你的多媒体演示制作技能实在蹩脚,就最好暂不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否则会影响你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方法而方法。教师应综合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教学组织得有声有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会的就永远不做。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缺陷,尽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有些教学方法是必须学习掌握的。如教师不能说我不善于组织讨论,而擅长并已习惯于包办式说教灌输,我就只能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尽可能掌握。


第五,教学条件。这主要指教学时间、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是否具备。如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是否能周转过来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是否有相关资料可查?是否有相关人物可采访?等等。一定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


正因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因此人们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堂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万能统一的教学定式,一切有赖于教师综合性地分析诸方面因素、条件,对多种教学方法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六、编写历史教学方案


对课堂教学目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基本确定后,最后要以文字方式编写打印出来,形成具体可见的教学方案,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时的依据。教学方案编写的过程,也是对教学设计进一步思考和修改的过程。


教学方案有详案和简案之分。一般来说,各中学都要求年青教师和对某学科教学经验有限的教师准备详细教案。即将课堂教学的每一子目、每一步骤、每一内容,甚至几乎要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对大多数年青教师来说,这一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年青教师的语言临时组织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知识阐述、解释不清楚,提问用语不准确的现象,这是教学中的大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难以同时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件以上不熟悉的事情上。年青教师社会和教学经验有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师生应对、课堂突发现象的处理等均较陌生,学科内容上也不太熟练。因此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新任课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充分详细的准备。这样即使出现其它突发因素的干扰,也能基本保证教学质量。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后,便可写简单教案了。简单教案一般只有基本纲目、关键概念的解释、教师难以记住的某段材料、问题、教学活动步骤等。更多的内容已储存于教师头脑里,临场可随时提用。


编写教案是教学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实际上哪怕是有多年经验的教师,当需要上公开课时都需备详案。教学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和马虎。


七、历史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如若教师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话,备课的最后一步是将成熟的教学方案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并非每节课都适用多媒体。但若教学内容需要并且教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提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能充分节省教学时间。一段材料、一幅地图、一段板书、一个讨论题、练习题,若教师在黑板上手写,费时费力。而通过屏幕,哪怕较长的材料、较复杂的地图也能立即呈现。这就将等待板书的时间,转换成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在单位时间里,学生能接触更多的信息。


2.重复使用率高,大大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劳动量。乍看起来,教案备好后要制作成课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但网上下载或通过扫描仪利用各种图片资料十分方便。一旦制成后,修改简便,重复使用率高,不再需要在不同班重复性板书,免去了带挂图、小黑板、印发资料等麻烦,上课操作起来十分简单轻松。


3.直观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好。多媒体课件集各种视听技术于一体:电影、音乐、彩色图片、文字。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可使学生在信息量有所增大的情况下,照样学得轻松愉快。为加强直观性,要仔细考虑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各项内容以什么形式、什么顺序加以呈现。


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弄得过于花哨,每出现一组字就配上刺耳的响声。或配上过多的动画卡通插图。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制作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宗旨。影视、资料、画面色彩的设计利用都应围绕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进行。


2.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多媒体课件不是影视、板书的简单复制。不少教师也能利用影视剪辑片断辅助教学,但对怎样剪辑利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却缺少思考。因此不少教师的课件,画面也很丰富,但总难达到较好效果。在这方面有位教师做得较好。该教师介绍“戊戌变法”一课时,利用了电影《谭嗣同》片断。从维新派寄希望于袁世凯,到袁世凯告密,慈禧返京镇压,一直到谭嗣同被捕。在临刑前谭嗣同豪迈地说:若革命成功需要流血牺牲的话,请自我谭嗣同开始!一幕幕情节让学生感受到反面人物的阴险狡诈,维新变法的艰难,维新人物处境的危险。把学生带入双方较量的十分紧张的气氛中。谭嗣同等的被捕,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学生对这一结果既感到必然又很无奈,让人十分压抑。而谭嗣同的壮语使学生同情变法的情感多少得到激励。正在这时,屏幕画面突然定格在谭嗣同壮语后的狂笑上,音乐骤停。学生心灵为之一震,全班屏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没有任何激情的解说,却达到了很好的情感熏陶的效果。这样运用影视片断,就是教师的一种再创造。可见,一段影视,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什么时候用,用到哪里为止,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思考。多媒体课件不能仅仅是板书的翻版,否则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难以体现,这实际是多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多媒体教学十分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并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


3.注意画面动感。多媒体教学能做到鼠标一按,屏幕转变。比以往的板书自然多了一份动感,屏幕内容的多样化色彩,也多了几分生动性。因此,一些教师设计课件时,不再考虑生动形象问题。实际上屏幕内容整版的静态变换仍带有很大的机械性、呆板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很好发挥。教师应充分应用多媒体软件的多样化设计功能,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地图呈现的进军路线,经济、政治扩张等,可以动态方式逐步呈现;屏幕诸多内容中要强调的重点可适当闪现;文字可以从左到右以类似书写的顺序呈现出来。有时还可以动态图解方式化解难点。这样既能很好抓住学生对所讲问题的注意力,又使教学变得非常直观形象,极大减少了学生理解、掌握上的困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