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史研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
新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法
最新热门    
 
教育部课改十年征文选:作业创新

时间:2009-10-18 17:11:01  来源:王俊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课改十年——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征文选登

 

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

○ 王俊伟 ○

(推荐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3期)

 

 

笑话引发思考

    人总是这样,习惯了,总觉得天经地义,改变一下会如何?想都没想过。就像新课改,由于习惯的因素,总觉得新课改不合适或者离自己很远,到底怎么样?没有实践过,也说不清。

    前些天,在网上见到一则笑话,是某地区的历史试题。

  原为唐高宗之后,后登基为帝,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是

  (1)文则天 (2)武则天 (3)文则地 (4)武则地

  为了救爱妾而引清兵入关的明末将领为

  (1)吴一桂 (2)吴二桂 (3)吴三桂 (4)吴四桂

捧腹之余,仔细想想,这题自有可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即: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之中掌握准确的历史知识。我想,设计练习题的目的不在难为学生,而在于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只要能达此目的,怎样出题都可以,何必尽是板着脸孔,陷阱重重?由此我想,自己以前是否有这个毛病?以往的历史教学是否应该反思?这对当前我的历史教学有何启示?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看起来还真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新式寒假作业

  放寒假的时候,学校要求布置寒假作业,可是布置什么作业呢?还是老套子,做一套题,或每天读几页书?这些太乏味了,容易招学生烦,再说也与过年的气氛不符,学生胡乱应付怎么办?所以我决定,要一改以往的做法,结合时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搞一次创新,布置一次新型的寒假作业。我设想,这次作业要体现以下几点要求:

  1.得利用过年的题材,因为这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能提起学生的心劲,要有兴趣。

  3.量不能过大,难度不能太高,得有完成的可能性。

  4.得注重乡土特色,体现历史的人文关怀。

  5.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不能“四不像”。

  6.最关键的一条,要体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这六点原则,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来做:一是家乡、家庭史研究,比如村名变迁研究,家庭收入变化研究等;二是搜集家乡年节材料,透过这些材料的演变折射沧桑的历史。

  我害怕学生不懂这些题目,本想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示范作业展示一下,可又害怕学生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具体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讲解这些题目的做法和意义,并强调了几条原则,以定规矩:

1.选题要现实、具体,切忌大而空,尽是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废话之类的东西,最好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发扬两种精神:小题大做,刨根问底。

  2.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研究计划。选题、搜集史料、史料分析、成果表述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周密、科学的步骤。

  3.最大化地运用平时所学的文本知识,要通过这次作业达到对“经典基础知识”了然于胸的效果,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如翻阅家存图文资料、采访家乡老人、实地考察、上网搜索等途径和方法。尽量搜集第一手史料,如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要尽己所能,辨析自己搜集而来的史料的可信度。

  5.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动手动脑、思考探究,考证解析要多样、全面、辩证、准确。我强调两点:首先提倡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大胆地假设,但考证必须细致、全面、有力,做到“无证不立,孤证不立”。

  6.最后总结心得体会或启示认识一类的东西,要尽量发掘其现实意义。

  7.表达成文要规范,文字要简洁、准确、流畅。

  二是深入学生中间,利用我的历史知识诱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进行“点火”工作。若是新安县仓头乡横山村的学生,我就同他讲了一些明清时期横山吕氏家族的盛况。如对新安县铁门镇的学生,我就和他谈谈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千唐志斋的历史。有个学生所在的村庄叫火虫驿,我就给他说:“你们村所处的位置极有可能在古代的一条驿道上,回去调查调查,看是不是。能不能就此作一个研究?”有个同学是新安水泥厂的,问我该研究些什么,我告诉他,一个工厂的历史不正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微观缩影吗?这位同学茅塞顿开。有个同学对第二个研究课题一脸茫然,我对他说:“你从小到现在,你们家过年的生活标准有什么变化?你再问问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过年的生活标准又是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历史?推而广之,衣食住用行,哪一项不是历史?”这位同学豁然开朗。

  通过我的诱导,同学们的兴趣来了,思维也活跃了,三三两两热火朝天地谈论着,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寒假作业相当重视,抱有很大的兴趣。

成果令人惊喜

  新学期开始了,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心想学生的寒假作业也不知道做得怎么样。等寒假作业一交上来,乐得我心花怒放,学生们的作业做得太好了,有的搞村名探源,有的研究村貌变迁,有的研究置办年货多寡、品类的变迁问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人们购买服饰的变迁问题,还有的研究春节期间物价变迁问题,研究春节期间人们出行交通工具的变迁问题……不仅研究范围广,而且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研究的深度也非同寻常,虽然还存在缺漏和不足,但对中学生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三(15)班的王亚飞同学和张博同学的作业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王亚飞同学的研究课题叫《春联见证百年沧桑》,这篇寒假作业做得十分之好,实在令人兴奋,对于他的文章我总结为“四惊异”。

  “惊异一”:我惊异于王亚飞同学思路之清晰严密。他在文章中先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说明春联能反映现实的理论问题;随后,说明他搜集春联的途径和来源;接着,按时间给搜集来的春联排序,运用课本知识分析春联反映的问题;最后,点出自己做这次寒假作业的认识。这个思路过程清晰、严密,几乎算是滴水不漏了。

  “惊异二”:我惊异于王亚飞同学对史料的搜集。有的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有的是从图书文献上看来的,如“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有的是从老人那里问来的,如“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有的是从自家门框上看来的,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是从老房子的门上看来的,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也算是史学大家傅斯年所说的“上穷黄泉下碧落,动手动脚找东西”了,岂不令人感动?

  “惊异三”:我惊异于王亚飞同学谋篇布局方面之独具匠心。如文章的小标题,他是这样写的:“民主的徘徊: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革命的巨变: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军民一家亲: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历史的迟疑: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人民的新生: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别样的共产: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歪曲的革命: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走进新时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科学发展观:平安富裕小康日,欢乐和谐中国年”这样的谋篇布局、标题构思,令人耳目一新,比干巴巴的叙述生动多了。

  “惊异四”:我惊异于王亚飞同学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和对史料的分析。对中学生来说,能把搜集来的材料按时间先后正确排序已经很不简单了,但王亚飞同学并不仅限于此,而是进一步作了解析。如对“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一联,他是这样解析的:“这是1912年,某农村的一副对联。这个时间很关键,因为1912年元旦民国建立。问题来了,为什么民国建立了,农村还有这样的春联?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辛亥革命群众基础不广泛,反封建不彻底,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尤其不彻底;其次,某些地方旧官僚立宪派投机革命,控制政权;第三,当时的皇帝还在位,直到1912年2月20日根据南北和议的结果才退位。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匆匆忙忙的张勋复辟和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结合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对对联进行分析与解读,有理有据,精辟透彻,有因有果,全面周到,很难想像这竟出自一名中学生的笔下,岂不令人惊异?

  张博同学的寒假作业名为《正村村名变迁研究》,我概括他的作业有五大特点:首先是细微着眼,立意高远,现实意义和人文意识突出,以村名演变,展现村庄历史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现实意义极强。其次是材料丰富,对常见材料的解析能力很强,例如在论证“直邑”为什么变成“真村”时,张博同学运用的史料竟是从曾做过的历史练习题中找到的,在论证“真村”为什么变成“正村”时,张博同学这样写道:“真——正,音比较接近,而村里人知识少,不会说普通话,用土话,图方便响亮,就把‘真’字念成‘正’了。我知道新安县北冶乡的胡岭村人们就称之为:胡亮村。其他地方如,林岭——林亮;王岭——王亮;石寺——石自;崔坪——崔爬;耿庄——戈庄等类似”。其他特点如脉络清晰、表达流畅,逻辑严谨、考证严密,理论思维能力强,等等,令人惊叹不已。

  总之,同学们做的寒假作业,超出了我的想像,看起来,不能低估学生呀。

重鉴赏的表扬

王亚飞同学实际上并不算是很爱学习历史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也不是多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一定要对王亚飞同学提出特别的表扬,或许,这正是他转变的开始。可是怎样表扬呢?在历史课上说他怎样聪明,他的寒假作业有多好?这不是不可以,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表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好作业,仅仅表扬两句然后束之高阁?那样太可惜了。把文章印发给全体同学?同学们看得不一定深入,对他们的促进作用不大,也不行。思前想后,我终于想了一个绝招:把王亚飞同学的“成果”编成一道历史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做。

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1.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是对王亚飞同学劳动的肯定;

2.让其他学生分享王亚飞同学的成果,有助于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这的确是编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绝好材料和切入点;

  4.我也想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一下编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说干就干,当天晚上我就忙碌起来了。首先,研究考纲中关于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核要求;其次,找来历年高考历史题,尤其上海试题,认真研读;再次,思考命题立意和视角及其思考问题的设置和赋分策略;最后,再次研读这个寒假作业,并重新阅读教材,思考如何使之有效链接。

  思考完毕,赶紧动手,终于把题编出来了,如下:

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用春联表达心声与期盼,春联内容演化也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是如何解决的?(2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2.指出此处“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的一副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指出此时国民政府的政治举措。(2分)

  材料四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的一副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4.指出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2分)材料五 以下是建国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集锦:

  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5.请以时间先后为序重新排列春联顺序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题出来之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转念一想,自己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一下这几道题,于是我赶紧把题做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这才长舒一口气,抬头看见墙上的挂钟,已经凌晨两点多钟了,心想,该睡个好觉了。

  几天之后,我把试题发给学生,同学们看到后,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王亚飞同学,因为试卷上醒目地标注着——命题人:王俊伟王亚飞。

  由此我想到,张博同学的寒假作业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于是,另外一道题展现在我的眼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正村原名为真村,其来由是穷,正所谓“十年灾,九年荒,这里才是真村庄”。改革开放后,村民认为“真村”之名名不副实,故改为“正村”。

  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村民为什么要改村名?

  由此我又想到其他同学的寒假作业,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或者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有助于我们开辟寒假作业里的大天地?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师生双赢结局

  事后,王亚飞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老师,非常感谢老师给我的鼓励,我觉得我的作业做得还不够好,以后一定会再努力的。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知道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把历史书翻了几遍,掌握了很多知识;第三,我找到了自信,别人对我的看法改变了,这是最重要的。以前我可能有点毛病,希望老师不要介意,今后我一定努力学习历史,因为学历史太有乐趣了,希望你能监督我、指导我。最后,希望老师多布置点这种作业。”

  在这次做寒假作业过程中获益的何止王亚飞同学一人?张博同学在其寒假作业《正村村名村貌变迁研究》的结尾写道:通过这次村名变迁的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思想认识到课程学习都有了更大的进步。一、学习贵在运用,要学以致用。平时学习的知识总感觉没有用,但通过这次研究改变了我的错误认识,而且更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我的知识。二、处处留心皆学问。以前对这句话理解得有些肤浅,通过这次研究,深刻意识到了这句话的内涵。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学问是无处不在的,老人、村碑、网络、练习题,哪里没有学问?但关键是缺少发现、总结,因此要注意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提高认识。三、掌握了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兴趣增加了。首先,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证据不足,不能胡乱下结论;其次,研究历史不容易,不能马虎,论证要严密,资料要准确;再次,历史知识无处不在,研究历史太有趣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历史。四、学习要探索多种方法。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史料,历史教材,我翻了再翻,甚至把之前做过的习题都重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比平时多看几遍书的效果都好,而且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化,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五、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了,因为我的家乡和祖国一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六、也是通过这次研究,我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村名不能随意更改。因为,村名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甚至是标志性的意义,村名一改,这种意义极有可能丧失,这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当地发展都是不利的。

    还有同学说:“这次我的作业完成得不好,但我仍然有收获,一是分享到了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自己也进步了。二是知道了该如何做这种作业,再布置这种作业我就不怕了”。

  实际上,我也通过这次作业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要搞新课改就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破除头脑中旧条条、旧框框,敢于创新。 

二、新课改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我们还能把它做好,一定要有搞好新课改的信心。

    三、新课改是很具体的事情,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要有搞好新课改的决心。

    四、课改无禁区,课改不限时,教育者要有一定的职业敏感,随时随处都是课改的好时机、好地方。

    五、要勇于实践。首先,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要积极地践行新课改理念;其次,有好的想法,一定要积极实践,否则稍纵即逝,只要去实践,都有成功的可能,当然,不实践一切都是零。

  六、要信任学生,不能低估学生,学生们的能力是非同寻常的。

    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首先是生活实际,其次是知识和智力基础。这种贴近,可以是学习形式也可能是感情沟通,途径不一,要多多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八、要调动学生的“内劲”。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内劲”,让他好学、乐学,这才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九、要适时激励学生,尤其激励那些后进生和转化生,或许你的激励正是他走向成功的起点。

    十、要成就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就可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十一、要善于发现。以前自己从来没想过命题的事,总觉得自己知识贫乏,但这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或许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和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要仔细地发现、选取。

    十二、要探索多样的教学落实方法。落实不一定就要抠、逼、抓、压,关键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劲”以及能引导学生实践不同的学习形式。

     最后一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中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无疑是一种成功,不信您试试?

 

(作者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471800)

 

———————————————————

 

教育部《课改十年-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全国征文评选通知


官方网址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ttp://www.ncct.gov.cn/jyd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

 

官方网址2:新思考网

http://blog.cersp.com/index/1299211.jspx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901/10698.html

 

官方网址3:中国教师研修网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channel/blog/act/8818.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