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邦明:历史地图册的使
刘伟明:老师老师怎样上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戴羽明:赵括是纸上谈兵
戴羽明:教师课后反思盲
黄文明:城郊中学高一历
钱玉明:以“百家争鸣”
戴羽明:彻底解脱“皇权
葛明:历史教材的一点瑕
葛明:中学历史教材插图
最新热门    
 
葛明:提剑跨骑,再战江湖

时间:2009-10-18 17:11:09  来源:葛明
 


出关献辞 

葛明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我的这个历史课程网博客已经关闭了一段时间。闭关期间我不止一次的想,这样退缩妥协是否可以把事情平息一下。我发现,我退步的时候事情或者还保持着惯性,或者就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我除了我已经宣示过的一点忧虑和不安以外,对自己的立场从来没有放弃的意思。所以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决定提剑跨骑,再战江湖。诗曰:

提剑跨骑挥鬼蜮,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始叹江^湖几人回。(徐克版《笑傲江^湖》)

注:当初那篇惹祸的文章依然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被批评的人依然在揣测作者的来历,很有趣!您不妨看看!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被带向何方?
──2008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非选择题评析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葛 明

 

今年的中考已经尘埃落定,但对中考试题的争论和研究会一直持续下去,毕竟中考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但就历史学科而言,我们一直希望中考历史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使我省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经历了“喧嚣、沉寂”之后顺利实现“突破、升华”。但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却令人很失望,我们没有看到命题人在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上有任何的努力,甚至命题的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本文拟就文综试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非选择题(31、32、33)展开讨论,并向各位命题专家请教。

 

这三题命制形式各有不同,分别反映了历史教学中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很耐人寻味。

 

第31题要求“读图,回答问题”,因此“图”在题目中就是需要分析、理解的材料。该题中的图一是“美国麦道飞机国外零件供应地示意图”,图二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与图有关的问题只有一小问,“图一、图二共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需要图片资料,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问题应该是常识。但是以图片形式来呈现,反而极容易出问题。所谓趋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说是“事物朝着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势头”,也就是说趋势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并隐含着变化完成时的状态。麦道飞机的跨国公司形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确是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但是它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无法显示出“变化”,更不用说“势头”了。因此对于回答问题来说图片成了无用的摆设,根本无从根据图片材料作答,中考命题都受到以图片使用为目的的课改流弊影响,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第32题是文字材料题,材料的利用率与31题相比有所提高,尤其第2问明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当是有意识地考查考生把握史料的能力。遗憾的是,设问缺乏严密性,毛病也出在第2问上。从参考答案推测,命题者想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如何得到巩固的,但是命题者的设问却变成了以“英国资产阶级”为主体,问“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方式巩固统治的”,回答重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观努力。因此答案中“发展生产”一项就在材料中得不到落实。“材料二”的内容涉及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利”。但材料没有提供更多可供解析的内容,更得不出工业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发展生产”措施的结论。我们认为可以把问题改为“据上述材料,分析17-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渐巩固的原因有哪些?”

 

第33题是三道非选择题中最荒谬的一题,完全破坏了历史研究中比较方法使用的原则,甚至让人怀疑命题者的专业素养。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甚至说“如果我们把比较史学说成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恐怕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种方法也要受到种种限制,最基本的要求是比较双方要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要有可比性,判断其“可比性”一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标准:①用来作历史比较研究的,必须是在社会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经过两个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比如今年中考文综试卷选择题第13题涉及的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②要符合各类历史比较研究法的要求,如就类型比较而言,所比较的事物,必须在同一类型中或同一层次上,比如选择题第15题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③要把所比较的事物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具体的比较。单纯满足某一项条件是否可以比较,需要具体分析。

 

我们不妨以此来检视一下第33题。该题比较的对象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双方是否具有可比性呢?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社会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但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继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看作同一事物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而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不能如是观,它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所以尽管题中规定了双方比较的具体范围,即“结果及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也无法逃脱不具可比性的评价。很显然,命题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看作了一次历史事件,这样的硬伤是无法以任何形式的理由为托辞而推卸责任的。我们只能惋惜的说:第33题的命制是彻底失败的。

 

当然,历史试题的不足并非只有前论的种种,我们想还可以简单提示以下两点。

 

(1)视野狭窄。三道题都是就事论事,缺乏必要的拓展和联系,不符合文科综合命题的要求。所谓文科综合,不能停留在就同一话题从历史和政治学科角度分别命题的浅层次理解上,而应该真正整合知识,着眼于能力考查,实现文科的“综合”。

 

(2)观点片面。观点的片面化主要表现在答案要求上,在《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常见这样的表述“答出其中两点(或三点)即可”,我们认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适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不等同于简单列举,如果要求“列举出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人”,这种情况下每一项答案都是同质的,也就是不同答案之间不存在任何重要性的差别,因此可以一视同仁。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比如判断某历史事件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答出其中的部分内容就可以得分,无疑混淆了不同答案之间所表示的能力要求差异,就会造成分数相同而实际能力各异的尴尬现象。我们一再呼吁分数不反映全部的能力,能力却被分数掩盖,在中考这种毕业生升学的选拔性考试中,如此忽视考生能力上的区别,真是不可思议。

 

面对这样的中考试题,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办,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会被带向何方,相信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都会充满忧虑。要知道,我们只分析了非选择题部分的三道题,并没有对整个试卷所体现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估,就发现这么多绝对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看来,历史课程改革如何突破的问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解决不好,真要误尽苍生了。

 


附2008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非选择题

 

31.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美国麦道飞机国外零件供应地示意图

图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1) 图一、图二共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 在这一趋势中,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确立了统治。为巩固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件,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了力量,并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利。

 

材料三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工人为争取普选权掀起了宪章运动。尽管当时宪章运动没有取得成功,但后来英国统治阶级为避免社会动荡,实行了一些改良,工人获得了包括普选权在内的部分民主权利,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

 

(1)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指的是什么?

 

(2)据上述材料,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方式巩固统治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对当时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3.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20世纪上半期,在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领导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1)这两位伟人是谁?

 

(2)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不同,分别是什么?

 

(3)这两次革命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分别有哪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