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陈伟壁:历史教学目标的
陈伟壁:历史资料分析方
陈伟壁:日本历史教材中
学生陈伟航为我评历史课
陈伟壁:温伯格历史教育
陈伟壁:我的历史教学实
陈伟壁:第一节历史课备
陈伟:必修三文化史第一
陈伟壁:如何讲述“鸦片
陈伟壁:听新航路开辟感
最新热门    
 
陈伟壁:2008年历史教育关键词

时间:2009-10-18 17:11:11  来源:陈伟壁
 

相信未来:我心目中的2008年历史教育关键词

红头船夫

2008年12月30


编者按:回望过去的一年,让我们无法忘怀的东西太多。既有百年一遇的冰雪和地震灾害,也有人神共愤的“毒奶粉事件”和揪心的“金融危机”。也有 “百年奥运”、“太空行走”梦的实现,而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年。这些事件不仅影响着我们过去的一年,而且将会影响我们的未来,毕竟从中所隐含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政府的责权”,“现代化的道路”等问题仍然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诚然,这些问题也无不在叩问当前学校历史教育的责任。历史教育能给大众带来什么?历史教育能够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透过下面的关键词,让我们思考2008年历史教育这个陀螺到底转得如何?


1、历史教育——被遗弃的小孩?

历史教育就象一个被遗弃的小孩,父亲——历史学、母亲——教育学,这对父母或多或少拒绝这个小孩。而这似乎也是很多交叉学科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此尴尬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我们这门学科缺少专业的研究方法。历史教育研究方法到底有哪些?一个学科的成熟离不开专门的研究方法,作为历史教育,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为止,国内似乎还没有一本专门论述“历史教育研究方法”的专著,这也是当前历史教育缺乏专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失踪的父亲又来了?

这几年,关于历史教育中的史学理论、史学观念的探讨层出不穷,估计那个失踪的父亲(历史学)又再次来敲门了。今年有几篇史学理论和观念的文章另人值得回味。如黄牧航老师的《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徐金超老师的《史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同样是谈论高考,假如只是从知识点、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答错率等来进行分析,显然还是不能起到转变教学观念的作用。曾经看到俞可平教授在《民主与陀螺》中,生动地将民主比喻为陀螺,他说:“只有转动了才好玩,不转动的死陀螺就一点也不好玩。”其实,历史教育也犹如陀螺,它需要转动,而不能成为死的,毫无生气的教育,而其中能否运转它则同样需要推动力和技巧。我想,借助史学理论来探讨高考,就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力和技巧,毕竟在考试无法避免的前提下,这种改良的方式或许更加有效,这比高谈阔论新课程新理念更加深入民心。

3、语言和动作暴力——让每个人都成了神农氏?

赵世瑜教授在评论“阎崇年被打耳光事件”时,坦言这是历史学家的悲哀,也是大众的悲哀。再看看《历史教学》关于《初中历史新课程是旧瓶子贴新标签》的文章的网友讨论中,语言的谩骂更是同样情形,历史教育网络中的漫骂已经对历史教育者造成了伤害,“文人相轻”现象让人堪忧。“如果一不如意就付诸暴力,那连人都没得做了,还要历史来做什么!”悲哀,历史教育添加了三聚氰氨,难道要每个人都成为神农氏吗?尝百草而不病。

4、“以人为本”——历史教育杂志需要什么“大观念”?

一本杂志需要有旗帜鲜明的理念,平时经常关注的历史教育杂志包括了《历史教学》、《中史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其中《中史参》所倡导的历史教育理念——活生生的历史教育,以人为本,不与现实割裂,值得赞赏。例如,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后,《中史参》第六期刊载了主编撰写的文章——《灾难能否改进我们的历史教育?》,就是鲜明的例子。而这些“大观念”与历史课堂的目标并无差异,毕竟教学也需要“大观念”的引领。诚然,历史教育不能不关注现实,历史教育应该是活生生的,对理解当年的世界和生活是用的。

5、“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子贡贤于仲尼?

历史教育研究的途径无外乎两条:一为唯理论倾向,二为经验论倾向。唯理论倾向侧重与逻辑推理和思辨,概念抽象,擅长归纳共性。而经验论倾向侧重于感官经验,探讨源自课堂的实践和教育现象。赵亚夫老师刊载在《中史参》的“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系列文章旨在沟通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提出了“新历史教育观的核心是理解人、人的文化和思想”,并且主张从多个科学的角度,比如人学、文化学、新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问题。显然,这些新主张是偏理论的,自己感觉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和学识不足。曾经和一些一线老师聊天,他们都希望专家们能够提供可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甚至直接告诉我这节课如何设计,要不然就觉得理论不必要去花时间去理解它。曾经看到《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叔孙武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孔子要高明。”子贡说:好比围墙,我的墙只有肩膀高,你可以看见里面房屋有多好。我的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你如果找不到门走进去,便看不见那里面庙堂的堂皇伟壮,各种房屋的丰富多彩。”这个比喻或许是不太确切,但无不在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去发现更加美好的东西。

6、大众历史教育——《百家讲坛》是你的首选吗?

《百家讲坛》真的是百家争鸣吗?不太象,而关键还不是这样,而是我们不得不经常要思考这一问题——“到底历史教育要带给国民什么东西?”是权谋,暗杀,权势,还是现代的公民素养?《百家讲坛》逐渐在沦落,除了商业的口味太浓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倡导的观念一部分是在满足现代人所无法实现的权术和阴谋。市场上的很多历史畅销书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就是一场尔虞我诈、打打杀杀的游戏,“成者王,败者寇。”而已。然而,我们需要看到无论是山寨版还是精英版的历史,最重要的还是要顺这个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现代化和民主。


7、“我看新课程”——新课程变成了新名词运动?

《历史教学》杂志今年推出了《我看新课程》的栏目,引发了众多一线老师的热情讨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至今已有数年,确实需要进行一番反思。然而在反思中,我们看到“新”和“旧”似乎在我们的日常语言谱系中是势不两立的,水火不容的两个词。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好象变成了新名词运动,花拳绣腿成了新课程的标签了。有些教师看到了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面。也许乐观者与悲观者,只是一念之差。然而,新课程不能回到过去,也只有在摸着石头中过河。

8、初中历史教师——边缘化的群体?

初中历史教师,在不少地方没有得到尊重,前十年饭堂的工友成为了历史教师,而这几年其他科目的教师,教主科教的不好的教师充当了历史教师。没了考试压力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受重视,有了考试压力的它又变成了背科,这也使得这个群体显得抬不起头,究竟原因何在?其中观念是一个原因。重温赵亚夫老师下面的一段话或许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中学历史需由历史教育(而非历史学)居于主导地位,也因此而使历史教育者(中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和教学者)成为课程的主角。”这样看来,初中历史的教学并不亚于高中历史、大学历史,如果是历史学的话,大学的历史显然比高中、初中更为复杂,显然谁的专业性更强不是用历史学学科的角度来判定的。

9、历史课程内容——什么历史知识才有意义?

改变“繁、难、旧、偏”的历史课程内容,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探讨历史课程内容的文章不少,例如《历史教学》所刊载的文章《论历史课程内容的革新》、

《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以“鸦片战争”为例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方面,历史,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东西,那么人为的分割、教条式的内容就不太符合历史学科的特征。另一方面,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需要来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孤魂野鬼一般。此外,从社会的发展来说,脸谱化、政治化、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与现代社会所要求公民所具备的人文素质不符合。因此,探讨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其实就是要我们回答“什么历史知识才有意义?”。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的想法,在2008年,我要感激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中国历史课程网。新年伊始,在此祝愿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生活愉快,事业顺利。希望新一年历史教育界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内容。毕竟我们不是来这做几个俯卧撑,打几瓶酱油的,在“三聚氰氨”横流的年代里,在金融风暴的引发大萧条里,让我们一起聆听40年前,诗人郭路生的《相信未来》,期待美好的新年吧。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后记:研究生这三年也很快就同这一年一样就要结束了,转眼不在,也许前面会有很多崎岖,但在这里能够得到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关心,这些都是我人生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导师冯老师,虽不是研究历史教育,但这三年,我也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比如“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深入的探究的意识”等等。历史文化学院的黄牧航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去听课,参加历史教学的研讨会,并且在论文的写作上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可以说能够认识老师,听他的课,是我这三年最大的收获。在今年,我有幸认识了何成刚博士、魏老师、夏辉辉老师、沈为慧、李老师等,学生深感荣幸。在与何博士合作撰写“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的系列文章和参与编写《历史教学设计》一书中,我得到他的启发和指导,是一次很好科研训练的经历,自己也感到在不断地进步。魏老师、夏辉辉老师、沈为慧老师,在我面临着职业的选择的困境中,他(她)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夏老师说,“我知道你非常重视,但要沉得住气,人生是有多个坎要过的,打开来看人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生一条河.相信自己,充分地相信自己!”

沈老师,在几次的QQ聊天中,他指导我如何备课,有一次是有些咳嗽,还坚持教我如何去备课。还有李老师,谢谢他对我的莫大帮助,能够过这一坎,他是尽心尽力。谢谢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们。

师兄宏杰,师妹丹霞和李娟等朋友,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几乎每次写出一篇文章,我都会让他(她)们帮我提修改建议,指出了其中的很多不足。可以说,他(她)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一个热爱历史教育的人,也是正是有了这份执着,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胜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中学历史老师,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附上2008年的一些学习成果:

和何成刚博士合作撰写介绍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系列文章:

1、《如何培养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探究能力》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六期;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八期转载

2、《关注历史知识的性质》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七期

3、《历史教学:透过电影辨析历史》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八期

4、《历史教科书使用问题的探讨》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九期

5、《如何进行基于ICT的历史探究教学》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十期

6、《历史课“人权”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十一期

7、参加《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书的编写工作,和何成刚博士负责“借鉴篇”,共4万多字。该书将在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萨姆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及其启示》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08年第十一期

9、编译《一个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系统方法》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08年第九期。(介绍美国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其中三次序材料中国化的课题由黄牧航老师主持。)

10.《香港中学会考中国历史科校本评核的特点和启示》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11月上半期(和李娟合作撰写)

11、《解读课标:提炼有价值的历史教学内容》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8年第十二期(和吴慧莹合作撰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