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陈伟壁:历史教学目标的
陈伟壁:历史资料分析方
陈伟壁:日本历史教材中
学生陈伟航为我评历史课
陈伟壁:温伯格历史教育
陈伟壁:2008年历史教育
陈伟壁:我的历史教学实
陈伟壁:第一节历史课备
陈伟:必修三文化史第一
陈伟壁:听新航路开辟感
最新热门    
 
陈伟壁:如何讲述“鸦片战争”课

时间:2009-10-18 17:03:07  来源:陈伟壁
 

 

如何讲述“鸦片战争”一课?


陈伟壁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红头船夫:

近日,拜读《历史教学》杂志任主编的文章《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以“鸦片战争为例的教学设计”》,颇受启发。文章主要想解决的如何深化历史教学内容的问题,即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所采取的内容模式——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的质疑。

这种模式的危害在于教师单纯将已有的研究结论代替了历史的事实,在没有充分铺陈史实的情况下,让学生去理解历史。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受历史事实到理解历史;也不无法让学生同情的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

以前,我的中学历史老师告诉我们,“清朝腐败,组织不力,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些结论还许没错,但是我只是被动的知道这些已有的结论。我当时真的能够理解这些结论吗?问题就在于没有充分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知识是死的知识,而且学生容易将这些观点固定化,久之,我们容易认为历史就是线性的发展,历史的细节和多变,偶然性,复杂性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结论或规律。这些是文章所带给我的启发。至于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现历史细节,让学生感受历史呢?

该文章通过《虎门大战》这一战争过程来实现这一期望。这是一种处理的方式,问题是过于细节的历史史实,学生是否容易产生历史兴趣,这份2700多字的历史材料,学生是否愿意仔细去阅读,似乎缺乏问题,叙述平淡的材料对学生来说,好像没有多大的乐趣。

为了解决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我向台湾的单兆荣老师请教如何讲述“鸦片战争”一课,他非常热心的回复我的邮件,在此非常感谢。从他的回答片断中,我也在思考台湾的历史教学跟我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下面摘录单老师的回复片断,以供大家交流。(经过单老师的同意)


问题一:在您平时的教学中,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我喜欢用史料和问答法教学。”

问题二:为什么要采用史料和问答法教学?

“学生不是空白脑袋来装知识的,他必须先行预习阅读文本,上课提问,没有问题,换我提问,我由一个个问题,将整个单元串连统整,史实的铺陈尽在其中。不要假设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带了很多先备知识前来,如何将这些串成逻辑体系,才是老师的责任。至于史实的太多细节,久了忘,Google又如此方便,老师如何不被取代,才是教学思考的重点——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这也是我跟高中老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时最强调的部分。”

问题三:怎样选择教学的内容?

“教学重点阅读史料:我喜欢处理当时人的心态,这是史学回到当下,做同情的理解,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我很少处理战争经过。”

 问题四:在“鸦片战争”一课,如何选择教学的内容?

“身处转型期的近代中国,林则徐有他独到之处,也有局限。以下节录他的两段言论,请阅读以下文字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拟颁英国国王照会稿》:“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中国所行于外国者,无一非利他人之物:利于食、利于用、并利于转卖。况茶叶大黄,外国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断其利,则夷人何以维生?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况天朝乎!”

资料二:见左宗棠时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请问:

1.    哪一则数据见到林则徐思想保守的部分?(2分)

2.    承上题,请举一例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分)

这份史料用于考试,也很适合上课讨论。以众人熟悉的林则徐,看他如何超脱时代,也为时代所限,这才是史学最迷人之处。这类议题,方能带学生进入人性与时代中,宽厚看待每一件事物,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