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陈伟壁:历史教学目标的
陈伟壁:历史资料分析方
陈伟壁:日本历史教材中
学生陈伟航为我评历史课
陈伟壁:2008年历史教育
陈伟壁:我的历史教学实
陈伟壁:第一节历史课备
陈伟:必修三文化史第一
陈伟壁:如何讲述“鸦片
陈伟壁:听新航路开辟感
最新热门    
 
陈伟壁:温伯格历史教育思想启示

时间:2009-10-18 17:11:36  来源:陈伟壁
 

萨姆•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陈伟壁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510631

《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

 

“历史思维,在其最深的结构,既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是一些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而自动产生的东西”[1]

——[美国]Sam Wineburg

 

 

一、温伯格生平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席卷美国历史教育,而其中的佼佼者当数萨姆•温伯格Sam Wineburg。温伯格早年毕业于伯克莱历史系,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来任职于西雅图华盛顿教育心理学系,2002年回到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任教。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历史教育、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历史意识、社会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而且成果斐然,他曾经主持过的项目包括了:描绘知识计划(Visible Knowledge Project)、促进历史与科学的对话(Promoting Argumentation Through History and Science,PATHS)等项目。他的近期著作包括了:《历史思维与其他非自然行为》(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2001),参与主编了《历史的理解、教与学:国内与国际的观点》(Knowing and Teaching and Learing History.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2000)、《跨学科课程:挑战现状》(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Challenges to Implementation,2000)、以及国内已经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的历史教学研究部分,正是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温伯格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教育研究专家。其中值得关注的《历史思维与其他非自然行为》(内容目录见附录部分)一书堪称美国21世纪初的历史教育研究的重量级著作[2],该著作比较具体又相当精辟地阐述温伯格在历史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

 

二、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

 

我感觉到梳理、归纳温伯格的历史教育观点,其实相当困难,因为他的历史教育研究的领域相当广泛,其次,目前大陆的历史教育研究者对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研究还没系统地介绍。[3]限于篇幅的关系,本小文只能试就《历史思维与其他非自然行为》一书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历史教育的目的、历史思维这两大方面略叙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希翼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历史教育研究有所启发。[4]

                  

(一) 历史教育的目的

1.追求人性化

温伯格在《历史思维与其他非自然行为》一书的第一部分用了两页的篇幅来叙述美国1995年的国会争议:哪些历史人物应该被选入学校的历史课程中?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参与这场争论的大多数人都将学生学习“哪一种历史”作为焦点,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问题,即学生为什么学习历史?温伯格认为喜欢特定历史内容的人,往往犯着“现在主义”(presentism)的谬误,他们急切与将现在灌注到过去之中。比如,温伯格在书中举一个例子,“林肯因为是美国黑人的解放者而被大家所称颂不已,但是当有些人在看到有些史料表明林肯也有种族主义言论的时候却慌了手脚。”[5]温伯格直言,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应该是教导爱国情操(patriotism),他认为:要学生记住更多的美国历史知识,并不会让学生因此更加爱国。[6]因为,在温伯格看来,爱国情操往往是“现实主义”的延伸。

关于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否应该教导爱国情操,笔者倾向于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现象。而温伯格所提出的“要学生记住更多的美国历史知识,并不会让学生因此更加爱国。”的现象却是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爱国教育,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知识的多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行动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那么,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温伯格认为,“历史学习的价值在于使我们人性化,扩大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复杂化我们对过去的认识。这是历史学习之所以必须在学校课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史之所以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原因。”[7]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的追求,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一文中就指出“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本来就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然而,当我们告诉学生历史是一门人性化的学科时,他们是否欣然接受呢?温伯格的在其书中,提到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的写法是去情绪化,将自己的情绪从书中抽离。”[8]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如何在历史学习中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呢?如何人性化的对待古人呢?台湾的蔡蔚群老师在《温伯格历史教育经典研读研讨会》中认为:“首先你要先将古人视为人性化的动物来看,而不是像凯撒与屋大维只在课本出现三分钟就消失了,既不探讨他的事迹,也不讨论他做的事,不用对待人的方式去对待这些古人,历史何以称为人文的学科?”[9]

 

2.学会敬畏之心

温伯格认为,古人与我们就是不同。他引述了Robert Darnton在《屠猫记》书中关于研究古人心态的一段话来表达这一观点:

“他者就是他者。我们无法如我们所想。假如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方式,就必须先有心理准备,所欲掌握的是他类的思考……我们常常被迫舍弃与过去亲近的感觉,而一次次的置身于文化的震撼之中。”[10]

在此,温伯格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到底过去是不是无法跨越的卢比孔河?显然,温伯格认为过去是一个奇异的国度,我们很难神入历史,在我们的视野中存在着灰色的地带,以致我们很难去理解过去的人和事。在这种情况下,温伯格才质疑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历史具有借鉴功能”的观点。历史到底具不具有借鉴的功能?可谓见仁见智。然而,温伯格的观点却为我们打开思考的另一扇窗户,即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过去?过去跟现在存在哪些隔阂?显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回答这些问题比无休止的争论历史是否具有借鉴功能更有教学价值,当然回答这些问题也并非易事,正如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所指出:“要真正捕捉古人的思想和意图,又谈何容易;古人并不为后人而写作,古人有古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到了后世已经被遗忘了。”。

正是基于“古人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温伯格表达了他对历史教育目的的另一个主张,他认为“历史引出最深切的责任感。(教育在拉丁语中有‘引出'的意思)作为一门课程,当它保留这些美德给宗教信仰的时候,它竭力地教授这些美德——人性的美德,面对我们认识的极限,所表现出的谦逊态度,面对浩瀚的人类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敬畏的之心。”[11]而且“当面对过去时,保持谦卑之心,谦卑地面向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这才是学习发生的时刻。”[12],诚如帕斯卡尔所言,人的生命有时脆弱如苇草。在历史教育中,教会学生对人类历史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也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可以说温伯格是在反思当前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下,主张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二) 历史思维的实证研究

温伯格在《历史思维与其他非自然行为》一书中的提出了“历史思维,在其最深的结构,既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是一些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而自动产生的东西。”这就表明了历史思维并不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会的,而是需要被训练、指导的一个过程。为了探讨历史思维,温伯格充分地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思维,即运用访谈法、调查法,以及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来进行历史教育研究,特别是历史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下面透过两个研究个案来讨论他对历史思维的理解。

1. 历史学家思考的核心要素

为了探讨历史学家思考的核心要素,温伯格设计了不同背景的历史学家和高中生阅读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莱克星顿战役的有关文件的实验,实验要求他们透过边想边说的方法来研究双方之间的在阅读史料过程中差异。其中“边想边说”(Think—Aloud)的方法与过去的内省式阅读方法主要有两个区别:第一,它要求读者一有想法就说出来,而不是在几分钟或几天之后作备忘、记录。第二,它要求读者口述其内容中的想法,而不是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

实验的结果,发现高中生的思维与历史学家的思维不同。当历史学家研究原始材料时,他们采用“来源启发式”(历史学家为了理解内容,在阅读文件之前所做的)来询问材料作者的资历、动机、文件书写的时候作者参与的事件、材料预期的读者。历史学家将材料置于历史背景下,这种方法使他们理解感知和思考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教师和学生使用来源启发式,分析历史材料更具系统化。历史学家也会使用佐证启发式(历史学家用来联系一个材料和另一个材料)来比较几个材料中的信息。历史学家在阅读材料时使材料相互联系,并且注意到原始材料中的证据和历史学家解释中的证据。而高中生,很少思考材料的言外之意,更关注材料的细节,比如名字、日期、概念,而忽视材料中作者的意图、以及所隐藏的信息。

“因此,温伯格认为来源启发式;佐证启发式;置于背景(历史学家用来描述当地,全国和世界背景下的条件和时间框架);对比思考(历史学家用来描述当时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情况),这些正是历史学家思考的核心要素。”[13]

温伯格对于历史思维的实证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学家思考的核心要素,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思维到底包括了什么,以此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这方面,美国德雷克、雷克布朗等两位教授就利用了温伯格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创立三次序的材料教学法,作为改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法。
   

2. 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的关系

在这一研究中,温伯格选择两位准老师,一位是白人男性Ted,主修历史,相当历史教师;另一位是主修物理,只上过两门历史通识课程的白人女性Ellen。二者为“高历史知识”与“低历史知识”的对照组。实验的过程要求两位被试:第一,边想边说。第二,别过度解释或评论文件。第三,不要求完全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温伯格为了帮助受测试者,提供了林肯的大事年表,并且在供阅读的文件上附上史料来源。阅读文件时,会特别附上史料来源(以粗体或斜体表示)。当受测者阅读后,询问他们记得多少,若他们可以回答,则让他们回答;若不能回答,表现迟疑、隐瞒时,再询问他们是否可从文件中看出有关林肯对于种族主义的观点,分别写下对文件的看法及思考过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者提供了下面六则有“关于林肯对种族观点”的史料,并对被试的回答作出了相关的分析:[14]

史料一:关于道格拉斯(Douglas)的演讲稿。道格拉斯反对黑人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权;林肯主张与道格拉斯相反,他引用独立宣言所说:“人人生而平等”,四处宣扬,认为应该废除奴隶制度。但是道格拉斯还是不认为黑人和白人一样是平等的。

史料二:关于林肯针对道格拉斯所说给予响应。他并没有想要争取黑人和白人一样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主读者认为林肯在此文件中似乎在规避问题)。独立宣言中所说:“人人生而平等”,是上帝赋予的权利。黑人也是凭借双手赚取生活费用,他们应享有生存、快乐的权利。

实验分析:Ted和Ellen的反应

Ted的反应平淡。因受过去课堂记忆的影响,感觉道格拉斯并非好人,所以道格拉斯所提的“反对黑人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权”激烈言论,他可以理解。虽然林肯的响应,感觉白人种族较优越,但他仍肯定林肯有替黑人争取权利。

Ellen的反应则是大感震惊。因为现今提倡种族平等,过去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他开始想象道格拉斯在什么样的场合?对着什么样的人?讲出这样的话。而听众有何反应?林肯的响应,她认为则是为争取选票。Ellen相较Ted来说,比较能够想象当时的情境。

学者针对林肯的言论做过讨论,其中有一学者认为林肯是“见不同的阵营,说不同的言论”,与Ellen的质疑相同。作者的目的并非讨论林肯这个人,而是Ted和Ellen为何会对林肯的言论产生不同的看法?Ellen相较Ted来说,比较能够提出问题和思考。

史料三:关于林肯写给好友Mary的私人信件,有关他对黑奴的了解。信中描述林肯认为黑奴是乐天知命,快乐地从事他们的工作。

实验分析:Ted和Ellen的反应

Ted认为此信件和他之前的观念不同。他认为林肯是人权斗士,应该在乎黑奴的地位平等,如今竟然认为他们所处的情况是乐观的。Ted认为此信件有问题,所以他要多阅读几次,看是否能找出错误的地方。Ellen认为此信件中是否有某些片段遗失了,导致文件有问题。

史料四:关于林肯对于未来从政的规划,他想去非洲建立殖民地,将解放后的奴隶送回。

实验分析:Ted和Ellen的反应

Ted认为此史料显示的林肯形象,与过去所学吻合,所以他觉得这份数据没有问题。

Ellen发现透过史料一、二、三、四,已慢慢建立起对林肯的形象。她发现林肯有很多面向,例如史料二林肯知道如何响应对手的问题,代表他是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懂得运用一些手段。透过史料三,可知林肯私底下对黑奴的看法。史料四,可知林肯对黑奴未来的规划。其实从Ellen思考的脉络,我们发现Ellen比较能够整合史料一、二、三、四和对她的影响;相对的,Ted则是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

史料五:关于Robinson的演讲。Robinson非常支持奴隶制度,他认为如果我们解放他们,将会导致他们的生活、文化倒退。

实验分析:Ted和Ellen的反应

Ted对于此份文件大感震惊,怎么会有人有这种看法呢?他认为此概念与林肯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此份演讲稿中并没有提到林肯。可是Ellen认为此份演讲稿反应了十九世纪人们心理对于黑奴的看法,所以和林肯相关。温伯格认为Ted忽略林肯的心理层面。Ellen认为不论是支持或反对黑奴的人,他们都是从上帝对于种族的概念出发。反对黑奴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人,人生而平等;支持黑奴的人认为上帝创造奴隶,本来就是供人役使。

史料六:William认为无论是黑人或是白人,其实都是可以获得平等。

关于Ted和Ellen的反应,研究者没有多谈。

温伯格对“关于林肯对种族观点”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的关系的好机会。温伯格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作为高历史知识的Ted并没有比低历史知识的Ellen具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思维。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个案得出这一结论:拥有很多的历史知识的人不一定就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思维。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如果只是记忆过去重要的事实,这将大大限制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发展。

除此之外,温伯格还对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式、学生历史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历史的。然而,现实表明我们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正如温伯格在《制造意义:世代之间的回忆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贯穿于美国20世纪历史教学的怪现象:最近80年里,世界完全变了;只有一点始终没变:学生对历史几近无知。温伯格认为,学生学不好历史,考不好历史,问题在于我们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实在太少,并且还认为当今历史教学的问题乃是行为主义的一项直接遗产,因为“在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脑子里,一直还是这样一种观点在占上风,就是以为学生只要手握一支HB硬度的铅笔,在试卷上给试卷正确的打勾儿,就是‘知晓’历史了。”[15]

  

三、感悟:专业化是历史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研究的一大特点,也是其最令人折服的一点:充分地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从事历史教育研究,而不是坐在书斋里,拍拍脑袋。这也是介绍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的珍贵之处。  

历史教育中的实证研究,是当今西方历史教育研究的主流。我们可以发现英国Peter Lee 、Denis Shemilt 、Rosalyn Ashby等学者,也是非常注重实证研究的方法。毕竟,“学生如何思考、学习历史”的研究,是历史教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对于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实证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研究的专业化,不可回避的是历史教育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一言以敝之,专业化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温伯格的历史教育理念不止上述诸方面,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能粗浅介绍和谈点感悟。最后,笔者非常翘首企盼大陆历史教育研究者早日将其著作引进来,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