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杜苇:众多价值取向中的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杜苇:在教学中如何贯彻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杜苇:代议制民主政体教
杜苇:必修三文化史试题
张永谦:06年中考历史模
王国英:07年高考历史模
汪瀛:07届文科班历史月
最新热门    
 
杜苇:08西安全国年会记事 3

时间:2009-10-18 17:11:41  来源:杜苇
 

 

2008西安全国年会(三) 


晚凉中的杜苇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利用史迹遗存开展课堂教学”,所以,今天的第一个重点是国家博物馆专家齐吉祥为我们做文物与考古的教育普及讲座——当然,这个标题是我自己安上去的,齐吉祥先生就文物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关系问题谈了许多。齐先生所讲的文物与考古知识基本都是曾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他细化并纠正了我们对这些文物与考古知识的认识,内容细节不再详述。真的很佩服老人家啊,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几乎不用喝水,也没有倦意,这是讲解员锻炼出来的硬工夫啊!下午,“秦俑之父”、原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先生做了题为《秦俑研究的意义》的学术报告,七十多岁的老人,手有些颤,但报告中所流露的对秦俑的感情、展示的研究成果,令人感动和钦佩。

 

尔后,便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先生执教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经济》。真是座无虚席啊!

 

当老师有了一定学问后,就会被称为“先生”,比如,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听到“纪连海先生”的称呼,而鲜有“纪连海老师”的称呼,看来,“先生”一词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这个问题会让人们陷入永无止境的争论,但是一堂有特色的课,却总让人们回味无穷,哪怕它不是那么地十全十美,纪课即如是焉。

 

这堂课,得从第二天下午的说课开始讲起。20日下午,在聂幼犁教授的主持下,有一个说课与评课,纪老师就本课的设计作了简要说课,台下约十位老师提了问,最后,聂教授与孔繁刚老师做了点评。在说课与提问过程中,大约有这么些问题被提及:

 

纪老师认为自己的课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而且是异地教学,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设计方案。纪老师在说课中比较详尽地表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并认为本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纪老师认为,每个方面都要展开是完不成的,本课大约只取了四分之一,以后可能会只取八分之一,意在通过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老师问到:“本课前后还有一些东西无法涉及到,如果延伸下去,你还想学生思考什么?”纪老师谈到,希望学生思考,北宋在人所公知是个没落的王朝,但城市经济却如此繁荣,具有前瞻性的近代意识,这是为什么?本堂课如果都想讲的话可能会最后啥都没有讲清楚。

 

聂教授与孔老师对本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聂教授认为,历史必需讲故事,同时谈到,三维目标必需浑然一体才是真正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孔老师认为,本课反映出纪老师的学术功底非常深厚,一般的中学历史老师难以达到,孔老师在会议上倡议中学历史教师要多买书、多读书,“优秀历史教师藏书不过一两千册是成不了优秀的。”当然,孔老师也谈到,在听课中认为本课少了一些“WHY”,即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宋中如何继续存在一百多年的?这个疑问在纪老师的说课中已到了解决。同时,孔老师也点评了苏争艳老师的课,他极欣赏最后一问,即从民生的角度理解秦俑,孔老师认为,后人多少年陶醉于兵马俑辉煌之中,秦却为什么只存在了十五年?他把辉煌送给了汉朝的人,我们对秦的歌颂要适可而止,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重大的错误不但会毁掉自己,也会带来无穷后患。

 

听完这么多评价,我们再回到这个课的本身。听《清明上河图》的课,一线老师一定不陌生,这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运用得非常多。纪老师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经济》一课,运用这一重要的史料遗存,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六个方面认识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在与唐朝坊市制的对比中理解唐宋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细节的挖掘,比如这里非常典型的细节,引导学生区分图中的“招牌”与“幌子”——相信这一典型的细节分析将成为中学历史细节教学的经典。

 

这里,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讨论:“历史深处是细节还是理论?”为什么我们曾经的旧教材那样干枯?时至今日,我们许多老师的历史课堂仍那样地枯燥乏味?由于传统主流史学观念的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与中学历史课堂对细节非常忽视,有老师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基本上属于黑格尔哲学的范畴。而黑格尔一系的哲学就象那个时代的其他很多的哲学流派一样则以论证必然性的宏大叙事为其基本特征,体系完备而坚硬,对历史上出现偶然性的个别事物普遍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理解——这一点正好与把大一统作为世界模式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思想方法上偶合,当年作为西方中国问题最高权威费正清教授曾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在中国的传播的优势,应该是非常有见地的。如此来说,唯物史观的重必然轻偶然、重体系的完整而轻个别事物的存在的特点似乎是先天的,在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下,出现包括现今官方历史教材中存在的种种类似的现象,当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随着世界形势的变迁以及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这种情况正在悄然的发生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变化。”我们已经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中逐渐感受到这种变化了。

 

如孔老师所说,纪连海走上百家讲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光荣。他追寻的是什么?是历史的细节。纪老师的课为什么能抓住我们的心?他一个人上课,台上坐着西安高新中学几十位学生,台下有几百人听课,不是出于简单的尊重,而是真真地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住了,被纪老师那富于特色的语言吸引住了,被纪老师所挖掘出来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吸引住了,被细节中所散发出来的《清明上河图》的文化魅力吸引住了,被细节中透露出来的宋代东京城市经济的丰富性、多样性吸引住了……

 

那么,哪些细节应该是我们中学历史课堂应该引起注意的?王雄老师给这些细节下了一些限定词:“看来要给细节制定一个标准, 这样的历史细节应该是小中见大,而不是琐碎的余力是主流发展基本无关的事情。 这样的细节能够榜学生理解历史特定时代的人物、事件与特征; 这样的细节有利于连贯不同的历史事件,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观察,在这节课里,学生的思考并不充分,或由于时间的限制,许多问题被提出来后,等不到学生的细细思量,纪老师已经开始归纳、阐明;或许由于不太了解的原因,有些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得到纪老师有效的回应……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忍不住要问:学生获得了怎样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习得了怎样的历史思维方法?细节,同样是细节!学生知道了应该从细节中去考究这样一个历史迹遗存,并对细节进行有效的分类、合理的解释,相信,学生由此而产生了无限的兴趣,这帮孩子们一定会抱着对历史的极大兴趣,在课内、课外去追寻历史的真相。

 

还有一个疑惑就是,我们怎样看这堂课的时代感?很明显,这就是一堂历史课,可以说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一点联系的历史课。谈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喜欢李亚平写的《帝国政界往事》,他在书中总会在恰当的时候让读者想起:哦,我读的是历史,我生活的是现实。纪老师在说课中谈到,课后的延伸应该要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在人所公知是个没落的王朝,但城市经济却如此繁荣,具有前瞻性的近代意识,这是为什么?”但我私下以为,如果在本课能适当传导这样的信息,可能会令这节课更具纵深感与穿透力。

 

这是一堂极具特色的课,反复研修之,不为过,也许,过些时日再观录像,又有新的体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