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冒兵:历史教学情感目标建构 6

时间:2009-10-18 17:11:47  来源:冒兵
 

内容: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冒兵

中文摘要

历史教育界过去对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研究不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用认知目标代替情感目标,这使得历史教育的目标逐渐沦为使学生能够应付一种几乎完全是认知性的考试,而情感目标根本不能落实。历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

 

 

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因此,情感目标也应该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布卢姆根据情感内化程度的不同,把情感领域分为五个水平层次: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性格化,这就构成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注意和反应开始,经过复杂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了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反映了引起学生内心情感体验过程中心理水平的变化,这是历史课程情感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因此,情感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并适应这种层次结构的要求,即教师在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时,要反映出情感目标的层次性(见表2.2)。

 

表2.2 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

 

层次

主要特征

行为列举

注意

愿意感受和留心某种特定现象或刺激的存在。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愿意参加历史课程的学习活动。

反应

对所关注的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投入到历史研究或活动中并从中得到满足、产生兴趣。

积极参加历史学习活动,主动质疑、发言;乐于参加讨论、与他人合作。

价值化

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并用以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

在课堂讨论中或研究性学习中,对历史人物、事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认真、努力,并能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组织

将多个价值标准组成一个体系,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形成个人价值观体系。

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和历史学习有自己的看法。

性格化

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和内化,使个人品行规范化、固定化,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学习认真而有成效;在集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历史。

 

从表2.2可以看到,情感目标的层次分类是由简单向复杂、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增的。各目标层次不是孤立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的基础上的。这种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为教师合理设计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了解这种情感目标分类框架,能够使历史教师在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目标分类体系,并在历史教学中把具体的、可见的学生行为纳入到一种目标性的概念框架之中。虽然情感教育的效果肯定不如认知教育的效果那样明显,但历史教师只要注意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时突出的情感表现,这种表现无论是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比,还是与成人的学习相比,都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节 情感目标的制定

 

 

一、要素确立

 

 

坚持学习的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1]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内在心理变化,但由于内在心理变化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所以还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也就是所谓的ABCD型式。

 

(一)完成目标行为的主体,也就是情感目标句中的主语,这也是情感目标要素的确立过程中最需要值得注意的。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评价教师对工作的完成,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2]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不能也不应该是教师。以往《历史教学大纲》的目标陈述习惯于采用“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教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师将说明……”诸如此类的方式,暗含的主体是教师,这都不符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的发展才是历史教学过程根本的、惟一的目的和衡量标准。

 

(二)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也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应该能够达到的心理活动的标准,它是情感目标句中的谓语。情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而且,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通常的行为动词应用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

 

体验、感受、经历、参观、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访问、考察、接触—→

 

意识、体会、认识、认可、认同、关注、关心、应用、采用、采纳、支持、研究、准备、提议、遵守、拒绝、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重视、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

 

初步形成、形成、养成、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统整、热爱、坚持、确立、追求、完成。

 

(三)能观察到外显行为表现的条件,即上述行为表现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其表征为某种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与某种情感的对应关系,它是情感目标句中的状语。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再是知识本位主义,但知识并非价值中立,而是技能、情感的载体。

 

(四)行为表现的程度,即上述行为应达到的公认准则、标准,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它是情感目标句中的宾语。由于将作为心理过程的情感转化为可观测的外显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情感目标的标准应尽可能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价值内容。

 

范例一:“(学生)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感受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范例二:“(学生)通过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学习,积极体验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的精神内核,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态度”;

 

范例三:“(学生)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态度,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意识。”

 

可以看到,上述范例对于情感目标的陈述,都包括了行为表现(感受、体验、确立、树立、形成)、行为条件(通过对……学习)和行为标准(精神、气节、使命感、责任感、态度、意识)这几个必需的要素。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其在情感目标中应有的、不容置疑的地位,尽管在制定具体历史课程情感目标的时候有时“学生”两字并没有出现,但其实是隐含着的。行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省略,前提是约定俗成和不会引起误解。

 

 

 

 

二、目标确定

 

 

现代课程观是基于目标的教学,即先制定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终点的。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背景等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情感目标的制定也是同样的,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归类,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指向的不同情感目标,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科学的情感目标。当然,这也是一个将情感目标类别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过程。

 

相对来说,教学内容的大多知识点都是含有情感因素的,只不过有的以显性形式出现,有的则是隐含着的罢了。对具体情感目标的确定,可以采用双向明细表的方法进行(表2.3以高中课程《历史》(必修1)中的“抗日战争”举例)。

 

表2.3 “抗日战争”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双向明细表

 

教 学 内 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4. 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5. 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6. 国民党政策走向反动和皖南事变

 

7. 中共“七大”

 

8.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表2.3可以看到,并不是某一部分所有知识点都能够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但一般知识点都是含有情感内容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内容是否包含态度与价值观,是需要历史教师认真鉴别的。

 

情感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特定学习内容、过程之上的,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主导性因素,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只有在通过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提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另外,认知活动各种各样的结果,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导致情感的分化和增加;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判断、评价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一句话,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目标表述

 

在表述情感目标的时候,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因其无可争辩的地位而可以隐含,行为条件也可以有条件地省略。这样,要清晰而明确地表述情感目标,至少应该包括行为和行为表现程度两个方面,也就是,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目标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必要时还要对行为动词作进一步的规范。行为表现程度的表述也是同样的,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来叙写。

 

与采用结果性的方式来表述认知目标不同,对于情感目标的表述,主要是采用体验性的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这种方式主要指向情感目标这种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3]

总之,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下列要求: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4]

 

对情感目标的表述,在系统化、层次化、具体化的前提下,应该坚持形式多样化:既可以单独表述,也可以与认知领域、应用领域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以表述;既可以就某一节课的情感目标进行表述,也可以就某一单元教学的情感目标进行表述(表2.4以高中《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举例)。

 

表2.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情感目标的表述

 

层次

要素

单元目标

注意

理智感

通过对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学习,感受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特点。

反应

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外族入侵的学习,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形成历史责任感。

价值化

科学态度、人文精神

通过对明清历史的学习,意识到明清衰落的必然性,专制主义不符合历史潮流,反封建的启蒙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

组织

科学态度、人生态度

通过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学习,承认客观现实,意识到“创新是民族灵魂”,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信念。

性格化

远大理想、开放意识

通过对明清历史的学习,反思历史,领悟到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

 

从表2.4单元目标的制定上可以看到,要制定出一份层次分明、要素俱备的情感目标,离开了对情感目标的分析、离开了理论基础是不行的。过去那种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只能导致无所适从,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

 

其实,无论是在目标层次上,还是在目标要素上,情感目标都应该是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



[1]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2] 陈伟国、何成刚著:《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 陈伟国、何成刚著:《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4]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