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冒兵:历史教学情感目标建构 5

时间:2009-10-18 17:11:51  来源:冒兵
 

内容: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冒兵

中文摘要

历史教育界过去对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研究不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用认知目标代替情感目标,这使得历史教育的目标逐渐沦为使学生能够应付一种几乎完全是认知性的考试,而情感目标根本不能落实。历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二章 情感领域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1]

 

在英语国家的教育文献中,“目标”(objective)一词有着特殊的意义,objective 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个词被引入教育领域则是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因此,教育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细化、具体化,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欲达成的理想状态,而且还要考虑到是否能对该教学目标作出客观的评价,否则,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就是虚设的。

 

教师进行历史情感领域的教育教学,必须以情感目标为实践依据。制定科学的、系统的情感领域历史教学目标,是落实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历史教师应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历史课程的特点为基础,依据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借鉴国外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2]来制定适合我国历史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情感目标,从而为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和情感教育效果的评价奠定基础。

 

 

 

第一节           情感目标的内容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应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且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3]

 

《历史课程标准》的情感目标完全体现和贯彻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在阐明情感领域课程目标的时候,具体规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情感内容(见表2.1),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情感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差距,合理开发教材、组织教学。

 

从表2.1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在横向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构成了学生情感目标的整体;在纵向上,三者之间具有层次递进的性质,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

 

表2.1 情感目标的内容结构

 

目标

要 素

具 体 内 容

情感

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

1.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4.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态度

人文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强与宽容的人生态度

1.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2.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价值观

远大抱负和公民意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念、开放性的意识

1.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如果用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来规范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话,情感可以看成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其价值观支配),它也是德育的内容。《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情感目标超出了以往《教学大纲》政治思想目标的范畴,已经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政治思想品德),扩展到个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和个人对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了。

 

态度是指影响个人对有关事物的信念,以及与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感体验,并且影响个人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影响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又极易影响学生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或反应的准备状态。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面突破了品德的范畴,将态度从对人生思想、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对法纪扩展到了对人与人、对自己、对自然诸方面。

 

价值观是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价值观决定着行为取向和对思想、行为的评价,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接受的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4]

 

当然,与人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通常理解不同,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5]

 

情感是一个单纯的心理过程,是人的内心体验,也是态度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一次强烈的情感刺激,便可能转化为比较稳定的态度。而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倾向,它与人的立场、认识、需要有关,是由具体情境性的情感一次强烈刺激或多次强化而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固性,决定着概括性的情感。因此,情感与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的情感和态度从总体上来说还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亦即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伴随着的内心体验即情感也不同,相应产生的心理倾向即态度也不同。但是,当与人们原有的情感、态度发生冲突,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时候,新的价值观未必会被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情感和态度会反作用于价值观。

 

通过表2.1我们还能发现,与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相比,情感目标更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注重学生个体的德育结果和过程,而且涵盖了对个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心理因素,更具有层次性、具体性、针对性,是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程改革上的进一步落实。

 

其实,目标本身是人类行动的一种手段,即事先设想行动的结果,实际上是把能反映理想的已有实践成果确定为以后实践的目标,以确保一般目的得到实现。这样,任何下一级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位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每一课时或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对《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校教学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具体表现。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历史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但是,教学目标在很多时候应该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在具体的某节课里,可以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可以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以是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样的道理,历史课程情感目标的内容要素是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但也不是在一份历史课程情感目标里要实现了所有的要素的,就是具体到某一节课、某一单元,可能也还只是侧重于“情感”,或是侧重于“态度”,或是侧重于“价值观”,也可能是侧重于某两情感因素。而这种灵活性,是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的,通过对《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一点(见附录)。



[1] 本章框架和主要内容来源于拙作《情意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6期全文复印),有修改。

[2] 本研究中所指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主要是指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立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同时吸收了20世纪末期美国学者霍恩斯坦从建构主义角度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发展。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 刘军著:《历史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90页。

[5]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