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冒兵:历史教学情感目标建构 4

时间:2009-10-18 17:11:51  来源:冒兵
 

内容: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冒兵

中文摘要

历史教育界过去对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研究不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用认知目标代替情感目标,这使得历史教育的目标逐渐沦为使学生能够应付一种几乎完全是认知性的考试,而情感目标根本不能落实。历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四节 历史教育学上的建构价值

 

一、历史教育中情感目标的边缘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虽然也提出了“思想教育”目标,但“思想教育”总被看成是为认知、为学习服务的,是附属于认知的。“知识情结”有时候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当历史教师在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进行把握和定位时,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其中的重点、难点。教育局问教研室,教研室问校长,校长最后问历史教师:学生们都学了些什么历史知识?接着又问学生们的历史学得好不好、考得好不好。很少有行政领导的提问会涉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至于历史课程的情感目标,仿佛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了。

 

与之相对应,过去历史教育界更多的是重视对历史认知目标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研究得不够,表述也往往大而无当,诸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具有……真挚感情”,既没有目标分类与水平层次,也缺乏可操作实践的步骤。[1]由于情感目标的制定含糊笼统,对其评价也有一定难度,结果往往总是以认知目标来代替情感目标的评价。从实践中讲,如果认为学校和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没有考虑到使学生实现某些情感方面的目标,那是不公允的。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性格的发展都是相当警觉的。[2]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尽管有的教师在制定历史教学目标时,也常常像强调认知目标一样强调情感目标,并作了某些尝试,可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快就把情感目标忽略掉了,到了过程性考查或学期评定时,几乎完全不会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这使得教育的目标逐渐沦为使学生能应付一种几乎完全是认知性的考试。用布卢姆的话来说,情感目标被“消蚀”掉了。

 

 

二、历史教育的理想目标和核心价值

 

当代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与更新,更在于心灵的唤醒和生命意识的张扬。杜威认为:历史是形成人类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是“永恒且具有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3]

 

 

《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即通过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更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两个独立的课程目标,而不是附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因为它们本身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是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三维目标是统一的:学习历史,不再仅仅是记忆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知古鉴今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掌握的是方法,最终形成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历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不能将它与高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相混淆,更不能等同,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为学生的高考和升学服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现阶段,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冲突。所以,科学认识历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就应该戒除功利性的因素,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知能掌握过程、方法形成过程和情感陶冶过程的统一,这种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由此,同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相比,《历史课程标准》以更多的篇幅、更浓的情感加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凸显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对于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



[1] 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2002年第1期。

[2] 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3] 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