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7

时间:2009-10-18 17:11:57  来源:陈辉
 

四、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课程逐渐受到关注。在综合课程中有“综合文科”或“社会课”,其中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主张用社会课(或综合文科)替代历史、地理等课程的,主要理由有:社会课适应国际课程综合化的潮流;社会课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负担;社会课适应综合人才的培养;分科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各科系统知识,各科知识缺乏联系,难以发展学生认识社会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历史分科设计,结构单一,偏重系统知识的学习,难以达到社会学科教育的总体要求。社会课的设置,则可弥补这一不足之处。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设置,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综合为社会课。但这种综合,历史、地理内容基本上仍然分开各成系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社会学科教材编写组进行试验,尝试编写综合性的社会课教材。社会课融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伦理、社会学等基础知识于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联系和发展上整体地认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辨证思维和创造能力。与社会课相配套的教材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在它中间包含历史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的。

 

综观社会课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课课本编写的一些发展趋势。其一,顺应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其二,不仅体现各相关社会学科诸领域知识的综合,而且实现知识、方法、能力诸层面的整合;其三,打破各社会学科的学科体系,进行社会学科知识的重构,在遵循社会学科科学性原则的同时,努力创设社会课教科书的自身体系。在编撰社会课教材时,也应注意到社会课教材的发展趋势,并且加以吸收。

 

五、电教教材(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

 

近年来,研制与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实践运作以及在理论上的探索与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多媒体技术频繁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制作和利用好历史多媒体课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众多思考。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特点,编制历史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历史多媒体课件通过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将历史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较之于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缩小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点是存储信息量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计算机调用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还可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扩充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多媒体课件具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由此可见,历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是势在必行的。尽管我国历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目前已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在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时,需要注意到以下若干方面: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制作出高质量的符合教学要求的课件。“编制电化教材,要有助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般由教师一讲就清楚的问题,就不必编制电化教材。”以及“在教学中有些理论知识、抽象概念,教师讲起来复杂,学生听起来难懂,但通过电化教育,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在编制历史多媒体课件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将教师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述清楚的历史知识点、复杂的概念等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其表达清楚。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而定。

 

其次,在组织结构上,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研究机构,为全国历史教师的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提供条件。这样既可解决目前历史课件开发无规划,随意性大,教师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且有利于课件的推广。

 

最后,应加强协作。从目前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来看,很难由单一学科人员来完成。在历史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中,应以历史学科的专业人员为主,历史老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历史老师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从理论上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缺点,选择好教材内容,在深入钻研教材与阅读大量参考书的基础上,写成具有创新理念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教案并像导演说戏一样分析讲解给编程人员听。只有在两者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才能编制出优秀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

 

第四节     历史教材资源与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配套使用现状

 

历史教材是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现代“大教材观”认为,教材不仅仅是指一本教科书,教材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工具包,它包括文字印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和实物教材等一系列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它大致包括文字印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实物教材等。历史教材资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扩大了。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配套使用主要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的配套使用、与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的配套使用、与不同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的配套使用、与不同版本的教学辅助材料的配套使用、与社区历史资源的配套使用以及与历史多媒体课件的配套使用等。从总体上讲,在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大量“唯教科书”的现象。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以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教师向学生介绍、讲述历史,实际上是在介绍、讲述历史教科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是讲解历史教科书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教科书。学生学习历史,也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历史教科书的识记、摘录、背诵、复述甚至默写历史教科书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教科书中心论”观点在历史教学中的典型体现。过去谈到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很多人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如何更好地使用历史教科书。可喜地是,随着人们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的认识,那种“唯教科书”的观念已逐渐转变。“大教材观”、“课程资源观”的出现,促使人们深思,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配套使用好历史教材资源。

 

二、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配套使用

 

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配套使用时,要注意到与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历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辅助材料以及社区历史资源、历史多媒体课件的配套使用。

 

(一)与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的配套使用

 

2000年初,国家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成立了历史学专家课题小组,研究制订了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分为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此次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课程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王朝体系,不以朝代的更替为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第三,避免了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新课程标准从学生认知的实际能力出发,从史实的选择和讲述中体现正确的历史观;第五,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教材资源时,要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配套使用,要注意到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在吸取继承《历史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力求目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凸显人文素养和历史情感;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在利用历史教材资源时,除了与国家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配套使用外,还应注意到与地方上制订出的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的配套使用。

 

(二)与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配套使用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已有6套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在不同地区使用,形成多套教材并行的格局。其中,在上述六套教材中,人教社、北师大、广东和四川的四套教材依据国家教委制订的《历史教学大纲》编写;上海的教材,依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编写;浙江的教材依据浙江省教委制订的《义务教育初中各科教学指导纲要》编写。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继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方上也纷纷推出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如上海也推出了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有其各自特色,各有优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运用好自己所教版本的历史教材外,还可以借鉴学习其他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

 

(三)与不同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的配套使用

 

新的历史教科书的问世,就有新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参)配套出版。教学参考书大致包含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建议等部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材分析主要对本课在本册教科书中的地位,与前后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本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框架和线索等进行了基本介绍。教学资料部分不仅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进行了概括介绍,而且还包括文献资料释读、图片史料说明、课堂训练释疑、学术动态简介等。这些都对历史教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历史教师应配合历史教科书加以充分利用。

 

(四)与其它课程资源的配套使用

 

当代的历史著述及读物,即今人所写的历史著作、论文以及各种专门性的和通俗性的历史读物;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有关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的著述;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歌、剧本、游记以及各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歌词、谚语、对联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合理利用。

 

社区中也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各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资源。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第五节          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

  

一、历史教材评价研究现状

 

教材评价是针对教材本身及其教学因素显示性的评价,既包括对教材本身的评价,也包括对教材教学的评价、教材实验的结果评价。教材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国家审定部门的,来自教师、学生的,也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反映。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的制度,不存在教材的评价问题。随着“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教材编写体制改革的开始,我国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中小学师生在教材使用上真正拥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机会。但是,人们对教材的评价标准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有的从历史学的科学性来评定;有的认为检验教材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教材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影响到人们对教材的选用及教材编写、研究等问题。建立教材评价体系被日益提上了日程。制订教材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把教材研究推向深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教材编撰者而言,他们必须清楚编撰教材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而不是单凭个人的经验和喜好去编教材;就教师而言,他们必须清楚如何客观地评价一套教材,目的是更好地使用该教材,避免盲目性和照本宣科;就学生而言,他们也有资格对教材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们的意见也应该成为制订教材标准的重要依据。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初步建立起教材评审的制度。但内容较空泛,评审依据完全是经验性的,缺乏理论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的教材评价理论逐渐被介绍到我国,我国的教材评价研究逐渐走向正轨。2000年10月,华南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承担了其中一个子课题—“中学历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教育界对历史教材的评价有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

 

二、历史教材评价的类型

 

根据历史教材评价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历史教材评价分为教材的审定评价、教材的自我评价、教材的社会评价。

 

(一)教材的审定评价

 

教材审定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的鉴定评价,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材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材审定标准对送审教材的审查,其性质是鉴定或审查。这种定性评审强调对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教学性、实用性以及其他潜在价值是否符合国家既定标准的检查,而不是对送审教材进行目标游离式的评价或评优。

 

在教材评审的操作方法上,主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及形式两大方面。在审查委员会的聘任上,尽量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应选取历史学界、历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优秀的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在评价项目上保持一定的概括水平,以突出教材的本质属性,使教材评审有较强的适应性,规定过细反而限制教材编写者的创造性。评审教材也应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即可来自审读教材、教材分析、试验报告,又可来自地方与学校的工作报告或调查研究等,以避免偏差。

 

(二)教材的自我评价

 

教材的自我评价即教材编写者的自我评价,也称内部评价。教材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总体设计思想、教材的主要特点等。教材编出后,各个版本的教材编者都对自己所编教材进行了自我评价。如人教版、川教版、上海版等都通过各种渠道、途径介绍新编教材的理念、编写特色等都属于教材的自我评价。

 

(三)教材的社会评价

 

教材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教材使用者,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材的评价。如人教社坚持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从1990年秋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数十万学生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获得了普遍欢迎。为了便于调查的统计,他们设计了一套调查测试量表,由14个调查统计表和问卷表组成,分别收集使用这套教材的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对教材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学生期末测验的成绩,由此对教材作整体全面的评价。川教版教材先后三轮在川、黔、滇、海南等省的5000多所中小学、30余万名学生中开展教学实验。上海版教材经过两轮的教学试验,受到试验学校的好评。

三、历史教材的评价方法

  

 要对历史教材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对历史教材的性质功能进行正确定位。有学者将中学历史教材的性质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二是学生的学习工具。由此出发,构建出教材评价的五个维度。教材的资源性质可引发出教材评价的两个维度——知识性维度和思想文化维度;教材的工具性质可引发出教材评价的三个维度——心理发展维度、编制水平维度和可行性维度。这五个维度,是评价教材的五个切入点。从这五个维度出发,进一步引申出20个小问题,由此建立起整个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一)知识性维度

1.教材的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并能较及时地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2.教材的内容以及写作方式是否能够尽量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心理特点?

3.教材的知识体例是否科学合理?

4.教材是否注意到了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二)思想文化维度

5.教材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6.教材能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

7.教材能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8.教材能否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教育?

9.教材能否加强学生的现代意识教育?

 

(三)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10.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1.教材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2.教材是否采用了多种媒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13.教材的练习设计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编制水平维度

14.教材文字的编写是否准确、规范(指的是没有错别字和病句)?

15.教材插图的制作是否科学、精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16.教材的版式设计是否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

17.教材的印刷工艺质量是否过关?

 

(五)可行性维度

18.教材与学生水平的适应程度。

19.教材与教师水平的适应程度。

20.教材与教材使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

对历史教材的功能的不同定位,会影响到对它的评价。信息社会,历史教材的性质功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前文有所提及。相应地,历史教材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所变化。

总之,在我国,仍无一个统一的历史教材评价标准。新世纪,历史教育界对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展开了大讨论,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对历史教材评价标准的研究开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