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6

时间:2009-10-18 17:12:16  来源:陈辉
 


五、教科书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总体设计上,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课改的基本理念;在内容设计上,力图改变历史专业学科体系,建立历史学科教学体系,从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不是从专业史学家阐述历史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符合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选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能够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空和学习内容的联系,又能兼顾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教学顺序;如何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历史教科书在内容叙述上,如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如在叙述“火烧圆明园”、“义和团运动”、“朝鲜战争”等事件时,教材是以一种羞羞答答,半遮半掩的姿态叙述历史,还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寓论于史,尽量能“价值中立”地叙述历史,还历史以真面目,让学生能够了解实实在在的,真正的历史,也能够勇于面对历史。

 

第二,如何处理历史学科体系与历史教学体系的关系。在处理这一对关系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历史学科体系受到人们意识形态因素制约和时代发展的局限,它并不一定客观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和条件下,某些历史学科体系即便是合理的或可取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它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重构,以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加准确地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如,以世界现代历史为例,那种两大社会体系、美苏冷战式思维方式构建的当代世界史体系,已经不合时宜。随着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的发展,那种地区加国别加国际关系模式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也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当代世界历史总体发展的实际。新世纪提出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的历史学科体系显然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把研究现代化问题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体现“薄古厚今”原则,增加近现代历史,特别是现代史的比重。

 

第三,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变历史学科体系为历史教学体系。以往的历史教科书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多,知识点密度大,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极广,理论性也较强,多为结论性的知识。如此广泛和众多的知识,使师生陷入了知识的海洋中,难以采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受到压抑,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心理。这就要求在编写历史教科书时,要变历史学科体系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历史教学体系。要求教材设计者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基本原理,从利教、利学的角度,从教学论的角度去设计教材。

 

教材与历史教材的概念

 

一、教材的一般概念

 

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的材料。由于研究者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加之教材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对于教材,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下面,择其主要观点分列如下:

 

1.关于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资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2.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最普遍的广义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传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在此意义上,教材是“教授及学习的材料”,是师生之间的媒介。

4.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

 

另外,还有专家认为,教材的含义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广义生活教材,整个历史长河都可以是教材,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第二是广义教材,包括用于学生教学的书、其他专著、图片等;第三是狭义教材,就是我们现在专门为教学需要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人才的规格,分不同层次而编写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材料,或认为是一种教学资源等。

 

二、历史教材的定义、类型、作用

 

(一)历史教材的定义

 

历史教材是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就是指教科书。现代“大教材观”认为,教材不仅仅是指一本教科书,教材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工具包,它包括文字印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和实物教材等一系列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我们大致可以把历史教材分为以下几类:

 

(二)历史教材的类型

 

(1)文字印刷教材

 

文字印刷教材是指以文字印刷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它包括历史教科书,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地图册等历史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历史的文献资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资料;当代的历史著述及读物;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等。

 

  (2)电子音像教材

电子音像教材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诸如录音、录像、影视、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上各种有关历史的信息材料等。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向动态的交互的信息转换。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

 

     (3)实物教材

实物教材是指文物、模型、历史仿制品等以实物形式出现的教学材料。文物作为历史遗存的实物材料,是非常珍贵的,学校、教师、学生一般不可能拥有很多,但学校、教师与学生可以联合开发、制造历史仿制品、历史模型等实物教材。

 

(三)历史教材的作用

由于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这里,主要讨论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有什么作用?很久以来我们把教科书称为“课本”。“凡定有程式而试验稽核之,皆曰课,如考课、功课”,“凡事之根源曰本”。把课和本组合为“课本”,即是功课的根源或学校教学过程的根源之意。英国人传统上把Textbook一词诠释为“对科学或学术的任何分支的阐述文稿”和“被确认为权威的著作”,把教科书看做权威的科学或学术著作。对教科书的这种定位要求教科书应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备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从这种定位出发,教科书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科书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内容和依据。教科书就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这种传统的教科书地位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定位,对历史教科书的作用认识局限于如下几点:第一,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第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第三,历史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第四,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第五,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支持;第六,历史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物质媒介;第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另有一些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进行了补充。比如历史教科书还应具有主体自学的功能、主体自我检测功能、复习巩固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规律,具有自学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要有利于学生及时自我检测掌握知识的情况;要考虑到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等。

 

以上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的认识虽然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不足以体现历史教科书的整体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应发挥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所不具备或虽然具备但在以往的教育观念或思想制约下没有发挥出来的功能。教科书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范例”,强调它的“范例性”,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以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而不是必然让学生接受的权威性的原理、法则、定理、公式。教材由此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通过这种对话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使教科书无法包容学科知识的全部,或甚至仅仅是主要部分。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令教科书无需包办介绍学科知识的任务。因此,新时代的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完全可以超越一种纯粹的知识观的解释,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助于他们理解历史学科领域的关键知识、方法、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的重要案例。它应当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是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媒介,是课堂学习的知识资源,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催化剂。

 

当然,要重新构建新的教材功能观,存在着许多障碍。首先,制约课程发展的社会发展、学科发展、人的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即使对于那些有着充分的教育超前发展的前瞻意识的改革者,也依然不会消失,他们必然强力地制约一切与之不适应的课程及课程改革。其次,教学惯例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学霸权会直接影响到新的教材功能观的实现。那么,这就需要教材编制者对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者进行充分的理解;更应注意吸取最新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按照学生的认知等方面发展的规律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安排和阐述,更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既要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更应注意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讨论式、探讨式和合作式的学习,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撰

 

一、制约历史教材编撰的因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体现历史课程标准,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渗透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总的大前提。在具体的操作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即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教材的编写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不仅要以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总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考虑到如下因素: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历史教科书的设计应考虑到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加强历史教材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社会发展原理从总体上讲,就是教材编写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相适应;从具体情况看,就是教材设计要与教育目的、时代特征、培养目标相适应,落后或超前于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教材。历史教材要根据历史教育目的来编写,而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求,历史教材在内容上要注意选择史学研究和考古新成果。体现现代社会甚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是指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容结构和顺序,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历史教材必须反映具有重要性、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系统。知识的逻辑系统应当显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古到今的体系,注重历史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编写教科书时不能不受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所制约,不能违背科学的逻辑规律。如果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考虑不周,那么这样的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必然是上下不衔接,左右不统整的知识。教学也简化为对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死记硬背。离开了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对借以解决问题的那些知识领域缺乏适当的步步深入的理解,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能在头脑中建立任何联系,形成任何结构。学生从这样的教科书中得到的不是相互联系,结构严密的知识,而是一堆散乱的知识碎片,也就很难利用这些零碎的知识去成功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历史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顺序易于造成中学历史教材是历史专业教材的翻版。在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时,应特别注意把握好这个度。

 

(三)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科书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材料,组织学科知识,使教材内容既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科内在逻辑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智得到成长。教材设计应以学习者当前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着眼点。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要将教材设计成学生适合学习的“学本”。在考虑安排教材相应的内容及最适当的表达方式时,要将历史知识的“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序”有机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并非静态而机械的结合,而应是动态的有机结合。在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删减那些“难、繁、偏、旧”不易被学生心理所接受的内容,而应选取那些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内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对象是刚十几岁的中学生,其具有这个年龄段具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教科书的设计应始终围绕着这一特点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编出来的教科书是中学教科书,而不是大学的专业书,或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

 

教材设计在考虑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时,需注意到两点。历史教材的编写如果仅仅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编写教材,有时则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如果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编写教材,则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必然受到冲击。因此,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如何兼顾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历史学科专家、历史教学法专家及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甚至学生相互紧密配合,取长补短。仅靠大学的历史学科专家或一线教师是很难编出一本优秀的历史教材的。

 

(四)从教学论的角度去设计教材

教材设计应加强教材的教学功能。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动机、活动与控制阶段,分别设计相应的教材内容,并注意研究设计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后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若使教材具有确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功能,那么教材就应该列入新的内容,可供所有新的活动形式给学生讲解和演示活动,以及为了掌握这些活动的形式所必要的作业目的。实际上,这种教材不仅反映了必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而且也反映了掌握知识的过程。这种教材多少可以使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按照适合他的情况的速度学习。这种教材与教师或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将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应设计教学过程的步骤及程序。组织教学过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制定教学内容的严重缺点,就在于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各门学科的知识。至于这些知识应该在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教材中只是泛泛而论,并未在具体的内容中加以阐明。因此,教材中应该设计教学过程的步骤及程序,事先确定师生活动的方法,它不仅能使讲授的学科合乎逻辑,而且要使掌握过程合乎逻辑。

 

以往的绝大部分历史教科书往往只注重对具体历史知识的讲述,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仅仅局限在提供知识的范围和数量上。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没有考虑到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理念在教材设计中根本没有体现。我们说要根本改革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三段论”教学,反映在教科书的设计上,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这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设计“北京人”一目时,我们可以一改传统的写法,仅仅罗列出大量的文字,直接给出结论: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代之以这样的写法,先给出几段相关史料让学生阅读:据考古发现,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然后,在文字旁提出问题: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自己动脑筋分析得出结论:北京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火,并且已有固定的用火地点,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这样的设计,比仅仅给出结论让学生接受,更能启发学生思维。

 

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科书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关于主体自学的功能。新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学生自学的规律,具有自学的特点。这也是适应信息社会里,人们不仅要靠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们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的需要。教科书的编写、设计要便于学生自学。如加强绪论性课文的设计力度。让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前,首先明白此门课程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学习它的方法;再如,在每课前开辟出“学习目标”和“预习”两个栏目,以各种形式的问题将本课要点罗列出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便于学生自学。

 

当然,从教学论的角度去设计教科书,并不是指教材设计要穷尽一切教学过程,它只能提供某些典型的教学过程范式供教师参考。实际的教学过程实施,还必须依靠教师的主体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当含有不同于历史科学专著的特殊的教法结构体系。它的编写必须结合历史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历史教学规律。只有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历史教科书,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在大脑中尽可能加工更多的信息,使众多的信息建立联系,形成结构,组成具有个体独特色彩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的编撰原则与方法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材编写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要素,实际上,教材编写的原则很多。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编写原则。如有的学者从学科教学理论的角度论述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还有的学者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高度出发,指出新教材的编写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思想、新理念;建构新序列、新体系。具体而言,新教材的编写要遵循时代性、开放性的原则,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原则。如,新教材要重视展示教材内容和更广阔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联系,沟通课程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历史教材要注重反映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新成果;教材设计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克服过去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活动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的设计还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关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编好一本历史教科书,需要我们长时期的、从多方面加以研究和考虑。

 

前面已讲了制约历史教材编撰的因素及历史教材编撰原则,但具体到各种课程中,教材的编撰方法又有所不同。比如,分科课程中历史教材应该如何编写,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应该如何编写,以及电教教材(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其他教材的编写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分科课程(历史)教材的编撰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编写分科课程(历史)教材时,需要考虑到国家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地方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校本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都应有所不同。

 

(一)国家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根据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而设置的,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由国家组织的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就是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国家课程中的历史教材都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称为“统编教材”或“部颁教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所改变。历史教材从“一纲一本”变为“一纲多本”再到“多纲多本”。20世纪90年代,全国共编写出较有影响的6套历史教材。新世纪,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进行,依据“一标多本”、“多标多本”,全国又出现了众多版本的历史教材,比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川教版、上海版、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以及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正在编写的高中不同版本的历史新教材。这些都是属于国家课程中的历史教材,如何编写这些教材,前文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地方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对历史学科而言,各地的乡土史属于地方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如《上海乡土历史》、《江西乡土历史》、《云南乡土历史》、《四川乡土历史》等。地方课程中,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通过对乡土史的叙述,特别是对本地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中学生进行热爱家乡、胸怀祖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教育。因此,在选材时,凡是有助于实现上述教育功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该优先入选。反之,即使是在地方上流传甚广,乃至见诸正史,也只能摈弃。

其次,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由于乡土史教材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旧的史书,特别是旧的地方志。这些资料有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观点错误和史实错误。对来源于走访近现代史事的当事人、旁证人所获得的资料,也要多方取证、慎重推敲。在史学观点上,应注意吸收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已有定论的史学观点,以保证乡土史教材的科学性。

最后,要注意突出乡土教材的弹性。一是乡土史教材的内容应简单,文字表述应流畅、通俗易懂,习题难度要适中,要适合不同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二是乡土史教材的篇幅要适应教学。乡土史教学时间很少,因此,乡土史教材必须据此安排自己的篇幅。

 

(三)校本课程中历史教材的编撰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的历史校本课程。比如上海建平中学开设了《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校本课程。中国古代陶瓷博大精深,应该选取其中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呢?本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的原则,《中国古代陶瓷》主要向学生讲述了陶瓷是什么?陶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如何欣赏古代陶瓷器?我看陶瓷器四个主题。

 

江苏省镇江中学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校本课程。在设计校本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教材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学生实际,选择教材学习中的文化。历史学习中涉及许多文化现象,由于这些现象在教材中不很集中,所以学生往往不是很清楚,如纪年问题。所以,该校专门开设了纪年问题的专题,详细地解释了干支纪年、年号纪年、黄帝纪年、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的来龙去脉和使用规律。第二、立足生活实际,选择生活中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历史常识性问题,如年号、谥号、庙号的区别;避讳、尊称、谦称;中国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第三、立足地区实际,选择身边的文化。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基于此,讲述身边的文化,更受学生欢迎。例如,介绍镇江时,讲到她是万里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的一颗明珠。镇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似锦,风光旖旎,一向以“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镇江是江南山水园林、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她是吴文化的摇篮,也是宋、齐、梁三朝帝王的故乡,三国、六朝、唐朝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伴随着自然景观,镇江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动人故事和神化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甘露寺刘备招亲等等。

 

上海中学开设的历史校本课程是《文明的长河》。该书以“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文明交流的桥梁”为首要章节,由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特征,述及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文明的演进;由世界探险历程叙及游牧民族的迁徙与文明嬗变、文化中心的出现,提纲挈领,以一统万。之后,又以“中国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变迁”、“思想文化”、“文化传承”、“文明的理念与追求”、“文明征程上的剑与火”、“20世纪文明的热点问题”等为题,跨越古今中外。

 

作为一部历史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的长河》一书从上海中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出发,确定专题,选取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社会现实和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品质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这是一本具有上海中学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教材,其中的编写理念尤其值得学习和加以推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