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5

时间:2009-10-18 17:12:17  来源:陈辉
 

四、21世纪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研究

 

进入21世纪,中国历史教育界捷报频传。首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继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统称国标本)。以此为龙头,地方上也纷纷推出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如上海市也推出了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简称上海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在基本理念、内容选择、结构等方面改动颇大,有很大的创新。这里主要对新世纪中国大陆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介,并与香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作一比较,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以作借鉴。

 

(一)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编排体系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以“学科为中心”,长期表现为“通史”体裁,侧重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体裁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选出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主题,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叙述历史。每一册确定若干学习主题,每一学习主题为一单元,每一学习单元下设若干课。不同的是国标本将中国古代史放在七年级分上下册讲述,上海本将之浓缩到七年级第一学期讲完,第二学期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分量重,内容更加集中。这种使用学习主题来呈现历史内容的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充分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凸显课改理念的课文内容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如川教本教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过去成人化的“编写说明”变成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写给同学们”,将每课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线索提要”变成编者与学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导语”。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新教材体现了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了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内容,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新教材包括国标本、上海本、港台本都大量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社会史的内容,使历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特别是突出科技文化内容。人教本、北师本每单元用2课时讲述科学文化,华师本则把文化史设计成独立的单元。上海本则明确提出,以人类文明发展史建构教材体系。教材共分六单元,每一单元的题目分别是《中华文明的发轫》、《中华文明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教材从远古时代先民们迎来了早期农耕文明的曙光,夏、商、周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讲到中国文明长河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无不围绕着文明史这根主线。香港本则把整个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乙部课程采用专题史体例,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发展沿革,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新教材在内容上,还注意吸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在讲到夏商周时,国标本和上海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国家级“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川教本教科书中国现代史部分从1949年写到2002年,诸如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三峡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神舟四号”飞船遨游太空、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播放等新的历史内容在教科书中都得到了反映。这些史学研究新成果和新内容的加入,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使教科书的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在历史认知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更加趋向于客观和真实。

 

上海本教材不仅在内容上以文明史为主线,而且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世界史课程,立足上海,面向世界,建设体现时代特征、有上海特色的历史教材,以适应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包括目前全国正在试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课程安排上,一般是七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史,八年级讲授中国近代史,九年级讲授世界史。而本次上海历史教材将中国史集中在七年级一学年讲授,八年级讲授世界史,高一年级是以世界史为主的专题史,世界史的内容大大增加。

 

上海本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还注意吸取上海乡土史的内容,以突出上海特色。如在第24课《从开放到闭关》中特意提到徐光启是上海人,并出了一道思考题: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因徐光启而得名的,找找看,徐家汇地区还有哪些与他有关的地名?再如在第21课《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中讲到“指南针”一目时,编者特意在旁边列出一段文字提醒学生:上海青浦的“东方绿舟”里有司南的模型,去那里活动的时候别忘了看一看!又如第20课《辽阔帝国的统治》的导言里讲到: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我们的祖辈很可能来自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 …… “省”是现今我国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你是否知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省”最早设于什么时候?当时它在国家对地方的统治中担负着怎样的职责?让我们从元朝的历史中去寻找相关的知识。

(三)呈现多样化趋势的教科书结构

 

新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下面,我们以中国大陆国标本、上海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为例;香港本综合了文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人人书局有限公司、大同资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教科书,主要以龄记本为例;台湾本主要以龙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教科书为例来说明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变化很大:课文类型增多,基本课文的栏目增多,一些主要构成部分在继承原有教科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创新,教材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一、新教材在课文类型上有所突破,除了传统的基本课文,还有活动与探究性课文、专题研习课文、“寻根溯源看香港”等课文类型;第二、基本课文的主要构成部分有所增加,新设了许多栏目;此外,新教材在课前提要和图片这两个课文辅助系统的构成部分方面有所创新。

 

1.课文类型增多

 

国标本和香港本开辟了新的课文类型,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如国标本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性课文,香港本有专题研习课文、“寻根溯源看香港”等多种课文类型。

 

(1)活动与探究性课文

 

活动与探究性课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设计的一种课文类型。人教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了“活动课”,如《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全书后还排了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北师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了“学习与探究课”,如《破解彩陶之迷》、《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华师本安排了“探究活动课”,如《我看“商鞅变法”》、《我走“丝绸之路” 》、《我说“民族交往”》。川教本设计了“心得与疑问课”,更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自悟和质疑的广阔空间。虽然在不同版本中,编者对这些课文的称呼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大同小异,即主要想通过设计这样一种新的课文类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我们把这一类型的课文统称为活动与探究性课文。

 

活动与探究性课文集中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即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一个重要弊端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课堂上正面灌输多,独立思考少,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逐渐形成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教科书要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活动与探究性课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尝试,也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方式。

 

活动与探究性课文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参与,让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它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试以人教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设置的5课活动课为例来说明。《寻找历史》:历史就在你身边,拉进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编历史小故事》:培养收集历史素材、编写历史故事的能力;《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激发兴趣,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会合作学习;《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概念;《“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学会进行历史知识复习的方法和技能。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是教师的教本,更要是学生的学本。历史教材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倾向,要向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活动与探究性课文可以说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2)专题研习课文

 

文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还开辟了专题研习课文类型。如第一册中共有3课专题研习课,分别是《先民的智慧》、《商代青铜器的制造》、《汉代的社会风貌》。专题研习课的特点宗旨是“选取中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课题,配合活泼生动的习作,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现以《先民的智慧》这一专题研习课为例来说明。教科书先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要求和目的:生活在远古的先民已有相当高的智慧,以下我们观察一些出土文物,从中可体会先民的智慧及创造文明的精神。再列出一幅半坡小口尖底陶瓶文物图,两幅小口尖底瓶的使用方法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这个汲水瓶的外型有何特点?瓶两侧的双耳有何用途?从这件汲水瓶可看到半坡居民已懂得运用下列哪一种科学原理?学生通过完成本专题的这一系列练习,知道远古的先民已具有相当高的智慧,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半坡文化的特点,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源流深远的感情,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想象及创作能力。

 

(3)“寻根溯源看香港”课文

 

文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还开辟了“寻根溯源看香港”课文类型。此类课文类型的特点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实用而有趣的资料,按照不同时期介绍香港演变的史实。如第一册“寻根溯源看香港”共有三课,包括《史前的香港》、《汉代的香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香港》。由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历史教育中存在着我们是“从近到远”认识历史,而现实是历史课程要“从远到近”讲述历史这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文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时代离现实比较久远的、学生不易理解的古代史中安排这样一种课文类型,让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历史,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对古代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鉴于此,我们认为大陆的历史教科书编者可以好好借鉴香港的这一做法。比如,在初中生首次接触系统的历史课程——中国古代史时,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在历史教科书相关章节中设计两、三课同时代的地方史。这一做法特别适合只面向某一个地区的历史教材。如上海本教科书可以仿效香港本做法,增设一种新的课文类型,以“当时上海”为名,用1-2页篇幅介绍同时期上海的历史,穿插在基本课文之间,同时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负担和课时的关系,可以将之作为阅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更好地学好古代历史,同时也为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两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一种途径。

 

2.基本课文的栏目增多

 

新教材基本课文中新设了许多栏目,如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史海拾贝、史海指南等。我们可以大致按照其类型和功能将这些新设栏目分为以下三类。

 

(1)训练形式、活动形式多样化,突出活动与探究。人教本的“活动与探究”、北师本的“活动建议”、川教本的“学习活动”或“主题活动”通过设计一系列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如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与其它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综合学习的能力。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加强了问题设计,不仅在文后,而且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训练形式。如人教本在文中有“动脑筋”,文末有“练一练”;上海本力求做到一目一训练,课文当中的每一目基本上都设计有问题,形式有“各抒己见”、“小论坛”、“动手动脑”等。香港本不仅在正文中开设了“训练站”这种课堂练习形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联想力、分析力等技巧,并指导学生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而且还结合课文设立“教育站”,以各种问题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操守品德,建立其对本民族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台湾本在正文中提供“资料”,并在“资料”旁边提出问题。古文资料皆改写为白话文,同时录有现代学者的重要见解,以便于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必能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在于经由资料与证据方能对过去有所理解,也能够藉此练习强化思考与分析能力。课文中的资料,不只是作为讨论问题时推证的依据,同时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不同时代、社会与文化的人们,能具有同其感情的了解。藉以思索人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心;总之,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活动形式、训练形式多样化,而且在设计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实践与探究能力。

 

(2)补充资料,拓展课文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很多版本采取了新设栏目的方式将正文中无法讲授,但又很重要,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收录其中,使教科书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化。人教本“自由阅读卡”主要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有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扩展性的内容,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北师本“每课一得”采取提问的方式,如: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你知道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吗?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吗?向学生呈现正文中没有讲到的但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常识;“材料阅读”多选择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几句或一段原始材料,多为文言文,与译文同时出现,有时加以提问,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及利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本的“史海拾贝”采用一段约200—300字的文字及一幅与之相关的精美图片,或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化补充,或者对某个文明史知识点简明扼要的介绍,或者是写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香港本的“探索站”,旨在补充有趣历史知识,并令学生就资料进行研习。

 

(3)指明学习途径、便于自学,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条件。上海本文后开设了“史海指南”,其具体形式有阅读书籍、上网、参观博物馆等。如在学了“景德镇”后,给出的“史海指南”是: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了解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唐朝的唐三彩和景德镇的瓷器,但这些内容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中的一部分。请看看李明等人写的《中国陶瓷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版),那里面的内容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呢!再如《民族团结和中外交流》一课的“史海指南”是:历史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你想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状的话,请点击:“东方民族网http://www.e56.com.cn或“中国-民族网”www.56-china.com.cn。人教本整本书后列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华师本文中有上网的训练形式。这些栏目的开设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知识急剧增长的需要,为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香港的历史教科书在结构设计上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在每章开始前附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故事连环画对本章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每课前开辟出“学习目标”和“预习”两个栏目,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各种形式的问题将本课要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每章末附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点列式的复习大纲。教学活动建议包括问题讨论、故事讲述、资料收集、戏剧演绎、模型制作等,使学生从适当的活动及习作中,触发新的认识,引起新的兴趣。复习大纲使学生易于复习和记忆。所有这些栏目的设计,都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课前提要、图片设计有所创新。

 

国标本、上海本在课前提要、图片设计等形式上有所创新,其功能也大为扩大化。

 

(1)课前提要。课前提要是指位于每一单元或每课开始的一段或几段文字,更多的版本把它称之为导言、导语。它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提要根据其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每个单元前的课前提要,一类是位于课文前的课前提要。两者的功能基本相同,大都是对本单元或本课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线索、重大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后者的形式、表现手法多样,或用精简的文字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或用一连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课文的主题,或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来导入新课。

 

人教本课前提要设计在内容上,或讲故事,或介绍文物,或引用诗歌民谣,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形式上,在每一课的课前提要处设计了一副打开的画卷,一个身着古装的小孩或立或坐在画卷的旁边。在每一课的“画卷”上几乎都用一些线条式的想象图或照片配合文字引出本课内容。这样图文结合的形式,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华师本、上海本则采用巨幅真实的文物照片配合文字来导入新课,更具历史感,真实感,气势更为磅礴。川教本的课前提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创设历史情景,或勾勒历史线索,或用设问点出全课的重点,或提出问题引起探究,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美的享受。

 

上海本在课前提要的编写方法上,特别是在单元前的课前提要编写上独具特色。单元前的课前提要主要采取归纳法的编写方法,即先设置学习的情景,或者是枚举历史事实,或者用历史图片来展现历史、烘托历史,提供具体感知的形象素材,然后再以概括的总结点出主题。具体做法是在每一单元前专门列出一张单元页安排导言,导言不是纯粹的文字,而是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文字高度概括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图片选取的是代表本单元所讲内容的文物照片。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使用的图片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此图是原始社会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彩陶缸上的图案颇有意味,鱼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图腾或族徽,而鸟是庙底沟类型及其东方变体阎村类型的图腾。把鸟画得雄壮有力,鱼则俯首就擒,暗示着其部族极力张扬鸟强鱼弱的主题。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拓展》使用的图片是“曾侯乙编钟局部”,在曾侯乙编钟的钟架和挂钩上有三千多字的乐学律学铭文,可以说是一部先秦时代的乐律全书,更是中国先秦乐律学的珍贵文献,它证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制定并建立了完整的乐律学体系。此图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水平已高度发达;《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单元选用的图片是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铜车马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车驾的风采,秦代辉煌的金属加工技术在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选用的图片是一幅“三彩陶骆驼载乐佣”。唐三彩是隋唐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享誉全国,而且闻名世界。这些图片都代表了所讲单元的主要内容,对导言中的文字也起了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图片成了导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渲染了气氛,设置了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先从图片中感知到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目前全国正式试用的四种版本(即人教本、北师本、华师本、川教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要么有课前导言而无单元前导言,有单元前导言而无课前导言,或者两者都有,但只有文字说明,没有图片。可以说上海本历史教科书导言的编写手法为以后历史教科书导言的编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是该教材鲜明特点之一。

 

(2)历史图片。历史图片是一个涵义较广泛的概念,这里要讨论的历史图片专指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历史图片包含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其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

 

新教材在教材设计上都做到了图文并茂,图片的使用量大大增加。各个版本编写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图片使用量分别为:人教本约200幅,北师本约160幅,华师本约170幅,川教本约240幅,上海本约300幅,图片在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教本在课前集中设置了反映课文重要知识内容的图片,上册选用了33幅彩图,下册选用了31幅彩图,彩图色彩鲜艳,尺寸适当;课文中有很多线条图,画工细致,清晰明了。北师本图片的分布错落有致,与文字丝丝相扣,采用了一些小巧可爱的图标来点缀课文。川教本每一主题页配有主题图,每篇课文配有题图,除随文配图外,各册都另有8页彩图插页。华师本和上海本选用的几乎全部是考古实物图片,在编排设计上,一些图片占了一整页,甚至跨页设置,和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交相辉映,显示出一股磅礴的气势,增强了历史审美感。

 

 

新教材的图片设计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对图片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配以一定量的文字说明,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编者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以图作为先导,以图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激发学生去看图旁的文字。如上海本在讲到明朝专制皇权的强化时,附了一张面目变形的朱元璋像,并加了一段如下的文字说明:如此形象的皇帝画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少,这正反映了人们对朱元璋的看法。再如讲到“八股取士”时,列出了一幅“科举考室”图,下面加以文字说明:狭小的考室不禁让人想起囚室,整整三天,考生不能离开半步,饮食起居都在里面,与囚徒何异。八股取士又何尝不是锁闭读书人心智的牢笼。华师大本在讲到“光武中兴”时,列出了一组三副图片:反映汉代市场交易兴旺的“东汉集市画像砖”图、描绘人们张弓射雁、收割、刈草、送饭至田间场面的“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图、以及富贵人家在观赏斗鸡、舞鹤的“东汉庭院画像砖” 图,并在图片旁配以说明性的文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文字说明,理解到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出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图片绝不是装饰或点缀,改变了仅插入一张图附一些简单的说明,为图而图的局面。

 

其次,新教材还加强了对图片进行问题设计。首先出现图片,创设一个新的情景来测试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图片提出问题。上海本在讲到《清明上河图》时,编者首先将具有代表性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段”、“街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列出三幅小图片,针对这些图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热闹的街市上有官吏的住宅说明了什么?木工坊的主人收工后可能住在哪里?乞丐在这里通过求乞能够生存说明了什么?从“虹桥”和“街市”画面中,你能找到哪些交通运输工具?看到哪几种商品交易形式?哪些地方反映出宋人是垂足而坐的?图的左下角中“久住王员外家”,从事的是哪种行业?哪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与课文标题《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相互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编者这样通过图片设计问题,让学生看图学史,乐学易学,可谓是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