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明赞:历史教学与学生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
李明海:历史教科书比较
李明赞:如何使用历史必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
何成刚:北京第四中学李
记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
李明海:重知厉行,勇于
李明亮:《认罪与否认侵
李明亮:二战爆发原因启
最新热门    
 
李明赞:高中才叫真教学?

时间:2009-10-18 17:12:19  来源:李明赞
 

历史教学不为彼岸只为海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历史学习的体会,一名高中生写了如下的话:

  
“老师,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的历史功绩、意义,但仅此而已。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阿Q正传》,才知道历史本来不是这样的。”

  
“历史本来不是这样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学生学到的历史,并不是学生想要得到的历史,而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我们历史教师又会说“那不是历史,那是文学”。

  
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

  
——李明赞

 

历史教学不为彼岸只为海

 

■李明赞(讲述) 张滢(整理)

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

 

李明赞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丰富的社会历史。



   
1 我又回到了初中讲台上

 

  
北京四中从2004年起恢复举办初中,调到四中后教了10多年高中的我,当时没有犹豫,主动申请到初中教学。回到初中的讲台,是回味旧梦,还是另有所求?对我来说,两者都有。

  
初中学生吸引我的是他们的天性率真。当年我初登讲台,主要是在初中任教。十二三岁学生的天性,让我对初中教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当然,时过境迁,教学要与时俱进,今天的初中教学,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新旧有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欣赏率真的基础上,增加智慧的启迪。记得10多年前讲授初中课程,就知识讲故事,注重启发学生认识教科书叙事的道理。现在的教学,仍然要以故事讲知识,但更要注重启发学生透过教科书认识人生的道理。例如,讲辛亥革命,过去会将武昌起义熊秉坤、金兆龙打响第一枪的过程详尽描绘,让学生理解“第一枪”的首创精神。现在,则会补充革命党人林觉民《与妻书》的内容:“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英雄也眷恋亲人尘世,英雄也有血有肉。他不仅自己追逐理想和信念,更理解和热爱他人。他以天下人为念,以“为天下谋永福”为己任,舍小家为大家,其精神可感,其境界可触。学生可以感受到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个人的理想如何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

  
在初中部任教期间,有不少人善意地劝我:“在初中部教一轮,赶紧回高中吧。高中才叫真教学。”什么是真教学?教学没有真假,就像知识没有真假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教学确实有层次深浅之分,而层次的深浅是相对的。同样的内容,高中可以讲,初中也可以讲,关键看讲授的角度。

  
我曾经在高中和初中上过同样的内容:商的始祖是契,契的母亲是简狄,简狄吞食玄鸟蛋孕而生契。周的始祖是弃,弃的母亲是姜嫄,姜嫄践巨人足迹孕而生弃。对于初中生,我提问:“根据刚刚学过的原始社会情况,请推断两个神话传说反映的是哪一历史阶段并说明你的推断理由。”对于高中生,我提问:“指出两个神话传说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依据,说明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认为神话传说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状况,判断的依据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再经启发,初、高中学生都能得出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结论,判断的依据是简狄和姜嫄是女性,而契、弃是男性。

  
由此转而再想,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积极配合教学,那有没有可能是教师的铺垫不到位,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合理,启发缺乏梯度?其实,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有高下之分。

  


2 打开历史与现实间的闸门

 

  
讲历史要讲出历史的“道”,学历史要学出历史的“味”。这个历史味,首先是历史的意识,其次是历史的见识。

  
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一课上,我做了如下教学导入:出示“洋火”、“洋灯”、“洋车(人力车)”图片,提问学生:“上述称谓,为什么要加‘洋’字?说明了什么问题?”“今天我国很多民族工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出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感悟出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学生思考的着眼点不是社会制度的差异,而是西方先进的科技;学生通过中国与西方的对比来看中国过去的落后、今天的强盛。

  
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说明教师的思考与学生的思考有差距,教师希望学生从历史的、制度的角度思考,学生却习惯于从今人的、现实的角度思考。这反映了学生的历史感还相对淡薄,历史情境还原意识不强,这是以往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加个‘洋’字,说明中国没有,是舶来品。后来中国能生产了,仍然带个‘洋’字,说明中国技术落后。这些同学们都看到了。但是,大家看到只是‘物’的层面,没有深究到‘理’的层面,这是其一。其二,同学们考虑问题,多是从今天的角度看今天,从今天的角度回看过去,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试着从过去的角度看过去,从过去的角度看今天?”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被打开了,看问题的角度丰富了。随后,学生不仅说出了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探讨到不同社会制度对技术进步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教学,要培养有历史意识的学生,就是要学生做有思想的人。历史与现实,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特别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智慧去梳理。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3 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成长

  
学习的过程,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悟,便不知道其中有益的营养与该吸取的教训,也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获得成长。

  
九年级《美国的独立》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英国重税政策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进而激发出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美国的独立》这一课,并且我还想请大家把学习这课的体会写下来,留作我的教学资料。但是,我又不得不遗憾地说明,由于学校一时办公经费紧张,我发给你们写体会的纸张要收钱,请每人写下一张‘历史课用纸欠学校一元钱’的欠条。”布置完了,我观察学生的表情。学生先是一阵躁动,疑惑、不解、恼怒,各种表情都有。很快,学生在我的制止下安静了下来。我尽力抑制自己内心的高兴,不让他们看出破绽。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写出对学校“发纸收钱”做法的看法。学生的不满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各种无助、质疑、愤怒的言辞跃然纸端。

  
在讲授完“英国重税压迫北美殖民地”这一教学环节后,我又让学生以一名北美殖民地人的身份写出此时的感受。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立刻悟出两次“感受”之间的联系,揭穿谜局,“指责”教师设下“圈套”。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大家很有兴致地书写了自己的感受,交流相互的想法,形成北美人民必须以民族的名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共识。

  


4 调好历史这面镜子的角度

  
前段时间,因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遭“藏独”分子破坏而引发的抗议浪潮席卷全国,学生中有一些过激的想法。在讲述和讨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有学生义愤填膺地指控西方媒体关于西藏问题的歪曲报道,呼吁抵制西方人、抵制外国商品。针对学生的爱国热情,一要保护,二要引导。我就此与学生展开讨论:师:“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生:“爱国,反侵略。”

  
师:“林则徐还有更可贵的一点,就是勇于承认自己的落后,敢于向自己的敌人学习,武装自己,强大自己。”

  
生:“中国13亿人,都不买他们的货,让他们失去中国市场。”

  
师:“中国是个大市场,但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市场,中国不能自我封闭。我们应该用优质的产品去扩大世界市场的份额,在竞争中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生:“谁支持‘藏独’,就反对谁!”

  
师:“‘藏独’的本质是分裂祖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与‘藏独’及其支持势力作斗争。但是对支持‘藏独’的外国国家和势力,也要作分析,有些是死心反华的敌对势力,对他们要坚决斗争;有些是受西方舆论影响,一时分辨不清,对他们要澄清真相。

  
总之要斗智、斗勇、不斗气。”

  
就此,我还和学生进一步讨论了三个话题:

  
“怎样区分‘本能’爱国与‘理性’爱国?”

  
“要用爱国主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要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发展。”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理性地看待当前这场反对“藏独”和西方反华势力的斗争,都能意识到国际间斗争首先要强大自己,把反分裂的斗争意识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育就是标定镜子反射角度的尺子,反射的角度要调整合适,才会给受教育对象带来理念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

 

 

  
5 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当今时代,学生的知识充盈、才华横溢。只有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知识和才能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历史是学生熟悉和热爱的内容,每当教到这一内容,我都要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讲述和自由讨论三国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对于这类活动型讨论课,我认为自己只应该负责调动、配合与指导。

  
课上,我对学生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自古英雄出少年,不知道你们中有没有和我竞争当这节课主持人的英雄。”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几个学生争当主持人。我请这几位学生向全班讲解自己对三国这段历史的理解,由大家推定主持人。最后以一人为主、三人合作的形式确定了课堂活动主持人。

  
随后,我提出了主持要求:一是要将同学分别讲的历史故事用台词串成一个完整的三国大故事。二是根据同学所讲内容拟定几个讨论题,组织起全班有效讨论。三是要对本堂讨论课作画龙点睛的总结。

  
三位小主持迅速进入情境,自串台词,使不同学生讲述的故事浑然一体,还现场议定了讨论题:“如何评价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怎样看待关羽的‘重义’?”

  
“怎样看待《三国演义》故事与三国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学生看似小,但提出的问题并不“小”,都是历史研究的大问题。

  
学生从他们的视角,以他们的理解作了诠释:“说曹操英雄是生活在群雄争霸的时代,时代造就了英雄。说曹操奸雄是争霸必须狡诈,才能胜出,这也是时代造就的。”

  
“关羽重义是对朋友的忠诚,这成就了关羽的大名。关羽最终也死在一个‘义’字上,这说明‘义’能帮人,也能害人。关键是怎样使用‘义气’。”

  
“张飞长坂坡退曹军,喝断当阳桥肯定是虚构的,但它表现了张飞的威猛。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虚构的,但它表现的是诸葛亮的智谋。”

  
学生是从故事中学习历史的。历史教学不排斥故事,相反,要借助和运用好故事,要从故事中发现历史的真实,从故事中还原历史的真貌。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过去,不能创造,但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对历史事实的诠释却彰显着历史研究创造力的大小,学生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学术的观点和材料,扫除障碍,提供指导。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6日第6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