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李明赞:历史教学与学生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
李明海:历史教科书比较
李明赞:如何使用历史必
何成刚:北京第四中学李
记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
李明赞:高中才叫真教学
李明海:重知厉行,勇于
李明亮:《认罪与否认侵
李明亮:二战爆发原因启
最新热门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时间:2009-10-18 17:20:44  来源:李明赞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作者:李明赞  来源: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52736/archives/2007/634323.shtml

 

 

一、对模块的理解

    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

    第二,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不枝不蔓,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

    第三,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总之,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教科书内容的新变化

    与原有教科书相比,教科书的知识层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拉伸和压缩──知识结构的再充实和凝练

    就“拉伸”而言,原有的一个知识点,被扩充为一个知识段;一个知识段,被扩充为一条知识线;几条知识线形成为一个知识面。

    举个“拉伸”的例子,如“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目是这样的:

课题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为四个子目(略)

课题2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也分为了三个子目(略)

    上述情况表明,普通高中课标教科书将现行教材中散见在各章节的民主法制内容扩展为2个课题,集中表述,加大知识含量,拓宽史学视野,挖掘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知识在专题化的影响下被明显地扩充而“拉伸”了。

    再举个“压缩”的例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有四个课题:

课题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题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其中课题3,将原先从汉朝至元朝教科书各章逐一表述的政治制度内容,压缩到一个课题进行集中表述,知识重新排列组合,主线更加突出,知识更加凝练,认识得到提升。

 

(二)知识的专题性、学术化明显

    上世纪90年代的教材改革,加强形象化,史实丰满,以形象渗透理性。本次改革,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

 

 

 

三、教学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设计,涉及教师教的层面和学生学的层面,融知识、能力、方法和思想认识于一体。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如何以教启思,以教导学。现以《历史1(必修)》模块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作一具体说明。

    设计这一教学单元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概念;运用的教学理念是,每课时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目标,四课时完成总的教学任务──知识、能力和认识的整体发展。当然,这样说似乎是在重复旧有的教学套路。因为以往也讲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

    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

首先确定知识教学的分项目标。

(一)起始课:从知识的教与学开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做到知识的点、线、面相结合

课题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这一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夏、商王位世袭制;中央地方官制及管理制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把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索: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铺线形成的知识面: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概貌,包括王位世袭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教学的难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教学的疑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否为中国古代社会所独有的历史现象。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落实好知识点。以上是就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的。

    当然,在知识掌握的同时,相应地要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可以运用归纳、概括的技能和方法。例如:

    从知识的层面,归纳王位世袭制的表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从技能和方法的层面,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探寻其内在联系,概括其特征;

    从认识的层面,在前面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得到早期国家制度的一般性认识,即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二)后续课:重在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形成理性认识

课题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史实的层面落实知识点。(略)

2.上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史实(特殊)上升到共性认识(一般)的过程。

将上述训练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发展如下能力。

1. 知识层面:归纳历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2. 能力层面:归纳历代中央、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概括特点。

3. 认识层面:从秦汉起,皇权帝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隋唐,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两宋,皇权强化和制度逐渐完备。

课题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从史实掌握的层面看实际上是一个由一般结论到具体史实的演绎过程。

    这一课题的内容,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一般历史思维的方法。例如:

(1)史实。

由左右丞相到废丞相;

由行省到三司;

由侍从顾问到内阁;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再到军机处。

(2)探因求果。

    即探求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妨碍皇权集中,上述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学科内容不像数学、物理那样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层次清楚,而是内容繁杂,头绪繁多,人文主观色彩更浓一些,学科知识体系藏而不露,教学重点、难点有时难以确定。但是,历史过程的发展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为历史现象前后连接的因果性、左右相交的关联性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果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

(3)反思。

    最后,要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具体到这一课可以从两个层次形成认识。一是就明清历史形成的认识,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的危害,给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的危害。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整个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以上是就知识教学的层面谈到的一些教学环节及设想。实际上,任何教学的过程都是知识、方法、能力和思想认识的统一。

 

 

此外,还应提出以下两点。

    1. 备课线索,强调抓住主线,即抓住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演变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及矛盾、演变的结果。同时不要忽视分析副线,即分析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关系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习惯。

    2. 授课时关注学生活动。当前的课程改革,突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转变。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关注这个知识如何教,那个方法如何传授,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这个知识点如何学,那个方法如何掌握,这个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什么新问题。例如,可以指导学生:

    阅读教材,提取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分层概括要点,形成阶段性(朝代)特点的认识;

    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寻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规律;

    仿照“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制作“秦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示意图”等;

    多种途径查找古代官制及选官制度的资料、古代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制作一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如计算机课件小制作等。

    学生在这些带有探究性的活动中,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思维品质会转化为进一步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动力。

 

四、探究的方法

(一)课前导读“探究的主要问题”和课后“学习延伸”中的“探究活动”

    “探究的主要问题”紧扣本课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是用问题的形式牵动学生沿着设问思路来把握课文主体内容。

    “探究活动”是课内学习活动向课外的延伸,重在探究和体验,重在方法和过程。

    两种“探究”形式结合,构成本课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

    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对于前一种探究,指导学生从研习课文中自寻结论。对于后一种探究,鼓励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或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探究的步骤是:(1)确定主题;(2)搜集资料;(3)分析论证;(4)交流共享。其中,分析论证要注意该主题在历史上的渊源,在现实中的影响,其论者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如何。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说明了什么”来引领思路。

(二)“学思之窗”栏目

    它是由教科书提供一段资料,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训练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方法指导:(1)通读大意;(2)归纳分层要点;(3)概括中心内容和政治倾向;(4)按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论证;(5)指出论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根源。

(三)“历史纵横”栏目

    教科书提供的一段与教学相关的学习内容,读来有趣,学来受益,起到拓展史实、开阔视野、汲取历史智慧、涵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新课程强调知识的教育功能,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有教化价值的知识系统。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本质──承载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方法指导:鼓励学生阅读、联想,交流感受体会(课上或课下)。

(四)“争鸣”“学史存疑”“各抒己见”等栏目

    这又是本套教科书很有特色的一个栏目。教科书提供几种典型的史学观点,将历史研究情景转引入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探究。这类探究活动应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史为鉴、知往鉴来的认识途径。这类探究活动,重在过程的体验,学生在几种相互冲突、矛盾的观点中比较鉴别,选择扬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对原有观点或证实、或批驳、或修正、或提升,一切尽在理性的思考中,一切尽在过程的推演中。结论可能甲或乙,认识可能深或浅,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理”,自圆观点的“说”,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当然学生的探究也应有两条最基本的底线,一是政治方向和原则,二是起码的学术性要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