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3

时间:2009-10-18 17:12:20  来源:陈辉
 

六、21世纪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改革的深化呼唤着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评价改革既是推进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就课程评价而言,原有的评价体系既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原有的评价过分强调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的甄别和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也过于单调,已经不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作为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改革也就课程评价的改革作为这次改革的重要目标,并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参照世界各国历史课程评价改革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以及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最新进展,去构建历史新课程评价体系。

 

 

(一)历史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即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评价的取向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所以,评价的取向实际上是对评价的本质的集中概括。从取向的维度看,可将历史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1、目标取向的评价。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被评价的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在这种评价取向中,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这种评价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2、过程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完全没有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评价取向认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评价取向及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因为量的评价与评价的主体追求是根本悖逆的。主体取向的评价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认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二)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观的提出,代表了当前历史课程评价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

 

1、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发展性课程评价作为历史课程评价的一种形式,代表着当前历史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理念如下: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在历史课程评价中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并使之贯穿于历史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历史课程开发的前提。这是因为,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因其历史课程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探索就有可能付出“代价”,发展性课程评价要求通过历史课程评价来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每一阶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评价保障,其目的是把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这一“代价” 降到最小,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在历史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即在评价时应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具体包括:由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评价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综合评价。

 

(2)促使历史课程不断改革与提高的理念

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即把历史课程评价渗透于整个课程开发之中,这不仅在制度上保证了历史课程评价成为历史课程编订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评价者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之中,在历史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与历史课程开发的各类人员进行广泛交流,对话、磋商,在这一过程中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从这个方面看,发展性课程评价又具有行动研究的倾向。

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加关注非预期效应。人们普遍认为,课程效果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课程效果大都是由课程本身形成的。但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在历史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课程的实施,进而影响课程的结果,如教师素质、学生已有水平、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各种心理效应等,这些因素都会参与到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它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课程方案的实施。这些非课程因素参加到历史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直接结果,就会与历史课程本身产生交互影响,产生各种非预期效果。而非预期效果可能会存在于各个方面,有些是外显的,有些则是内隐的,有时候这些非预期效果可能会对以后历史课程的实施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对这些非预期效果作出明确地分析,特别是影响深远的非预期效果,将会对历史课程改革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常常把较多的精力用在非预期效果的评价上,强调利用各种手段对各种非预期效果的分析。通过对非预期效果的监控,实现对历史课程开发质量的保障。

 

(3)面向多元的理念

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理念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追求方法的多元。面对情况各异的课程现象,在选择方法时,应不存偏见地面对众多的评价方法,不能因“量”而废“质”,也不能因“质”而废“量”。这正是发展性评价强调差异和多元精神的体现。

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理念要求在历史课程评价中建立对话机制,即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地对话和广泛地磋商,在对话中逐步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一个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

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理念要求在历史课程评价中走向开放,即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吸纳各方的观点以求得发展。

在开放性的对话之后,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还要进行不断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地对前面对话结果的再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在行动中反思,反思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课程评价行动本身,即对历史课程开发全过程的反思。通过对历史课程设计及历史课程方案的反思,实现对历史课程开发的预评价;通过对历史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实现对历史课程开发的动态调控;通过对历史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实现对历史课程开发的质量控制。通过对历史课程开发各个阶段的反思评价,为历史课程改革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必要的保障。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事实上,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

 

(1)反馈调节的功能。历史新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结果并不是停留在评价者一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而且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同时也成为彼此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有助于个体眼界开阔与自身发展。

 

(2)展示激励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反思总结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而随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日常化,这将促进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

 

(4)记录成长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倡导多元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甚至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发展性课程评价中注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

 

(5)积极导向的功能。这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发展性课程评价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重视评价过程本身等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成长等方方面面,从而有助于建构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课程发展模式与框架。

 

 

 

(三)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探索

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和教师评价改革的探索。

 

1、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探索

(1)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发展性课程评价观。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革或创新,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检查)。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重视被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是让被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评价力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考察的是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注重对能力的评价。

 

(2)新的评价体系的特点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全面化。新的评价不再只是单纯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更多包括对学生在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进行考察。评价不再仅仅是期末或期中的闭卷考试,也包括平时的问答、小论文、小制作、课堂表演、故事演讲,等等。考试形式多样化,力避单一的纸笔测验。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评价的参与者不再仅是教师,也包括同学、家长,甚至学生本人,方式上也拓展为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评价实施过程的动态化、日常化。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是期末和期中,更体现在学期的每一周、每一课,甚至包括课前、课后。在空间上,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

评价形式、方法的多样化。评价的方式不只是考试一种方式,形式也不再仅仅是笔试一种,而且更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即使考试本身也作了相应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手段、内容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历史新课程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决不盲目加宽、加深。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3)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有常规作业(预习作业和练习),非常规作业(小制作、小文章、资料搜集等)、口头语言表达、常规检测、学习纪律等。

预习作业。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强调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将预习成果部分书面化,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掌握,预习作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查找知识点。即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也可用本课板书设计,课文题目及课文小节目录分析,本课重难点分析以及这节课学习哪些方面的分析等来代替。②回答课文中的思考题。包括导言提问,课文中的思考题,课后练习以及教师布置的预习题等(鼓励全做,也可根据能力只回答一个问题)。③学生自己的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应至少有三个有关本课的疑问(旨在培养学生的置疑能力)。④学生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想(也可在课后完成)。⑤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常规作业练习在内容上既包括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识记部分,又包括能力训练、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在时间上,既有课堂内完成的,也有课后完成的;在方式上,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又能有学生合作完成的;在形式上,既有文字的,又有图画(包括地图)的;在提供上,既有课本上的,又有教师甚至学生提供的;在总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学力特征要求。

小制作。学生的小制作包括仿古文物制作(如甲骨文、竹木简、雕版、泥活文、圣旨、奏折等),编辑相关历史内容的手抄报、黑板报、历史题材的图画、表格,设计历史题材的软件。

历史小文章。学生有关历史内容的小文章包括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访问稿、读后感、观后感、文摘卡、课本剧等。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阅图书、访问等)获取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整理资料。

口头语言表达。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方面包括上课的自我提问和回答、小组讨论、辩论比赛、故事演讲比赛等。这些方面的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掌握、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常规检测。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其形式包括平时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的形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包括学生自己编制试卷)、口试、写小论文等。在试题的配置方面尽量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图文匹配,贴近学生语言和生活内容(如情景设置题)。

 

(4)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自评与他评结合。根据评价的内容,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评价。

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根据评价内容,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多种评价方法。

多种评价类型。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百分制、十分制、累积分制、等级制、评语式等评价类型或几种类型的综合评价。如果是学生阶段性成果的检测,教师还必须对每位学生的考试结果加以分析和说明,其中最好列出改进的要点和改进的方法方向。

评价工具的应用。评价工具主要以各种评价表的形式表现,不仅有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而且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既有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评价表,也有反映学生多方面综合表现的评价表。

评价的记录与反馈。通过设立历史小组长或小助手的方式,对学生的某些评价内容进行考核与记录,并结合教师的观察、考核和记录,以一定的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学生学习需要改进的要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描述教师期望看到的学生达到目标时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力求促进学生改革与发展。

 

2、对教师评价改革的探索

由于历史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历史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更是历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对教师评价应打破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重新构建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1)教师素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教师素质的评价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了解与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且这个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逆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学科教学;肯于钻研、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勇于创新;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即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学设计与实施,即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现实生活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即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2)对教师评价的方法

建立教师业务考核档案袋。教师业务考核档案袋指教师教育教学所获得的成就及有关的评价资料。它记录教师发展的全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使教师体验到成功,感受到进步。同时它也为评价提供真实的、开放的、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教师业务考核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学反思记录、学期工作总结、自我分析表、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试教体会、自我发展评价、其他综合评价资料、业绩报告等。

教师自评。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能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使教师以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教师自评的方法有:教学反思记录、周期性的自查量表、教学日记、自我分析表、学期工作总结、自我发展评价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检查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理解、掌握本课程标准;能否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从多种角度综合认识、分析某些社会问题;是否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否细心地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介方法因人而异);能否主动地寻找各种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下面是我们设计的“教师周期性自查表”和“教师素养评价标准”,仅供参考。

 

教师周期性自查表

 

教学方面

教学目标

优    势

不    足

教学设计

 

 

管理学习环境

 

 

促进教学手段

 

 

对学生的评价

 

 

素质方面

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

 

 

教学能力

 

 

文化素养

 

 

观察能力

 

 

参与能力

 

 

反省与计划性

 

 

合作方面

与同事交流

 

 

与学生交流

 

 

与家长交流

 

 

与社会综合交流

 

 

 

教师素养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职业道德

1.爱心         2.正直诚实           3.公正

4.上进         5.奉献、职业热情     6.健康心态

学科知识

1.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

2.灵活应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

3.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与发展

4.熟悉本学科的基本体例

5.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能力

1.有所教学科的良好知识,并且能将这些知识通过精心计划的、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

2.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而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并且采用有效和革新的措施来巩固评价的成果

3.拥有出色的教学管理技能,形成良好的纪律,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体验积极的情感,赢得学生的尊重,能够激励他们超越自己

文化素养

1.热爱学习,有获取新知识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新知

2.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并可灵活地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

3.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熟练掌握祖国文字

4.具有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平

参与和共事能力

1.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并能提出可行性意见

2.参与确定时间和其他资源在教学课程中的分配等教学规划

3.参与设计本学科、所在教学组的发展规划,并能提出可行性建议

4.充分参与制定和实施同事们的专业进修计划

5.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同事中有好朋友

反省与

计划性

1.制定并有效实施个人发展计划,并且有随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

2.制定并有效实施工作计划,分月计划、学期计划、学年计划

3.计划制定中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学生班级特点等,并有意识地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如同事、领导或学生等

4.建立反省习惯,可以分为天、周、月、学期等不同形式进行;在反省结果和下一期计划之间应建立联系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教师互评、领导评价、业绩评价等内容。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交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听取他们对自己在教学、师生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或者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教师评价表、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教师:

 

 

 

第一方面:对教师讲课的评价

教师的讲课是否非常认真?

教师对新概念和思想观点的例证、解释是否恰如其分?

教师细节讲得是否太多?

学生有疑惑时教师是否给予帮助?

教师是否非常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第二方面: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评价

教师是否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是否是学生和蔼可亲的朋友?

教师是否关爱不同的学生?

教师是否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

 

第三方面:评估课堂的难易程度

教师留的作业在数量和难度上是否适中?

教师让学生做的事是否要求合理?

活动课上是否有趣味?

教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是否难易适中?

 

第四方面:对教师课程安排组织的评价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安排是否周到细致?

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得是否很好?

活动课教学是否有序?

教师是否经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创意?

 

第五方面:课堂信息反馈情况

教师是否随时鼓励每个学生取得的新的进步?

教师是否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教师对测验和论文、作业是否认真评判,迅速返回?

对学生的评价手段是否合理?

对学生的评价手段是否准确、公正?

 

第六方面:对课程的总体评价

这门课程总的教学效果如何?

这门课程的价值如何?

你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你是否喜欢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你认为老师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

 

家长评价教师。家长有权利以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予以关注,家长评价能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往往无法直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长评价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发展状况的信息。此外,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常常会告诉父母,因此,家长在对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改进与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家校协同的过程,有助于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长调查问卷

 

1.您孩子回家经常说起历史课程吗?

 

2.从孩子的反应看,您是否满意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3.您孩子学习这门课程后,您是否在家经常有机会参与教师设计的与本课程有关的活动?

 

4.您的孩子是否遇到过教师不公正的待遇?

 

5.您的孩子在课堂上是否经常受到鼓励?

 

6.您的孩子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吗?

 

7.学习了这门课程,您的孩子有哪些变化?

 

8.您认为老师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

 

教师互评。同事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事都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会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在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同事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互评表

 

 

好(强、高、新)

较好(较强、较高、较新)

一般

教育观念

 

 

 

创新能力

 

 

 

职业道德

 

 

 

知识水平

 

 

 

个人素质

 

 

 

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

 

 

 

反思能力

 

 

 

与同事关系

 

 

 

教学业绩

 

 

 

领导评价。领导是学校的指导中心,承担着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任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可根据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尤其依据教师自评和各种综合评价,平等、公正、客观、理智、全面、发展地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业绩评价。教师的工作必然与一定的名誉和利益相联系,业绩评价是对教师的水平进行评定和实现利益分配的必要手段。

 

(3)教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信息,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使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对教师的评价是多元的、立体的,既要进行横向比较,又要进行纵向比较;既要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要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要进行自我评价,又要进行他人评价,以此着力构建全方位动态性教师教学评价系统。

评价工作应坚持民主性原则,做到教师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者,评价的全过程必须是民主性最大限度的认同,必须着力强化教师参与评价的主体意识。

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必须建立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充分发挥上,它必须以诊断问题基点,以指导教学为手段,以激励教师为目标,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