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2

时间:2009-10-18 17:12:23  来源:陈辉
 

四、历史课程评价的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是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性质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评价方式。在课程评价的不同的阶段中,由于评价的目的、对象和范围不同,课程评价的方法是很多的。在历史课程评价中,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判断法、教材分析法、系统观察法、调查法等。

 

(一)专家判断法

 

所谓专家判断法,就是邀请专家针对评价的项目予以审视,依据其所拥有的知识和专长,来提供对课程的意见和判断。由于专家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立场上的中立性和判断上的可信性,加之这种方法通常又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专家判断法几乎在课程编订的所有阶段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在评价课程内容的正确性方面,专家判断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新课程草案最好先经过专家评价,改正了明显的缺点之后,再付诸实施。

 

实施专家判断法的关键是对专家的选择,只有找对了专家,才能获得最好的判断。专家的选择应基于他的专长、能力和对课程改革的热情支持。课程评价需要各种专家,以提供多方面的判断。一般说来,进行课程评价的专家应包括学科专家、教育学家、教学法专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编辑人员等。

 

在课程评价中应如何搜集专家判断的资料呢?目前采用的几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第一种送审法,即将所要评价的项目送请专家审查,确定审查期限,届时取回资料。比较严密的审查,多半还要提供审查标准或依据。但也有完全放开,任由专家自己决定判断标准的。前者由于审查标准或代表了评价者的需要,因此比较容易搜集到所需资料。但如果标准不当,则可能会限制专家的判断。后者则任由专家独立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加限制。其缺点在于有时评价者所需的资料,专家认为不重要而不予提供。送审法维持专家彼此间的独立性,每个专家自主地作出判断。

 

第二种是调查法,分问卷和谈话两种方式。问卷法课程编订或评价人员设计问卷,请专家填写,再依据收回的问卷,分析专家的意见。谈话法是由评价者同专家面谈,征求其对课程教材的意见。问卷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广泛、迅速地实施,谈话法则能深入追踪专家的观点。

 

第三种是会议法,由课程评价者设计议程,提供有关课程的背景资料,送请专家事先审阅,提供意见。专家再按指定日期,出席参加会议。通过与会者专家的互相讨论、启发,可以使课程评价者更深入地了解专家对新课程的观点和意见。

 

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口头资料为主,也可以文字资料为主。在课程评价中,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有时可以让专家独立判断,有时也可以由他们互相讨论、辩论,再形成判断。如果对于同一个问题,专家们的判断相差甚远,使得评价者无法进行选择,这时就应深入追踪意见不一致的原因。对于不同意见应持欢迎的态度,因为不同的意见常常可以给人以新的启发,帮助人们作出新的选择。

 

(二)教材分析法

 

所谓教材分析法,是指评价者采用系统的程序,依照选定的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以判断其优劣和内在价值的过程。教材分析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教材分析在课程编订过程中,可以帮助评价者搜集课程教材在目标、内容、结构、活动等方面的缺陷与矛盾,发现课程教材各因素(成分)之间是否协调统一,为课程编订人员及时修改教材提供反馈信息。再则,通过教材分析,能够发现教材内在的教育价值,判断其潜在的优点和弊端,为选择和使用教材提供基础。

 

进行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分析目的与范围。在进行教材分析之前,必须明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包括哪些项目等。

 

(2)制定分析标准和方案。教材分析必须要确定某些重要的标准,作为分析的依据。不同的评价者往往依据不同的教材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标准。将这些分析的标准组织起来,就形成分析方案。教材分析最大的困难在于分析标准和方案的确定,这也是教材分析的关键。

 

(3)建立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可以分成段落、章节、单元等项目,评价者必须仔细阅读每一分析单位的内容,然后依照标准进行分析。

 

(4)进行分析记录。评价者阅读和思考要分析的教材,依照分析方案、标准和单位,将所发现的特征记录下来。

 

(5)资料处理与报告。资料的处理既要重视定性归纳,也要重视定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揭示课程教材内在的特征价值。分析结果的量化对于像教材内容的范围、分量等项目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课程教材的许多方面,不是量化所能表达的,例如图示与文字的配合,常常不是配合得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如何配合的问题。所以,在对教材分析资料进行处理时,应充分考虑评价的目的和分析项目的性质,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而不宜偏重一方。

 

教材分析法注重教材内在特征的评价,而忽视教材实施效果的评价。因此教材分析的结果常常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的评价,必须获得实验资料的验证才能使人信服。尽管这样,它仍是课程评价不可缺少的方法。评价者实施教材分析时,必须注重分析人员的代表性,谨慎建立分析标准和方案,在处理资料时还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三)系统观察法

 

系统观察法是指评价者根据要评价的问题,确定所要观察的项目,设计观察表格,借以系统地观察记录有关的现象。在课程评价中,采用系统观察法可以全面地描述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认其他资料搜集方法的效度,有助于评价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使用系统观察法的代价比较大。首先,它需要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其次,系统观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第三,系统观察法一般采用小样本,所以其代表性常受到怀疑。因此,在课程评价中使用系统观察法一定要掌握要点,发挥其特长,并且和其他方法相结合。

 

系统观察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目标和对象。首先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确定观察的目标,明确观察的对象。观察目标要有针对性,不能太笼统,观察对象要具体,不能太多。

 

(2)制定观察项目和指标。将观察目标具体化为几个可以进行观察的方面,这就是观察的项目。观察对象在每个项目上的表现程度和水平,这就是观察的指标。观察项目和指标应与观察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并能全面地反映观察目标的本质特征。同时观察项目和指标应具有明确的涵义,易为观察者所理解和观察。

 

(3)确定观察时间和地点。在何时何地观察,观察多久?共需要观察多少次?需要哪些观察工具?这些问题在进行观察前必须要搞清楚。

 

(4)设计观察表格。观察表格是观察者进行系统观察记录的主要工具,它一般包含观察时间、地点、项目、指标、记录方法等方面。设计观察表格可以大大简化记录内容,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与准确性。观察表格的设计要便于记录,最好经过试用、修改后,再正式使用。

 

(5)进行观察。观察者必须首先明确每个观察项目和指标的含义后才能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所要观察的项目进行客观的、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对观察中出现的特点情况要及时记录,以便日后分析时参考。

 

(6)分析整理观察资料。每次观察结束后,应及时对所记录的资料加以整理、补正和分析,以获得有用的结论,对某些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要及时同有关人员进行会谈,以获得深入的结论。同时对观察中出现的问题或遗漏及时加以调整和注意。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由评价者依照评价目的,设计问题,询问被调查者,通过被调查者自我报告而获得有关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可用以大规模地获得有关的资料。它在课程评价中主要用来了解:各界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成分的意见;各界对课程草案的意见;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教师实施课程的困难和建议;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在态度和兴趣方面。调查法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课程评价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谈话。谈话是评价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谈话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的观点和意见,充分地观察被调查者的反应。谈话法要求评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谈话技巧和知识水平。它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座谈。座谈是评价者召集一小部分调查对象,围绕某个中心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来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座谈有许多优点,它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对某个问题作出深入的了解和判断。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当需要澄清某些矛盾的问题、意见或建议时,或者需要立即归纳各方意见以便付诸行动时,座谈是有用的方式。

 

(3)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在课程试用期间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困难和建议等的记录。在课程方案的形成性评价期间,需要了解教师实际花在每课内容上的时间,他们所发现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所需要的支持及所遭遇的困难等,这些资料绝不是采用问卷或谈话所能完全包罗的。根据教学日记上的资料,评价者可以容易地掌握教师的教学动机、能力、所需时间,可以归纳出教材的优缺点,也可获得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和兴趣。

 

但是这种方法也可能行不通,因为有的教师可能不了解应该记些什么,或者由于这项工作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因而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使日记流于形式,没有多大参考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直接加注法,即不要求教师在另外的日记上记下问题和意见,而是由他们将碰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意见注在使用的各种课程材料上。这种方法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而且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

 

评价者必须定期收回日记上或课程材料上所记载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同时对于不清楚的意见和问题,要进一步跟有关的教师进行交谈。

 

(4)问卷。问卷是评价者将设计好的问题或表格印好后分发给被调查者,让他们按要求填写事实或意见,以收集有关材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些重要或广泛的问题,向大量的人搜集资料,而且所得资料也比较容易整理。问卷法还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使被调查者没有约束感,可以有充分的机会发挥主动性和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比谈话或座谈会更为真实的材料。

 

问卷法的缺点是有时会收集到一些不相关的和无价值的材料,譬如当问题问得不明确时,回答者不易理解其真实意义,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或者即使问题很明确,回答者有时也可能采用不负责的态度来回答,以致影响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问卷法主要用在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或者具体的事实性问题的调查中,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仅靠问卷的形式常常不能得到更准确、更深入的研究资料。

 

实施问卷法的关键是制订有效的问卷。由于问卷调查的样本较大,且调查结果常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所以问题不宜太多,并要选择恰当的回答形式。又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不直接进行语言交流,因此如何配置问卷以保证被调查者愿意回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问卷中的问题一般设计为三种形式:

 

问答题。这类问题允许被调查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能获得许多评价者预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评价者要了解人们对新方案最突出的印象时,这类问题往往比限制答案范围的选择题要好。但这类问题的整理分析比较困难。

 

填空题。这类问题和选择题差不多,只是不提供选择项,虽然被调查者可以自由回答,但是由于问题的限定作用,所填内容往往相对集中,因此也便于统计处理。

 

选择题。它是目前问卷使用的主要形式。由于选择题对回答者的思维常常有限定作用,使他们只局限于备选项目,因此选择题的各个备选项目应是基本等价的,而且要尽可能包括所有可能的选择项。为了使回答者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有时在问题中设置“无答案”栏选择是必要的(例如“其他”、“不能判断”等)。

 

上面三种问题,问答题属于自由性回答,填空题、选择题都属于限制性回答。在每个问卷中,问题不宜太多,要突出中心和重点,问题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明确具体,并且尽量使用适合回答者的词汇和写作风格。问题的形式最好以限制性问题作为主要部分,适当包括一、二个自由性回答问题。

 

配置问卷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决定页面的外观。一份问卷的外观是特别重要的,它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将影响回答的等级。要想法使问卷看上去很容易填满,否则回答者会因为觉得太费时间而将它束之高阁。要安排好版面,使回答模式很清楚,避免把许多问题塞进极少的页面里。(2)决定问题的顺序。问题的排列应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根据调查内容或问题的形式来安排。一般先安排容易回答的关于事实的限制性问题,敏感性问题和自由性问题要安排在问卷的后面部分。(3)介绍问卷。介绍语应解释问卷的目的和提供回答问题的指导方针。介绍语要具体而不含糊,并尽可能简单。

 

问卷配置好后,在使用之前应让有关专家审查,并组织试填,了解问卷中是否有含糊不清之处,检验问卷的实际运用是否与设计者的目的相符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

 

五、历史课程评价的指标

 

(一)历史课程目标评价指标

 

历史课程目标评价的对象是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历史课程标准的指标如下:

 

1、历史课程标准编订:①课程标准编写格式的合理性;②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合理性;③课程标准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2、历史课程目标:①课程目标选择的合理性;②课程目标内容的合理性;③课程目标要求的合理性;④课程目标表述的合理性。

 

3、历史课程内容: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广度);②课程内容的深度(知识难度);③课程内容的学科先进性;④课程内容的社会适应性;⑤课程内容结构的学科合理性;⑥与相关学科教学的协调性。

 

4、课时安排:①课时总量安排的合理性;②课时年级分配的合理性;③周课时安排的合理性。

 

5、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①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目标安排的合理性;②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③必修课、选修课教学要求安排的合理性。

 

6、教学要求:①各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②研究性教学安排的合理性;③教学设备设施要求的合理性;④对教师要求的合理性;⑤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合理性。

 

7、学生学习评价:①评价对象说明的合理性;②评价性质说明的合理性;③评价目的与评价内容说明的合理性;④评价类型要求的合理性;⑤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的合理性;⑥评价结果运用要求的合理性。

 

 

 

(二)历史课程内容评价指标

 

历史课程内容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内容分析过程,它是在一定分析方案指导下,依据一系列有组织的标准和方法对历史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判断历史教材的内在价值和特征。

 

历史课程内容评价指标详见第四章第四节相关内容。

 

(三)历史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指标

 

历史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有三项指标:

 

1、历史课程实施环境

 

历史课程实施环境是指历史课程在什么条件下实施。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条件下实施,其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过程评价时,必须首先考察课程是在什么环境下实施的,以了解课程对不同环境的适用性和环境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可通过实地参观、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式,对采用历史新课程的学生所在学校的社会环境、学校类型、设备条件、学生来源以及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详细记录有关资料,特别是调查执教教师是否具备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中否愿意接受新课程,以及他们对实施新课程的动机和热情,这些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2、历史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

 

历史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是指如何实施历史课程。教师是否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去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结果。在过程评价中,评价者要通过对课程实施状况的考察,获得反馈信息,指导和帮助教师尽可能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去进行教学。为此,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必须熟悉课程方案,了解课程教材的特征,对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心中有数。然后,评价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和班级,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针对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评价者可会同有关人员召开执教教师座谈会,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和掌握课程方案的要求。同时评价者可与教师共同商议下一阶段评价的计划和重点,并就下一次反馈会议的内容征求教师的意见,了解他们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会议之后评价者按照新的计划继续搜集资料,记录课程实施的差异。每隔一定时间,召开一次执教教师座谈会,通过观摩教学、相互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和信心,并对课程方案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及时修正。

 

3、教师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反应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反应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者一方面可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材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及时全面地收集教材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及时全面地收集教师的意见,评价者可指导教师直接将他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有关课程教材的问题记录在他们所用的各种课程材料上,评价者定期检查教师的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者可选取若干名学习典型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连续、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查明其原因,获得有关课程评价的意见。

 

(四)历史课程成果评价指标

 

成果评价首先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测量学生达到预定课程目标的程度,这种测量可以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学完全部课程内容之后进行。不论在什么时间进行测量,测量的内容必须紧扣课程目标,测量对象应包括不同类型的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次,使测验结果具有代表性,以便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其次,成果评价要广泛了解课程实施所产生的各种非预期的结果,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这些非预期的结果有时比预期的结果更有价值。评价人员除了通过过程评价获得有关的资料外,还需要在课程内容结束时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行为表现。第三,为了准确地判断课程实施所产生的某些特殊效果,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可召集有关编订人员和执教教师推断课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某些特殊结果,然后再选择典型的学校和班级,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座谈、问卷、测验等方式对这些可能的结果进行判断,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发现课程方案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效果和价值。最后,成果评价还要注意了解与课程实施有关的社会成员(如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有时还需通过追踪研究了解课程实施所产生的长远效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