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10

时间:2009-10-18 17:12:33  来源:陈辉
 

三、历史新课程实施与历史教师

 

(一)历史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新。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一部课程发展史,也就是一部课程变革史。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有目的和有计划、逐步展开的活动。一般来说,每个完整的课程变革都包含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环节。其中,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改革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学校对新课程的组织和教师的实际运作,使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的手段。为了保证课程改革方案有效地推行并获得成功,就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实施的程度、范围、效益、制约因素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并不像课程编订者预想的那样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

 

第一种: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是把课程变革视为忠实地、一丝不苟的实现“计划的课程”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依照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即忠实于课程标准、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种: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是把课程变革视为计划者与执行者相互改变、相互适应的过程,因此,根据特殊情境的需要把“计划的课程”变为“修改的课程”。这类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能根据学生实际对课程内容(教材)进行较大的加工、取舍,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相互适应取向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三种:创生取向。创生取向是把课程变革视为变革的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变化、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创生取向强调师生互动,强调个性发展才是课程实施的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体,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挖掘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显而易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实施历史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对课程的“忠实取向”,而在于要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这是历史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调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所要达到的期望值。课程实施所倡导的“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要求历史教师克服惰性心理、逆反心理、观望心理,唤起曾经失落的课程意识,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洪流中。

 

(二)历史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作为教师,肩负着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师,要承前启后,革故鼎新。21世纪历史新课程实施所倡导的“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1、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1)具有高尚人格魅力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师德高尚,才能敬业、律己、爱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垂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教师,特别优秀教师要学会等待,它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分享,它意味着会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学会宽容,它意味着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使心智不闭锁,头脑不固执,思想不僵化,眼界不狭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选择,它意味着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选择教育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积淀,有较高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学会合作,这意味着一个教师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学会创新,它意味着教师能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对事情作出新的阐释。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也就具备了高贵的人格魅力,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自身的知识就会日益陈旧。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只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无法承担起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例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相关和社会科学知识,面对新教材,每一位教师都同时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自己拥有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求了。教师必须抓紧时间,抓住时机广泛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要有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更多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创理想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总之,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而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业务素质。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勤于钻研、探索,再创教育教学的佳绩。

 

3)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在历史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以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望。

 

4)具有交流与反思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交流与反思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与学生交流、沟通可以更加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这些信息的获取有利于教师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与家长交流、沟通可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合理化建议和呼声。与校长交流、沟通可以随时领会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新精神、新指示和新要求,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可以征求校长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与同事交流、沟通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汲取经验,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共同探索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促进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教师也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使自己快速实现完全进入新角色。

 

 

 

2、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1)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对象,如何看待学生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观的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在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这种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生活中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具有“未完成性”的人。在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发学生丰富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像空间,实现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

 

(2)发展观。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师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的真正内涵,即发展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或个性。

 

(3)知识观。过去知识几乎是“课程”的代名词,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造成学校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所以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4)课程观。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它造成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不相匹配,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一些与知识、技能直接相关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成额外的负担而遭排斥。这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历史新课程改革致力于课程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积极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广泛选取课程素材。为此,教师必须排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3、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角色

 

(1)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仅做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也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任务。此外,教师还要从“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走向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历史新课程改革者要求教师做一名研究者,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用新理念、新方法、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不是“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教育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实施历史新课程的任务。

 

(3)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做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教师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只是执行者,更应成为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了解掌握各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丰富和完善。教师也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本土、乡土、校本课程的能力。

 

(4)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做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区越来越广泛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这使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的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4、历史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1)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五备”:

 

一备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教材,教学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第一步应该是反复通读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切忌对教材内容只看一两遍,还未深入了解,教学要求还未吃透就匆忙翻教参,仓促写教案,造成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

历史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具有扩展、充实教材,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师备教材时,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好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或编写出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更适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和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情感、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标准。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熟知课程标准,并能够把课标同教材、教参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备课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备课时,必须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思维倾向和特点应尽可能考虑。要备好学生,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和知识基础,同时还要了解各个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差异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越多、越深,备课的内容就越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另外,综合型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它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设计相应的课内、课外活动,这就给教师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要备学生的活动设计。教师要巧妙构思如何结合每课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爱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对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总结,教师在备课时都应精心设计,达到通过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

 

四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要在教法上下功夫,把教学方法纳入备课轨道,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备课时,每位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历史新课程对教法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备课时就必须精心设计灵活多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新教法。

 

五备教学反思。备课不应单纯地看作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还应包括写教学反思。教师在完成某一教学活动以后,对实施教学活动后的自我感觉;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实现的程度,教学效果好坏进行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以及教师作出的即兴评价和处理;对同一教案在重复施教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等,应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有质量的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有关课时备课和研究性活动课备课的具体操作详见第六章,这里不再赘述。

 

 

 

(2)对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打破了过去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严谨的特点,课程体系追求综合化,学科领域力求做到相同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不同学科追求内在关联。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握课程所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在历史课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否则,学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教师无论如何总是对的。教师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将权威身份降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融为一体。同时,教师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联系。历史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切忌教学中简单传授、内容分散。教师一定要领会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衔接起来,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与实践过程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完成。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历史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开放式、参与式的学习,它不能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应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相关问题,学生必须将自身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一些问题产生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一质疑,大胆探索,努力提出新见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再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和社会调查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设计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历史新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参加的社会实践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组织学生搞社区调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得社区建设的相关资料,再经过小组合作分析资料,形成对社区环境建设的客观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交给社区管理部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例如,计算机课件的制作、互联网的使用方法、下载教学文字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不断了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历史新课程实施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向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的教师目标努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