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吴自兴:变闻为吃另辟蹊
吴自兴:历史学习中的表
周兴:历史课堂提问的有
吴自兴 :历史课程改革亟
吴自兴新课程、新标题、
吴自兴:《大变革的时代
陈培兴:高中历史模块一
吴自兴:新课程下对历史
绍兴:历史教学有效性研
吴自兴:历史教师知识结
最新热门    
 
吴自兴:培训归来的随想

时间:2009-10-18 17:12:36  来源:吴自兴
 

吴自兴:培训归来的随想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1/111541/archives/2008/744312.shtml

 

2008年元月19日至27日,正当全国各地普降大雪,气温骤冷之际,我和学校的六名同事,参加了中英甘肃普九教育项目培训。不足十天的学习,除了感受意外的寒冷,也对学习和培训本身倍感困惑。


一、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看似极简单,但实际上却不是想像中那样易解。从主管部门(或者说是投资的英国人)来讲,自然是为了加快贫困地区的普九步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培训在每个假期来临,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早已大有“培训疲劳”之感,一听到培训,便下意识地认为,又有了任务、又要花钱、又要去省上或市上了……真可谓是喜忧参半,但唯独没有想及培训本身。我不知道那些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教师有何感触,但我想除了能有获取些意外收入的喜悦外,更多的还是各种烦恼与不便。在这样的思维下,培训本身的目的和意义,竟然变得近于无解,参与者不能说清是为什么。


二、培训者及培训对象如何?


既然是培训,一定有培训的老师,且在人们的一般意识中,应该是有名望的教授。但事实并不如此。就我知道的本县区的培训,我校有些讲课很烂、专业水平很一般的老师却被领导推荐为培训者。另外在这次培训中,大多数老师来自省内各师范和大专院校,是已经参与项目好几年的专业教师。他们每一年培训都要上数十个班的课,但令我奇怪的是,他们在几年的培训过程中,连做“游戏”的题目都不会改变。在授课的过程中,他们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手拈来那些做了几十遍的游戏,然后让大家“自由讨论”,美其名曰“参与式”教学,但学员们始终也没有感觉到老师们的专业素养。


或许问题的原因还在培训对象本身。各类培训,都会计划分学科、编班,然后学校根据工作情况,安排相关教师参加培训。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是,目前教师所学专业和任教科目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学校对教师的任教科目做调整,最后会有“学什么的不教什么,教什么的不学什么”的怪现象。专业不会对口,便对水平再高的讲座和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另外,学校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有时还会派非专业人员、甚至后期闲散人员顶替名额,完成培训任务。这时,我想起那年参加培训时学员之间令人哭笑不得的两句对话:


“你是哪个县的?”


“我两个孩子了。”


“你是哪个班的(当时有历史、政治两班,公共课在一起上)?”


“我中午刚吃过。”


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回答一方是某校一位耳聋的后勤工作人员。


培训者和培训对象二者相辅相成,但当这二者都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时,培训本身的结果就会大失水准。


三、培训结果和收获是什么?


在新课程推行之后,几乎所有的培训都标榜要转变培训对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结果,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没有在理念和方法上转变,相反,发生理念和方法有所转变的教师又恰恰不是通过培训而习得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可分为在校习得型、师友影响型、偶然事件影响转变型等等)。


在所有的外出培训结束后,同事们相互聊起的话题是去过当地著名的景点了没有?买了些什么东西?似乎这是大家关心的全部。而大多数培训留给培训对象的,也没有比这些内容多多少,只是一起培训的同事在以后会聊起,某某老师的思想偏激、某个老师水平还算好……


照例,在每次培训临要结束时,学员们还会以万分的豪情记录下以后永远都不会拨通的“同学”的电话,再做一番盛情的邀请。如果有组织者下发的培训情况调查表,则毫不忧郁地在可选框内打上对号,再在几个项目上表示“很好”和“较好”。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培训。我很怀念2007暑期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的那些日子,我虽然不是学习者,但也参与在线的研讨,感受“课程培训团队”的敬业和忙碌,知道学员们勤奋好学的故事。我永远也感谢2004年秋的那次培训,让我遇到了一丝不苟的近现代史专家,把我带进了习史之门。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以偏概全地肯定我们现在的众多培训。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必需落实富有成效的专业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后地区教育的希望,在于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才学交流和研讨。而现在,我们依然在急功近利地盯紧试卷上的分数,违科学地用延长学习时间和无限度地加强学习强度的方法提高分数。我们离真正的教育究竟还有多远?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远程研修

http://hist.cersp.com/remotestudy/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历史课程网诚邀事业共同发展合作者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801/9032.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