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最新热门    
 
绍兴: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两篇

时间:2009-10-18 17:12:56  来源:绍兴
 

 

绍兴: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两篇 

 


sxwany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9318/index.shtml


 
网管员SXWANY: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历史教学,今提供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华甫中学王叶军老师的,他认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知识,而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祝旭东则以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历史教学低效的现状。

 

第1篇:再议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

--兼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王叶军
 

(作者:王叶军 本文为2005年度浙江省重点规划课题《基于主体发展的历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在绍兴市中小学教师学术主题报告《历史阅读与历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基础上形成,为2007年特级教师学术年会交流文章)

 

提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依然被框定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被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所蒙蔽,教学的有效性大受影响。从根本上追问学科教学的终极取向,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在于学科知识本身,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着力点就在于历史学本身。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基础上,按历史学规律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性  着力点  策略

 

一、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

 

我们讨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抓住“历史”、“教学”、“价值”三个关键词做文章,从根本上去追问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才是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审视,目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较为严重的问题。

 

1.不能把握好历史学科的特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了现阶段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说,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具有民族性或普世性的常识。为实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应当)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可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中各门学科的终极目标。但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各在不同维度上培育着学生的价值观。但目前,我们的一些历史教师不能运用文明史观统率历史知识、整合历史教材、改善教学细节、运用历史语言来引导学生以历史学科角度来理解具有民族性或普世性的常识,那么这些常识对学生来说只是空中楼阁,既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2.强调“教”的而不是强调“学”。学生从学校教育中对他自己一生的发展来讲最有益的往往不是教师程序性的讲课,而是来自文本的、教师的、同伴的某个深层次问题所激发的好奇心,进而发展到探究的兴趣及理性的实证。那么这个问题为何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关键是这个问题切合了学生的“经验”引起了学生“互证”的动机。的确,“一个专业教师的成长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①而教师这一转变过程的长短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学科性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许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历史青年教师还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教的法则,而不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他们对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脉络缺乏必要的把握,难以运用充分关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代的经验基础上的知识载体来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也不能切实地引导学生把传统与现实、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阐释与理解整合起来,从而突出历史学习的独特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历史学科,“它关乎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关乎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②又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要定格为的“整体”史观,即培育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③若对学科的学习价值缺乏考量,那么教师就会缺乏思想,特别缺乏一种道义的承担,功利主义倾向也更因膨胀,特别反映在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愈发严重,历史教学终极目标受到很大的伤害。一方面,公开课成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试验场,教师抄袭一些全新的概念、布置一些表演活动以体现教学模式的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史学的厚重、深刻与哲理却被诸多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所蒙蔽;另一方面,常态课却成为历史知识的灌输场,“什么都行”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临时抱佛脚”始终成为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收益少”、“见效慢”、“不实用”、“忘得快”始终成为历史学科的特点。

 

从以上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不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更非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教条,而在该学科知识本身。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即为历史学本身。

 

二、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历史观趋于多元化、历史阐释趋于个性化、历史阅读趋于平民化,历史科学比自然科学赋予着更新的内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历史问题本身的研究,这是历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1.要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根据新课程观,教材是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平台和依据,特别是历史教材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求真”的意义对于历史学科更为重大,“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更具现实意义。历史教学如果不以真史料为基础,那么所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可靠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乃至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就无从提起。

 

2.要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保障。在高中教学中,历史学科像其它学科一样,是作为一种“提供认识”的载体而存在,那么教师理应通过历史研究的特有方法使历史成为学生的“主体认识”。方法的选取,一要注意“以学定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如此的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互证”,才是有效的;二是要注意历史学科的特点,讲授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不必谈“讲”色变,探究法固然是历史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法,但也未必事事需要探究。三是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价值性相联系,尽可能地杜绝伪历史知识和伪历史问题,特别要杜绝以启发的形式追求灌输的实质和以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接受所谓标准性、规定性的僵化结论。

 

3.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尽管有学者认为“见解高于既定结论”④而且正日益被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历史课的历史本质上是作为一种主体化的历史而存在着的,新课程赋予教师以课程开发的权力,我们就要谨慎地利用这个权力。特别是我们作为国家教育意志执行者的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等尚未成熟的高中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部分历史面目展示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发展他们的历史素养,都要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加以拷问。教师应当以文明史观统率历史知识,整合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要延伸课堂,实施整合教育。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纠正生活中流行的非历史的错误观点,不但是当前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且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标杆。历史教师应当有一种大教育的思想,把准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脉络,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将“知识课堂”有效地向“生命课堂”转化,力所能及地改变学校教育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颠覆,此课堂的教育被彼课堂的教育所抵消的尴尬局面,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要做到以上几步,教师必须实现新的专业成长,这是保障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目前的历史教师培训中,所谓“策略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已被强调成无与伦比的重要了,但作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本体性知识”则被假设成无需重视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历史学发展的状况与大学师范教育“大众化”、“英语化”、“娱乐化”的现状,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更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历史教师不但要在史料的占有、历史研究方法的学习、历史观的更新上下功夫,也要在讲授艺术、逻辑分析、历史语言的磨砺上下功夫,从而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思考的历史“性情”中人,在历史课堂中展示出历史的清晰度和历史问题的感染力,根本上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

注释:

①转引自:沈江峰《做中学—教师专业成长之道》 《绍兴教育》 2007年第5期

②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6版

③任鹏杰《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④[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

 

 

 

 


第2篇:透视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低效教学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祝旭东

 

【关键词】 :高中   课堂   低效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教学观。传统教学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把教学的性质看成是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学生的自我修养。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后一种教学观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努力加以实践。在此基础上,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见诸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障碍等种种复杂的原因,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低效教学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本文试结合自己作为高中历史教研员的听课实践,例举如下:

 

1、避重就轻,教学的重心游离于教材主体知识之外

 

【课例】一位高三教师在讲授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专制统治的加强”时,大讲特讲明清时期的朝代特征,还列表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比较,结果用去时间30分钟,并且由于整个过程以教师讲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无奈之下,教师只得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讲授第一节的实际内容,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

 

在《中国古代史》每一章的开头,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对当时的中外历史作了对比,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前适当解释当时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以使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中国历史,无可厚非,但教学时间不宜安排过长。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集中程度是随着时间变化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步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状态最佳,最后15分钟思维活动水平又呈逐步下降态势。根据黄金分割定律,45分钟乘以0.618应近28分钟。这与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致的。这28分钟应定位在学生思维水平最高阶段。用这最有效的时间干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这28分钟应当消费在一节课最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上,消费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上,消费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上。

 

或许是教师对中外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较为熟悉的缘故,讲起来头头是道,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史实还缺乏了解,难以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在尚未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教师不宜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基本的学情,否则,只能收事倍功半之效。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情的严重忽视,上课前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每节课要做科学的教学设计,即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评价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2、过分依赖多媒体,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能力弱化

 

【课例】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节内容时,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除提供了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以外,教师还展示了不少相关的历史地图、人物、遗址等历史图片,但教师对这些历史图片的运用比较单一,对战争爆发的原因、重大战争的过程、人物在事件中的特殊表现等缺乏必要的语言描述,教师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情感淡漠,未见脱离教材、多媒体进行的精彩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抬头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当前,随着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添置,许多教师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上课,很少或者再也不写一个粉笔字。历史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固然能极大地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特别是历史课通过展示历史遗址,人物图片,视频录像材料等,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时空世界。但是,对多媒体依赖强了,教师应该要记住的知识和概念,现在因有了多媒体辅助就不去用心记了,图片多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少了,教师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渲染历史氛围的能力弱了,使学生无法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觉,有血有肉的历史往往被抽象成教条化、过于理性化的结论、知识要点。为了避免讲述的麻烦,有的教师干脆直接将历史人物的简介、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等内容直接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己看。另外,由于教师在操作多媒体时翻页过快,以及呈现在屏幕上的文字模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录、掌握和理解。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应有的心理、思维、情感等交流产生了障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下降。

 

对策:教师尝试每周上一节不用多媒体的课!

 

 

 

3、过分遵循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对教材的处理机械、呆板,扼杀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例】在学习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时,一位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顺序来实施教学。一句“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与先秦相比,秦汉文化具有以下几处特点”作为开场白后即导入了新课,在概述了秦汉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四个特点之后,接着具体介绍了秦汉在科技、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不久就宣布下课。

 

这样处理教材行吗?为什么不先介绍一下秦汉文化的具体成就,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几个秦汉文化的特点来呢?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按照教科书编写的顺序来开展教学,习惯于从教科书给定的事实得出的历史结论,过分追求学习内容的权威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以教科书编写顺序为教学顺序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过程,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在总结史实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的可能性被抹杀,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形成历史认识过程中的思维空间,首先取决于能否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事实上,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朝代的文化成就时,如隋唐时期的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师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先介绍史实,再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诱导学生概括相应朝代文化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办法。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行变式教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一定要将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是否有利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

 

4、不敢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不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中所包含的新因素

 

【课例】在讲解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的“戚继光抗倭”内容时,教师对教材中提到的“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没有作深入挖掘,没有对倭寇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合情合理的全面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明朝倭寇产生、消失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我省高三文科班仍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却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不少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倭寇问题即为其中一例。事实上,导致明朝倭患愈演愈烈的原因并非教材所说的那么简单,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在于明朝政府推行政策的偏颇,倭患的消失也并非仅仅是因为戚继光们的抗倭斗争,正如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他的新作《国史概要》中所指出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明世宗去世后,明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化处理折射出教师的阅读面不宽,教师对最新史学新观点陌生,吸收新史学成果不及时。

 

对策:教师要与时俱进,多读些新的专业书籍,及时吸收最新的史学观点,并能做到“读以致用”!

 

 

 

5、教学评价意识不强,评价不及时

 

【课例】一位教师在上中国古代史“隋唐制度的革新”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对教学的知识要点作了精当的概括,讲解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还不进引入一些典型史料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离下课还剩下约三、五分钟时,教师讲完了全部内容,最后未作小结,剩余时间就让学生自学。在最后的剩余时间里,教师既没有让学生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进行课堂测评,更没有布置课后作业。

 

这是目前部分教师中普遍存在较为典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做到了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日益丰富,有效的师生互动也多起来了。但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堂进行教学测评或及时布置作业。既然数、理、化的老师们在课后几乎无一例外地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书面作业,且规定必须按时上交,还做到了人人批改,为何我们的历史教师不愿意去做呢?教师轻描淡写地要学生求按时完成课后的几个相关作业题(学生手头有参考答案的),效率会高吗?不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老师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又从何谈起?

 

对策:教师务必将课后的作业设计(或当堂训练)纳入备课视野,对历年来该章节的相关高考试题做到胸中有数。作业布置、批改要及时,一般以做10—15道选择题,1—2道材料题或问答题为宜,或者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本文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1期)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关注:历史课程网12期精彩《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9/7438.html


 

欢迎光临“成长沙龙”历史博客群组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51077/index.shtml


 

素质教育报(历史专刊)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53208/index.shtml

 


本网:聂幼犁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11/8482.html

 


本网:赵亚夫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11/8240.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