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吴自兴:变闻为吃另辟蹊
吴自兴:历史学习中的表
吴自兴新课程、新标题、
吴自兴:《大变革的时代
吴自兴:新课程下对历史
吴自兴:培训归来的随想
吴自兴:历史教师知识结
吴自兴:历史教师专业成
吴自兴:我的开学杂记
吴自兴:迟到的2008年小
最新热门    
 
吴自兴 :历史课程改革亟待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

时间:2009-10-18 17:53:07  来源:吴自兴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年9月,38个国家实验区开始了新课改实验,2003年,新课改在全国全面铺开。从2004年开始,高中课程改革也开始试点、推广,到今年,全国已有50%的高中进入新课程。从这些数字和现象上看,新课程改革已得到普遍推广,但实质上,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新课程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教师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实验,“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的实施者――广大教师依然困惑:课程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评价制度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怎么改?这些问题,都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如何解决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使新课程真正付诸于实践,落到实处?恐怕还得从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核心问题谈起。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世纪之交,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对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全面阐述了我国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则是一系列文件的中心内容。同时,这些文件点明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教育部制定的《纲要》中确定了新课程改革的6条具体目标,在6条目标中,涉及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有3条。如目标1强调行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4专门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停息的能力、获取亲手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余3条目标,内容有改变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但这些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相关专家也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1](P14)

二、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单一、陈旧,亟待转变

虽然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广东省一直被公认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领头雁,但根据广州教研网公布的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与习惯的调查表明:只有20%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感兴趣”,亦有2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持“无兴趣、勉强接受”甚至是厌恶放弃的态度;在学习习惯上,能做好历史课前预习和准备的学生占20.4%,上历史课进入积极学习状态的学生占23.1%,上历史课时“很专心,做到五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口到”只占24%,上历史课做历史笔记的学生占23.6%,课后对历史笔记进行修改的学生占3.6%;在学习时间上,约占35%的学生在学习计划中给历史学习的时间是5%以下,50%以上的学生计划分配给历史的学习时间5-10%,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是按照考试的重要程度(如期中考、期末考、会考),提前几个星期或者提前几天“临时突击”;在学习计划、规律、方法上,历史学习“有计划且科学可行”的学生只占9.3%,“切实按照规律学习”的学生占9.9%,“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占13.6%,“学习历史方法多”的学生只占3.6%,“方法少”的占36.7%,用“死记硬背”方法的占27.2%;“突击复习”的占38.7%;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上,“非常有效”的占7.2%,“一般化”的占60.4%,“效果低”的占21.4%。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快速推进,而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单一、陈旧的状况非常严重,课改工作先进、经济教育发达的广东如此,中西部久发达地区的历史教学现状则更为严峻。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方式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转变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同时,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得到一定的分数,但还是无法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也一定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过: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到应该获得的历史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意识,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效,将是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迫切任务。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与高考相得益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面临多种压力,其中,常挂在老师嘴边的,便是高考。于是,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误解:要考好高考历史,就需要下大功夫,去背、去记;新课程的那一套,只有花架子,没有实效果;高考不改革,教学就没有办法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先从近年的高考试题变化说起。根据相关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及总体认识,体现了新的课程资源观,而不是单一的局限于教材;[2] 内容上,呈现出诸如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引入等特点;[3] 而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和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4]

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不应该是束缚学习方式转变的压力,而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没有现代学习方式,就不能适应高考命题的上述变化趋势。因此,高考制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矛盾,相反,在新课程实施有效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历史观、历史意识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考中自然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可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与高考是相得益彰的,新形势下的高考,亟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仍然是教师。

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陈旧现状的原因是多面的、复杂的,需要很多因素共同改善。但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应该担负起最重要的责任。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相关研究者的调查,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课程不喜欢的占95%,理由主要有老师不讲课、老师只会照读课本,没一点儿趣味、老师叫学生划重点课堂枯燥无味等。喜欢占5%,理由主要是老师讲课生动有趣。[5] 由此足见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固有教学观的支配和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行为、教学角色上仍然没有实现转变。天津市曾做了初中历史教师情况调查的问卷,涉及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某些内容。其35题:您认为,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是(可以多选)A.传授历史知识 B.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C.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D.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思维。选A、B选项占80%以上;36题:现行教学过程中,您一般采用什么教学手段?A.投影幻灯 B. 黑板和粉笔 C. 计算机大屏幕 D. 计算机网络。教师选择四种方式的比例约为3:5:1:1;37题:您在教学中,是否经常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生活?A.经常联系 B.基本不联系 C.有时联系。选A者仅为36.8%。该调查表明,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的认识不足,在教学形式、方法上仍囿于传统,内容上很少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与这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不同,另外一种情况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部分历史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但问题在于,这些尝试或是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或是新旧课程两张皮现象严重。如活动课场面始终热闹非凡,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但活动简单,评议肤浅,没有实质性内容;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6] 把探究式学习视为课堂结束时的一个探究题目,或者合作学习就等于简单的分组学习;而对于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一般应该是由学习者――学生提出的,但教师在教案中竟然预知学生提出了某某问题,显然,这是没有经过落实的伪探究。可以说,上述种种教学形式,不得要领,无法真正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更不可能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教师长期的课题,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的追求。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其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的开放性、延伸性,更应不断地改进教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源。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如何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如何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通过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这是新课下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刘桂. 玲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Z1).

[3]吕准能.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高考社会生活史试题简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

[4]王涛,吕准能. 相得益彰精益求精——2007年上海和广东高考卷历史选择题综评[J].中国媒体教学学报,2007(4)

[5]潘金传.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J].中学历史教学,2007(1-2).

[6]马执斌. 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 中学历史教学,2005(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