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9

时间:2009-10-18 17:12:38  来源:陈辉
 

六、历史研究(探究)型新课程的编订

 

(一)研究(探究)型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概述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21世纪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程,它主要由四类活动组成,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学习上的变革。所谓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点在于“研究(探究)”,即都强调“课程”或“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在研究(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两个概念所描述的两个不同的对象:课程、学习。“研究性课程”主要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下,课程在目标、内容、编订、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而“研究性学习”所阐述的重点在于学生在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研究性学习”不是“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学习,或者说是一种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所有的课程实践和教学活动之中,而不仅仅应用于“研究型课程”。

 

(二)历史研究型课程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是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型课程。这种新型课程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所构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之为“探究型课程”,普通高中阶段称之为“研究型课程”。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统称为“研究型课程”。应当说,研究型课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能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与方法,学会主动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还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国家、关心世界,提高社会责任感。

 

历史研究型课程与历史学科课程一样,必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在课程目标上,与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同点,即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更强调在研究(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新精神、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相应的知识迁移及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并使学生具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具体说来,历史研究型课程独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心理素质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历史研究型课程是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针对历史课题,参照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学会进行开放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研究型课程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联系学生家乡的实际,开展历史研究(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的研究(探究)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更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积极情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创造有利的条件。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与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培养相统一才会真正地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学会从现实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实地调查和探究,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并且要懂得尊重前人、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要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通过对历史或现实问题的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发现各种问题,围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用现代方法、多途径地获取历史及历史学科以外的各种信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加重要的是,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活学生在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改变过去分割储存的状态,进行知识整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中达到掌握知识、活用知识的新境界。

 

历史研究型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对各种历史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得多种实践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逐渐形成质疑求异,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再探究,不断创新的心理倾向。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们相互合作的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历史研究型课程强调师生、学生间的合作,形成一种特有的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地去研究历史问题,取得研究结果。学生可以借鉴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正确对待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困难,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以具备现代社会中进取者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社会热点的现实性课题,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问题就有现实意义;也可以是学术性课题,如围绕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性探究;可以是已有结论的课题,如“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等;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就具有开放性特征,需要学生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还可以是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实践性课题,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就需要展开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

 

总之,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应较多地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等内容相应结合,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历史研究型课程内容应尽量与当前的社会热点及语文、地理、政治学科相结合;历史研究型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

 

 

 

(四)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设计

 

历史研究型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具有研究性、开发性、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门创造性教育课程,不应当也不可能有一套现成的课程模式。我们认为,历史研究型课程的模式应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包括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论点、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

 

学生自主,选择好恰当的历史课题十分重要。研究的历史课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不论哪种形式的选择,其前提是学生自主。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共同审题、论证,最后由学生确定。在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历史课题时,要遵循四条原则:第一,现实性原则,课题要符合学校的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实际。第二,兴趣性原则,课题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是他们乐于去钻研的。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不要是纯理论的,要避免大而全,可以选择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一个侧面进行研究。第四,可依托性原则,课题尽量与国家课程中所讲授的历史相结合,与历史分科课程的学习相结合,从中寻得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为了便于探究,学生要组成3-5人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员一般是由兴趣与基础相近,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自由组成,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把不同的性别、个性、探究能力、学习兴趣的学生组合在同一课题研究小组内。在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种身份和一项职责。如长于管理的学生担任课题小组长;长于与人交往的学生担任外交组长;长于写作的学生担任文字组长;长于电脑操作的学生担任资料组长。课题小组整合学生的特长,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组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组员达到目标,最终达到课题小组的总目标。这样就把原来学生间的个体竞争变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也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从单向交流转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并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效率,培养了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

 

计划是实施研究的蓝本,计划分为研究目的、研究人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形式和研究保障等五大部分。下面是成都某中学历史研究课题“成都特产史历史探源”中子课题“成都陈麻婆豆腐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计划。

 

《成都陈麻婆豆腐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计划

 

1、研究目的:了解陈麻婆豆腐产生、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现状为发展成都饮食业提出建议,使其保持成都特产的形象,成为成都饮食业的支柱产品。

 

2、研究人员:张小宏、唐奇、陈云峰

 

课题组长:张小宏          外交组长:唐奇              文字组长:陈云峰

 

3、研究经过:

 

第一次活动,制订研究计划        地点:班级教室

 

第二次活动,收集历史资料        地点:成都博物馆,成都地方志办公室、走访成都地区老人

 

第三次活动,了解现状            地点:成都陈麻婆豆腐店

 

第四次活动,整理、分析资料、小组讨论研究       地点:班级教室

 

第五次活动,交流、讨论调查报告                     地点:班级教室

 

第六次活动,调查报告定稿                    地点:班级教室

 

4、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5、研究保障:成都乡土教材《成都历史》、连网电脑、自行车(交通工具)

 

(五)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具体评价指标有两项:一是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活动的表现,如是否认真参加每次活动?是否在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否在研究活动中向课题组提出工作设想、建议等?二是学生在历史研究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水平,如是否符合该学生实际?是否在中学生研究成果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具有研究意识?其合作交往的能力如何?

 

在评价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让学生也参加,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三结合评价方式。自评,让学生以自己在历史研究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作出自我评价。互评,就同学在历史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相互评价。教师评,在充分听取学生自评、互评意见的基础上,对学生参加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表现与研究成果作出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结合语言评价,还要采取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级,没有不及格。目的是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投入到新的历史研究活动中去。

 

(六)历史研究型课程实施与教师科学指导

 

在实施历史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1、指导学生认识资料。学生在研究历史课题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认识和收集资料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举行认识学校和社区图书馆资料的活动,如指导学生到成都博物馆和地方志办公室去查找关于成都陈麻婆豆腐的资料,使学生对资料的性质及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初步的的认识,为他们研究课题奠定基础。

 

2、指导学生调查史事。调查史事是学生收集口述史料的途径,如走访陈麻婆豆腐的传人,访问陈麻婆豆腐店,了解陈麻婆豆腐的发展史,对研究乡土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在调查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纪律教育,确定调查主题,调查对象。调查后对得到的乡土史料,要进行整理,再由学生作报告或者讨论,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指导学生参观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本地区文物展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有些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直接与学生探究的历史课题有关,如成都博物馆中关于陈麻婆的史料,是他们研究的资料。

 

4、指导学生分组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主要观点,收集证明史料,拟定提纲,在课题小组内报告。其后,把主要观点归纳,代表课题小组在班级内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教师则要多方面加以指导,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并且指出学生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分组报告,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训练与他人合作,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分组报告是历史研究课题形成的重要一环,应在研究周期的中期举行,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史料,对研究的历史课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5、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学生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小传、读书札记、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历史课本剧,也可以是学生设计制作的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计算机课件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如在学生写《成都陈麻婆豆腐的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行收集史料,调查情况,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在学生开始写调查报告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对已拟定的提纲教师提出修改、补充意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对于学生的成果,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当然,学生的成果中如有错误,教师也应热情指出,指导改正。

 

 

 

第三节  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编订的落脚点,因此,历史课程的实施是历史课程编订的落脚点。如何围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有效地组织历史课程的教学,是21世纪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因素

 

编订好的历史课程能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必须通过具体的实施过程,即通过历史教学活动才能得到答案。历史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反应和表现,是检验和评价历史课程编订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才能实施和评价课程。影响历史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和联系不同,就形成了历史教学活动的不同结果,为了使21世纪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能够真实有效地进行,必须探讨各种因素对历史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历史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  教师因素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程实施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实践证明,学校课程是否有效,关键的因素在于实施课程的教师本身是否“有效”(合格),离开这种“有效”的教师,单靠课程的优势是不能实现课程的“有效”性的。因此,合格的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愿意使用新的历史课程教材。一方面是他们觉得试用新的历史课程教材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还可能遭受到家长、同事或校长的抵制。即使其他人不反对实施新的历史课程,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也足以阻碍历史课程的改革。另外许多教师更感兴趣的是探讨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而对涉及整个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不感兴趣,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实施历史新课程的积极性。而许多愿意积极实施历史新课程的教师,由于不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对历史新课程在内容、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缺乏认识,因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去实施教学,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原来的思路,采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教,扭曲了课程编订者的意图,从而使历史新课程的特点、优势得不到发挥。或者有的老师出于各种考虑,从不同的角度随意增加或删减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一切都大大影响了历史课程实施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由此看来,历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愿意并且保证按照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为此,可通过让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历史课程改革和编订过程,使其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以增强他们实施历史新课程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实践证明,那些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历史课程编订的教师在对历史课程实施的态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不能认为教师唯有参加课程编订才能保证历史新课程的正常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参加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获得实施历史新课程的观点和方法,它包括:

 

(1)明确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深刻领会历史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2)理解和掌握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能有效地利用历史新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3)深刻理解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明确实施历史新课程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能,并学会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和运用这些新的观点和方法,以发挥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4)明确实施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严格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不得随意增删课程内容和课时数。

 

教师培训一般应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不宜采用通信和个别培训的方式。为了使教师培训不只是产生短暂的效应,还必须通过以下方面强化和扩大教师培训的作用。一是由课程编订人员协助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师学会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历史新课程。二是组织观摩教学,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历史新课程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解决历史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历史新课程后的反应和表现是衡量课程编订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依据,因此也就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的内在因素。不同的学生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学生不具备课程方案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知识经验,不愿意使用新的历史课程教材,或者对历史新课程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这些都将影响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实施历史新课程之前,课程编订者和教师必须通过测试、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历史新课程,才能够深刻地分析历史课程实施的结果,对历史新课程作出准确的评价。

 

(三)教育行政人员因素

 

在历史课程实施问题的探讨中,经常忽略教育行政人员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师是唯一能够具体实施历史新课程的人员,但单靠教师自己的积极性不能决定是否能实施历史新课程,因为它跟作为教师的领导的教育行政人员是否支持有关。当教育行政人员赞同并支持历史课程改革时,历史新课程实施就能有效地进行。当他们对历史新课程一无所知,持冷漠或不赞成态度时,历史新课程就会排斥在学校之外。可见,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尤其是对历史新课程的认识,从而加强对历史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是顺利系统地实施历史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例如,学校校长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教师就能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如果校长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口头上”的支持,事事都要让教师自己去解决问题,那么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困难的。

 

(四)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分班级、校内、校外三个层次,这包括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文化素养,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水平,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及交往水平,教室结构、课堂气氛等方面。在学校或教室中,这些物质的、文化的、心理的、制度的因素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形成学校独特的情境、气氛、规范和价值体系,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课程目标的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而教学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到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学校是否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否具有历史新课程实施所必需的历史模型、电教设施等,是保证历史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其物质条件是不相同的。在实施历史新课程之前,必须通过调查,认真了解各校的具体条件,及时给予配备和完善,以保证历史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再如,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要求某些组织形式上的改革,尤其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上。不同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课程实施结果的影响,努力创造适合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成员对历史新课程实施方案的意见和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当前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子女学习历史新课程会影响将来的升学考试,因而对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持抵触或反对的态度,不愿意让子女参加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历史新课程之前要加强宣传工作,使社会认识和了解实施历史新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保证历史课程实施有效地进行。

 

以上事例说明,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若没有社会文化、学校环境、教室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配合,是无法收到好的效果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方案提供的教学内容(即显在课程),而且还受到教学环境(即潜隐课程)的影响,形成对历史新课程稳定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这又会影响学生对正式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历史课程实施必须考虑教学环境的影响,要使教学环境的各方面都支持历史新课程实施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新课程有效地实施。

 

二、历史新课程试验的组织实施

 

课程试验是一项教育科学试验,它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课程试验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课程实施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在试验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教材进行修订。课程试验的组织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订试验方案

 

为保证课程试验有计划、按要求系统规范地组织实施,历史课程编订者在试验之前,必须结合实际制订出较主详细的试验实施方案,以指导课程试验工作,课程试验方案的制订要考虑下列三个问题:

 

(1)试验学校的选择。课程试验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验,试验学校不宜过多,但要具有代表性。试验学校应具备必要的试验条件。首先,学校领导要愿意接受课程试验,领导重视是搞好课程试验的关键;其次,参加试验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经过培训后能够承担试验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学校的设备条件能基本满足课程试验的要求。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学校才有可能选做试验学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校类型(城市、农村、城镇学校)和学校水平(重点校、普通校、生源差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试验学校。在保证试验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试验学校要相对集中,以利于进行管理。

 

(2)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为保证课程试验的结果具有意义,课程试验必须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严格按照试验课程的要求和内容进行教学。在课程试验方案中,要明确规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范围和课时进度,规定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测验的内容和要求等,使参加试验的教师能按照统一的课程教学方案实施教学。

 

(3)试验效果的检测。课程试验的结果是评价和修订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试验方案中,必须要明确规定课程试验效果的检测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在试验过程中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收集有关的资料。检测的内容要全面,应包括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但检测的项目(次数)不宜过多,以免过分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应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评价的指标要求,来确定在何时收集哪些资料。检测的方法要科学、简便易行,一般采用测验、问卷、座谈、观察等方法。

 

(二)组织师资培训

 

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是顺利进行课程试验的重要保证。在课程试验方案确定以后,课程编订者要与教育行政部门紧密配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力求把课程教材介绍、教材教法分析和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的试验教师真正理解课程试验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三)搜集试验资料

 

在课程试验过程中,一方面,历史课程编订者要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紧密配合,督促试验教师认真及时地完成试验方案中所要求进行的测试和调查项目,以获得普遍的、概括化的资料。另一方面,课程编订者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一至二所试验学校,深入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以求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当然,如果课程编订者能亲自执教试验教材,则对于资料的收集和课程的评价是最理想的了。

 

(四)进行试验总结

 

在一轮课程试验结束之后,历史课程编订者应会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试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那些在历史课程试验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以进一步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试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试验教师互相交流总结进行历史课程试验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推广好的历史教学经验,并对课程试验方案中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使下一轮历史课程试验工作进行得更好,更有成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