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波:换一种角度把握中
程晓波:如何唤醒学生大
朱波: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张建波:《万历十五年》
程晓波:香港教科书的问
刘波:历史教材表述应明
程洁波:请为“方国”作
刘波:是输入,还是输出
刘波:“辛亥革命”的疑
最新热门    
 
唐云波:翔舞青春,溢彩年华

时间:2009-10-18 17:13:10  来源:唐云波
 


唐云波:翔舞青春,溢彩年华

 

深圳宝安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讲稿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627/archives/2007/609847.shtml
 
    
8月旬,受宝安区教科培委托,对区内新进的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讲稿早就应承放到博客上,却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终于得空整理并发布出来,因讲座对象是刚参加工作的全体新教师,所以内容基本是教学心得分享,敬请指教!


翔舞青春,溢彩年华

今天这个讲座,我就是想结合自身的教学成长经历,与大家探讨一些有关教学与理想的话题,其中很多只能说是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大家批判着听。


一、 教学之初的苦恼。


再过几天,满腔热情地我们就要踏上讲台了。在这里,我想友情地提醒大家,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个又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类似的问题有:

我、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甚至是一个博士生怎么就搞不定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教学呢?A,B,C,D怎样写,1+1为什么等于2这样简单的问题,怎么就要花40分钟去讲呢?为什么我那么勤奋地备课、那么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学生还是不满意?不是抱怨我声音太小,就是嫌我没讲清楚?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学与现实中的教学发生了冲突,这种因冲突带来的困惑,几乎所有的年轻教师都会遇到,比如我吧,至今都还记得刚开始接触教学时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发生在我读大学时的教学实习期间。当时的我,课余时间自告奋勇地去几间小学任职课外英语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第一节课就是教一年级的学生认识A,B,C,D。那一节课我很卖力地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写、怎样读。可整节课却乱成了一锅粥。教这组学生写的时候,那边的学生举手要上厕所,教那组学生写的时候,这边的学生因为互相推搡而哭了。第一次课以失败而告终。课后那个小学的校长对我说:其实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就相当于幼儿园的孩子,你用教成人的方法教他们,肯定不行。听完校长这些话,我就琢磨了,这样年龄段的孩子,要用什么方法去教他们呢?当时我家后面是一个幼儿园,我就站在凉台上去研究了,看到那些阿姨们带着小孩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做操,我突然有所领悟,这个年龄的小孩就是活泼好动的,要利用他们的这种特性,寓教于乐。第二次教第二个班的时候,我就改用编儿歌、做手势的方式教他们这些字母,这一次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都跟着我边唱边做边学,课也就上成功了。

第二件发生在我在深圳某中学的教学实习期间。那是我进入深圳高中课堂的第一节课,为了这节课,我做足了备课的工作,而且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相当不错。没想到,第二天,领导就来找我了,说有学生投诉我,上得不好。我当时就纳闷了,打开课件与备课本,怎么看也想不明白,哪里没上好。后来有好心的学生偷偷地告诉我,那天上课时,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她是历史科代表(我当时并不知道),她当时的回答错了,我就直截了当地在全班说:你答错了,坐下!她面子上实在挂不住,所以当领导向她询问我上得如何时,她当然就说我上得不好了。我一点都不怪这个学生,因为是她告诉了我,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与主见。所以从那一次之后,我再也不会说“你答错了,坐下!”这样的话语,我会微笑地对学生讲:这个问题,或许是我给你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不要着急,坐下来再想想。另外当时的我,也没有马上找这个学生谈话,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进一步激起她不安、反感、叛逆等等情绪。我只是在后面的课上,有意无意地强调她作为科代表的领头羊作用,表扬她的成绩等等。实习结束后,过了许久,我已经在宝安中学工作了,那个学校的历史老师在一次开会的时候碰到我,他们告诉我,学生很想念我,尤其是当时的那个科代表。

以前我从来没有把这两个事例放在一起谈,今天同时拿出来思考,自己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刚开始教学时,挫折、批评甚至投诉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其实这都是好事情,是我们教学生涯需要经历的阶段。我们不要太在意,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就丧失了信心,否定了自己;但一定要上心,出现问题就一定要积极地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拿出对策。总之,我们的优势就是年轻,还有很多纠正错误的机会。

另外,这两个事例也都共同论证了一个道理,教学最终是要针对所教的对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与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这一点,教学中,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中有没有关注到我们所教对象的特点,同时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我们的教学策略、创设我们的教学环境。

 

 


二、 四年教学的感悟。

其实四年来,类似的案例很多很多,时间的限制,我就不能一一列举了,第二个部分,我综合谈谈四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希望对大家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   教学是一门依赖思想的艺术。

这句话是我的教学格言,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对于这句话,我个人觉得要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次这门艺术所依赖的是思想。

先谈谈教学为什么是一门艺术。首先艺术是需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亦如此。前面我谈到的那个案例中,用儿歌手势等方法教小学生英文字母算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挥。再举我们历史学科的一个例子吧。高中历史有一个重难点知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共五个发展阶段,如果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地记忆,课堂肯定枯燥,学生肯定不乐意学。广州有个老师想了个办法,他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来展现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整节课,由于教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用一个典型的范例来贯穿教学内容,学生就能在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中不知不觉地把握历史线索,课堂收效相当不错。可能说到这里,有老师就要问了,那我怎么就想不到这些点子呢?没错,想象力与创造力确实是要建立在一些基础上的,比如个人的阅历、自身的学养等等,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我和很多优秀的教师打过交道。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平时的涉猎极广,综合素质极强,教文科的老师会去听经济学的讲座,教理科的老师会问我借历史的读物。他们将各种认为有用的信息都非常有心地储藏起来,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息说不定哪天就能给他们以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与创造,在课堂上加以应用。

另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追求完美的,教学也该如此。我自身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把教学提升到艺术这个层面。每一次教学设计,我都将之称为作品,这个作品是否完美有多重评判标准。比如在一节课上,教师语言是否精炼、手势是否恰当、提问是否有效、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否合乎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思维是否真的出现变化?其学习的效果是否真是我们所期望的?甚至包括我们的板书与幻灯片,是否真的恰当,有没有真的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所有的细节都是我们在设计教学之前要考虑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出一个出色的教学设计就不亚于拿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我在三年前曾提出一个口号,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冲动、有些幼稚,但每每想起它,内心中还是会涌动起一种激情,将这句口号送给大家吧,在教学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与同道者共勉!

好,再说第二个方面,教学这门艺术需要依赖思想。这里的思想更多是指理论性的思想与前沿性的思想。以前我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我不就是一个教中学的老师吗?知道那些个理论的东西干什么?这种想法在很多年轻教师刚接触教学时都有,每天光备课时间都不够了,哪有时间看那些东西。其实在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才发现这种的想法真是错了。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思维对于搞教育的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种思维能让我们在教学中一下抓住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东西,指引我们朝某个方向深入,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直觉。搞教育的人若没有这种理论感,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普通的教书匠,很难有所成就,很难成为名师、成为专家。我自己也是经历了很多失败的教学实践后,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我特别珍惜每个月的学科核心杂志,自己也会花很多钱去买类似的书籍。每本书我都会认真地看、反复地看、做笔记地看。书上面有学科的理论、教育学的理论、前沿性的理论,有了这些东西,不但能弥补因为脱离校园太久而产生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且还能知道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规避哪些问题、朝什么方向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的限制,我就不举例展开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妨亲身体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   教学是一门以是否有效为标准的艺术。

在讲第一点的时候,我已经讲到了评判一个教学设计是否完美具有多重标准。在讲第二点时,我又将评判标准之“教学是否为有效性教学” 单独作为一点提出来,是因为这条标准实在是太重要了,是我们年轻教师爱犯的通病,也是课改后教育界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对于有效性教学,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界定它,但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学是否有效,归根结蒂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单纯地看教师做了些什么。有效性教学要求于教师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

刚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有着满腔的教学热情与最新的知识结构,课前会做大量的备课工作,课堂上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收效往往甚微。比如有个年轻教师讲辛亥革命,一节课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了,每一知识要讲多少甚至精确到分钟,可是下课之后,当听课的老师要求他的学生谈谈心目中的辛亥革命,很多学生的思维要么是片段的,要么是空白的。因为一节课他们光听老师讲了,没有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后再重塑一个思维是很困难的。

或许有老师听到这里会说,哦,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在课堂上多提问,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话是不错,但有着这种思想的年轻教师,往往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一节课光提问了,但琢磨一下这些提问,仍然属于无效性的提问。

一般来说,提问是否有效,至少包括两个特征:

一、提问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有些老师一节课光提些“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表面热闹,但这些问题没有思维的难度与价值,其实就是自问自答的反问句,一种变相的自我陈述。

二、提问是否具有思维梯度。有些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倒是注意到提问要有思维价值,但因为缺乏经验,把一个极难的问题突然抛给学生,让学生无从回答。

我就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我在讲完《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同桌之间扮演文艺复兴时期的招聘官与应聘人,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巩固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认识历史背景。其实高中学生没有任何关于求职的社会经历与体会,这个问题的指向又不明确,所以实际的课堂效果是学生几乎无话可说,课堂反映十分沉闷。后来我才意识到,正是思维的断层使这个环节变得无效。其实设计一个有效提问的方法很简单,大家在设计前假设自己就是学生,你们自己能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你自己在问答出这个问题时借用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提问前有没有做好铺垫?多反问一下自己,很多东西就能琢磨出来了。

关于“有效性教学”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时间的限制,今天我只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琢磨,也可以多读读期刊书籍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你们教好书一定有帮助。

 

 

(三)   教学是一门在交流中不断提升的艺术。

上海有位特级教师李惠军曾经说过:“成年人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及同行交流。”这四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从开始工作至今,我自己都记不清上了多少公开课、比赛课,其实这些课的背后一直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为我提供有力的支持。每次正式课之前,都会有无数次的试讲与磨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科组的所有老师、我们学科区、市、省级的教研员、其它学校、地区的名师、我们学科的专家、教授都会给我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一节好课就是在与同行的不断交流中慢慢磨出来与悟出来的。我的很多思想也是在与同行们的交流碰撞中慢慢成型的。大家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宝安教育界一个很好的传统,给年轻教师提供各种机会,身边所有的老师也会很真诚地帮助你成长,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不要怕苦或是怕累,抓住机遇、奋勇进取。

当然,我也要友情地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听了我的这些话,在思想上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光交流没自我了。我知道有些年轻教师,过于尊重前辈的意见,过于重视前人的做法,甚至于在他们每上一节课前,都要先去听听老教师是怎样上的,然后在自己班如法炮制。这样做肯定是行不通的,每个人上课都有每个人的风格,别人这样讲可能讲得好,你这样讲就不一定。交流的目的是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己云,做传声筒,这样做是不可能有进步的,学生也不可能满意。“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蓝”请大家记住这句老话。


(四)   教学是一门多种呈现手段组合的艺术。

以前我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自身的一些教学经历以及身边的一些教学现象,让我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了。

教师在呈现一个教学内容时,可以运用哪些手段呢?我想至少有三种吧,教师的语言、课堂的板书、多媒体技术,或许还有更多别的,比如理化生课上的实验。那么在这些手段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哪个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又是辅助的?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必不可少的板书、辅助教学的是多媒体技术。我们需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组合这些呈现手段。

课堂教学说道底是靠老师的语言来进行组织的,这个因素至关重要。有些年轻的教师刚踏上讲台,因为害羞或是自我感觉语言能力不佳,就干脆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讲课,把所有的内容都打在幻灯片上,上课的工作就是充当幻灯片放映员,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在座各位都是最优秀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应该很少出现,倘若有,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说到教师的课堂语言,顺带给大家提两字目标——干净。有些年轻教师总是抱怨课堂时间不够,内容上不完,除了没有把握好课堂重点之外,语言拖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刚上讲台时,我们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一个问题总是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地重复好几遍还讲不清楚以至最后拖堂,这就是语言不够干净造成的。我现在上课前总要思考,对一个问题,我要用怎样的话语表述才是最高效的?这种锤炼语言的过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重要。

再说板书。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很多教师没有板书了,这是要不得的。书写板书其实就是一个展现思维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曾经有个初中生向我抱怨,说数学课怎么都听不懂,我问他原因何在?他告诉我数学课全是幻灯片,所有的解题过程都在上面,老师一张张地放,可他这题还看清楚、想明白是怎么解出来,幻灯片就跳到下一张上去了。一节课他光看了二十多道题,四、五十张幻灯片,可是一题都没有弄清楚。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大家应该发现板书的演绎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里仍然也要友情地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我说了这些,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什么都板书。我经常看到有些年轻教师,一节课的标题明明已经在幻灯片上打出来了,可是还要把标题上那十几个字再板书一遍,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我想,板书更侧重的就是呈现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它应该与幻灯片有机地结合,

最后说说多媒体技术。我以前很注重这个要素,注重到甚至每一节课幻灯片的模版都要自己PS处理,幻灯片做得倒是很漂亮,一节课的实质内容却少得可怜。现在我已经想明白了,幻灯片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只是在讲课过程中,当你需要呈现某种多媒体资料时,所运用的一种手段,千万不要把大量的精力都耗到这上面去了,那叫本末倒置。我们真正该下功夫的,还是多琢磨一节课应该如何上好。

 

 


三、 最后的激励。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教学的感悟,主要这四年来,我更多从事的是这一方面的实践,想法也就自然多一点。最后按照培训部的要求,我还要和大家讲点激励的话。之所以要激励大家,是因为确实有些年轻教师在教了两年书后,或是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怀才不遇,就此消沉;或是慢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天和尚撞天钟了。在这里我想举两个老师的例子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是我在东北培训时遇到的老师。那天,她听完我培训后,和我讲,唐老师,我觉得你《文艺复兴》那一课设计得很好,但是我做不到啊。我问她怎么做不到?她告诉我,在他们那个地方,别说多媒体、上网什么的,就连电脑都很难看到。这就是内地很多地区的教育现实,我们轻轻松松鼠标一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却办不到,接着我问她,那你怎么办呢?比如《文艺复兴》这一课,讲蒙娜丽莎,你必须让学生看到图片,才能感受背后的涵义啊,她说,她会想办法收集这些资料图片,或是自己出钱买,或是到图书馆借,然后课上让学生传看。说真的,我听完后,很感动,我在这位老师身上所看到的是一份追求事业的执着。其实做老师干的就是份良心活,即便理想与现实差距再大,也不要放弃最初的那份梦想,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何况,我们现在身处特区,这里教育条件最好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还怨天尤人,真的是说不过去。

第二位老师是深圳的一位老教师,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很敬重他,四年前,他要求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进行新课改,而且在课改过程中积极地探索,多次上公开课,与我们交流。这位老教师正是以他的行动实践着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在教育面前,永远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永远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探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是应该矢志不渝地将对教学的思考进行到底,在思考中寻找我们人生的乐趣。

最近有部励志片《士兵突击》,我看完后很感动,所以这次讲座的结尾,我也想套用其中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有意义就是好好教书,好好教书就是在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