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邦明:历史地图册的使
刘伟明:老师老师怎样上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戴羽明:赵括是纸上谈兵
戴羽明:教师课后反思盲
黄文明:城郊中学高一历
钱玉明:以“百家争鸣”
戴羽明:彻底解脱“皇权
葛明:历史教材的一点瑕
葛明:中学历史教材插图
最新热门    
 
薛天明:用过程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13:22  来源:薛天明
 


用“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指导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湖北省枣阳市徐寨中学 

 

薛天明  李丙生  441223

 

 

hisedu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4164/index.shtml

 

【摘要】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好课的先决条件,它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亮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但作为一线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落实有相当大的难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渗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从简要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入手,阐述在教学目的中预设“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在历史课程评价注入“过程与方法”目标等历史课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的要点,对初中历史课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以指导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依据、科学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战时的军事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各项教学工作,教学设计应是教师的授课前备战。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将总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课程目标设置的一大改革,是历史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所谓“过程目标”,应包含“教”的过程目标与“学”的过程目标。“过程”除了重视师生互动过程外,还应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重视“历史过程”,即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认同历史,理解和解释历史进程。 “方法”应涵盖教法与学法两方面,即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所以,历史教法与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不能狭义理解为教学生历史知识,而应重点理解为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甚至学会交往、学会生活的方法。“方法”是引导“过程”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指针。冯一下先生提出的历史教学“过程即目标”和美国教育家在80年代末提出了“过程学习”的理论,指出“过程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简单地讲,“过程学习,就是方法学习”。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很好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象指战员认真准备一个个战役一样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样才在课堂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

 

一、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预设“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便引导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是多维目标,多维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其它目标达成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同时,过程方法目标又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当中,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作为课时目标之一,精心处理,因为新课标要求历史授课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以过程为核心,以方法为手段,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时明确提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引导这一目标的实施。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习过程、方法之关系密切。如果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很容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是以无血无肉的干巴巴的知识堆积,又很容易倒致象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学生只明白要学习什么,不明白干什么用,那么学生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所以,历史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与课程目标相适配,更好地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一节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还应体现正确、有效、先进的教学方法。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给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选择和发展余地,但是否渗透了好的教学方法目标,无疑是衡量教学设计质量的一把关键的尺子。所以,历史教学设计不能只重结论目标,不重过程目标。新课程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在这方面有较大突破,有意识地强化方法过程的体现。

 

例如,在设计“贞观之治”这一课教学目标时,以往的教学目标只从学科体系出发,整篇围着掌握“唐朝兴起和唐初繁荣”等知识点,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需要预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等过程目标和讨论、找问题、制表等方法目标,改变过去课堂的长篇阔论,枯燥无味,目标,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另外,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尝试“问题+活动”的模式,探索唐初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唐太宗与其他君王相比较,不强求得出惟一答案和固定的结论,突出探索追寻的过程。

 

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以便教学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应突出两者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过程”的优化与“方法”的形成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过程教学设计

重过程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把重点放在“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上,放在揭示历史知识规律的设计,如何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掌握真理。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要经历“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应用历史”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重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显然,学生只有经历“过程学习”,才能获取使用历史知识的技能,才能体现“学史鉴今”,“史为我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点。

(1)要体现历史学习的参与过程设计

历史学习的参与过程是掌握的知识结论的基本点,是课程目标才得以实现基础。学生历史学习的参与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参与,还应包括课外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学习的参与。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参与过程是新课标尤为重视的,所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树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的理念。 

(2)要体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过程设计

 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有位大学生写了一篇《应该感谢“鸦片战争”》的文章,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什么原因要感谢“鸦片战争”?追根溯源,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觉醒,走向近代化,走向资产阶级改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3)要体现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设计

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即应用是学习历史的目。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同时要求对不同的历史知识作出不同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不同层次的要求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重点、有适用性地掌握历史知识,达到促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的目和。

2、重视优化历史教学过程设计

 
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是实现过程目标的根本。教与学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的意见》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论断即指出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都要优化。所以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师生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几大方面实行优化设计。

   
3、重视获取历史学习“方法”设计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教师给予的教学方式的指导、教学或自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获取方法等。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改革教学方式,要“创造兴趣盎然的教学情景,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验实践的宽广平台。 ”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形成于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在教学设计中应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法。

 

(1)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会提出历史问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作为一个中学生来说,历史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平时的历史学习。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疑难、有趣的历史问题,如近代中国为什么被“挨打”?随炀帝怎么开凿了大运河?等。如果能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就成了研究学习的很好题材。第二,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我们的社会每天所发生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时政大事等,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中东为什么老是打仗?”“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大?”“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用历史观点来探究问题。当然,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学科特性,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历史学习密切相关。

 

(2)引导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收集

加强学生历史信息收集途径引导。可动员学生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到有关部门收集专题资料,在家庭中收集历史物品等,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都可收集到一些最新的有关历史的资料。

(3)引导学生对历史资料整理、分析

引导学生 概括、设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及综合素质,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当然,在历史学习“方法”设计方面,龚旭升先生在《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归类及撷萃》一文中,将活动案例归为论说、撰写、表演、体验与模拟实践、考察参观访问、创作与制作等六大类,对教师在史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历史课程评价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与否最终靠评价来检验。但评价理念直接影响评价效果。“课程评价改革首先应该是评价观的转变,没有观念的转变,再好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会因实施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偏离正确轨道”。所以,历史新课程评价要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的评价思路:积极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新课程评价要求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提高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既要评定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也要评定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在过程中运用的学习方法、策略和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终极目标,评价活动应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1.设计尊重主体,遵循原则和关注发展的评价内容

传统的历史课程评价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评价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与过程要求,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为此,历史课程评价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多维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关注发展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内容应考虑是否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否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

2.设计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评价方法

传统的历史学习评价重测试型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应注重非测试型评价、形成性评价。所以,适应新课程要求,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是: 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这些内容在每一节课前教学设计时要认真进行思考如何操作,以达到教学评价过程的自然和完美,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

最后,应该指出,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撰写,涉及一些诸多方面的问题。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一样,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落实课程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2001重印),46-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3]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邹时炎主编,戴汝潜、张  芃著 《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92-210。

[5] 龚旭升,马韬《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归类及撷萃》[EB/OL]《人教网期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23。http://www.pep.com.cn/czlssy/jszx/czlsjxyj/jxlw/200611/t20061123_273645.htm

[6] 张晓华 《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人教网期刊》[EB/OL]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06.07.11。

 
http://www.pep.com.cn/czlssy/jszx/jcpx/jcjs/wzjs/200607/t20060711_258944.htm 

 


7]冯一下 《“过程即目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9.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