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邦明:历史地图册的使
刘伟明:老师老师怎样上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戴羽明:赵括是纸上谈兵
戴羽明:教师课后反思盲
黄文明:城郊中学高一历
钱玉明:以“百家争鸣”
戴羽明:彻底解脱“皇权
葛明:历史教材的一点瑕
葛明:中学历史教材插图
最新热门    
 
戴羽明:火烧圆明园是活该吗?

时间:2009-10-18 17:13:43  来源:戴羽明
 

火烧圆明园是活该吗?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前两天听了一节八年级的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一位学生说出“火烧圆明园是活该”,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说出这句话的学生肯定有他的想法:圆明园是封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场所,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产物,满清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不去积极抵抗保卫我们的国土,只知退却,不思进取,仍一味的贪图享乐,所以圆明园是应该烧的。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家民族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的,西方列强无权染指;二是文化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集合,理应受到保护。

这位同学绝非没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其如此情感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在他看到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同时,更加映衬出满清政府的骄奢淫逸与腐朽无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如此义愤。也正是因为其认识上的情绪化,自然会得出有失理性的结论。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等角度整体的、理性的思考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简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深刻认识西方列强的残暴贪婪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这一教学案例又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教学的起点应该是什么?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不能“站着”说话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经常听到老师背后说,“你们专家、领导或教研员们听课之后的评课,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老师这不行那不行,那就让你们上一节课试试,没准还不如我们呢!”

于是有的教研员真的上课了,效果自然是不错的,但仔细一想,教研员的示范课有多大的价值意义?自然,教研员上课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需要教师能够自主的、理性的创造。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研员自身,为什么总是要站着说话,为什么不能与教师站在同个平面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真正进行思想上的沟通,通过对话产生共鸣,通过对话激活彼此的智慧火花,共同深化我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教研员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也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同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道理是一样的。

 

 

 


历史教学要有故事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历史是历史主体发展的过程,而历史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充满诸多变数,使得历史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发现历史、认识历史的过程,历史自身所蕴含的魅力自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然而,很多教师的历史教学因过于理性,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教材,缺少足够的历史生动,导致历史内在的无穷魅力无法彰显,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因缺少活力自然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心理。 

 


怎样的引领是有效的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在认同学生地位主体和侧重能力培养观念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学习引领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基本上有三种方式:

1、直接指导: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直接进行引导。

2、问题引领: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展开思考,以达成理想效果而实现引领作用。

3、共同探讨:师生就某一问题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共同探讨,最后形成共识。

以上三种引领方式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要求教师必须以对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为前提,遵从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遵从学科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前两种基本上属于训导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形成学生内心世界的冷漠。

实际上,较好的引领方式应该是教师的自我示范,即教师以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或经验(也可以是虚拟的),通过真情实感的语言,描述自己曾经或者当下的心理历程或者思想感受,以展现给学生的事实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判断,自主作出相应选择,或者模仿,或者有新的生成。这种方式的本质特征是过程与体验,师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绝非强求一定要获得怎样的结果。这应该是最佳境界。

人是重感情的,人最关心的是他人所经历的事情及其造成的内心感受,人际交流只有深入到内心深处,才能唤起人的共情,只有心灵上发生沟通,才能产生共鸣。

以往,我们过于关注外在的甚至可以物化的客观事物,而很少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应深刻反思我们忽视这一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其主导的观念是什么?你们是学生,我是教师,我与你们在社会地位上有很大的差别,我只有指导你们,你们因为无知而只能顺从。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怎能和你们交流呢?由于年龄层次和地位层次的差别,我怎能与你们产生情感共鸣呢?在师道尊严的观念下,教师的“救世感”“神秘感”、“神圣感”束缚着教师思想上的平等自由观念。
 

 

 

 

教研员应更多反思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尤其是进入新课改之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剧烈碰撞,很多冲突来自于文化的深层。由于我们长期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形成了的某种定式已然固化,短期内若想消除其惯性,决非易事。所以说,践行新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决非一日之功。

教研员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在与教师进行探讨时,往往由于过多地阐释概念和理想,使得教师感到茫然,造成教师思想上出现了真空,无所适从。经常听到教师说:“很想看一节教研员上的示范课。”其内在缘由很是值得教研员深刻反思,其根本原因决非存在于教师而存在于教研员,是教研员未能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教研员在帮助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一定要客观的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在实践层面共同商讨,既不能过于理想,又不能过于理论。因为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具体的实践操作,而非一套艰深的概念。

教研员应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师可能转变的空间,量身打造,以求渐变,当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会进入自由王国。

 

 


历史教学要追求真实 

戴羽明

天津市历史教研员


戴羽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我们总是在研究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而“有效性”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如果忽略或者无视真实性的本质要求,那一切所谓有效性的科学结论都会是伪科学。

所谓真实,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很多教师因思想上急于追求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的达成,课堂教学急功近利,硬性地将正确结论和权威思考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对历史认知过程的真实存在。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主建构的过程,会不自觉地受到已有经验和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会进行不同的思考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的差异或是在不同层次上或是不同观点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加以点拨,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以求得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提高。这即是历史教学的真实。

历史教学的真实,应是历史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