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朱煜:中学历史课程研究1—9

时间:2009-10-18 17:14:31  来源:朱煜
 

 

四、中学历史选修课的实施

 

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陪衬,更不是附庸,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讲,选修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①]然而,课程设计固然重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还要靠实施。高中历史选修课如何实施的问题,值得历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这里谈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 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必须看到,与高中历史必修课教材相比,历史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出版以及选用等环节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布的2000年统计数字,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201万人,初中生6167万人,高中生人数仅为初中的1/6,教材需求量显然不能与初中相比,此其一。其二,新的高中课程用学分进行管理,历史课在不少人看来又是所谓的“副科”,这样,许多选修课大概只有部分将来准备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来选。再者,历史学科的这六个选修模块很可能会出现选课不平衡的情况,有的模块选的人多,有的模块选的人则少。那么,选得少的模块,其教材的出版、选用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如果由众多出版社“平分秋色”的话,可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对教材的多样化应有正确的理解,并不等于版本多、品种多就实行了多样化。多样化并不完全等于多套化,也不等于地方化。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实现多样化,应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不宜一刀切。再者,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历史选修课教材的编写难度明显加大,需求量较少,政治性、敏感性又较强,如果由一些具有丰富的编写教材经验的专业出版社来编写、出版,也许更为适宜。

 

(二) 师资问题

 

建立一支选修课的教师队伍,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选修课教师从何而来?最主要的还是由各校现任高中历史教师担任选修课的教学。但由于选修有六个模块,加上必修的三个模块,共有九个模块,相当于九门课程。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涉及的知识面宽,新内容多。在这样情况下,对有些选课人数少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可统筹规划集中本地区各校能担任选修课的教师,组织巡回教师队伍,互通有无,相互支援。”[②]必要时甚至可以聘请本地大专院校的教师担任选修课兼职教师。当然,主要应立足于整合本校的教师队伍,还有,就是加强新课程的师资培训,特别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而目前一些地方进行的新课程培训,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多头管理,比如“基教”部门要管,师资部门要管,教研部门也要管。各搞各的培训,缺乏统筹安排,必然会出现一些“空白地带”。二是应付了事,不少培训单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有的为了减少成本,只搞一点通识培训,内容缺乏学科针对性;有的随便请个专家来做个报告,一两天也算培训完了。应该说这些做法都是不合要求的,亟待加以改进。

 

 

 

(三) 教学问题

 

90年代,原国家教委曾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为了保证选修课的落实和开课质量,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选修课教学的研究,改进教法,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③]历史学科也应加强对选修课教学问题的研究,可惜目前这方面的成果甚少。从翻检《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近年发表的有关历史选修课的文章可知,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大多是谈校本历史选修课程设置经验的,对国家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如何施教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不过,有几点可能是共同的,如,历史选修课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要随着时代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另外,学习评价也可以更多地采用历史习作、历史调查等质性评价方法等。



[①]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载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整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8-59页。

[②]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③]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