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张静: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初探

时间:2009-10-18 17:14:43  来源:张静
 

 
从2001年夏季启动的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趋势很鲜明。

           
第一,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即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第二,提出了评价的类型和方法。评价的类型从评价主体上分,包括教师评学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从评价的时序上分,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调查、个人代表作品档案(Portfolio)、测验、考试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有两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新的评价理念,即视教学评价本身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既强调学生外显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二是新的评价方法的运用,如个人代表作品档案(Portfolio)。这一方法又称为成长档案袋评价、历程档案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的“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是按一定目的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材料,教师负责它的保存,定期发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努力方向,并定期发给家长,使其了解孩子的成长。如何将这一方法用于历史科学习评价,也是我们遇到的新课题。

           
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的弊端,面对新课程中学习评价中的新课题,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评价的原则和策略

           
对学生历史学习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历史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实质上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观念在历史学科的反映,它既应体现课程改革整体改革观念,又应蕴含历史学科的改革观念;它既应成为教学中必要的教学活动,又应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与学生、教师的发展相关。为此,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性,提出以下历史学习评价的原则和策略。

           
(一)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第一,要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学会如何考历史”,不是仅仅记住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第二,不仅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学科内的问题,还应该检测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以达到“以史为鉴”、增益智能的作用。实践表明,当学习任务是开放型的、具有激发力的时候,学生会自发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第三,在学习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特别是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发生,相互交织,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业评定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展示研究成果时,如果只是学生活动,教师没有对如何评价学生活动做出设计,学生的出色表现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差错得不到及时的提醒与校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热情与动力。

           
2.多元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第一,评定主体的多元。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教师、学生、小组或家长都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业的主体,而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第二,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方式不应只是纸笔测验,还应包括访谈、调查、写历史小论文、辩论会、演历史剧、制作网页、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第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建构了学习过程。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应拓展思维考虑评价标准时,从单一的评价转向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多种类型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他们自身的最佳水平,以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使他们的努力得到承认。例如,在进行一项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的历史研究主题活动中,在研究的子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成果的展示等方面,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参与的方式。擅长策划的学生可以全面规划课题,能说的可以去访谈或代表小组作口头报告,能写的学生承担研究报告的主笔,能画的和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制作粘贴画或电子展示模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每一位学生都能表现,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都能给出相应的评价。

           
3.反思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评价主体依据评价原理,对照课程改革目标和评价标准主动对自身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课程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和质量做出判断。历史学习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历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标准相对照进行评价。此原则,体现了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新发展,即不管什么样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理论与模式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心理建构物”,也就是说,都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评价中体现这一原则,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1](p.73)。对于教师来讲,可经常提出问题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教师教学反思卡:

           
1.我事先思考过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境和新问题吗?

           
2.我的学生在匿名的条件下是如何描述这堂课的?

           
3.是否还有其他问题、活动和方法,课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到更多乐趣吗?

           
4.我的课哪一部分上得好?为什么?我的课哪一部分还需要改进?为什么?

 

 

           
(二)策略

           
第一,历史学习评价是有效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信息。这个计划应该包括策略,以及确信学习者理解他们追求的目标,理解评价标准。还应包括学生会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反馈,他们怎样参与对他们学习的评价,以及他们怎样进一步展开这些过程。

           
第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心智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为什么”时应当意识到他们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第三,学习评价是课堂实践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促进学生展示知识、理解和技能。学生所做的是观察和解释,判断学习怎样改善。这些评价活动是每天课堂上必要活动的一部分,并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对话和做决定。

           
第四,学习评价是重要的专业技能。教师在评价方面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评价;观察学习;分析和解释学习证据;给学生以反馈,支持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师最初职业生涯中和继续教育中,教师应当发展这些技能。

           
第五,评价既是情感的,又是建构的。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要对学生的反馈尽可能做出解释,评论应聚焦于学生的工作而不是人。

           
第六,激发动机。评价靠强调进步和成就而不是失败来激发学习动机的。拿某一个学生和更有成就的学生作比较不可能激励学生。应该靠保护学生自主性的评价方法保护和增强动机,并创造个人发展的机会。

           
第七,评价促进对目标和标准的理解。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理解什么,什么是想要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决定目标,确定评价进步的标准。交流评价标准要和学生讨论他们能够理解的项目,并提供标准怎样适应实践、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的例证。

           
第八,帮助学生知道怎样改善学习。为了计划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信息和指导。教师应当指出学生的弱点并告诉他们如何发展,给学习者提供改善学习的机会。

           
第九,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的学习者有能力寻找和获得新的能力、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确定下一阶段学习的步骤。教师应当通过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具有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愿望和能力。

           
第十,认识全部的教育期望目标。学习的评价应该全面增强学习者的能力,应该使所有的学生达到他们自身的最佳水平,使他们的努力得到承认。

           
二、历史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与历史学科相关的课程标准,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三个课程标准,每一个标准都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评价建议”,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提到新课程评价,很多评价专业的概念和术语一齐向我们扑来,如“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验”、“档案袋评价”,“多元评价”,“自评”、“他评”、“互评”,等等,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尚不及梳理、理解。最近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评价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面对这样急迫的形势,教师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在推进历史学科学习评价改革中应有清醒的头脑,要确立课程意识,有创见的对评价过程进行设计,积极、有序地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检验。

          
 (一)评价设计

          
 1.评价体系的设计

          
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进行学习评价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纷繁的头绪面前,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评价方式的细节之中,舍本而逐末。首先,应在新课程理念及背景下对历史学习评价的目标和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明确评价的内容。笔者借鉴了加拿大、美国历史学习评价指标,依据历史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等,设计了这样的评价体系:(见右表)

            
2.达成评价目标的评价类型和方式的设计和实施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应以适宜的、多样的、可行性强的评价方式作为支撑,否则便仅仅是一张蓝图。但是在考虑评价方式时,一方面,需考虑评价所涉及的多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等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任务的要求,是要了解学生在学新课前的认知、情感状况,还是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任务不同,选择的评价类型和方式自然也不同。

           
历史学科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评价的形式,可分为客观题测验和复杂表现评价;按照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对测验和其他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分为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测量;按照评价是否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类型。

           
再看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评价方法,也多种多样。从评价主体的参与上,有教师评学生,家长评、互评、自评,小组评等多种;从活动的方式上,又有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下面结合课程实验对学习档案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进行阐释。

           

 


(二)实施

           
1.“学习档案”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又称为活页夹评价,指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其目的主要用来描述学生的进步、展示学生的成就、评估学生的状况,主要包括学习计划、日常作业、单元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及策略、考试试卷、成绩报告单、作品、阶段性的自我评定、小组评定、教师评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档案袋的展示会,让学生从“自己能做什么”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正体现了新课改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北京燕山区作为实验区,采取建立历史学习“成果档案”的形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从2002—2003学年选择了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实验。

           
首先,制定实验目标。目标包括:

           
第一,探究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想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习历史当成一件乐事。

           
第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构思、审美、动手、),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并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第四,记录下学生成长的历程,从多层次、多角度,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其次,提出实验方案:包括建立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成果档案”,改变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记录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学习成果,“成果档案”将留下学生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足迹。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还列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细目,有课堂教学的参与、陶艺制作、历史小故事、说一说家乡史、名胜古迹考察、自编历史小短剧、身边的历史搜集、历史小报编辑、读图说史活动、争当小记者等12类。

           
再次,设计了“成果档案册”。“成果档案册”包括封面、自我介绍、学生作品等三部分,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性的特点。其中,“学生作品”,即“成果档案”,由学生自行完成。收集的材料是学生进入新课程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参观考察记、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等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材料,记录的是学生成长的足迹。例如:通过对名胜古迹的参观、考察(商周遗址、北京人遗址、凤凰亭),学生撰写了考察报告、日记,有的还把自己拍摄下来的历史遗迹、文物照片与考察报告、日记集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当然,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这些活动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参观考察打开了学生的眼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不是“陈年老账”,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他们在活动中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同时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等也在“做历史”中得到了锻炼。

           
最后,进入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的“成果档案”,要在地区、年级、班上展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互相交流的平台。到学期末,实验教师还安排学生从成果档案的外观、创意、内容等方面,按照最初师生共同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方式进行评价[2](p.95)。

           
从效果看,这项实验初见成效。自“成果档案”评价推行以来,学生历史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变化是学生对历史学习转变了态度,开始爱学历史了。一是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课桌上摆放着与历史课有关的课外读物,还不时将读物中的内容、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穿插到课堂学习中,主动质疑,改变了以往的“等问题”教育的状况[3](p.7)。二是实验老师曾对参与实验的39名学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对建立“成果档案”的看法是,认为很好的32人,占全班人数82.05%。他们认为“成果档案”评价可行的理由是:

           
(1)可以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3)有利于保存,不易丢失,及时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

           
(4)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成果记录。

           
在调查中也发现,对这项评价也有些学生反映一般(有3人,占7.69%),理由是虽然有利于学习成果检查,但费时间;还有的学生认为有压力(有3人,占7.69%)。除了学生的反映外,这项实验也还需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上调整、丰富、充实。

           
2.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性评价

           
对表现性评价的深入研究,使我们了解了在学习评价上表现性评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其优势为:第一,有利于教师提出复杂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发展复杂的理解能力;第二,可以测量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复杂的学习结果;第三,它不仅能评价完成任务的结果,还能评价任务完成的过程;第四,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其局限是,“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评分是不一致的”[4](p.184)。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展开表现性评价活动时:首先,选择的课题应是比较复杂,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课题,具有高水平的思维参入;其次,要注意该课题的选择要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再次,要在活动前制作评价量规,最好由学生参与,并在活动前发给学生,使其“胸中有数”。最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任务的要求。

           
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很多,包括收集、分析和评估资料,创作一个演讲,写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小故事,创作一幅历史宣传画,等等。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分别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都设计了表现性任务(见下表),如果设计了表现性评价量规,并将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结合起来,便可以进行评价。

           
新历史教科书中设计的表现性任务 

序号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1            寻找历史                破解彩陶之谜

2         编历史小故事          了解身边的“历史”

3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寻访“丝绸之路”

4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5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6   历史纪实大家谈  ——新中国的外交    “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7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展示五彩斑纷的社会生活

8   家庭的照片                 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9  世界古代科学魅力报告会

           
我们曾在高中历史课《亚洲经济》中进行了初探①(①本课为北京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历史室与北京师大附中历史组合作设计、由张文燕老师执教。参与本课研讨的有:白幼蒂、张文燕、叶小兵、姚岚、张增强、梁美秀、李静、郑洁、冯建、魏刚、张静等。)。本课为专题研究讨论课。专题研究讨论课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体验历史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从对表现性评价探索的角度,本课又将专题研究作为表现性任务,制作了评价量规,以期在表现性评价上进行探索。教学策略,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专题研究。

           
由于本课是开放式的,本阶段是在专题研讨之前。我们首先依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本项学习任务中要承担的任务,设计了评价标准和课堂探究学习过程评价表,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见下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新加坡、韩国、东南亚、印度、西亚五个专题中任选一题,组成研究小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形式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全组分工合作,完成对探究对象的初步阐释。研究小组再根据每个成员的爱好与特长进行一定的分工。例如,设计展示研讨对象的宣传板报、设计展示的媒体和方式、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等。

           
学生课堂探究学习过程评价表

           
第二,专题讨论。

           
为课堂实施阶段。首先,教师以问题导入: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很长一段时期曾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获得独立不过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那么,他们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呢?我们一起回顾亚洲民族国家的成长之路,探讨它们成功的奥秘。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新加坡探究小组的代表以powerpoint为辅助工具展示了新加坡生产总值柱形图和有关照片与资料,阐释清楚,令人信服。听,悠扬的印度音乐传来,印度探究组组成了“旅游团”在“飞机”上以“导游”和“游客”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印度在“绿色革命”和IT业的发展。学生们刚刚结束了印度“旅游”,一个别开生面的“西亚石油富国记者招待会”又拉开了帷幕。西亚研究小组的同学各扮角色,“主持人”开门见山,在言简意赅地列举了西亚石油工业的成就后,申明召开记者招待会的目的是交流探讨西亚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主持人”话音未落,“记者”就抓住时机,提问就坐在“主席台”的几位“西亚富国代表”: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跃成为现代化富国的关键。各位“记者”的机智提问、“西亚富国代表”的精彩回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水到渠成,教师就势提出问题:我国也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在地理位置上与这些国家紧密相连,在文化传统上与东南亚国家又有很深的历史同源性。所以它们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请思考并讨论,亚洲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这一环节是对专题研究的深化与提高。教师的安排是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范围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针对中国国情,多角度进行思维,学生形成如下认识:

           
经济发展→人才的重要→重视教育;

           
我们应重视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发展农业应重视科技含量,工业应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视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和国内的民族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西亚收回石油主权后经济的发展看,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从新加坡、韩国看,应发展高新科技。

           
各国共同的重要经验有:依据国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适时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联系、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完整、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等。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从经济发展与重视科技教育的关系,创造性的人才及其培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第三,评价贯穿始终。

           
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将课堂教学与评价相结合,即在活动开始前,就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加以设计,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加以实施。具体步骤包括:整体设计,即在活动开始前,就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加以设计,教师设计了评价反馈表;过程评价,即在教学活动开展后,教师、学生等有关人员或作为评价主体或以其他方式参与评价过程,个人、小组、教师依次填写专题探讨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评价反馈表;成果反馈,即学生阐释此次探讨的收获和对以后教学的建议,作为今后教与学的参考。

           
本课是我们首次对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从效果上看,该课效果好,是一节好课。分析起来,首先,教学上成功。第一,本专题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而且由于题目具有难度,独木难支,学生愿意采用合作的方式集体攻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有探究的兴趣;体现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联系,能促进学生综合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第二,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从新的要求出发,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考虑。第三,本课的教学过程活跃而有序,各研究小组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旅游、记者招待会、书面报告的展示,以及教室墙壁四周张贴的富有创意、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展板,构成了一幅学生在特有的历史情境中主动体验、感受、研讨的图画。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如收集、处理与运用材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展示成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其次,在教学评价上有所创新。运用表现性评价,将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即针对本课中学生基础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互动性,将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其中。

   
以上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就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应用性研究的探索。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学生学的评价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评价方式不改革,势必对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目前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在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例如:怎样在课程标准的制定、教科书的编纂、课堂教学等涉及课程改革的各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怎样即注意各种评价的区别,又各自发挥作用?怎样使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跳出重理性分析、轻实践操作的窠臼?等等。课程改革在继续,我们的探索也将继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