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朱煜:中学历史课程研究1—7

时间:2009-10-18 17:14:48  来源:朱煜
 

第四节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一、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回顾

 

(一)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构成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课程资源虽然是新世纪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但是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过去的课程,实际上也是有一些课程资源作为基础的,并且有时政府颁布的课程文件对此还有所要求。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资源重视不够,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许多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

 

(二)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1、 民国时期课程文件中的历史课程资源

 

回眸百年历史教育史,民国时期前后颁布了18个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含修订本),在今天看来,当中有不少版本的《历史课程标准》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例如,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其“教学要点”部分共11条,其中与课程资源有关的就有5、6条之多。如,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注意“补充课本上未及编入的,而又是最近发生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的重要事件材料”;“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简浅的参考书”;应用地图图表图片;组织学生对附近的历史古迹作考察旅行;增添历史课程的设备(主要指文物、模型、图片等);“学校当特辟历史陈列室或教室”,历史教学设备可以在室内收藏或陈列,“不仅教学时可资说明,平时亦可供学生观摩”;等等。[①]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总体而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没有成为历史教育界的共识,实际收效不大。

 

2、 新中国课程文件中的历史课程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其中有一些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明。例如,要求历史教科书“最好是二十四开的大本子,以便把主要的历史地图、年代表、历代大事表等插入课本内或附在课本之末”;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另编儿童用的历史丛书,用演义体详细叙述历史事实,作历史补充读本”;历史教学要“参照历史地图、年代表,绘制图表;或利用观察(例如参观历史博物观、文物古迹等)、旅行、实地调查研究;或利用电影、幻灯、戏剧,帮助观察验证”;各种教具(模型、图表、实物)除必须购置的以外,“尽可能动员教师和儿童共同搜集材料、自制或借用”等。[②]此后几十年,我国颁布了十几套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但是很少阐述课程资源问题,通常只在大纲的“说明”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等部分一笔带过。

 

新世纪初,在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公布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两个“标准”都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课程资源,此外,还有图书馆、家庭、社区(包括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含有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互联网等。特别需要提出来的,高中“标准”还指出两个问题:(1)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2)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两点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总体上看,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我们简单地将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就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学生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转变观念,加以研究解决。

 

 

 

(三) 国外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当今国外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随着历史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不断扩展,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呈现多元化,以及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充满个性化设计等特点。 

 

1、 美国中学的历史课程资源

 

美国在90年代颁布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引用包括档案、口述资料、历史文物、艺术文物、音乐、照片、历史遗址和电影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③]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文明的内容,“标准”向学生推荐了许多关于印第安人的史料,包括印第安人的故事、文化习俗、宗教传统及歌谣、传说等,要求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分析其中包含的印第安人对原始美洲文明的贡献,并建议学生对同时期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农耕方式进行比较。这些是“标准”的要求。如果实地参观美国的历史教学,就会发现美国历史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举美国密苏里州科雷顿高中的历史课加以说明。[④]

 

在科雷顿高中,“美国史”和“世界史”是必修课程,主要向学生提供1400年至今美国和世界历史的概要。上课时必须讨论、运用地图、阅读史料、利用图书馆作研究计划、撰写报告与考试。这两门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历史产生尊重与欣赏之意。此外,还有“古典文明”、“美国南北战争与开拓史”、“非洲研究”等选修课程。

 

例如,“非洲研究”由一位非裔美人Boger-Beard女士教授。课堂上她自制一艘装满了肉桂、丁香、辣椒等各种尚未磨成粉之香料颗粒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观察,然后解释各种香料之用途。之后介绍辛巴威的历史文化,并以影片“Wonder of the African World”阐释辛巴威目前的社会情形。影片放映的过程中,Boger-Beard女士偶然暂停、清楚地讲解;课后又个别辅导同学。

 

又如,“世界史”课上,Coyman老师向同学解释,今日学习主题为“16-17世纪的科学家”,说明教学活动的大要与主旨后,即让学生至电脑教室上网寻找资料。他于活动单中设计了不少新颖有趣的题目,如,让学生重回1500-1600年代,请他们假想访问一位当时的科学家,并从中进一步阐释那位科学家的理念。搜集资料完毕后,藉由剪贴等劳作,将各组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

 

科雷顿高中的社会科教师均能妥善运用教具与媒体教学,无论影片欣赏、投影片的标示重点,或者带领小组搜集资料、综合讨论,教师运用技巧纯熟,师生互动十分热烈。他们很强调在“做中学”,从简单的着色、设计图案、寻找资料到版面编排,积极地利用任何可能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

 

2、 欧洲中学的历史课程资源

 

英国的历史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档案、印刷品、绘画、照片、电影、音乐、歌谣、建筑物及遗址等。德国的历史教学除了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地图外,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重视引用原始资料;二是重视参观、访问。德国的历史教师经常让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教堂,进行实地调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学习关于“僧侣的生活方式”时,就让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修道院,了解僧侣在开垦荒地、排水灌溉、种植水果、教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历史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作用

 

(一) 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中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的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三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二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有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五位。[⑥]香港商务印书馆曾对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也作了一次书面普查,发现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与大陆差不多,比例高达80%以上。[⑦]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为何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的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是“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 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课程改革倡导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本身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要讲清楚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历史教科书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框架,并非就是历史本身,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惟一对象。历史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

 

(三) 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在客观评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态度和方法。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历史地看,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教授明确地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进行系统论证。探究不仅是追求结论,它更是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不少地方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实验表明,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几十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中心“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发生了什么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历史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要使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的过程。英国历史教育界认为,学生惟有通过运用多种课程资源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⑧]

 

当代课程改革的一种取向,即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够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此外,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中学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此其一。其二,课程改革突出发展性、弹性的理念,《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基本策略,历史教学可以斟酌情况适当超标。这样,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就需要努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如,适当拓展历史知识范围,随时穿插一些“乡土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许多乡土史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历史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了。

 

三、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途径

 

(一) 历史教科书资源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历史教科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然,历史教科书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在内容、体裁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世纪我国出版的各种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历史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在内容上,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材料,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在呈现方式上,注重图文并茂,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设计了许多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栏目与问题,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关于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后面的章节还要详细阐述。

 

(二) 图书馆资源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正因如此,,《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并且通过每个学习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调整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合理配置相关方面的书籍,包括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艺术史、科技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刊,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课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举一个国外的例子。英国某学校的历史教师,在历史课中将一份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一篇关于中世纪城堡的图文并茂的作业。但是发给学生的材料,只是一份供参考的长长的书单,至于这些书在哪里可以借到,教师一概不管。由于教师没有讲述任何关于城堡的知识,一切资料都要靠学生自己寻找,为了得到最新、最全面的资料,学生只能到图书馆借阅。英国各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都对中小学生开放,学生不仅可以在那里阅读,还能够借回去。学生知道,要做好这篇作业,不仅要知道对象本身,还要了解对象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与其相关的问题。因此,他们除了要了解城堡的形式、建筑过程、城堡的作用之外,还要了解一点中世纪的历史。有关这方面的书,都被他们借回家,一一查阅,并将有用的资料摘录下来。一些特别认真的学生,还深入到牛津附近残存的城堡中看个究竟,并交上厚厚的调查报告。[⑨]

 

学生学习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这样做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培养了多方面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研究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等。这对历史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一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怎样利用二次文献(包括目录、索引、文摘)和三次文献(包括年鉴、综述)等。

 

 

 

(三) 乡土和社区资源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大有裨益。国外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的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反思,掀起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16”所推出的新课程,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有:“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要求利用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⑩]近年来,我国不少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资料,参观当地的遗址、遗迹,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现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校本历史课程或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基本上是属于对乡土或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后而形成的。例如,2003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历史教学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校都交流了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经验体会。这里介绍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走进永昌堡

 

在浙江温州境内,有一座迄今已有450年历史的古城堡——永昌堡。它雄伟壮观,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周长2866米,堡内有11座造型、色彩各异的明代石拱桥,18幢明清古民居等历史人文景点,素有“江南故宫”之称;而且还是抗倭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忽视了对永昌堡人文资源的保护,导致其人文、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温州市瓯海中学的几位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温州永昌堡人文资源开发调查”的课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永昌堡;2、探访温州旅游局和曾研究过永昌堡的专家;3、上网查寻有关资料;4、去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5、问卷调查。最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了调查报告(包括对永昌堡人文资源的叙述、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开发建议等)。

 

课题小组同学在“研究后记”中写道:“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凭自己的热情,顶住了家长和一些同学投来的不理解的目光,克服了研究会影响学习的幼稚想法。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课题成果问世了。”“在经历了这一次令人难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以后,……我们发现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提高:1、初步学会了从实际需要出发,有取舍地选择、查找资料,并学会了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科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增长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2、初步学会了将历史、地理等知识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3、通过对永昌堡的研究,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文化古迹的认识加深了,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4、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干好一件事。”

 

案例2:寻找远逝的乡音——触摸永昆

 

永嘉昆曲,简称“永昆”,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永昆作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当地各级政府也正在大力挽救永昆。

 

浙江永嘉中学高一学生借助研究性学习的东风,开展了“寻找远逝的乡音——触摸永昆”的课题研究。首先,他们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方式,获得大量“永嘉昆曲”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其次,课题组实地参观永嘉昆剧传习所,采访了传习所老师,获得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图像形式的“作品”;最后,他们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班级内交流,与同学分享研究过程的喜悦。课题研究成果有总结报告、论文、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课题研究使同学们产生许多感想与体会。一位同学说道:“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苦——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有时由于资料无法下载,我们必须用手抄,其中的‘乐趣’是可想而知的;辣——在永昆传习所时,由于我们的多次采访,使得工作人员对我们的态度由好到坏180度大转弯,这也使得我们受了一肚子的气,心里火辣辣的;酸——由于我们组内几位同学的意见不合,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所以我们有时为争论一个问题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使我们心里不免有一丝酸溜溜的感觉。甜——当然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分工,又合作,经过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少对于永昆的了解更加的深刻,对于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此外,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就很推崇家谱、族谱的史料价值。其实,又岂止家谱、族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参考资料,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实物、长辈的回忆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益于历史学习。

 

(四) 期刊和互联网资源

 

1、 期刊资源

 

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期刊来说,刊登有关历史教学研究或者历史教学参考文章的刊物主要有:

 

(1)《历史教学》。它是1951年创办的老牌历史期刊,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历史教学研究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它现在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依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学术力量编辑出版。主要面向大学和中学历史教师读者群。其教学研究类栏目刊登的文章,基本代表了大陆历史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2)《历史教学问题》。它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双月刊,也是核心期刊。该杂志主要刊登史学论文,同时也登载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另外,还不时刊发一些史家访谈、历史随笔等比较轻松的文字。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它是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发行量较大的月刊。它主要面向中学历史教师,刊登历史教学研究论文和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它比较关注高考方面的内容。其登载的有关历史教学研究文章也不乏上乘之作。

 

(4)《课程·教材·教法》。它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类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它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刊登教育理论、课程研究、学科教育教学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其中,也有一些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重要文章。

 

(5)《清华历史教学》。它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目前是半年刊。主要刊登历史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以及教学案例资料等。其主要特点,一是翻译国外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和介绍发达国家(如英、德)历史教学动态比较多;二是侧重于历史学习心理、历史思维能力、考试评价等问题的探讨。在两岸历史教育界颇有影响。

 

(6)《历史教育》。它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学术期刊。目前为半年刊。主要刊登历史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也适当登载一些史学专题文章。由于师范大学对中学教学通常较为关注,也有这方面的学术优势,因此,该刊的文章一般具有研究比较系统、学术含量高的特点。

 

 

 

2、 互联网资源

关于互联网资源,分“历史教学”和“历史资料”两类介绍几个主要的网站:[11]

 

历史教学类——

(1)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com.cn,历史教师可以浏览“历史”、“课程改革”等栏目内容;相关的链接有:www.sxj21.com,以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北京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为主要特色。

 

(2)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特色栏目是历史学科资源精选、历史教师个人主页等。其中关于历史教育、史学研究的讨论非常活跃。

(3)人教网:它是教育网站中历史教学资源最丰富的。http//www.pep.com.cn,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内容包括教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等问题的介绍与讨论。

 

(4)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http//www.cfe21.com,由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主办,其中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近年刊登的文章。

 

(5)学术交流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创办,http//www.annian.net,主要栏目有:中学历史教材、美国问题研究、学术评论等。

 

(6)清华历史教学: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创办,http//d60.hist.nthu.edu.tw/。该网主要登载《清华历史教学》上发表过的文章,供各地历史教师参考。

 

历史资料类——

 

(1)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nmch.gov.cn/。

 

(2)(台)国立历史博物馆:http//www.nmh.gov.tw/

 

(3)(台)国立故宫博物院:http//www.npm.gov.tw/

 

(4)近代中国网:http//www.china1840-1949.com,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晓泉教授创办。

 

(5)史学连线:http//www.saturn.ihp.sinica.edu.tw/,台湾“中研院”刘增贵教授创办,是台湾地区内容最丰富的历史网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历史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历史课程资源。

 

以博物馆为例,我国现在拥有各类博物馆1500座左右,而每年能去博物馆寻迹访古的中小学生并不多。有的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并未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可以说,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已有成百家博物馆开始陆续上网。对传统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就如同给博物馆插上翅膀,大大方便了公众的利用。

 

例如,在网上故宫博物院,当利用者点击“藏品精粹”下的“陶瓷”类藏品的导航按钮,屏幕弹出检索界面。当选择“明朝”,再按旁边的“查询”按钮,系统将调出明朝的陶瓷藏品名称加图片式列表,再点击其中某一件的按钮,该藏品信息就以文字形式和放大的图片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有的网上博物馆可以为一件藏品配多个不同侧面的图片,并且允许多极放大,利用者可就自己感兴趣的文物的某一侧面作特写观察。有的还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与传统的在博物馆泛泛浏览相比,网上博物馆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充分体现文物的巨大魅力。

 

当然,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绝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作为一项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历史教师亟须加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渠道,并且还要强化课程资源的本土化意识,以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



[①] 《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载《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8页。

[②] 《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载《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③]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④] 衣若兰:《学习与反思——美国密苏里州科雷顿高中社会科观摩记》,(台)《历史教育》第9、10合刊,2003年12月出版。

[⑤]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⑥] 张静:《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的探讨》,(台)《清华历史教学》第10期,1999年9月出版。

[⑦] 王家范:《感受历史智慧是一种愉悦——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管见》,《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

[⑧]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龙腾文化,2001年版,第112-113页。

[⑨]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34页。

[⑩]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龙腾文化,2001年版,第53页。

[11] 参见何成刚等:《历史教学网络资源分类及开发》,《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台湾三民书局、南一书局出版的《历史教师手册》所附资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