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莲英:课堂教学实效例
沈素英:历史教学的预设
王国英:07年高考历史模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三元里人民抗英:保家不
马慧英:人教必修一探究
吕文英:中国历史教育学
金武英:学生的木然表情
石中英:当前基础教育改
张晓英:记录历史课改之
最新热门    
 
沈素英:历史教学双向主体性实验研究

时间:2009-10-18 17:14:49  来源:沈素英
 

 

高中历史教学双向主体性实验研究

中期自评报告

常熟市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双向主体性实验研究》课题组

沈素英  执笔(2007.4.)

 

一、研究过程

历史学科是我国中学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正是师生在教学中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这种特性,才使得中学历史教学极具个体差异性、多样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于2004年申报了本课题。

本课题的实施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方案设计阶段:(2004.9-2004.12)为立项研究做准备,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框架。拟定课题,论证课题,制定了实施研究方案。

2.方案实施阶段:(2005.1-2007.3)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中期自评阶段:(2007.4-2007.5)对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初步总结、完成中期自评研究报告,准备接受结题评审。

 

二、预期目标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共为主体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必修课板块中“以教室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师生共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共为主体,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教育教学氛围。

(二)双向主体,共同发展

1.通过历史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身心健康、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学力的成长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

2.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求新求异。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给予客观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3.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课内外知识,并采用集体讨论形式,建立一个多向流通的信息网络。

4.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持续提高发展素质修养,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者和管理者。

5.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

中学历史“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单一的必修课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远不能满足基础学段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在优化必修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历史活动课,增设历史选修课,拓宽历史教与学的空间,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6.促进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推进

 历史学科实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遵循历史学科教学规律,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特征相称,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东西,给他们留下更多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形成进步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便能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历史,历史地认识生活。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模式使学生成为被动静听、静思的知识接受者,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努力实践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育人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三、初步效果

课题组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安排听课评课、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总结。课题组成员制定计划,每学期上交一篇围绕课题的片断教学设计(与公开课结合)、每学期上交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定期开设研究课、撰写经验总结。三年来,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我们主要实现了以下“几变”:

第一,变“繁规溽节”为“随心所欲”。鼓励学生课上可以互相讨论和争论。

第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我们提倡 “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和改变观点意见,倡导持不同观点。

第三,变“教师的指令”为“学生的选择”。我们提出了“尊重学生选择”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学情选择作业题乃至考试题。同学们在选择中最终学会了选择,在选择中形成了个性,学会了创新。

第四,变“以灌输为中心”为“以活动为中心”。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活动体验中能更快捷地走向成熟。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把凡是教学内容能够用活动来实现的就最大限度地把它转化为活动。

第五,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更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养成健康人格、获取生存能力,以更高的效益和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历史学科改革中,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废除了课堂结构必须完整的约束,一切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点和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又要抓住其中的情感、意志、道德、人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2004——2007年课题组教师专业成长及课题成果

美国托德·威特尔著《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其中的第1件事是什么决定了学校的质量?他强调指出,需要改变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人,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学生成长的同时努力使自己专业成长:

李 峰:课件《戊戌变法》获得省二等奖;2005—2006年获得常熟市评优课三等奖;案例《高一学生只注重选择题的反思》获得常熟市二等奖;论文《罢正心态,不甘为副》获得省三等奖;《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获得苏州市三等奖;2005年统考苏州市第二;指导学生王璐研获苏州市历史小报二等奖。

陶 苑:课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获得省三等奖;《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问题的几点思考》获得省三等奖;2005年统考苏州市第二;2006年8月省新课程培训;2007年录取为华师大在职研究生;指导学生孟中明获苏州市历史小报二等奖。

沈素英:课件《戊戌变法》获得省二等奖;案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获得2005年常熟市一等奖、2006年苏州市一等奖;论文《关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04年江苏省一等奖;2005年统考苏州市第二。

金利刚:2004年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获得省二等奖;2004年高考市第一;2006年8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

洪 莉:2005年、 2007年两次常熟市高三公开课;2004年论文获得省三等奖。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课题在开展中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1、当前应试教育仍然有市场,为了片面的追求分数,对双向主体性实验研究不重视。

2、由于不属于本校教科室、教导处管理,对课题持续、稳步和有效实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研究实施过程的资料收集工作注重不够。这包括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查; 课堂教学记录及课后反思等。这对于下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实施工作不利。

4、缺乏专家的有效引导。课题组成员普遍对自己专业成长的现状不满意,希望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为此也希望得到各相关上级部门的进行有效指导。

5、资金不足,努力争取教科、研室及学校的支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