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莲英:课堂教学实效例
沈素英:历史教学的预设
王国英:07年高考历史模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三元里人民抗英:保家不
马慧英:人教必修一探究
吕文英:中国历史教育学
金武英:学生的木然表情
石中英:当前基础教育改
沈素英:历史经典知识及
最新热门    
 
张晓英:记录历史课改之心路历程

时间:2009-10-18 17:17:15  来源:张晓英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真实记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年之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张晓英,1997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宁夏银川一中担任高中历史课教学工作。从教八年来,在2004年历史说课比赛中荣获宁夏石嘴山市一等奖、自治区一等奖,在2004年8月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历史课堂竞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本人的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被选入2005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培训资源包,在课改实验区交流。2005年8月,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改专家团”成员之一在全国课改实验区巡回讲课,均获好评。


    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宁夏作为四个课改实验区之一有幸先行一步,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运动之中.通过一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感想颇多。在此就本文来展现我在过去的一年中探索课改的历程,想与各位同仁分享成功的喜悦,探讨未解的难题,倾诉心中的迷惑,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一.进入高中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首次跨入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哪些过渡性准备?

(一) 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了解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其变化。

 
1.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新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国家在学校教育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逐步培养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正确的开放的国际意识。


(3)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历史新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所以,新课程设置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课程设计由方便老师教授变成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关注教师准确传递信息变成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性自主学习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大、最有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4)新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为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新课程增加了二战后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等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同时,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

 
(5)课程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传统相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精彩:观看影视资料、计算机课件运用、网络查询、实地考察、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等。学生学习历史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和高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如“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和“知识链接”,还有“专题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就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求知欲。人教版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每一单元都有导言、学习要点、学习建议,这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即将学习的新的专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一定程度上理解该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每节课都有导言,导言下有“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而这些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另外每节课还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以及“学习延伸”下有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每一单元后都有单元学习小结,小结中有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课本最后有推荐的历史读物与网站、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等,这些都体现了教与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6)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育事业,热爱并帮助全体学生,乐于做出无私奉献。   

 

2.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做了大胆地调整和更新,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增加了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现代生活的变迁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等内容。这就打破以往历史教科书的呆板、条条框框等限制,具有时代气息。

 
(2)更注重面向世界,把握宏观


随着我国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40%左右。如必修1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2第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化”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密”的内容。这必将更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等内容。

 


(三)接轨课改的具体准备


1.心理准备:重新审视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高考显著的社会效益迫使高中学校的一切工作“唯高考是瞻”,而现行高考形式和评价标准还明显滞后于课改思想;许多教师习惯于将高考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绝对对立化,因此,高中教师在参与课改之前,有必要重新审视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作为国家级的高考必然会在考试试题中体现某些改革的信息。细心比对、研究近几年各学科高考试卷及其走向发现,下面几个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1.开放性情境设计,多元化评价标准,特别是运用表现性评价命题;2.考试紧密联系历史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以现实问题为设计框架,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命题导向;3.强调主干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发掘学科理论的应用价值;4.突出考查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发展和生成的思维过程;5.考试涉及到了新的三维历史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近几年高考试题不断通过创新设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人格成长,逐步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迈进。高考具有甄选人才的功能,而甄选人才的方式和标准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也反映着教育管理者的观点和意图;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具体体现,它必将促进高考内容、方式和形式的优化。新课程在全国的推广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新高考与新课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矛盾体,而是不断趋于调和的统一体。高中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消除心理疑虑,毫无顾虑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


2.条件准备:重新建构教学资源系统。 
   

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高中教师现在就应着手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如购买一些历史光盘:《百年中国》、《百年百事》、《探索与发现》等资料,它可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可以有选择地读关于新课程的书籍,我感觉对我帮助挺大的一本书是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还可以到书店去买一些这方面的书来看,或者上网如人教版网站,及时转变观念。


3.观念准备: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 
   

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中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特点。高中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多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很敏感,很容易受到来自他人或自己的伤害。凡此种种,又使得当前的高中学生自尊、自立意识不断复苏,对自由、民主环境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教师作用。其一,教师拥有的知识量越来越多,但他们仍不能成为精通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通才”,也无法教给学生终生需要的各种知识;而当前的高中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有些方面知识的拥有量也不比教师少。因此,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其二,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因此,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兴奋不已。它处处充满了大胆改革的精神。它科学地阐明了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目标体系,提出了思路新颖、时代气息浓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建议。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等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使我们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下一步该怎么教,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欣喜之余,又对前景充满了迟疑、迷茫。

 


   

二.课改之初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新课程教学怎样设计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


第一.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但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溶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不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必修2),就无法理解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必然性(必修1);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必修1、2),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必修3);等等。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再比如讲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建议老师们讲讲中国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以及新旧民主革命的简单区别;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建议老师们补充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其次,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秦始皇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再比如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必修二中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3、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尽管人教版教材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一样,它也存在难度大,容量大,有些地方文字表述生硬的现象。对于这些新教材,目前,在课改的实验区,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我们建议: 
   

第一、要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以必修1第1课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发展情况,因为不是内容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必重点展开,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重点讲清夏的建立并始创王位世袭制以及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职即可,之后由老师以概括性的语言简单说明,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有直接影响,西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为阐述分封制和宗法制作好铺垫。

二、重点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基本内容。师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图文信息,概括、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影响,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在此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及其内涵的情感价值判断。1、从商朝的方国联盟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怎样的趋势?2、如何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儿子吗?能否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影视剧有关情节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残留?3、能否举些例子,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影响?4、商朝以神化王权来维护统治,西周则以完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设计来开疆拓土、巩固统治,对些你有何感想与体会?这些问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利于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

 
第二.研究学生,采取措施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缺少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新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建议上好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即导言课,让学生明白我们即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以次来做好初高中的兴趣衔接。另外,我们老师本人要给学生留下知识渊博、具有亲和力的印象,让学生通过第一印象喜欢上你。导言课最好是谈话式的,内容最好是让学生明白历史课的功能、意义、趣味性,打动他们,教师最好是和蔼可亲的,让第一节成功的导言课能让学生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的到来,好的开端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好的基础。

另外,我认为每一节课还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课,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节课可以从地方史入手(如你知道宁夏在汉朝、隋唐、元朝归哪个行政区划管辖吗?),再比如讲抗日战争可以联系时事比如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去年我在讲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正逢美国总统竞选,我就用小布什与克里竞选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如讲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可以联系当地的历史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或者古希腊神话故事,罗马城由来的故事等;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的问题中会结合课例详细讲述。 
   

总之,在刚刚开始上新课时,心情是很复杂的。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来改变自己以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尤其是高三的满堂灌等,想在教学设计中贯穿新理念,运用新方法,但何其难也,受高三复习的影响,总担心讲得少、讲得浅、讲得粗,怕学生不明白,导致课上不完,下来以后学生累,老师更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上课应紧密结合课标,合理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设计每一节课,关于这一点,只能在以后教学中自己去慢慢体会。但是不管怎样,教师应调整好心态,从容面对新课改,不能遇到点挫折就垂头丧气,埋怨新课改,课程改革是趋势,从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接受它都有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三.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如何处理高中专题学习与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学生基础差,怎样教效果好? 
   

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了知识架构,又简化了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这对必须实施的专题教学而言,无疑就有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困难,而且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于是怎样从初中的横向思维转换到高中的纵向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顺利进入到专题式的模块学习,的确要有一个引导培养的过程和学生适应与习惯的过程。所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二,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比如:抗日战争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讲新航路开辟时用幻灯片展示动画路线图,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以截取《百年中国》有关片段,学生非常爱看,加深印象。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如果让我来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话,我会与地方史结合起来,即探究宁夏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建制的历史由来。 
   

第四,教学中应该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比如:必修一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这节课,我认为教学中应注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日本侵华罪行(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以及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崛起的事实,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既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历史教育的功能。 
   

第五,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2.如何在有限教学课堂时间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节中,对于“走向联合的欧洲”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自己讲述,结果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不仅包括欧共体还有欧盟,也就是说他们把第2、第3节的内容连在了一起,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而且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到银行兑换了欧元(当然是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安排了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商场、家庭、商业街等地展开调查活动。如何调查以及调查什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开展的,事后从生活中的全球化(衣、食、行、戴、妆、器)、宁夏招商引资的政策、进出口数据、我们的想法等几个方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边展示边解说,精彩的解说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感悟了教学内容,展示了风采获得了自信。 
   

这样的学生活动自然精彩,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做。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否则效果不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节时,告诉学生学习革命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即从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这些都是课本上比较明了的知识,就不需要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那么需要教师讲解的是,造成革命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需要给同学们分析农民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再如五四运动的影响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什么说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根据是什么。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三)我们还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为配合课改,学校买了大量历史资料光盘),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相信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四)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有历史习作(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课件、历史漫画、历史网页、历史flash)、历史调查等形式。(展示学生作品)

 

 
        
   

三、课改一年后的体会


(一).认识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2.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
   

第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比如必修1安排了三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2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在第一学期由于课时紧,我们没有实施这些探究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三个问题是“徽商与晋商”,这个问题是教材新加的内容,当时我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自告奋勇,因为他的家乡是安徽或山西,他查阅资料感觉非常骄傲,然后上课时由他来讲述。最后教师在他们讲述的基础上补充、概括、总结。所以教师合理地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利于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再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比较踊跃,有的学生甚至还说出了他的家乡的一些名人,这样学生就对元朝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第二学期,我们选择了“百年中国变迁”探究活动课,学生自愿结合,通过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示。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第二: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使之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整体的社会视野,从而促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他们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专制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所以新课程围绕着一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一起,有很大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材的模块编写体系,跨度大,跳跃大,中外结合,无形中使教材难度提高,与课时限制、学生基础差,不适应相矛盾,这就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我们建议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再比如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1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图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阅读与思考等都比较有意思,能调动学生兴趣并加深对这次经济危机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人教版教材的一些不足,比如个别内容重复:必修1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与必修2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内容有重复。内容多: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包含近代史前期四次重大侵华战争用两课时讲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包括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红军的长征用两课时讲完,课时紧。缺乏与新教材配套的音像和图片资料。理论性太强:如必修1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有一些专业术语: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等,必修2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等,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1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第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其影响专业性太强,不好理解。

 

 


   

2.对学生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研究。 
   

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贯彻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增强了历史意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初步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总的来说高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后,认知水平、分析、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刚入学时有了较大长进,思想成熟了许多,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多了。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些都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即使如此,但我感觉学生的变化与新课标的理念还相差甚远。因为高中课改毕竟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施课改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也是极为忧虑的问题是高考改革是否到位。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高考评价方案,在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看来,升学仍是最重要的。学校和各科教师也不可能撇开高考搞课改,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高考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所以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重,尤其是数学、英语、理化等学科作业多,学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光顾我们这些学科了。而且家长也不太支持课改,学生要上网查资料,家长不让查,怕影响学习。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国家尽早出台相应的高考评价方案,为教师实施课改指明方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师的认识:加强教师协作,促进同伴互助。 
   

变化:在一年的课改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即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的发展。 
    

体会:其中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几点做法就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注重教师的反思;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 
   

新一轮课改,宁夏是全国最早的一批,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怎样教教材以及如何用教材教,大家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捷径.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的3位教师共同认可的一条经验就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我们实施过的有校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以及校外与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谈谈校内教师协作和师生协作。 
   

教师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会新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而且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课改之路.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有:


首先是同一学科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校让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这样就为困惑中的我们随时切磋、随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讲每一节课前,我们历史备课组的3位老师都会在一起讨论本课的地位、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材,共同设计新课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些方法、设计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相互探讨中,有时同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假如备课组中的哪位老师要参加比赛或去讲观摩课,我们组内成员都会尽自己所能助他(她)成功,更加体现了教师间可贵的协作精神. 今年在一次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参加的历史观摩课活动中,我讲了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节课获得了专家、听课教师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我想这节课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与备课组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就如何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如何将本课与现实生活联系、设计哪些问题引学生入胜、查阅哪些资料等等问题坐在一起商讨,设计出一套较好的方案,听课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下来再一起修改定夺。正因如此,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被其他备课组誉为“教师合作的楷模”.
   

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科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教学手段等,从他们的闪光点中启悟自己教学的得失,权衡自己教学的利弊,从中撷取能为己所用的.比如,平时多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虽然有时可能听不懂教学内容(尤其是理科),但可以借鉴他的教学方法,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上面我谈到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他们上网帮我查阅有关资料,给我提合理化建议。比如,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采用了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来让学生体会并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论。还有在讲经济全球化利弊这一问题时,我采用了一位数学老师提供的“卫星拍摄的夜色下的地球”和另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他订阅的《人民摄影报》上“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照片,这些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师生协作。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即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协作使教师心情愉快,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乐学的心理倾向,提高学习效果。比如,2004年我们备课组的陈老师要去参加新课程的观摩课。她讲的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3节“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也充当了其中的设计者,他们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对当今时事的了解,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漫画的内容是这样的:画的中间是一些民众振臂高呼“反对台独、一个中国”,左上角是许多和平鸽嘴里衔着“和平解决、一国两制”,代表大陆倡导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画的右上角是台独分子李登辉打电话祝贺美国总统布什连任成功,布什则回应对台出售武器问题,画的下方是台独分子陈水扁和吕秀莲勾结起来搞台独。该漫画生动诙谐准确地表达了当今时政,表达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更表达了学生对祖国深深的爱。而这不正是本课教学三维目标的最佳体现吗?这也应该是我们积极提倡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吧!结果这节课给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观摩课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其成功原因之一不言而喻。这就是对师生协作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
   

除了校内教师协作和师生协作以外,还有与校外的历史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教研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已经不再从事实际工作,而其研究又需要实践的场所。教师是教学实践的执行者,可是他们大多需要理论方面的热切指导(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因此,双方可以借助于这个天然的合作条件,和谐配合,那么这种“双赢型”的合作方式必然会给双方带来无穷的益处,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我校新课改成就的取得与教研员的指导密切相连。我们与兄弟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是有时在一起交流课改的经验、教训,互相交换课程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历史记录片等。这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二,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

   

反思就是对课堂行为进行总结。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的、谨慎的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更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我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每一节课都做认真的课后总结,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比如我在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节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时,对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看书总结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我发现除了少数学生以外,大多数学生看书速度慢,而且效果很差,不会总结。我很惊奇。在课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我很惊奇也很着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会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特别是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上网查阅资料的结果,我认为提高历史科的阅读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文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地图式”阅读法、“线索式”阅读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采用其中的阅读法。我想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使自己会自主学习,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后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及做题时采用以上阅读法有意地培养学生,至今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教学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随时记下来,有时哪怕是几个字、几句话、几段文字,那都是一笔财富,将受用不尽!所以,我建议同行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


   

第三,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历史新课程是专题式教学,需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基础知识和专题教学的关系。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对每一专题教学的驾御能力,尤其反映了教师对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当然这些学习内容也是许多教师以往的教学中常用的,仍适用于新课程的教学):首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因此历史教学要与党的思想路线保持一致,紧跟时代脉搏。在当今政治形势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理论是首选内容。丰富的教材内容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政治目光,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从马克思注意理论发展轨迹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中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从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可以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的。

例如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体现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当前的形势,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摩擦,用理智和理性的做法而不是过激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开展过辩论赛“该不该抵制日货”)。学习的第二内容是时政,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历史教师必须拥有鲜活的时事知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服务现实、展望未来。就目前形势来说,国内部分要关注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西部开发、重振东北老工业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的能源安全(比如石油资源)、公共卫生安全(“非典”、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等)、国防安全(如台湾间谍、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等)。从国际上看,要时刻关注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动态,美国、日本的世界政策和对华政策,动乱中的中东、国际恐怖活动、核扩散问题、非洲的贫困和国际难民问题、南中国海局势(中国菲律宾越南)和钓鱼岛问题、联合国改革、东南亚海啸、朝鲜半岛核问题等。

学习的第三点是注意选择有些新的理论文章和著作以及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研究性学习已经推出三年,但是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效果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开题、研究过程注意的问题、研究报告的撰写都要教师规范的指导。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有根本的转变,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这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观部门的集中培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教师对新课程的总体构想、知识能力的结构与目标、学习过程的设计与要求、学习方法的改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构想与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学习的第四点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密切联系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师也有必要去阅读如《历史研究》等史学界的顶尖期刊,吸收最近的史学成果,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改变历史课陈年老酒的形象。新课程改革紧跟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阅读例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以及各大报纸,上网了解重大事件动态如新华网、国际在线等优秀网站,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如中央4套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今日关注,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等,把握时代脉搏,到每节历史课有鲜活的内容带给学生。而且我们建议要多给课改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交流机会、学习机会,如组织教师参加历史观摩课,就本节课进行实地研讨,感觉效果不错。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史、地理、时政、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回答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新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要求把握不住;三是许多教师对体例新、容量多、跨度大、要求高的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驾驭不住,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 
   

烦恼:负担重。新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教学的一次革命,对师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苦苦地摸索,有时候非常苦恼。比如在上课前对某一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课堂上由于好多原因,导致这堂自认为还不错的课成了一节失败的课。 
   

首先教师要构建专题史下的新的知识体系,还要探索教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手段,同时还要揣摩新高考与旧高考的区别。 
   

另外新课程在一定时期内加重了教师们备课、上课的负担。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给教师、学生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空间大了是好事,可老师们如今还不具备那样高的创造、补充课程资源的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负担。拿历史学科来说,新课程属于专题史,打破了过去通史的编写次序,中外历史知识穿插教学,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这些内容老师也很生疏,如必修1第一单元宗法制、第六单元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以及一些专业术语: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等;必修2第一单元徽商与晋商;必修3第一单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宋明理学、中外戏剧艺术等等新内容。在讲课前,教师肯定要查阅大量资料来了解它,工作量无疑加大。而且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探究课,又没有详细解答课后习题和详尽分析探究课题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们备课的工作量无疑大大加重了。更令老师们发愁的是,新课堂的活动性和选择性。一个班动辄六十个学生,活动前需要把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要考虑周全,活动中需要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相信投身课改的教师们都有同样的感受.但无论怎样,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高中课改已经启动,各位老师们还是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投身课改,探讨课改之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对教法的认识:实现课标、教材、教法、教学效果的同一性研究。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就是改革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并非全盘否定以前的教法)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就比较适合用讲授法,而且讲授法在每节课均可和其他方法交叉使用。
   

2)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如分组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后争鸣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结合历史根据时政预测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等。
   

3)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该不该抵制日货?等等。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4)材料学习法。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运用材料学习法,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活动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5)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关于历史实物与历史图画、表格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图表、视频资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现象的各种表现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如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功夫针商标图片、交子拓片既增强学生兴趣,又记住宋朝商业的繁荣。
   

6)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显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但是,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不可取。比如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材料不可取。确实,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今天课本里有夏朝,搜集夏朝的材料,明天课本中涉及秦朝,就搜集关于秦朝的材料,这节历史课提出一个搜集的任务,下节地理课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不可取代其他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何必非得赶这个时髦呢;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再比如一些毫无意义的讨论。有些问题很简单,没有讨论的意义,但有的老师为了做给别人看,让学生前后桌讨论,以为这就是新理念。
   

广大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目前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接受式学习方式仍有其重要意义,不可一概否定。

 


(二)困惑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有些问题课标中没有要求,但它在课本上出现,而且与课标所要求的问题相关联,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讲还是不讲,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均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要讲到什么程度?  
   

课标对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和选修课的六个学习模块的具体内容的掌握,划分出了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课标对识记这类内容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40%左右;课标对理解这类内容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50%左右;课标对运用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好把握,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更是如此。而且三年后的高考依据是课标,无论选择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不始终依据新课标来规划长期和短期的教学。我们真诚地希望专家修订课标,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课标,对教学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2.新课程没有配套的习题。 
   

今后高考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把知识的掌握确定为三维目标,那么在今后的高考中三维目标的考查应该有所体现,所以平常的训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但是目前所用习题基本上还是以前的老题,特别是缺乏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的题目,这些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不仅太难,而且不能检验课程的三维目标能否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编一些题,但教师的时间和水平毕竟有限 ,因此我们迫切地希望能见到有新意的、能体现当前课改精神的习题,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3.新课程改革目前没有相应的高考评价方案。 
   

高考成绩对高中教学来说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影响到学生、家庭和社会,所以教师无论怎样进行改革,最终都要通过高考的检验,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衡量。况且将来的高考肯定还是选拔性的考试。当今的高考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至上,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就是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或探究活动、成果四部分组成,占模块学分的60%。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考试成绩占模块学分的40%。(也可以40:60或50:50)如我校实施的学生评价手册(评价内容)、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如果将来的高考不参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评价的话,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以后的教学如何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将来的高考中如何评价?考试形式还是单一的书面笔试形式,还是将有多种考试形式? 
   

国家目前还未出台相应的考试方案,而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删、减教材,即根据教学需要处理教材,但是教师删哪些、减哪些,没有一个可以把握的标准。 
   

教师们的这些忧虑不仅仅在一个学校存在,高考不改革的话,那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困难。但我们相信随着高中课改的推行,高考也会将作出较大改革,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应的高考评价方案。


五.今后课改中的任务、目标


1.教学中应注意哪些与未来高考衔接的问题

 
第一,正确看待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当前单一的考试制度是阻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习评价方案。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必会走入死胡同,最终导致失败。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具体体现,它必将促进高考内容、方式和形式的优化。所以新课改必然会导致高考的改革,高考是服务于课改的。因此,新高考与新课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矛盾体,而是不断趋于调和的统一体。所以高中教师应该仔细研究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第二,尝试:依据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们平时的考试类型包括闭卷方式和开放式考试。 
   

1、闭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目的是检查学生历史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标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具体说来,应该考虑的方面有: 
   

首先,结合相关内容,在试题中渗透一定的情感因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心理活动的机会,努力实现寓教于考之中。比如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中我们选用的一道题: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问题:近代的中国饱经苦难沧桑,但中国人从未放弃过抗争和探索。通过近代史的学习,请你简要地说明近代中国(1840——1949)在政治上、经济上主要经历了哪些苦难?(3分)中国各个阶级或阶层做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其次,设计一些既考查客观史实又反映学生主观感受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使高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思辩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得到一定的体现。 
   

比如:在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导致我国44名公民受害,其中伤势最严重的李贵珍死亡。2004年元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一次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 
   

请自拟题目,给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 
    

要求: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2、字数200字左右,注意书信格式,收信人是“日本中学生”,落款是“宁夏全体高中生”,若出现真实信息将视为零分。 
  

3、注意将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再次,注意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历史考试具有促进学生渐进发展到高层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例如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之一: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金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对外交往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金印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最后,注重图、表考题的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使学生在“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等方面提高历史技能,即培养学生攫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比如:1.下右图机器发明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  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B  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  引起了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D  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

时间 数额(亿美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00
1998年 4300-4400
 
90%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由此可知,20世纪90年代,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
A  国际金融的发展  B  区域经济组织  C  世界银行D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2、开放式考试。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历史论文、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历史剧编写、学习档案袋等)。一般在模块学习之初就应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这种考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侧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尝试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在闭卷考试前一个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即必修二探究活动“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我们变为宁夏民生百年变迁)让学生在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然后整理好有关资料和图片汇集成文,或做成幻灯片。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作为开卷考试记入期末成绩总分。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2.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继续探讨课改之路。 
   

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个中的酸甜苦辣,相信每一个积极投身课改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诠释。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最后,我想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结束本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