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莲英:课堂教学实效例
沈素英:历史教学的预设
王国英:07年高考历史模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三元里人民抗英:保家不
马慧英:人教必修一探究
吕文英:中国历史教育学
金武英:学生的木然表情
石中英:当前基础教育改
张晓英:记录历史课改之
最新热门    
 
沈素英:历史经典知识及其灵活运用

时间:2009-10-18 17:14:50  来源:沈素英
 

 

历史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经典知识及其灵活运用

 

沈素英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邮编 215500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个尚未解决好的问题。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高考复习是最沉重的学习负担。能不能引导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在于试题涉及的知识及其灵活运用的程度。灵活运用经典知识的试题肯定能够得到中学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赞扬和拥护,也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更应该是高考的方向。那么,什么是经典知识?怎样灵活运用?怎样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一、 什么是经典知识

   2007年2月15日聂幼犁教授做客中国课程网历史论坛,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提出了一个教学和复习的要点,具体回答了“什么是经典知识”      这个问题。以下就是其中所列出的要点:

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氏族社会、“传说时代”的公共权力。

●夏、商、周的沿革、时段和地域。

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夏朝的“家天下”,商朝的方国联盟、周朝的分封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

2、理解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嫡长”继承、“宗”、“礼”和以“礼”入法及其关系)、特点和作用。

Ο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如半坡、河姆渡、大汶口遗址、炎黄、“禅让”、青铜器、铁器、夏邑、殷墟、周都;夏启、殷纣、周武王、周公旦等。

Ο理解国家诞生的主要原因、职能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春秋战国的总体地域和时段,秦朝的时段、疆域和区域影响。

●理解春秋战国政治特征和发展趋势。

1、知道“始皇帝”的故事;理解“皇帝”的含义、“三公九卿”的职能、及其与皇帝的关系。

2、理解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主要情况、特点和作用。

3、理解秦朝与周朝在“家天下”上主要的相同点。

4、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Ο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秦统一后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措施、李斯、赵高、“焚书坑儒”、《秦律》、长城、秦陵、秦末农民起义等。

Ο理解秦朝与夏、商、周朝在“家天下”上主要的不同点。

Ο理解中央集权制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沿革、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主要的民族和国际关系。

1、理解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理解与此相应的地方管理的变化与发展——主要情况和特点。

3、理解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评价。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刘邦、长安、“萧规曹随”、“清君侧”和七国之乱、汉武帝、内外朝和刺史、“推恩令”、“独尊儒术”、光武帝、洛阳、宦官与外戚、两汉末年农民起义、隋炀帝、科举制、唐太宗、房谋杜断、魏征、《唐律》和《唐律疏议》、唐玄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赵匡胤、陈桥兵变、东京、赵普、杯酒释兵权、宋末农民起义、元世祖、耶律楚材、大都、元末农民起义等;

Ο 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央集政治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明、清两代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知道明、清两代主要的民族和国际关系。

1、理解明朝、清朝中央集权制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理解明、清两代地方管理的变化与发展——主要情况和特点。

3、理解明、清两代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评价。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朱元璋、南京、胡惟庸案、“票拟”与“批红”、明长城、北京与故宫、锦衣卫和东、西厂、张居正、明末农民起义、努尔哈赤、皇太极、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大清律》、文字狱等。

Ο 理解明、清两代中央集权政治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Ο 理解从夏、商、周到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围绕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政权与民权的问题,在人事、法制、行政、财政、军队、监察、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总体脉络、特征、作用、影响和评价。

Ο 理解中国古代“政通人和”与“官逼民反”、统一与分治、民族融合与征服等重大历史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列出的学习要点有: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上所列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权威性的、根本性的历史知识。

都是经典也就没有经典。这要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必须注意突出重点。聂幼犁教授所列也许不是人人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则是每个中学历史教师都知道的,平时我们应该多研究,多落实。

 

 

二、 如何灵活运用

 

点多面广,最有说服力的是选择题。请先看一选择题:

(甲)百团大战区域主要涉及 A.东北  B.华北  C.华中   D.华南

(乙)百团大战区域主要涉及  

A.陕甘宁、晋绥、晋冀豫   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 

C.陕甘宁、山东、晋察冀   D.晋察冀、山东、晋冀豫   

虽然两题答案都是B,显然(乙)是考查被激活后的知识。

如将“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改为“会议是从哪些方面怎样纠正“左”倾错误的?”显然灵活了许多。

由于历史教材编撰的“一纲多本”化,完全依照教材内容来命题已变得难以操作。因此,超越教材的灵活命题已成必然。以下以2006年高考为例加以说明。

2006年江苏高考第7题选择题: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要求考生选出发生于戊戌变法期间的史实。

2006年上海高考A组第1题选择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A组第6题选择题: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B组第14题选择题: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C.经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D.同盟国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从上海试题可以看出,即便是选择题,单纯考记忆的题目很少,许多题目要经过比较分析才能回答。上述三题难度都不大,但都很好地体现了经典知识的灵活运用,堪称经典知识灵活运用的经典试题。作为中学教师,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类似于这样的选择题。

最具“海派风格”的是:一幅关于手机报的广告画,画的右边是甲骨文,左边是半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是现代汉语文字。设置的问题是,“以历史上某一重大发明为例,谈谈其如何推动信息传播变革”、“广告设计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传递怎样的历史内涵”。题目小、巧、活,体现“海派风格”。

同样,2006年广东的高考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都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试卷在设计上,注重创新。如有12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通过设置情景来发问。材料丰富,包括史实、文物、表格、图片、歌谣、报刊等;很多选择题的选项时间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材料题都要求考生能够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第26题的内容甚至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的体现;3道问答题都要求考生对时代特征有宏观的把握.并能将具体史实放到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设计都要求考生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背诵教材是不够的,新课标理念有突出的体现。选择题、材料题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课程为中心”的思想:

 

   (1)完全脱离教材。 如:选择题第15题要求考生选择出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内容是教材完全没有出现过的,考生只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判断。第26题材料题考查的是西周的饮食制度。这个内容是考纲没有涉及的,它甚至不是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所要求的内容。

 

(2)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如27题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题、28题三农问题题都超出了教材;第29题《四库全书》《百科全书》题只是教材中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命题者却能够以此为切入口,命制出一道中西文化对比的大题。

    这种依据课程观来命制试题的做法有里程碑的意义,相信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2006年我国台湾大学入学考试题第6题:某生向图书馆借阅《利玛窦中国札记》、《苏州府志》、《唐伯虎集》三种书籍,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这篇论文的主题?

A.《唐代苏州的风俗》        B.《元代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文人生活》  D.《晚清西学的输入》

答案是C。通过“利玛窦”、“唐伯虎”可判断时间大约是明清之际,《苏州府志》可判断地点是在江南。题目不难,但同样非常灵活。

 

 

 

三、 如何减轻学生负担

 

关于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我是讲课尽量语言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引导理解掌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辅导书籍精选一本;作业、订正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出题注意学生实际,重点、灵活;每次测验后评讲避免面面俱到;每份测验卷要求学生整理保存,以供下次测验前复习等等。

当然,减轻学生负担、避免“题海战术”的根本办法是积极地改革考试试题,使得教、学、考各方面都知道:只有平时按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和学习,突出历史经典知识和基本脉络,注重能力、思维品质等就能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得到高分。为了切实减轻记忆负担,根据实际情况压缩史实知识,强调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不求“知识点”的更多,但求“知识点”的更明确和理解得更透,以及由此学到的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更实、更好。

有所为有所不为,大气才有大智,尽量在最重要的知识“点”或“线”上找“题眼”。这方面上海市做得比较好,从近十年来上海市高考历史试题可以看出,“知识点”逐年减少;命题的“题眼”放在目录、大事年表和每一章开篇的概述这些教、学、考等方面都能看得见和取得共识的“知识点”上,这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解放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所有的考查目标(包括史实、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观点和方法)都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特征,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又有一半以上必须运用应当掌握的技能、观点和方法来解题,而与教科书中具体的史实知识关系不大,有的几乎没有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而且较成功地用历史学科是思想性、人文性、应用性学科的形象改变了历史学科是记忆性、机械性、背诵性学科的形象。学生的时间是个定数,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重了记忆,就必然轻了能力。上海市的例子可以说明,不求更多、但求更好,导向思维,经典知识及其灵活运用,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

历史主观题及其回答的大视野、大跨度,同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一材料题:

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其最初的种子,却是由英国人播下的。英国有个著名的法官约翰•洛克,曾写过一本法理学的名著:《政府论》。他在这本书里写道:“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他这句“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它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而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所指对法国、美国、中国影响如此之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在欧洲历史上与此性质类似的运动还有哪些?请比较他们之间主要的异同?

(3)这种思想由孙中山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体的什么思想?请你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这种新思想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评析。

答案:

(1)启蒙运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背景——资本主义的萌芽或发展;

  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异: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三件运动的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借助了外在的一种形式反封建,而启蒙运动直接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运动的核心思想有区别: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强调的是理性。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封反帝,但反帝不明确;

民权主义: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民生主义:意识到了土地问题,但是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2006年上海高考不少题目都联系中外,多视角、大视野,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如简释题中,要考生谈谈“不同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法系”,“世界市场形成的背景和积极作用”等。

 

最后再来说说2006年我国台湾大学入学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仅仅客观题就有8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72分,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多项选择题8分,共4小题,每小题2分。主观题只有20分,共3道材料题,其中一道8分,另两道各6分。没有问答题。完成试卷的时间只有80分钟。卷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在卷面第一页答题注意事项的下方,写着“祝考试顺利”五个字,虽然只有几个字,可这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对考生增强信心也大有帮助。随着海峡两岸政治和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亦逐步加深。台湾大学入学考试试题独具特色,许多地方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