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最新热门    
 
凌寒博客:丰收的寒假作业

时间:2009-10-18 17:15:02  来源:凌寒
 

 

凌寒老师的历史博客

社会调查:主题:春节社会习俗的变迁及思考


 内容:

(1)本地有关春节的歌谣、传说

(2)年前的准备活动

(3)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4)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调查目的:

一、三维目标的实现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完成社会调查。并对所调查所得的史实进行整理、综合,并作出解释和评价。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了解春节社会习俗的变迁,从少到多、由点及面地收集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形成在新(以前没有学习和操练过)的材料中,按一定目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纳史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初步或基本懂得传说、歌谣、楹联、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与历史材料的根本区别和信息性质的差异,汲取它们内涵的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调查、访问等常用的获取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含信息的基本特征和证明力;

初步或基本懂得根据常用的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学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征,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整理历史信息;

(2)通过解决历史和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形成在新(以前没有学习和操练过)的情境中,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或与历史有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在春节社会习俗的变迁调查报告,和与其他同学调查成果的交流中,显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倾向和价值取向;显示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社会倾向和价值取向。

二、培养学生基本的史学意识。

   
通过“春节社会习俗变迁”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的责任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求实意识;设身处地,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等。

  

调查群体:祖父母(或其他长辈)、父母、自己及同龄人

调查方式:访问、谈话、问卷或网上调查

调查时间:寒假

调查成果:论文、表格等形式。


 
 
社会调查:主题:春节社会习俗的变迁及思考

          内容:(1)本地有关春节的歌谣、传说

               (2)年前的准备活动

               (3)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4)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俺的孩儿们终于把他们的成果交上来了,但刚开学时间紧,不能一次把所有的作业都放上来,有些遗憾。

 


王苗:

歌谣:

阳历新年,门贴春联,张灯结彩,衣着更表,美酒佳肴,欢庆新春,全家团圆。

传说:

   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前准备活动:

扫房子、买肉、买菜、洗衣服、打烧饼、炸小果(一种油炸面食)、蒸年糕、蒸肠子、挂灯笼、挂夜叉、贴对联、包饺子等等。

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三十晚上早早吃完饺子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子夜新年的钟声敲响,村里人就开始放炮。四点多人们就起床去拜年;初二姑姑来,初三去姥娘家拜年,初五和同学聚会。

 

春节习俗的变迁

刘伟

“二十八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把肉煮,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来只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买桌酒,三十洗洗皮儿,大年初一长精神”。这首儿时常唱在嘴边的童谣蕴含了多少童年对过年的新鲜与渴望。现在的许多小孩子已经不会唱这首童谣了,却知道“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正在发生着改变。

现在大众中流传着“年味越来越淡”的说法。父亲对此感慨颇深。他们那一代人小时候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一进腊月就开始盼,尤其等待着那顿可口的年夜饭。到了腊月下旬,全家人就开始为过年忙碌。到了三十晚上,全家人可以吃上一顿黑面带点肉味儿的饺子。在正月进而,他们可以去看扭秧歌,去串串亲戚,唠唠家常。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饺子已不是过年才能吃上的新鲜玩意儿,过年吃的花样越来越多,走亲访友时,酒菜越摆越上档次,鞭炮越放越响。可是却没有了秧歌队,没有了往年对“年”的渴望,没有了浓浓的年味。以前物质贫乏,只好用精神文化来弥补;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却忽视了精神生活。以前人们大都在家务农,到了过年全家人一齐忙碌,一起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盼来一个可以休息的年。现在,许多人都漂泊在外,到快过年时才享受个十来天的年假,聚少离多,以前那种全家一起忙碌的年味儿也就淡了。

现在三农问题国家很重视,而恢复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想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年会越来越有味。

 

 

 

梁静芬:

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做年前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都要买猪肉,少则十几斤,多则七八十斤,也就是半个猪身了。接着打扫房子,要进行彻底的清整,小孩也乐于帮忙。接下来要做吃的,炸小果、果子、面饼、红薯干……小孩围着灶炉,期待着可口的美味。有的地方也做年糕以及其他的小吃。做完吃的,就该去置办年货了。市场上人山人海,年前赶集最累人了,瓜子、糖果、年画、蜡烛、香、水果……往往一个集上不能都买下。小孩们最高兴了,因为有新衣穿了。忙碌到大年三十该吃饺子看春晚了,有的人家的人邀几个朋友会玩一个通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要到自己的长辈家里去磕头,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得到红包。初二到姑姑家拜年,初三是走娘家的日子。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衣不必等到过年才买,饺子想吃就包。有好多习俗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吃、玩了。盼头也少了,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们真的需要采取行动找回年味了,让传统风俗重登舞台,绽放光彩。

 

李湉笑

一、有关春节的诗歌

  除夜    (文天祥)                   元日(王安石)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春风送暖入屠苏。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千门万户瞳瞳日,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年前的准备活动

大扫除: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

买肉,腌制肉馅;购买年货;贴春联。

三、节日的仪式及活动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燃放烟花爆竹。然后,同一个大家庭的长辈带领家族男丁去上坟祭祖。接着,吃过饺子后,各家都去爷爷奶奶家拜年,然后同族人去亲戚家拜年。

 

王扬:

1.年前准备:扫屋子,买年货,贴对联

2.节日形式与活动:拜年、上坟、放鞭炮、吃团圆饭

3.变迁原因及影响:

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中西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化。

 

 

 

石子娟:

1.年前的准备活动:

   因为正月是一个尽情欢乐,尽情休息的一个月,期间基本不用工作,干活,因此,年前的准备主要是储存,如储存馒头,蔬菜,水果,肉等。

   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扫去一年的灰尘。每个人都要去洗澡,洗去一年的疲劳。

2.节日的仪式活动

   年三十的一天,上午主要是贴春联,神位。下午,就要包饺子,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煮饺子吃。初一一天可以尽情玩乐,初二到初五是走亲,初五之后是访友。

3.社会习俗变迁及原因

   父母小时候过年是提着油灯捉迷藏,我们小时候是在路灯下玩骑毛炉、捉迷藏、放炮,现在的小朋友一般是睡觉,看电视,放烟花,气氛越来越少。

   我认为变迁的原因是由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前觉得过年好是因为过年有很多平时没有的好吃的,好玩的。而现在平时过的生活都比以前过年强,所以过年的气氛就没那么浓了,没有了刺激,也就没有了兴趣。

4.社会影响:传统文化正在流失。

 

尹盼晴:

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包饺子,初一吃,初二玩,初三初四去拜年。

活动:看春晚,初五晚上放炮(意思是崩穷);十二晚上走街串巷,放烟花爆竹;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其它:

    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初五之前不能往外倒垃圾,要把它留在家里;初一不能花钱;小孩子给长辈拜年,然后他们就会给压岁钱。

 

柳晓燕:

一、歌谣与传说:

1.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来过年。

2.年画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地度日。有一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一张中堂武强年画,上面画有美貌女子。

   忽一日,他发现锅内有可口的饭菜,绳上有洗好的衣服,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弄清原因,他在屋外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观男主人人品很好,愿与之结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年画开始年年都流传下去了。

二、年前的准备活动:

1.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祭祀灶神。晚上用糖瓜在灶王爷的嘴上涂抹几下,希望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打扫除,把家里的陈旧物品和不用物品卖掉,把家里的药都扔掉,扔掉病人的一双鞋,希望来年家里干净,人人身体好。

3.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蒸年糕,意味着来年“年年高”。

4.腊月二十六,开始筹备年货。

三、节日仪式活动:

1.大年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去向长辈拜年,放鞭炮,迎新年。

2.大街上敲锣打鼓,扭秧歌等节目。

3.初三走亲戚,十五闹元宵,逛花灯,猜灯谜。

四、习俗变迁原因及影响:

1.在现代化车轮的驱使下,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席卷了每一个乡村。乡村不但没有接受真正的先进文化,反而连固有的传统习俗也一点点丢弃了;现在的农村,更喜欢廉价的、劣质的、可大量复制的,一元钱一张的塑料纸大美人头像,至于窗花之类的剪纸,已经在漫长的演变中,还原为“剪纸艺术”。

2.年俗的兴盛和衰落,大体就是沿着这样一个轨迹运行的。无声亦无痕。我们所进行的努力,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标本化的努力。但愿我们能够迎来一个民间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能够使中华灿烂文化万世流传。

 

 

 

李茹杰:

关于年的儿歌:

小子小子你别盼,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杀猪;腊月初八喝八宝,腊月二三吃糖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粘窗纸,二十六杀肥猪,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发了面,二十九包饺子,三十晚上熬一宿,个个活到九十九。一过年,毛病改,小公鸡,深夜不再乱打鸣,小老鼠,深夜不再偷不西,过年长一岁。

 

平克盼:

1.小年是我觉得最快乐的日子了,贴春联、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我在辞旧迎新的氛围内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起来拜年,互相送去新春的祝福。

然后就是走亲访友了,亲朋好友送去亲切的祝福。

2.传统文化的变迁

现在对春节已没有小时候那样强烈地渴望。我想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春节的传统文化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当然,我们还保留着一些,但我从许多家墙上歪斜的对联中看出了他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虽然每年的春晚都极力宣扬传统文化,用喜庆的红色,加入民歌、民族舞蹈等,但也加入大量的流行歌曲,娱乐竞猜才能吸引当今人们的眼球。当今,娱乐性文化有进步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当今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沉溺其中,丢掉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肩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王晓波、王培善、田梦玲、李政、秦根华、王亚亚:

年,来自中国人生生世世的风尘中,是万古不变的情结。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源流长,使社会习俗也随时代的步伐而变迁。

爷爷奶奶的春节: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把肉煮,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买美酒,三十洗洗皮儿,大年初一长精神。

……

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社会习俗也随之变迁。西方文化交流与冲击,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过去。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逐渐被现代人们淡忘。西方节日的火热盛行,而使年味随之变淡。

 

 

 

叶云浩:

调查对象:奶奶、爸爸

调查结果:奶奶说他们那时的风俗现在都有,就是不再那么兴盛了。他们那时代太动乱,过年连顿饺子都吃不着,别说什么文艺活动了。

爸爸可就幸运多了,小时玩得也多,有什么吹糖人、风车、面人塑……可算享受了童年的乐趣。每逢过年家里也蒸年糕,生产队里还发肉发面,过年几天吃上几顿饺子,买上几支二踢脚,几挂小鞭炮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什么?差的就是贴对联了。平时总是忙着过活,谁有时间去理不理中国民俗,只是有什么著名节日时人们才想起有这么个节,就只当精神上有一引起满足,有个热闹事儿罢了。你想想也是那么多年动乱——将近一个世纪呀!潜移默化的养成中华人民只求物质上的充足,对文化只是一种高的姿态——是那么遥不可及。文化的传播在当时也只能当成士族大家讲究排场的煊耀了。

我的时代风俗渐渐活跃起来,只是每逢有个什么传统节日就吃上一顿,遇到大一点的县里还组织人们去做一引起与这节日无大相关的文化活动。这活动也只是热闹而已。我总觉老师错了,并不是我们不想留下中国风俗的艺术形式,而是这些艺术形态已经开始甚至早已灭亡。这就是在发展中失去的东西。我们错了吗?我们新一代打小就不知道那么多不被告知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父母中,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日的艺术形式?

可以毫不忌讳的说,我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我问家人,在他们印象中,除了吃一些特色食品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起初是想到了传说,再想,也没什么了。

我还记得,小时八月十五总会自己做一些灯笼,在酒盒上用剪刀剪出几个小洞,一个大洞,再用彩笔绘出几个小人,这就是我亲自参加传播文化的证据了。

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商家利用人们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心理,给文化打上了商业化的烙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客观上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

您一直在说中国文化趋于没落,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端午节都被别人抢了去,真丢人。可反过来一想,为什么会抢,因为韩国经济发达,那为什么抢文化呢,因为文化空虚。本来他们的本土文化就少,加上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急需补给,于是就抢他人的文化。中国现在什么水平?发展经济占主导,国家会花费那么多财力、物力、人力去争夺文化吗?您什么时候听说过政府要拨款发扬传统文化?

我不免要问:“您对我国民俗知道多少?对它们做过什么呢?

 

 

田义彬:

在以往的春节期间,村干部会带领全村人民尽兴的玩乐,幼小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春节了。全村热热闹闹,各家各户都喜庆欢颜,全村都在一个大乐园中,充满了奏的气息。全村人集合起来扭秧歌、跳舞唱歌、舞狮子,热闹非凡。幼小的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喜悦。

可是,在如今,这些娱乐节目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在春节期间,大街上几乎是空无一人,像我们年龄的孩子们整天都在网吧里渡过,大人们吃完饭便毫无踪影,几个人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在街上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玩四驱车,在村外田野里还有几个在放风筝,那些孩子也就五六岁。街一处处“古道西风瘦马”的景象,已没有一点春节的气息。

我们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聊天感到幸福,可是我们还有同学在春节期间照常工作令我们十分遗憾,就连初五同学的聚会,人都没到全,缺少了以往的欢歌笑语,就连那些鞭炮声,听起来也像是敷衍。

如今的社会,人们都在为利益而奔波,那些中国的民族习俗传统节日忘到九宵云外,感到十分痛心十分无聊,就连在家看电视也觉得很闷。只有今年的全明星还很有乐趣,其余的都是那些经济方面的。虽然电视上电影不断,可是那些电影都是以往播了又播的那种。

春节期间,只有和同学在一起打打球还是比较开心的,幼小时的那些景象,在如今已无影无踪。

 

周克冰:

 

年前的准备活动

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在

1.收拾屋子

2.杀猪宰羊、做风味小吃

3.买新衣服

4.在人们为小孩准备压岁钱

5.贴对联、福字、挂灯笼

1.全家人看春晚

2.外出旅游

3.网吧上网

4.酒吧、KTV

5.健身房、体育馆

通过以上的列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习俗越来越简单,主要以吃为主,而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

原因当然有很多。随着中国“入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改变,再加上政府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产生今天这样的后果,也不足为奇。

后果则是非常严重的。现在獐的大脑被外国文化所充斥,KFC、加菲猫、米奇等等,哪里还有本国文化的空间。再加上越来越强劲的“学英语”攻势,我真怕有那么一天,我们会被欧美文化所同化,存在于世间五千多年的湍湍大国只留下一个空壳。

所以,行动起来吧,为了祖国,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社会,更为了自己,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根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收拾屋子,打扫卫生

2.提前包好荞面、红薯面、白面饺子

3.做豆腐,用豆渣和玉米面做饼子

4.扯布,做新衣服

5.杀猪宰羊、做风味小吃

6.贴对联、福字、挂灯笼

1.民间传统艺术节目

2.放电影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腊八吃腊八粥

2.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

3.二十四扫房日

4.二十五银钱数,结清一年的帐

5.二十六打年肉,办年货

6.二十七准备供品和主食

7.初五吃初五饺子

 

 

 

 

 

 


延素玉:

一、年前的准备活动

我一直都觉得城市的年味没有农村那么浓,因为城市里的人们什么都可以买到,而自家做的却很少。在家村吃的肉是自已养的猪,年糕是自己种的粮食做的,我想吃在心里,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记得几年之前,我还是家里的小帮手,对于爸爸、妈妈所做的总想插一把手。比如说蒸年糕吧,在我们哪儿一定得用石碾碾出来,而且还得用那个老石碾——民国不久建的。我和邻居的伙伴们会争先恐后的去推碾子。再拿包饺子来说吧,我在十一二岁那会儿就会擀皮儿了,这都是在过年的时候学的,但到现在我还不会包饺子,究其原因,这几年似乎没有那么忙了,自己也用不上了。馒头、年糕可以买到,春联也是买来的,鸡鸭鱼肉也是现成的,再也不用我给父母提热水了,饺子也是妈妈一个人做馅,做皮儿。我本想帮忙的,可妈说每个人吃的都不多,让我写作业去,她能忙得过来。哎!年味变了。

听邻居的老爷爷说,过去的年可不像这么过,年前好几十天就得把灯笼架做好,把纸准备好。然后每天都得做一点。因为当时人每天都在为吃饭而奔波,所以贫苦平民家庭都这样。不过有一些富裕的人家,会为过年整整忙上一个月。当灯笼做好后,里面放一盏灯挂起来。我听说有像农民耕地的,有拿着皮鞭打牛的,这是在灯笼中可以看到的,不过实在难以想像。听老爷爷还说,那时吃的荞面饺子,很硬的,他说现在的人们拿白面饺子都不当好吃的了。

二、节日的活动

听姥爷说,过去人们会带上特制的帽子,走到大街上扭秧歌、踩高跷,正月里唱大戏。他们那一代,爸爸那一代都很爱看戏,也爱唱。不过近几年里,已没有人唱戏了。记得前年、去年是歌舞,今年什么也没有。我听说,人们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麻将,光顾歌舞的也只有引起小孩子和老人、妇女。因为人少,所以不准备举办了。我的另一个邻居家,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打麻将到大年初一八点。这散伙了,也可能去睡觉了吧,不会去拜年。不过,今年我也没有。因为一大家人一起去给我们家族的老人拜年这个礼节问题已被许多人淡化了。聚不成伙,已没有太多人愿意去了。我觉得好没意思,在家看了一天电视。

年味变淡了。我回忆小时候,还能尝到浓浓的年味,面对现实却又令我失望。难道说我们的社会在畸形发展吗?在物质生活宽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怎就倒退了呢?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文明古国,但人们过年的态度变得轻了,淡了,没有浓厚的文化生活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了,不仅学生,全社会都应做一些改变,来挽救这快要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

 

还有很多粮食啊,等着俺慢慢做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