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朱煜:中学历史课程研究1—2

时间:2009-10-18 17:15:36  来源:朱煜
 

 

二、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其思考

 

(一) 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1、 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

 

2001年,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奏响了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号角。随即,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相继开始。这次课程改革,《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规定,初中开设“历史”或者“历史与社会”两门选择性必修课程。历史课学习从古至今的中外历史,不求系统完整,按学习主题编排史事,同时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反映学科的特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历史与社会”目前出台了两个课程标准,其中历史方面的内容都占有较大的比重。高中历史课按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有三门,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实际上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和社会生活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选修有六门,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往文科方面发展的学生,应在历史选修课中至少选三门,取得相应学分。

 

2、 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基础性。课程不再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而是通过设计重新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淘汰了大量“难、繁、旧”知识点,删减了许多诸如农民起义、朝代更迭、典章制度等比较枯燥、抽象的内容。

 

第二,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气息;二是及时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三是课程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学习经验和兴趣点。

 

第二,综合性。新课程方案中,初中除了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之外,还增设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由各地选择。即使分科型的“历史”课,其内容也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课程的综合性明显增强。

 

第三,选择性。高中历史课在必修课之外,设置了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选修课体系灵活、富有弹性,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此外,初、高中历史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具有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大为增加。

 

第四,多样性。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课程类型多样性,既有必修,还有选修;二是教材开发多样性,初、高中历史教材均有多种版本,选用权逐步下放,促进教材“质量竞争”。

 

 

 

3、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亮点”

 

  第一,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址、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撰写历史小论文,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①]还要求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二,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等方面是否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还要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倡综合采用课堂观察、历史习作、学习档案、历史调查、历史制作、考试等多种方法。在评价主体方面,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②]

 

   特别值得提及的有两点:一是新课程评价引入档案袋方法。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许多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性评价方法之一,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的评语等。二是注重实践性和社会性。它将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等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具有“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关注的是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较为宏观的内容,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数,因此,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具体的课时规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有一定的时序性,但是可以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出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不同体例的教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本来就相对独立,因此,更能灵活安排教学顺序。

 

(一)   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是明显的。从知识观角度看,新课程重视程序性知识[③]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课程设计看,新课程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但又避免简单重复。高中采用专题史设计,一方面克服了过去初高中课程结构重复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因此也具有循环式课程的优点。从学习方式看,新课程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特点,历史教学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2003年,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对全国18个实验区222名教师做了新课程实验调查,结果令人高兴。[④]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历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有些新理念,如,部分新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经验,许多教师感到难以付诸实施。其二,教学资源贫乏,教师又缺少专业指导,于是,在新课程教学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跑”;过去是“口灌”,现在是“电灌”;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此外,《历史课程标准》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过于笼统,缺少层次,教师难以把握;大量的探究性活动,要求学生花许多时间上图书馆找资料、采访人物、实地调查,以及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学校教师采用教材仍然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等等。如果这些情况不加以改变,课程改革也很难保证最终成功。

 

 

 

三、台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述评

 

(一)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1、 台湾初中(国中)的历史课程

从20世纪50至90年代,台湾地区国中(初中)和高中均开设中国史和外国史课程,采取螺旋式排列。国中课程虽屡有修订,但没有太大变动。1994年发布、1997年实施的《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在内容、目标、时间分配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就内容而言,历史课程分为“认识台湾(历史篇)”和“历史”两部分。[⑤]就历史课程目标来说,不再仅限于民族精神教育,而将历史意识和引导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也作为目标;在“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目标中,突出“爱乡”,而且“爱乡”置于“爱国”之前,这和原先以国家立场为主体的目标迥然不同。在时间分配上,台湾史、中国史、外国史的比例为20%﹕40%﹕40%。[⑥]进入新世纪,台湾又推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⑦],初中历史与地理、公民合并为“社会”。现在,“社会”课已经完全取代过去的“历史”课,不过,如果从综合课程的理念分析,目前的“社会”课程实质仍分历史、地理、公民三个部分,并未真正统整。

 

台湾初中历史课程的变革,社会反响较大。首先,对前几年推行的“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不少学者认为,它使国家主体性立场丧失。台湾师范大学王仲孚教授认为,它将台湾史从中国史分割出来,使学生误以为“‘台湾史’是‘我们的’历史,‘中国史’不是我们的历史。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大陆学者王宏志先生认为,这是台湾当局有意识向青少年进行“台湾人意识”的教育,削弱台湾青少年的中华民族意识,淡化他们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同。[⑧]其次,关于初中取消独立的历史课程,一些专家也持反对立场。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历史是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不能被割裂,而且合并成社会科也不符合学术分类,合科教材无法编写;第二,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无法彰显其重要性,也无法培养国民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怀;第三,历史在“社会”中所占分量少,将来学生的历史程度将大为低落。[⑨]台湾有学者指出,这个方案付诸实施,势必造成台湾青少年历史失忆的现象,一旦“历史失忆”,自然就不会对中国历史认同,当然也就不会对中华民族认同了。[⑩]

 

2、 台湾高中的历史课程

 

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的高中历史课程,前后有过几次主要的修订,[11]但除了时间分配略有微调外,在课程内容上变动不大,基本上都以中国史和外国史为主。1995年,颁布新修订的《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的修订幅度最大。从课程设置看,高一为历史(本国史);高二为世界文化(历史篇);高三第一学期讲授中国文化史,第二学期讲授世界文化史。只有高一历史为必修,其余均为选修。从时间分配看,中国史56.3%,外国史43.8%。[12]与以往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中国史的比重似乎略微下降。不过,由于不再实行“文理分组”,选修课由学生自己决定,世界史课程,如“世界文化(历史篇)”,学生可选也可以不选,由此可以看出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的重点所在。从课程呈现方式看,以“专题”的方式编排,试图避免与初中的内容重复。从课程目标看,虽然国家教育、民族教育的内涵继续存在,但强调历史学本身的价值和世界意识。

 

台湾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世界史的知识不够完整。“世界文化(历史篇)”以近代西方为主要内容,“世界文化史”虽然涉及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从古到今,但课时不足,教学难以深入。第二,将台湾史内容插入中国史课程的部分章节中,虽然台湾史学界没有太多的反对意见,但是台湾史占中国史19章中的4章,比例较大。近年,高中课程改革出现拟将台湾史作为独立课程的方案,2004年初公布的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引起社会挞伐,这些情况颇值得海峡两岸史学界关注。

 

(二)   香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香港的中学历史课程包括中史(中国历史)科和历史(世界历史)科。中史科以叙述从商朝到近代的政治史为主,专题史或文化史为辅,由浅入深,在中学各阶段(初中、高中、预科)重复教习,构成“螺旋式课程”结构。(见表1-8)中史科课程内容以单元设计,政治史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史实。历史科课程主要讲授近现代世界历史,不涉及上古、中古时代。历史科课程采用“直线式课程”结构。

 

表1-8:香港中史科课程结构及组织[13]

初中

高中

预科(高补/高考)

中一

中二

中三

中四至中五

中六至中七

政治史

传疑时代至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

明代

清代及

当代中国

甲部:政治史

商周到现代

(1976年)

治乱兴衰:

自商代至1976年

文化史

1、远古时期

的文化

2、文字的起

源与发展

1、科技发明

与重要建设

2、中外交通

的发展

1、学术思

想的发展

2、宗教

概述

乙部:专史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

与宗教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5、史学名著

6、宗教传播

 

中史科课程,强调“详近略远”,力求“贯通”,下限延伸至1976年,使课程具有时代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高中中史科课程分甲、乙两部。甲部主要是政治史,将制度史、经济史、中外交通、学术思想及宗教独立出来,组成乙部课程。

 

初中中史科课程的宗旨是:1、认识中国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事迹及文化知识;2、具有基本史识及处事能力;3、建立优良的品德,培养对民族及国家的归属感。[14]高中中史科的宗旨是: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2、了解历代治乱兴衰的基本史实;3、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15]由此可见,中史科的课程取向非常重视文化传统。

 

历史科课程的取向,重视史学概念和方法的习得,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其课程宗旨是:1、提高研习历史的兴趣及热忱;2、促进对人类以往活动的认识及了解,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与今日社会互相联系;3、鼓励学生了解历史证据的本质与运用,以建立其知识;4、促进对因果、沿革及异同等概念的认识;5、培育基本的学习技能,例如,征引史料,明辨偏见,分析史料及建立合理证据;6、奠定日后研习及追寻个人兴趣的良好基础。

 

近年,香港进行课程改革,初中课程也有整合的趋势。2000年,教育署提出废除中史科,引起社会上的激烈争辩。后来,课程发展处表示无意废除中史科,却建议课程多元化,中国历史不再是初中的必修科目,学校可以开设综合人文科(包含历史、地理、社会)。2002年,课程发展议会发布《学习领域课程指引》,把学科分为八大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被归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领域内,历史课程面临巨大冲击。“传统而偏重学术的历史教育原已渐次边缘化,现在更是黯然神伤了。”[16]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一对概念。简言之,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后者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就历史课程而言,前者主要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发生了什么的“事实性”的知识;后者则通过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依靠证据来认识过去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逻辑思维,以及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如“变迁”、“发展”、“原因和影响”等。

[④] 赵亚夫:《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香港历史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

[⑤] 国中一年级讲授“认识台湾(历史篇)”,每周1节;二年级讲授中国史,每周2节;三年级讲授外国史,每周2节。

[⑥] 彭明辉:《台湾史学的中国缠结》,(台)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239页。

[⑦] 1997年开始,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规划“九年一贯课程”,2003年正式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课程被设计成7大学习领域,历史知识属于“社会学习领域”。

[⑧] 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⑨] 彭明辉:《台湾史学的中国缠结》,(台)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⑩] 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

[11] 分别是1952、1962、1971、1983年的修订。

[12] 彭明辉:《台湾史学的中国缠结》,(台)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13] 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3页。

[14] 《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1997年,第8页。

[15] 《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中四至中五)》,1997年,第6页。

[16]  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0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