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北京西城2004-2005学年度初一历史课程改革总结

时间:2009-10-18 17:16:51  来源:张汉林
 

张汉林:北京西城2004-2005学年度初一历史课程改革总结

 

一、工作总结

(一)工作思路

实事求是地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并不低,但由于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努力去完成,而不能将其看作只是少数先进教师个人教改的尝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凭课改浪潮九州激荡,我自岿然不动。作为教研员,就有责任帮助教师们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文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的书籍铺天盖地、各色专家垄断课程改革话语霸权的今天,确保我们的课程改革不迷失航向。

教师要从所谓的旧课程过渡到新课程,是有条件和过程的。这些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教师个人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等;对于教研部门而言,就是要通过教研活动,实现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个人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从而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既是“过程”,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要大胆地尝试;对于教研部门而言,就要求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而要将课程改革作为一个过程,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分阶段,有重点,不能企望一夜之间红旗插遍全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对于教师而言,既是实验,就有空间,就可商榷,就应该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课程改革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只能被动地适应、实施新课程。缺乏教师的智慧与创造,新课程就只能滞留于表面。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树立自己与课改共成长、职业与生命同辉煌的信念;对于教研员而言,则要倚重教学现场,从教师和学生身上寻找新课程。

(二)具体工作

一年以来,我们秉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勤勤恳恳,努力开拓,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新课程培训。早在2004年3月,我们就为新课程培训作了两项准备工作:邀请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教授为全体历史教师作了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报告;组织面向西城区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习作品评比活动。正式的新课程培训先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7月9日至10日,人教社余桂元副编审介绍教材的特点及使用;首师大叶小兵教授作关于《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报告;西城教研中心马慧英老师布置新学年初一历史新课程工作计划;北京七中王宗琦老师作第一章教材教法分析。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将获奖的学生学习作品布置在培训现场,营造出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氛围,对教师的震撼很大。第二次培训是2005年1月20日,人教社马执斌编审介绍教材,西城教研中心张汉林老师作《关于历史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尝试》的报告,三帆中学薛纪国老师做第一章教材教法分析。教师对这两次培训的反应良好,认为既开阔了视野,又比较实在。现正在准备新初二培训。

 

 

2.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课程改革未动,评价方案先行。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此方案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开学之初,我们便将《西城区初中历史评价体系方案》放给各校。在全区课例评比和下校听课时,我们以《西城区初中历史评价体系方案》为依据,并在试用过程中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加以完善。

3.专题讲座。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第一个学期开学之初,我们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关键词(如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组织专题讲座,并在研究课中付诸实践,加以研讨。这四个专题有其内在的联系。课程标准是开展学科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是一些理念是课程改革的清道夫。在理念上有了初步的转变后,要想课程改革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亟需要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使教育理念和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而最终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的,自然就是评价方式的变革。

4.教材教法分析。教材教法分析原名“教材辅导”。之所以改为现名,首先是因为观念的转变——辅导有居高临下之感,而教材教法分析则意味着平等,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倡同伴互助相吻合。其次,这也是“名副其实”的需要,因为现在教材教法分析的重点是教法/学法的建议。一年以来,先后由王宗琦、王卫玲、姬桂兰、李艳、石玲玲、薛纪国、张汉林等老师做了十次教材教法分析,还有一次教材教法分析是全员参与、分组备课、代表发言。

5.研究课。一年以来,一六一中学贺军、童欣,七中王宗琦,三十九中张云,三帆中学陈化峰,西城实验学校宫占华,八中王艳香,月坛中学杨凌,四十四中姬桂兰,三十五中李艳,三帆中学薛纪国,西城外国语学校王卫玲等十所学校十二位老师先后面向全区作研究课。

6.视导与听课。一年以来,我们先后参加对一六一中学、四中、八中、实验、西城外国语、四十四中、二一四中、铁二、铁三等校的视导,参加月坛中学、西城实验学校、三十五中、民族团结中学、西城外国语、北海中学等校组织的课改开放日。

7.学探诊。我们将《学习·探究·诊断》定位在服务学生的学。为此,我们设置了知识要点、学法指导、历史传奇、趣味历史、学习案例、历史回响、指路标、自我诊断等栏目。其中,最有新意的是刊登学生学习作品。这是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课堂上的互动发展为课堂外的互动。对于发表作品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对于他的同伴而言,这是一种鞭策;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对学生的再发现和重新审视。

8.研修网。西城教育研修网的开通,使课程改革如虎添翼。我们将研修网的作用定位在:课程资源的宝库、教研活动的延伸、同伴互助的基地。目前,我们正在陆续上传资料,努力丰富课程资源,并为教师的互相交流和网络教研做准备。

 

 

二、课改成绩

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全区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现,历史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热情普遍高涨。八中王艳香老师介绍,在八中进行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初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喜爱程度普遍达到了80%以上,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了100%,相比新课程实施前提高了不少。”四十四中姬桂兰老师说:“初一年级部分年级,出现学生争当历史课代表的情况”。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观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课标观方面,常常出现言必称课标的现象,研究课标蔚然成风。教材观方面,用教科书教而非教教科书、整合教材成为口头语。教学观方面,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教学已成为共识。评价观方面,教师们对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交口称赞。可以说,时至今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课程资源建设。由于客观上教学的需要和主观上教材观的变化,教师们普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互相拷贝资料已成风气。在有些学校,全组教师联合起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制度化、规范化。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组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课件贡献出来,每位教师可以各取所需,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予以修改和利用,他们每年还开展学生历史课件评比,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学生的课件作为课程资源使用。八中历史组教师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建成历史课程资源库的雏形。2005年5月初,八中历史课程资源库和地理课程资源库进行了合并,并成为北京市教育资源网的试点学校网站,不久即可在全市的历史地理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方式的变革。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普遍在课堂上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主流。学生的学习活动多种多样,查找资料、动手制作、社会调查、表演历史剧、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屡见不鲜。单一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在课堂中已经很少见。

评价方式的变革。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许多学校有课前两分钟学生演讲,然后由老师和其他学生评分。八中王秀利老师课前布置开放性作业供学生选做,有准备的学生在课上予以展现,老师及时评分,这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还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使评价更公平合理。四十四中姬桂兰老师每节课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只要学生能在课下去做这项作业,并把这份作业认真完成,就记一次平时成绩。除了平时的评价外,老师们也非常重视卷面评价的改革。第一个学期期末全区抽样测试试题由西城外国语学校王卫玲负责命题,其命题基本原则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对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在考后反馈中,教师们对此纷纷表示认可,认为这份试题符合课改方向,注意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注意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反映有兴趣。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在这一年,教师们辛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四中李明赞老师先后参加人教版、北京版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写,并且担任北京版教材的副主编;西城教研中心张汉林老师的两篇论文获北京市一等奖,其中一篇正被推荐参加全国历史教学年会论文评比,先后参加人教版、北师大版、北京版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编写;西城外国语学校王卫玲老师参与人教版教师用书的编写;八中王艳香老师、顾新廷老师、王秀利老师参加河北版教师用书的编写;七中王宗琦参加北师大版学生用书的编写;三帆中学薛纪国老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北京市中青年教师理论工作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三十五中李艳的课例《模拟北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会》获北京市历史教学年会课例评比一等奖,等等。

三、问题反思

课程方案问题。北京市课程方案规定,初一历史每周三课时,初二历史每周二课时,初三不安排历史课。这个方案有利于解决初三历史课难以有效进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却引发了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时紧张,一年要学习四本书,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从而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无奈之下,很多老师减少了历史活动课的次数,甚至砍掉了历史活动课。第二个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水平产生矛盾。原先初二才学习的内容现在挪到初一年级,相对而言,教学内容的思维含量加深了;而由于读图时代的到来,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下降。一升一降,导致很多教学内容学生无法理解。

教师负担问题。教师们普遍反映,负担过重。大部分初一历史教师一周16节课以上,有的甚至一周24节课,再加上班主任工作和岗位聘任制等各种因素,教师们压力很大。由此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首先是教师很少有时间深入开展学习,对新课程的理解自然就无法避免片面与肤浅。此外,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要求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如对学生的档案袋评价和教师的个人反思就比较费时费力,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几乎没有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尝试。出于同样的原因,区教研中心提出的要求和布置的任务常常无法兑现,这就使教研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

教育行为的转变要滞后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如前所述,教师们基本认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但是,在教育行为上,往往还是会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教师的转变更是一个过程,应该给教师以时间和帮助。其次,理念的转变并不会必然导致行为的转变,中间还需要一些条件。

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得过且过,不读书不看报,不参加教研活动,对课程改革几乎一无所知,闭门造车,不知魏晋,课堂上仍然一灌到底。

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教师们普遍认识到,要实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必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统一授课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方案

针对第一个问题,除了向上级部门反映一线教师的意见外,我们要集全区教师之力,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教材内容的取舍出具一份指导意见。其次,我们要具体研究哪些内容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普遍无法理解的,哪些因素导致现在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下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具体的、更有实效的指导和服务。其次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以集体之力面对困境,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针对第三个问题,我们认为,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转变,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学设计。我们决定以研究课为载体,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在实践中摸索教育行为的转变。

针对第四个问题,我们要加强宣传课改的力度,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诚心诚意帮助教师进步。

针对第五个问题,我们决定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切入点,具体研究学生差异的种种表现及其对历史教学的意义,加强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

 

                            中学历史教研室    张汉林

                                        2005年6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