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困惑着博客:1——5课学
最新热门    
 
吴萌博客:文革往事之父亲

时间:2009-10-18 17:16:58  来源:吴萌
 

文革往事之十五  父亲

很多朋友看了我写的文革往事,觉得我的文革生活很轻松,其实不然。有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一直没有提及,那就是,我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为叛徒。很多年以前,“叛徒”这个词是邻居的小朋友和同班同学跟我吵架时的杀手锏,只要他们喊出这三个字,我立刻泪水满面,哑口无言。

那是196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从居民楼的门口刚刚走出来,去厂里的开水站打开水,忽然看见父亲脖子上戴着一个大大的木牌,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大大的、划着红色叉的两个字:“叛徒”。父亲的眼光躲着我,走进楼门。门口玩耍的小朋友们眼光齐刷刷地看着我。我毫无思想准备,脑子里一片空白地往开水站走去,泪水洒满了衣裳。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我知道我从此是有问题的家庭里的孩子了。

回到家里,空气像死一样沉闷。那时的家长不像现在的家长这么平等,父母对我和妹妹没有任何解释。妹妹那时只有两三岁,看见一个大木牌很好奇,当作玩具玩着,母亲怕她弄坏,让她不要动,我则气急败坏地使劲地将她拉到一边。

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是叛徒。我总在想:刘胡兰也是山西人,而且就和我的老家相隔十几里路,她牺牲时和父亲的年龄也差不多,为什么她就那么勇敢,而父亲却如此怯懦。为什么父亲不能像刘胡兰那样呢?可是又想,如果父亲真的像刘胡兰那样了,世界上也就没有我了。一直到文革后期,父亲的问题解决了,我才可以正常地参加一切政治活动。

今年父亲已是75岁高龄,六月去俄罗斯旅游途径乌鲁木齐,探望了一位同村的老革命。那位老革命给他看了自己的自述,于是父亲也产生了写自述的想法,我正好也想做这件事,于是用了两个晚上跟他交谈,记录了他的谈话:

我于1931年农历5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栗家庄乡牧庄村。父亲叫吴凝瑞。母亲叫吴苏氏,是龙观村人。

父亲是比较成功的生意人,家里有十几亩地。父亲的命很苦,中年丧妻,娶了我的母亲做续弦。母亲据说是原是一个商人的老婆,那个商人长年经商在外,另娶了家室,将她遗弃在家里。我八岁那年的秋天,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肺结核在当时跟现在的癌症一样是不治之症。有人说父亲命硬克妻,他一气之下不再续娶。对母亲我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只记得她相貌中等,非常瘦削,脾气很好。父亲是一个极要强、精明能干、脾气暴烈的人,如果不是遇到战争年代,他属于那种勤劳精明,能发家致富的人。他靠一个人的辛勤劳作,盖起了一座两进九间窑洞的大院子,全一色的青砖瓦,一点也不亚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那种房子。1948年解放时,幸亏这些房子的窗框被国民党编村卸下去修碉堡了,看上去破破烂烂地;加之我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否则,光是这院房子我家就能被评为富农。结果,我家被评为中农。

我有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有一个比我小四岁的亲妹妹。1938年,日本人来了,父亲不能做生意了,回家务农。家里的十几亩地里,种的是小麦、玉米、蔬菜和南瓜。父亲每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自己做饭、缝补衣裳、哺养孩子,甚至每天给妹妹梳辫子,又当爹又当妈,非常辛苦。

1938年,我大哥去参加了八路军,给游击队当文书,1939年他又跑了回来,后来又到河北无极县做生意、座烧酒的手艺,定居在河北没有再回来。二哥也出去当了国民党兵,北京解放后,被释放回家,娶了一个从良的风尘女子做老婆,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两个哥哥的性格都很像父亲,刚烈、暴躁和倔强。我性格比较像母亲,温和而忠厚。

七岁时,我开始在村里的私塾读书,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珠算。后来日本人在村里开设了学校,学校里学习语文、数学和日语。

十三岁左右,我就开始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春天,用小筐子往地里送粪。每天早上随便吃一点东西,就跟着父亲走很远的路去地里干活,在地头啃一些带的干粮,中午回来才做一些汤食。因为我年龄小,担不动满筐的粪,就只好担半筐。母亲去世后,父亲的日子过得及其艰难,心情也不好,整天在我身上出气。我从小就受苦,没有吃过母亲的奶,吃得全是做生意的父亲从外面带来的代乳粉。头上长满了湿疹,也没有办法医治。母亲去世后,我总是衣衫褴褛,鞋子也都破得不能穿了还舍不得丢掉。

有一年过年,父亲给我做了新棉袍,我看到别人踢键子很好玩,站在一旁观看,别人一脚把我的袍子踢得撕到大腿部,父亲气得打了我一顿,过年期间让我呆在柜子后面不许出来。母亲去世后,姐姐就出嫁了,姐姐给我们做鞋和衣服。

那时我也会捣鬼,磨面时,偷偷地藏一些麦粒在磨坊里,回头再去拿,用这些麦粒跟小商贩换杏、桃和甜瓜吃。

父亲经常晚上出去帮乡亲们记账,就把我和妹妹锁在大院里。我和妹妹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父亲养不起妹妹,就把她送到姐姐的婆家当了童养媳,嫁给了姐姐的小叔子。姐姐的婆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家境比较好。

十三、四岁时,我开始给地主家做小工,帮地主家锄地、担粪,中午地主家里派人把饭送到地头,晚上回来在地主家吃晚饭。地主只给很少的工钱,主要还是靠打小工解决吃饭问题。我还帮别人当盖房子的小工,自己带干粮去,只给一点点工钱。记得还给邻居帮忙驮炭,走几十里路,从煤窑驮炭回来,人家给点粮食。秋天时,还到山里担红果。

山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最苦的地方。日本人、阎锡山等各种势力在这里交错在一起,老百姓困苦不堪。为了糊口,家里卖掉了家具、装粮食的家什等,屋里空空如也。没有粮的时候,吃榨油剩下的豆渣做的豆饼和喂牲口的苜蓿。村里的年轻人因为没有粮食吃,都出外当兵了。有的是当共产党的兵,有的是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村里的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上了教会学校,后来跟共产党南下,当了县长。

1944年我参加了村里的民兵,后来到解放区区公所工作。每天晚上埋伏在公路边,看见日本人来了,打几枪就跑。我们还到财主家把财主绑起来,让他们把藏在地下的粮食都拿出来。我们一般不选择本村的地主,而是到外村去。从地主家搜出的东西和粮食送到区公所充公。游击队里能吃到白菜和小米饭。大部分时间在老百姓家里派饭。跟着八路军我觉得很好玩,还有饭吃。

当民兵的时候,有一次,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父亲怕我被抓去当兵,我俩藏在院子的南窑旁的柴禾堆里,国民党兵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就走了。我那时身上经常装着两个手榴弹,怕被父亲看见,回家时就藏在院子里的二门外面的土地神堂里。

1945年我到八路军的区公所给区长和政委当通讯员,区长叫王云廷,政委叫王治安。区长当时才三十多岁,后来投降了国民党,通讯员的主要任务是送信和帮领导搞勤务。

1946年初夏,快收麦子的时候,有一天得到消息,说狗子军(阎锡山的军队)要来了,我们赶紧将地里还绿着的麦子就收了回来。晚上不敢睡在家里,只好睡附近的河滩里,早上天快亮的时候,看见一队狗子军来了,我和民兵队长一起扔了几颗手榴弹,也不知炸没炸着,撒腿就跑,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不敢回家。1946年的冬天,我们游击队撤到离牧庄二十多里路的地方。

1947年的春天,我一个人晚上去送信,请另一支游击队派援兵来,并要求各村派担架队来。我背着一杆小马枪,晚上十一、二点钟的时候,遇到了一只狼,我吓坏了,枪里只有四颗子弹,不能随便用,我只好站在那里吓唬狼,还好,狼被我吓跑了,跑到了高家庄的山上。没有信送的时候,我要站岗。那时候,没有表和钟,站岗的时候燃一柱香,按照站几炷香来计时。大概每人站一柱香的时间。

1947年,我们撤到了北部三泉镇的西山上。隔着一条沟驻扎着国民党的部队。我们住在一个村的乡公所,游击队有几十个人,加上武工队的人,一共有一百多人。村里的老百姓轮流派饭。我那时浑身长满了疥疮,走路都有困难。游击队给我发了米票,拿着米票可以到乡公所换粮食。我回到老家养病。那时候,区公所和游击队因保卫延安都撤走了。

那年春天,村里来了几个穿便衣的狗子军,打听村里谁是八路军或民兵。村里有个脑子不清楚的人告诉他们我是八路军,结果就把我从家里抓去了,关押在国民党团部的院子里。每天做饭的时候放我出来拉风箱,吃完饭又关进去。那时我才16岁。他们看我老实巴交的,就送我到连队里当兵。几个月后,把我们这些从共产党军队俘虏过来的人和一些地方民兵又集中受训了几个月,国民党教导处的人整天给我们讲共产党如何坏、如何共产共妻等等。有些年龄大的人怕被枪决,就跳到茅坑里淹死了;还有些比较有名的或拒不交待的人被捆起来,用乱棍在城皇庙的操场上活活打死;也有一些人被用十字架绑起来放在草席上用刺刀活活刺死。后来,我被编入国民党四十三军七十师201团一营三连八班,驻扎在山西汾阳城南的阳城村。

1948年5月,我们第一次去牛家垣抢粮食就被解放军包围了。我腿上受了伤被解放军俘虏,走不动路,只好拉着马尾巴上山。到了医疗队,给我换药时,可能是碘酒用得太多了,我一下子昏倒了,人事不省。因伤员太多,没有及时治疗,伤口上长了蛆自己都不知道。经过手术取出了子弹。当时,解放军问我回家还是当兵,我说留下来当兵。不久,部队在清垣县整休,我又得了伤寒,不停地拉肚子,到后方医院才治好。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七军军部七纵队医疗队开刀房的医生看我比较老实,就留我在医疗队里当护士,工作是在每天用锅煮消毒器材。

解放军里官兵关系比较融洽,不像国民党那样紧张,每天都有人监视着怕你逃跑。部队里吃得也好,天天可以吃到小米饭,礼拜天还改善生活,可以吃到萝卜粉条和一点点肉。队长是湖南人姓任,护士长姓孙。医疗队里有三十多个人,其中大部分是晋西北的人。每次做手术,用一张白色的大床单一围,还装满一大缸开水消毒洗手和消毒器械。

最难忘的是1948年打太原。那年春天我们就将太原围起来了,结果一直打到1949年5月才打下来。我们医疗队驻扎在离太原三十多里路的东山上,从太原前线下来的伤兵运到我们那里治疗,重病员做手术后再运到后方。那时,我们整整一年都在山上,要下山驮水吃,天天都不洗脸。当官的吃中灶,当兵的吃大灶。穿着老百姓做的棉衣,用草木灰染成灰色。老百姓还给我们做鞋,鞋很重,叫解放鞋。

手术室一般设在老百姓的家里或古庙里,晚上用棉被将窗户都堵起来,里面点着汽灯。太原战役总攻的那个星期的一天晚上,从前线送下来了三千人,我们能做的手术就做,不能做的如坏疽、眼睛受伤、头部受伤就紧急送到后方医院。那天晚上牺牲的人很多,尸体一拉下来,就换上新棉衣棉裤,一个个地垒起来,打完仗拉走。还算幸运,我们医疗队没有受到袭击。打牛头寨最艰苦,整个一个连的人一冲上去就全牺牲了。开始解放军打得很顺利,都打过了洋灰(水泥)桥,结果没有弄清情况,怕敌人有诈,就退了回来。一直到1949年5月林彪的18、19兵团来支援,才把城墙炸了个大口子,搭了云梯才攻下太原。打太原我立了三等功。

国民党军队打得也很惨,因为被围城一年,没有盐吃,当兵的都得了夜盲眼,曾有一个连长打头,当兵的一个拉一个地从城里逃出来投降。还有的部队几百个人互相射击自杀,阎锡山的特务组织头目叫梁化芝。

进城时还有人出来欢迎我们。打完太原休整了三个月。我们沿着铁路线从晋中走到晋南,在山陕交界的龙门口乘木船过了黄河。这时部队的气氛开始紧张了,老兵都监视着新兵,怕新兵不肯过黄河。到陕西韩城的时候,老百姓热烈地敲锣打鼓欢迎我们,送来了猪、羊和鸡蛋,还在路旁用大水桶装着开水给我们喝。在陕西三原住了一个月,住在一家大地主家里,三原县的西城是有钱人住的地方。每天两顿饭,小米干饭和土豆,改善生活时可以吃到米面,就是在稀饭里煮点面条,有时还可以吃到大肉粉条。

到泾阳永乐店的时候,听说马洪逵的部队要来反攻西安,我们连夜赶到西安附近的咸阳,在地上栓满木桩,缠上铁丝,用来绊马腿。马洪逵的部队又没有来。1949年5月25日西安解放,我们又去了甘肃天水。

在陕西眉县,和国民党部队打了一仗。我们有一个军,大约一、两万人,国民党只有一个师,打得他们逃到了岐山脚下的土塬上,渭河里到处都是国民党士兵的尸体。他们撤退时将面粉撒了一地,把麦垛也全烧了,不留给共产党。过秦岭的时候,我得了重病吐血,开始担架抬着我走,后来骑着马走。部队一直走到四川广元。四川解放后,我们又返回天水驻扎。1950年,我们开展了大生产,到甘南山里烧木炭。

1950年在甘肃天水时很少做手术了,我在天水干部休养所当护士,主要工作是打针换药。很多干部的太太在这里生孩子,那时,军长、师长可以带家属。

1951年春天,七军干休所派我们医疗队三个人去兰州集训,住在兰州大厦。一野的几个军都抽调医生和护士参加了医疗队的组建。医疗队里大部分是男的,也有少数几个女护士。培训的内容是医学护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为班禅进藏培训的医疗队,称作班禅行辕医疗队。班禅行辕医疗队的队长姓杜。进藏时西藏工委的领导是范明将军,政委是牙含章。

我是一个喜欢整洁的人,在塔尔寺住的时候,我买了几十尺布,挂了一幅大大的帘子,宿营的时候我铲来草皮,搭成四四方方的土台,上面盖着一张毡布,一个小桌子就成了。塔尔寺住了几个月后,1951年秋天从西宁坐汽车到了香日得。班禅行辕共分三支由青海入藏。每人两匹马,配有狗皮褥子、粗呢子军衣,还有一个庞大的骆驼队驮着行李和粮食。吃的主要是像炒面一样的食品,用向老百姓买来的酥油拌着吃。把整个一张羊皮掏空,加一支铁管用来作烧牛粪时的吹火管。把炒面倒进碗里,然后把黄油倒进去一拌。一周改善一次伙食,可以吃到面条。

为了让牲口在白天能够吃到牧草,班禅行辕共分三支行进,每天凌晨四点出发,上午十点多到了宿营地。我们先捡牛粪用来烧火做饭,用皮囊鼓风,烧一大锅热茶,吃酥油炒面。有时候没有酥油,只好光吃炒面。有时煮牛羊肉吃,有时就干脆生吃干粮和冻透了的干粮。后来到了冬天,骆驼没有草吃了,纷纷饿死在路上,一路上布满了骆驼的尸体。有的骆驼饿得走不动了,眼睛里流着泪看着我们走远,真是令人太难过了,骆驼是非常通人性的动物。

过唐古拉山时有瘴气,但是人感觉不到。空气稀薄,人的血压升高,很多人由于血管迸裂而死去。我却没有什么感觉,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过格尔木大草原就走了半个多月。有时候,帐篷就搭在雪地里,睡觉醒来被子里都是雪。

班禅当时十四五岁的样子,长得很清秀,他被用轿子抬着,成天念经。有一个骑兵连为他担任警卫。还有一大批西藏的官员跟他一起入藏。我们离开他的时候,他送我们一人一张他的照片,还有一张护身符。文革时,我太太觉得这些东西不好,悄悄地烧掉了。

一路上我们还给藏民看病。到达西藏时我们住在罗布林卡野外的帐篷里,班禅住在大昭寺,很多藏民来朝拜他。又走了半个多月,途经几个大湖,才走到日喀则。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很惨的事:有两个司药自己配药,那时一般是用蜡烛融化了封药丸的口,他们用的是浓度是99%进口酒精,结果没弄好,引起了酒精爆炸。那天晚上,我们大家正在玩,忽听得一声响,赶紧跑出去一看,他俩变成了火人!大家都不懂,端起脏水就往他们身上泼,结果烧伤面积过大,第二天死了一个,第三天又死了一个。这两个司药都是中专毕业的,才二十三、四岁。其中一个刚刚加入共产党,两个人都表现得很坚强。

日喀则开始还比较乱,夜里不敢出去。北京的医疗队也在这里和我们汇合了。两个医疗队加起来人数大约有七、八十人。主要是给日喀则分工委和班禅警卫营的工作人员看病。后改为日喀则人民医院。我在这里养了两只狼狗,一只叫介石,一只叫美龄,十分伶俐可爱,后来跑丢了。

1954年,我得了支气管扩张,到拉萨治不好,组织上送我到西安治病。我们有一个藏民领路,还雇用了藏民的马和牦牛。我们十几个人,又走了三个月到了格尔木。在格尔木开始坐汽车。我发了一件皮大衣,毛很长很暖和。晚上坐车我睡着了,被大风吹跑了。我们只有一辆车,路上不敢停,一停就发动不起来了。我身上还背着冲锋枪。一路上都是死骆驼,还遇到过狗熊,它们藏在死骆驼的骨头堆里很难发现,走到跟前才看到。我们后来就扔块石头试探一下才敢走过去。

由日喀则返回拉萨时跟我们一起走的还有几个女的,晚上住大通铺时,她们总是让我睡在男女分界的地方,因为她们觉得我人老实,比较放心。其中有个回拉萨的助产士是北京人,叫高生玉,眼睛大大的很漂亮,后来嫁给了一个拉萨人民医院的医生。这次走得太匆忙连我的档案都没有带回去,后来就搞丢了。一起回来的这些人有的留在了兰州。我原是准备看完病还要回西藏的。到了西安,我先去西北行政委员会人事局报到,住在新城区皇城里的招待所。在西安中心医院住了三个月,治好了我的病。我治病期间,医疗队的队长杜均先到西安的西藏办事处出差,我还专门去看望了他。

鉴于我的身体不适合西藏的气候,组织上让我就地专业,1954年8月我被分配到西北国棉三厂卫生所工作。三厂是五十年代由苏联人援建的纺织厂,那时候工厂还在建设中,只有几座楼房。我是团支委,一群年轻人在一起整天搞活动。那时,组织上还很信任我,肃反的时候,派我到青岛、天津和内蒙去外调别人的情况。四清我也参加了。1956年我入了党,可是正在预备期的时候,开始了反右。我说北京的房子盖得那么好,可是老百姓还是很穷,加之,我历史上曾被捕过,被取消了预备期。一直到离休我也没能再入党。1959年,派我到三原农场里劳动改造,从此,组织上不再信任我了。我太太也在1956年入党,开始了预备期,由于她说人民公社不好,家乡的人都饿死了,也被解除了预备期。

文革开始的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我被打成叛徒,关进牛棚里。在全厂大会上挨过批斗,不让我在卫生所工作,分配到厂里的浆纱车间洗棉毯。后因我患腰锥间盘突出,改派扫地。运动后期,厂里派人到我的老家调查,查明当时国民党抓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给我的问题做了结论,属于一般历史问题。这样,我又回到卫生所工作,刚开始不给我处方权,后来才给了。

粉碎四人帮后,卫生所改为三厂医院,我管医务,负责全厂职工的医药费用报销和病假审核。我工作很努力,每天早上都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做事很认真,有个副厂长在农村看病开的不合规定的发票,我也没有给他报销,后来他还对我有意见。为了报销的事情,还得罪了一些朋友,他们觉得我太认真。厂里对我的认真还是认可的,给我发了廉政证书。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入党,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比很多党员还要好。我一点也不遗憾没有入党。我跟厂里的工人、食堂的师傅们关系都很好,大家觉得我看病态度和蔼可亲。

1991年8月16日,我离休了。按照国家规定,1949年9月30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可以享受离休待遇。我正好赶上。现在我每月享受着近两千元的离休工资,还可以报销所有的医疗费,我感到很满足了。

记录完父亲的讲述,我一直在想应该从哪个角度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至今我仍不是很清楚,只是将一些想法写出来。

父亲的一生真的受了很多苦。听着父亲平静地讲述,我觉得这个男人一生真的不容易,幼年丧母,连母亲的样子都记不大清楚,更没有享受过在母亲怀抱里撒欢的幸福。无依无靠,衣食无着。在部队里,一切都靠自己,风餐露宿,病痛折磨,所受的苦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想像的。

父亲真的很幸运。每一次危急关头,他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但他还是侥幸地活下来了。他没有落入恶狼之口、没有被一次次的重病拖垮、没有成为几千个从太原战场上抬下来的尸体之一……。

重读父亲。

父亲本是一个忠厚老实、循规蹈矩的人,他每天的生活都很刻板,以前在单位的时候,大家称他为机器人,戏称可以按他活动的时间校对钟表,因为他每天打水、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是一定的。假如没有遇到战争,他会是一个敦厚的、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的农民。他生性温顺、老实,喜欢养花和一些小动物。在厂里时,他在医院的顶楼上养了两百多盆花,医院里的人家里的花快养死的时候,就赶紧拿来给他养,他总是能起死回生,使那些花重新绽放。父亲养的两只小麻雀,可以不用鸟笼放养在家里,他一下班回家,就飞到他的双肩上。他很喜欢整洁,办公室、家里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即是在战争年代,他也尽可能地美化自己的环境。

父亲对我和妹妹的爱,远远超过一般的父亲爱孩子。小时候,他每个星期三要到市里业务学习,每次回来总是要给我买很多小人书,我的启蒙教育就是靠着这些小人书完成的。父亲是一个特别细心的男人,我到大学报到和工作单位报到,他总是要亲自送到宿舍,带着钉锤和钉子,把门窗的插销、锁钉牢了,才放心地离去。在我们家里,孩子的事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好吃的东西、漂亮的衣服和享受的事情,永远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

这样一个温情的人,却遇到了那么残酷的战争年代!

1999年,我陪父亲回老家。当年跟他一起当八路军的同伴来看望他。那些老人,衣衫破旧,形容枯槁,牙脱落了也没有钱去镶。他们站在红光满面,衣着整洁的父亲面前,反差太大了。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以往对父亲的评价是完全不正确的。我以前总是世俗地认为他那么早就参加革命,最后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挺平庸的。可这时我觉得,评价一个人,要把他置于他自己的同辈人中来评价。父亲的那些同伴也参加了革命,现在竟然不能安度晚年!父亲却生活得十分优裕和惬意。跟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相比,他是幸运的、幸福的、有成就的。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有一段话令我深思了很久:

“我看过一篇报告文学,讲一个叛徒的身世。这人的弟弟是个很有名望的革命者。兄弟俩早年先后参加了革命,说起来他还是弟弟的引路人,弟弟是在他的鼓动下才投身革命的。其实他跟弟弟一样对早年的选择终生无悔,即便是在他屈服于敌人的暴力之时,即便是在他饱受屈辱的后半生中,他也仍于心中默默坚守着当初的信奉。然而弟弟是受人爱戴的人,他却成了叛徒。如此天壤之别,细究因由其实简单:他怕死,怕酷刑的折磨,弟弟不怕。当然,还在于,他不幸被敌人抓去了,弟弟没这么倒霉。就是说,弟弟的不怕未经证实。于是也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被抓去的是弟弟,不是他。这种可能又引出另外两种可能:一是弟弟确实不怕死,也不怕折磨,这样的话世上就会少一个叛徒,多一个可敬的人。二是弟弟也怕,结果呢,叛徒和可敬的人数目不变,只不过兄弟俩倒了个个儿。
  谁是叛徒无关紧要,就像谁是哥谁是弟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世上确有哥哥这样的人,确有这样饱受折磨的心。知道世上有这样的人的那天,我也是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呆坐很久,心中全是愕然,以往对叛徒的看法似乎都在动摇。我慢慢地看见,勇猛与可敬之外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人生处境。我看见一片蛮荒的旷野,神光甚至也少照耀,惟一颗诉告无处的心随生命的节拍钟表一样地颤抖,永无休止。不管什么原因吧,总归有人处于这样的境地,总归有这样的心魂的绝境,你能看一看就忘了吗?我尤其想起了这样的话:人道主义者是不能使用“个别现象”这种托词的。
  这样的事让我不寒而栗。这样的事总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他,你怎么办?这问题常使我夜不能寐。一边是屈辱,一边是死亡,你选择什么?一边是生,是永恒的耻辱与惩罚,一边是死,或是酷刑的折磨,甚至是亲人遭连累,我怎样选择?这问题在白昼我不敢回答,在黑夜我暗自祈祷:这样的事千万别让我碰上吧。但我知道这不算回答,这惟使黑夜更加深沉。我又对自己说:倘这事真的轮到我头上,我惟求速死。可我心里又明白,这不是勇敢,也仍然不是回答,这是逃避,想逃开这两难的选择,想逃出这最无人道的处境。因为我还知道,这样的事并不由于某一个人的速死就可以结束。何况敌人不见得就让你速死,敌人要你活着,逼你就范是他们求胜的方法。然而,逼迫你的仅仅是敌人吗?不,这更像合谋,它同时也是敌人的敌人求胜的方法。在求胜的驱动之下,敌对双方一样地轻蔑了人道,践踏和泯灭着人道,那么不管谁胜,得胜的终于会是人道吗?更令人迷惑的是,这样的敌对双方,到底是因何而敌对?各自所求之胜,究竟有着怎样根本的不同?我的黑夜仍在黑夜中。而且黑夜知道,对这两难之题,是不能用逃避冒充回答的。
  我没有任何理由要求父亲成为像刘胡兰那样的英雄,就像我自己也不能成为英雄一样。我曾经偷偷地设想过自己处于江姐的处境,不要说拷打我了,就是有几个彪形大汉站在我面前,我就会吓得晕过去。这也是英雄值得人们崇敬的原因之一:他们做到了凡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父亲本质上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文革期间挨整的时候,他曾经想自杀,准备了铁丝,找好了上吊的地方。最终由于母亲的劝导而放弃。我也不是一个可以成为英雄的人,

人生在世,宛如一粒浮尘,个人的选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究竟该怎样理解?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父亲走上战场的原因很简单:没有饭吃。这也是很多人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跟着谁走,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假如他的经历反过来,先参加解放军,又被国民党军队俘虏,他的人生可能又是另一种写法。

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也不是不能成为英雄的男人就不是男子汉。《克莱默夫妇》里的男主角,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感,难道不是男子汉气质的体现吗?男子汉不一定就非要虎背熊腰,轰轰烈烈。父亲走过那么长而艰险的人生路程,仍然如此热爱生活,坦然地面对一切,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我可以感觉到,他在讲述自己被国民党抓住的那一段历史时有些闪烁其词,我相信他的确说出了村里八路军的名字。可是,那时他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啊!一个相当于现在高一年级的孩子!假如将某校的高一学生全部拉出来做个实验,让我们来看看,在敌人的拷打下有几个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重读父亲,深感羞愧。学过历史的我,却并不真正懂得历史。

历史是要伴着人生的阅历来学的。

 

 

纵行英国之十七  歌剧魅影

到英国自然要去观看《歌剧魅影》,我以为英语的歌剧可能听不懂,所以就买了三等的票,票价三十二英镑(约合人民币480元。一等票55英镑,约合人民币830元)。

剧场的门还没有开,门外就等候着许多观众,男人西装革履,女人身着晚礼服,个个都显得衣冠楚楚,文雅礼貌。我一直在偷偷地注视身旁的一位女孩,她穿着黑色的晚礼服,个子大约有一米七十五的样子,站在那里就像一幅油画,仪态典雅高贵,看上去像是舞蹈演员。

演出还没有开始时,我看到舞台上有三个斜梯,似乎没有装好台似的。演出一开始才发现,这是用来制造出舞台、地面、地下通道三层的空间效果的。三等票位于二楼的后排,座位旁有望远镜,投入两英镑硬币就可以取用。

 

《歌剧魅影》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巴黎,讲述了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神秘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克里斯蒂娜本是剧团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她顶替剧团生病了的首席女演员卡洛塔上台演唱。她那天使般美妙的歌声立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她旋即成为巴黎剧坛的新宠儿。

克里斯蒂娜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是因为有位神秘的老师暗中教授克里斯蒂娜歌唱。这位被克里斯蒂娜称作“音乐天使”的老师其实就是巴黎歌剧院人人谈之色变的“歌剧院幽灵”。“歌剧院幽灵”的真名叫埃里克,是个集音乐家、建筑师和魔术师于一身的奇才。然而不幸的是,他的面孔被毁了容,外表极其丑陋,因此常常使人受到惊吓并遭到人们的厌恶,所以他不得不戴上面具,栖身于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成为传说中亦人亦鬼的“歌剧院幽灵”。

克里斯蒂娜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她小时候的玩伴、英俊富有的拉乌尔子爵的注意。当拉乌尔和克里斯蒂娜再次相遇后,向克里斯蒂娜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而姬丝汀也欣然接受了这段感情。另一方面,美丽纯真的克里斯蒂娜也深深打动了“歌剧院幽灵”的心,他和拉乌尔同时爱上了美丽的克里斯蒂娜。其实克里斯蒂娜爱的是拉乌尔,但因痴迷于“歌剧院幽灵”展现给她的美妙的音乐世界,因此随他来到了地下室。“歌剧院幽灵”希望克里斯蒂娜留在自己身边,克里斯蒂娜却出于好奇,趁“歌剧院幽灵”不备揭开了他的面具,而克里斯蒂娜立刻被掩藏在面具后的那张脸所震惊了。克里斯蒂娜的这一举动使得“歌剧院幽灵”狂怒异常,然而,他还是将克里斯蒂娜送回了地面。

“歌剧院幽灵”要求剧院让克里斯蒂娜担任剧团的主角,并提出了种种要求。而当这些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后,他施展手段,在歌剧院中制造了各种各样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故。而此时拉乌尔向克里斯蒂娜保证,他要帮助和保护克里斯蒂娜,希望她不要再被“歌剧院幽灵”的魅影折磨。两人相偎相依的时候,歌剧院幽灵出现在一旁。他深爱着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和拉乌尔的互相表白让他撕心裂肺,他觉得克里斯蒂娜背叛了他,他发誓要报复。

“歌剧院幽灵”将克里斯蒂娜劫到地下室,拉乌尔和一个与“歌剧院幽灵”早就相识、并始终对其有所提防的波斯人随后赶到,但却不幸落入了“歌剧院幽灵”设下的套索。“歌剧院幽灵”要克里斯蒂娜做出选择:是跟他走,还是眼看着自己的爱人以及歌剧院中所有的人一起丢掉性命。克里斯蒂娜在他的胁迫下含恨答应嫁给他。此刻,“歌剧院幽灵”忽然转念,他决定放这对年轻的恋人出去,因为他明白克里斯蒂娜永远不会爱他,他的一番苦心也永远不会有结果。从此以后,“歌剧院幽灵”的身影便从巴黎歌剧院永远地消失了。

《歌剧魅影》首先能打动我的是他的音乐,它表达了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冲突,气势宏伟的大歌剧院,阴森可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少女红伶,还有那张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歌剧院幽灵”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灵。尤其是克里斯蒂娜和拉乌尔那一段长长的咏叹调,任何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听了都会为之动容。当我听到最后一句“All I ask is you love me”时,已泪流满面。这是我听过的最能激发出人心底爱情的声音。哪个人如果不能得到爱侣的心,那就应该带她(他)来看《歌剧魅影》,一看即能如愿。

这部歌剧的舞美非常具有想像力。舞台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空间。主人公一会儿在剧场的顶部,一会儿潜入地下、一会儿又出现在地面上。有一个场面,为了表现后台的故事,演员背朝观众,布景上是一个观众人头攒动的剧场,真正的剧场倒成了后台,真正的观众在“后台“观看后台发生的事情,非常具有真实感。演员的声音也随着剧情在剧场的不同角落里响起。一切具有想像力的事情都能使我激动,我对这部剧的舞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剧中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特技,比如巨大的吊灯从空中坠落等等,令人惊心动魄。即便是听不懂英语,也会被剧情、音乐、特技效果紧紧地牵着,专心致志地看到最后。

剧情更能打动人心,纯美的爱、绝望凄惨的爱和被爱分裂了的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曾有过的、正在经历的和憧憬的爱情历程和愿望。这也是这部剧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歌剧魅影1986年就在伦敦上演,至今仍未下档,已经成为国际风潮。全球看过的观众逾8000万人,门票收入超过32亿美元。

剧场休息时,我在走廊上和一位美国的漂亮女孩聊了起来。我俩都特别喜欢那段长长的咏叹调,不约而同地说出最后的那一句:“All I ask is you love me”。这个女孩看上去只有二十三、四岁,正处于人生充分享受爱情的季节。看着她激动得发亮的眼睛,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我真后悔买了三等票,离得太远,很多细节没有看清楚。下次如有机会再观看此剧,我一定要买最好的票!

 

纵行英国之十六:主题教学的魅力

主题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各个学科都进行有关的教学活动。

在我们参观的一所学校里,正赶上他们准备进行主题教学。校长请来了这次活动的策划者。这是一个年轻的男教师,一说起他的主题教学他的眼睛就闪闪发光。看来,充满创造力的活动总是能让教师兴奋不已。

他先笑嘻嘻地、故做神秘地掩上校长办公室的门,然后告诉我们:下周一学生一到学校,就会发现校门有一辆警车,在用绳子围起来的地上,有一滩“血”,警察正在拍照。这是他们主题教学活动确定的“主题”。接着各个学科就会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探讨:英语课开始写这次案情的报告、描绘现场的发现、写想像的侦探小说;数学课通过对近年来犯罪时间和罪犯特点的统计,来假定“罪犯”的特征或年龄;生物课研究地上的脚印或指纹、研究“罪犯”的生理特征和指纹学的发展;地理学研究“罪犯”在校内活动的路线,并研究电子监测定位系统是怎样进行监控的;历史课研究历史上此类犯罪的特点、引起“罪犯”犯罪的可能的社会原因;美术课画出“罪犯”和犯罪过程的想像图,画出这个犯罪过程的连环画……。这个活动持续时间为一个月。

最值得我欣赏的是,各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计划,但并不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调整。如果学生在第一个研究阶段进展很快,就进行下一个较高的阶段;如果学生在某个阶段进展很慢,就帮助学生继续深入研究,不进入下一个较高的阶段。

香港的教育受英国的影响很大,今年三月,我在香港耀中教育集团考察时也看到了这种“主题教学”。这是一所小学搞的围绕着恐龙进行的主题教学活动。语文课描写恐龙的外貌、创作恐龙的故事;音乐课唱有关恐龙的歌曲;美术课画各种不同种类的恐龙;数学课计算各种恐龙的身长和大约的重量……。

主题教学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将各种学科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非常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即整体地而不是分学科地孤立地认识某一事物。主题教学非常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既能愉悦学生也能愉悦教师自我的教学形式。

主题教学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是很难进行开展的。其一,我们的教学进度很紧,没有多余的课时;其二,各学科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其三,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很少,教师头脑中缺乏学科统整、综合教学的意识。

六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日本的主题教学计划,由历史、地理和政治教师联合主持,地理教师讲日本的地理和资源条件;历史教师讲日本的历史;政治教师讲日本的现状……。但是,计划放在抽屉里没敢拿出来,总觉得别的老师和领导会不会觉得我在瞎整、出风头?后来在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内策划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可惜我在英国呆的时间太短,又不能多次到同一学校考察,没能跟踪这次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纵行英国之十五  他们和我们

本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英国的教师,我们则指南山区的教师。

英国的教师近年来进行了教育改革,改革的背景是:国家将更多的自主权赋予学校;国家面临着许多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要求、人们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等;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首先在教育劳动力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调查,发现教师一般用30%的时间做行政工作,24%的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是教师劳工合同上规定以外的工作。很多教师工作时间过长,有的病倒。教师的流失率很高,特别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要采用各种优惠政策才能留住年轻教师。改革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中小学里聘用大量的助教。我参观的一所中学,教职员工共140人,其中教师50人、助教40人、其他教辅人员50人。助教协助教师做教学辅导、阅读指导和其他的事务性的工作。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工作时间主要用于教学。

改革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建立课外的“延伸学校”,规定到2010年底,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建立“延伸学校”。“延伸学校”有点类似于课外的辅导班和兴趣班,不过是由学校自己承办或与社区联合承办,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十四岁以下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时间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学校还提供家长教育,帮助家长学习如何辅导孩子。

在英国我听了几节课,感觉比较一般。特别是我听的一节中间学校(14-16岁的学生)的历史课,觉得很失望。该教师用的是学校花了200英镑统一购买的课件,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的战况。他上课就对着地图大概讲了七八分钟,然后就让学生观看《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这个电影的情节和本课教学内容没有什么联系。教师的教学太随意。

在学习结束汇报发言中我指出,英国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师范教育非常完善,通过教师资格的考试比较严格,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比如,他们师范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给学生做自我介绍、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阅读有几种方法、提问的技巧等等。年轻的新教师在校工作的第一个学期要接受六次校长、教研组长的听课,听课者将听课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新教师,促进其尽快地改善。

英国教学的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是学生的专题研究。即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专题,收集资料,研究问题,建立档案袋。

中国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英国学习的地方:校本教研的制度化;期末统一监测,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课标意识强,教学的有效性较强;教学的统一要求虽然有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弊病,但落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差距不是特别大;教师能在大班化的教学中,做到培优补差。但是,我们的师范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严重缺失,师范生一毕业来到学校里,倍感困难的不是所教的知识,而是缺乏教学和管理方法,他们几乎不具备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很多学校又没有将年轻教师的培养制度化,年轻教师要靠自己的摸爬滚打才能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延长了一个教师成熟期。

我们比英国的同行要累得多,我们一个人教五六十人的大班,还有高考和中考的压力,培优补差的重担。很多教师的生存状况还很差,特别是高中的教师,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的空间。开学初培训时,我开玩笑地说,我们的教师可以教得了英国的学生,英国的教师教不了我们的学生。

 

纵行英国之十四   多佛

临去英国之前,有位来过英国的朋友叮嘱我:一定要去多佛!可是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安排。我带头向导游提建议,要求利用一个星期天去多佛。结果,他们安排我们去了另一个毫无特色的海边小镇。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之所以安排我们去这个小镇,是因为要节省经费,这个小镇没有要花门票的景点

为期两周的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安排个人写汇报论文,我们小组的人(两位男校长、一位艺术挂牌教师珏和我,共四人)分秒必争地在上午就完成了作业。下午两点多,我们四个人像地下工作者似的,互相暗暗地点头示意,悄悄地溜出校园,来到坎特伯雷的长途大巴总站。我们几个都是年过不惑的人,重新体验到逃学的快乐,几个人都非常开心。

坎特伯雷离多佛港很近,大约有四十分车程。英国的交通非常方便,我们只要买4.5镑的车票,就可以在长途大巴运营的时间内随意上下车,在途中游览。

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金灿灿地散发着收获的气息。他们几个人隔着玻璃不停地拍照,我想起了《ONE WAY TICKIT》这首英文歌曲,轻轻地哼唱着。一路上走过几个不知名的小镇,这些小镇静谧、秀丽、看不到一个人影,仿佛是一座座空镇。只是家家户户门口和院子里的鲜花,透出这里人们蕴藏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十分钟后,我们的车驶进了多佛------一个美丽整洁的海港小城。一下车我们就被城里的教堂所吸引,这里的教堂不像其他地方的教堂,又高又大,看上去巍峨庄严,而是有一种特别的古朴的味道,使人感到可以交谈和触摸。我问路边的一位老妇人,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有哪些?她说应该去看历史博物馆和城堡。说着,她指着远处海边山崖上的城堡。我们几个回头一看,立即决定先去看城堡。

走到城堡的山脚下,我们不知该走哪条路,看见前面十几米处有两个少年,我大声地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见后,返回来走到我们面前,礼貌地指给我们另一条路。到了城堡门口,我们出示了学生卡,门票打了七折,每张门票7.5英镑。

沿着被大树遮蔽的小路,我们走到了城堡的侧门,站在城堡的门口,我立即明白了为什么说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才敲响了西方封建主义的丧钟。城堡的围墙是用巨大的岩石砌成的,高大坚固,在没有火药的年代,抵挡得住任何人的进攻。城堡的占地面积很大,大概有五六个足球场那么大。站在城堡的边上,可以看得见英吉利海峡蔚蓝色的海洋。城堡里有很多高大的楼房和一些平房,院子里陈列着古代的抛石机和二次大战期间使用的大炮。

这座城堡最震撼的是它的地下通道。这个地下通道是古代封建主修建的武器库和士兵的休息室。后来,第一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地医院;第二层是战时的作战指挥部,指挥过敦克尔刻大撤退;第三层是国家的防核武器地下指挥中心,不对游人开放。

走进地下通道,我被震撼得只会说一句话: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封建主化了四年的时间,在岩石上凿出了这个巨大的通道,简直可以说是地下长城!我们先参观的是战时医院,一进洞就听见各种模拟的声音:受伤的战士在呻吟着、呼叫着医生、请求救治;洞里陈列着战时医院里的担架、带血的绷带、器械架、药品架、手术车等。

我们依次走过治疗等待室、手术室、配药室、餐厅和娱乐室。在手术室里,我们听到了用声音模拟的一次腿部坏疽切除手术过程:医生沉着地吩咐护士采取各种各样的诸如量血压、测心跳、测体温等措施,各种医疗器械乒乒乓乓地响着,病人绝望地、痛苦地叫着,医生温和地安慰着他。我闭着眼睛听着,仿佛真的身临那个紧张而充满血腥味的手术室。配药室里的气氛就大不相同了,几个护士在有说有笑的配药,还开着一些放肆的玩笑。餐厅里放着著名歌星的歌曲……。一幅战时医院的场景活生生地被我们所感受到了。

战时指挥部的气氛就显得格外压抑,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声音、指挥部官员讨论问题的声音和敌台广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敦克尔刻大撤退时那扣人心弦的日日夜夜的紧张气氛。最有意思是导游对防空洞里那个洗手间的介绍。她说,那个洗手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洗手间,因为它有一个面向大海的窗子,所有的人呆在不见天日的洞里,非常渴望看到蓝天和大海,进了洗手间就不想出来。

走出地下通道,已是城堡关门的时间,几个同伴走得很快,我落在后面。走到正门时,看见一位学者模样的中年女子,正跟门卫聊天。我走过去,对着门卫大声地笑着说:“这个封建主的城堡太美了,我想当她的老婆”。他俩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那个女子也说,:“你跟我的想法一样!”

真是不虚此行,多佛令我大开眼界。这是逃学带来的快乐,这件事再一次证明了我的一贯观点:魔鬼自有魔鬼的快乐!假如我们循规蹈矩地呆在学校里,那就和多佛美景擦肩而过了。

今后如有朋友去英国,我也会叮嘱他(她):一定要去多佛!

 

纵行英国之十三 鬼子面前跳小刀会

在坎特伯雷学习期间,我们的生活比较枯燥。一天晚上,我们一群人去了酒吧,那里干喝没有下酒菜,大家都觉得没有意思,想跳舞又没有合适的音乐。大家只好怏怏不乐地回到宿舍。这时,音乐教师珏拿出了她的二胡,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主意:到院子里自己玩!

桌子上立即摆上了啤酒、樱桃、瓜子……,珏拉起了音乐,大家都兴奋起来了,华尔兹、四步舞、恰恰……,不停地跳着。忽然有人提议我跳一个舞,想了半天,觉得舞剧《小刀会》里的弓舞尚还记得。我唱了几遍弓舞的旋律,珏记在本子上,试拉了几遍就行了。于是乎,我“老妇聊发少女狂”,先是模仿文革期间高八度报幕,然后跳起了弓舞。多年没有操练,只觉得胳膊不是胳膊腿不是腿的更加上年龄不饶人,跳得很不成样子,不能说是跳舞,充其量只能说是比划比划动作。大家给我面子,掌声还挺响亮。

学习结束后,外国教学人员和我们一起开联欢会,本来我不打算单独出节目,可晚会开始后,气氛很热烈,大家起哄要我跳弓舞。我也不想扭扭捏捏地给国人丢脸,就大大方方地跳起来了。那些英国教师一个劲儿地鼓掌。

晚上躺在床上一想,不禁笑起来。小刀会抗击的正是英国鬼子,我却当着他们的面跳抗击他们的舞蹈!历史走过了一百多年,世界真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中国人能够不再随意被别人欺侮,真令人感到自豪和欣慰。

我有个朋友更好玩,他是一个导演,他在拍一部有关日本公司题材的电视剧时,正碰上九月十八日,他让那几个日本演员绝食一天,并教他们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纵行英国之十二 公民教育的广告宣传画

在英国的中学参观时,我看到了几张公民教育的宣传广告画:

第一张:

责任:我是有责任心的人。

  我帮助我的家庭。

  我是独立的。

  我照看好自己的物品。

  当我用别人的东西时,会十分小心。

  我是一个积极的领导者。

第二张:

公正:我是一个公正的人。

  我倾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我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

  我包容每一个人。

第三张:

尊敬:我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

我是一个有礼貌的人。

我照料自己和周围的人。

我倾听。

我希望别人以什么方式对我说话,我就以这样的方式跟别人说话。

第四张:

信任: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我很诚实。

我将别人丢失的东西归还物主。

我是一个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我做正确的事情。

我很有独立性。

第五张:

公民:我是一个好公民。

我是志愿者。

我帮助我的邻居。

我保持社区的清洁。

我遵守法律。

我拍下了这几张宣传画,可惜挂不到博客上。从这些广告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公民教育的特点,那就是,具体、实在、重视行动。这些要求是对一个合格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只要愿意,就人人可以做到。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总是用一些大而空的口号、或是常人无法学习的榜样来要求公民和学生。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学生都会倒背如流,但是,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就虚化了。树立的那些榜样,要么是残疾的、要么是把自己家的钱全给别人的、要么是下了班不顾家庭去帮别人修水管的等等(我决不是不尊敬这样的榜样,我从内心里觉得他们特别伟大,也很佩服他们,但我得诚实地承认我是做不到的。)这样的榜样,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那样?我们做教师的经常对学生说: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可是精神是要落实、外化在行动上才能体现出来的。

我们的政教处忙的是一些事务性、应景的工作:三月五号到了学雷锋、五一到了庆五一、国庆到了爱祖国、九一八到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德育教育缺少深入的思考、整体的设计和具体的要求。所以,德育的功效越来越差,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与教师隔膜。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中有很多内容和公民教育是相同的,我们应该学习英国公民教育的长处,把我们教学的重点放在赵亚夫教授所说的:“为行动而教”上。

 

纵行英国之十一:宗教教育课

在一所天主教会的中学里,我听了一节宗教教育课。我们是七月初到英国的,学校一般在这个时候都开始考试,然后开运动会。我们到这所学校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操场上参加运动会,只有这一个班的学生在上宗教教育课。

任课教师是一位四十出头的胖女人,面色红润,精神抖擞,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牧师。本节课的主题是“基督教对家庭的影响和性观念”。这位教师底气十足地讲着,并将讲授的重点提纲写在黑板上。她首先讲了基督教对家庭的影响:为婚姻做准备,提供具有咨询作用的社会活动;为孩子洗礼,并提供照顾孩子的服务。接着讲了天主教徒对婚外性关系的态度:婚姻中的不忠诚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违背了自己的诺言、破坏了彼此的信任、伤害了孩子、带来性病等等。最后,她讲了天主教对婚前同居的反对理由:认为这样会给彼此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是未婚先孕有可能生孩子,会影响学业等等。

有意思的是,她还特别讲了女生们应该如何辨别和你交往的男人是已婚还是未婚:如果一个人只给你手机,不给你家庭电话,这个人就很可疑。

女教师的口才极好,声音洪亮,不停地挥舞着胖胖的手。她的语气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充满了宗教的激情。她说:“你们想想看,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把自己的情况像做广告一样,登载在报纸上,要找一个丈夫或妻子,这样的方式是多么地可笑和不可靠!假如你参加了教会的活动,那么,一个天主教的男人或女人将在教堂里遇到信天主教的、心仪的人,这样的结合是多么美好!”我旁边的小男孩大声地说:“他们还可以生一个天主教的baby!”全班学生都笑起来了。

有一个男孩多说了几句闲话,老师马上严厉地对说:“你今天一直没有认真听课,请你出去!中午十二点正到我这里来补课!”那个男孩很不情愿地嘟嘟囔囔地走出了教室。

最后,她竟然说:“一个天主教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信任,他们的性生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今天你们回家,一定要问一问你们的父母,他们的性生活是不是很美妙?”天呐!我真不敢相信,天主教的学校如此开放!

下课后,女教师跟我们一边吃中餐一边聊起来了。她说:“一讲到天主教的性观念这节课,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眼睛都不眨地听课。”我问她:“哪个被赶出去的学生如果十二点不来你怎么办?”她说:“他会来的。”果然,十二点整的时候,那个男孩来到了教室。女教师批评他了几句,给他多布置了一些作业。

这节宗教教育课内容非常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既有道德的教诲,又有行为和生活经验的指导。我听得津津有味。

十年前,曾有个美国教师在我执教的中学教英语,她和老公带着三个孩子来中国工作,后来她的老公跟一个四川女孩好上了;他们离了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整天给我讲基督教的教义,并给我了很多的基督教的材料,期望我能入教。从内心来讲,我对各种宗教都心怀敬意。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基督教徒。但是,我后来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一,我从小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无法相信上帝造人的学说。其二,这个外籍教师带我参加的一些活动令我反感。有一次他们聚会时,围绕着一个生病的女教徒,手摸着她的头祈祷,并告诉我明天她的病就会好。还有一次,她安排我跟一个美国的留学生聊天,那个留学生跟我讲他在印度时腿部溃疡很久,后来,一祈祷就痊愈了。更好笑的是,正在我跟他谈话的时候,有一个女学生敲门,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钱。他说,上帝知道我这个时候缺钱,就派人给我送来了。

我们以前受的教育是,唯物主义者是大无畏的,我却既怕死又怕世界上那些说不清楚的类似鬼魂的东西,这可能是由于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实,人正因为知道“死去原知万事空”才会更怕死。从小路过坟墓,我都要屏住呼吸,闭着眼睛。几年前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我也是闭着眼睛拉着父亲的手的走完那个恐怖的院子。我真希望自己能够相信来世学说,这样,对于亲人与自己的死就会看得自然一些,恐惧就会少一些。唯物主义者的痛苦是不是大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呢?西方人在葬礼上几乎没有看见哭天抢地的场面,也许,他们认为,过些年大家又会在天堂邂逅。

基督教和佛教一样,原意是鼓励人们去除贪念、博爱、忍耐……,但到了中国,人们却把它们世俗化、功利化了。想当官发财,烧香磕头上帝保佑;想生儿子,烧香磕头上帝保佑;想走桃花运,烧香磕头上帝保佑……。殊不知,这些都是违背神的旨意的。人们只想从神那里得到好处,却不想受神的约束,于是乎,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干。

曾经读过林语堂的《信仰之旅》,他认为信仰宗教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感性的信仰者,一种是理性的信仰者。后者的信仰比前者更坚定。他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信仰者。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信仰者,但是我知道很难。

 

纵行英国之十:甭提尼斯湖

这次活动的行程里,没有安排我们去尼斯湖,经过我们的争取,最后导游终于同意给我们派车去那里,不过每个人要交十英镑的车钱,因为这是在整个行程预算之外的。

我们的旅游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法律规定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向北行驶着,苏格兰北部的风光和英格兰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不像英格兰那样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而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和小山,时不时还可以看到一些清澈的溪流,明镜似的湖泊。我身后的一位男主任,一个劲儿地对与他同座的女教师说:“你怎么老是在睡觉,我都拼命地不睡觉,生怕看不到窗外的风景,多美呀!”我忍不住偷偷地笑起来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总觉得这个时候睡觉太奢侈了。

从爱丁堡出发,我们大约走了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尼斯镇。这是一个苏格兰北部的边陲小镇。小镇上人很少,有点荒凉的感觉,街上几乎不见行人,房子也由于使用一种容易吸收尘土的石材而显得灰乎乎的。

我们的车停下来,导游对着大家说:“这里停留四十分钟,然后返回。”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反问一句:“返回?”

导游说:“是呀,返回!”

我大吃一惊,对导游说:“我们是要到尼斯湖,而不是尼斯镇!”

“啊!死了死了,我以为你们是要到尼斯镇,顺便沿途看看苏格兰高地。这里离尼斯湖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导游也一脸紧张地说。

“那不行,我们要到尼斯湖!”我斩钉截铁地说。关键时刻,我的英雄主义豪情又开始迸发了。导游说她去跟司机商量。

过了一会儿,导游懊丧地对我说,司机不肯去,他说如果去尼斯湖他今天的行程就超过了八小时。这是法律不允许的。

怎么办!我又气又急,今生今世可能就不能再来这里了呀!转念一想,对导游说:“你跟他说,我们可以付小费。”

导游跟司机说了几句,对我说:“司机说,给小费也不能去,因为车上装了个行程表,司机一天开了多长时间会记录在表里,如果被公司发现,会被解雇的。”

我为自己的歪主意感到羞愧。我以为“中国特色”的经验可以处处灵验呢。十年前,我曾用这种方法,在火车即将开动的时候飞奔上车,并弄到一张卧铺票等等。

法制社会的真正实现,不仅仅要健全法律和制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法律意识。

唉!尼斯湖不去也罢!反正去了也不一定能看到尼斯水怪。拍了照片回来人家还以为是洞庭湖或者东湖呢。今后,谁提起尼斯湖我跟谁急!

 

 

纵行英国之八:克伦威尔失踪

只要一提起英国,我们就自然会想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想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就会想到克伦威尔。但是,在英国却几乎看不到他的踪影。

在肯特伯雷的旧书店里,我发现了一本厚厚的克伦威尔传。由于近年来不大关注世界近代史的研究成果,所以对此书的作者和价值也不甚了了,一看才三英镑,合人民币四十五元,还是用非常轻的棉花做的纸印刷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心想,只当用这本书来复习专业英语。

在后来的参观行程中,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肯特伯雷大教堂、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温莎城堡、爱丁堡的皇宫等等,英国的国王、著名的将领、著名的教士的介绍比比皆是,就是始终没有看到介绍克伦威尔的地方。同行的校长们很多懂一些英国历史,一说起来,就谈到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云云,他们问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关于克伦威尔的历史遗迹?我说,大概英国人不喜欢克伦威尔吧?

在参观爱丁堡皇宫的时候,我静静地站在詹姆士一世出生的房间里,看着他的油画,努力让我的想像能在冥冥之中触摸到他的一点点踪迹;站在查理一世受洗的教堂里,我也尽量想像那个作为婴儿的查理一世的模样和神情。我忽然觉得,在这里,似乎历史不是由胜利者而写的,胜利者克伦威尔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

走到皇宫的院子里,我和爱尔兰的导游聊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处处都没有克伦威尔的介绍?他说,克伦威尔在英国人心目中并没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执政的时间很短,破坏很多东西,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我们英国人喜欢稳健地执政风格,不喜欢大的动荡。我又问,那你们是不是觉得他很坏?他说,我们也不觉得他很坏,只是不是重要的历史人物罢了。

翻开我们的中国历史,被认为是英雄和伟人的几乎都是领导过激烈的革命、战争和变革的人,我想不起有哪个主张稳健地变革的人被我们所推崇。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革命高于改良、革命派高于改良派的观念?我们用这样的观念去解读英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会是一种误读。

 

纵行英国之九:弯弯曲曲的国道

我们这次的行程,从南部的肯特伯雷一直走到北部的尼斯镇,纵贯英格兰和苏格兰。

七月是英国最好的季节,阳光灿烂,空气干燥,早晚还有点凉意。我们沿着国道,一路北上。国道很窄,只有两车道,但在一个月的旅途中,我只看到了一例交通事故。国道的两旁全是金黄色的原野,弄不清楚是小麦还是牧草。有的牧草被收割起来,用机器卷成像磨面的碌碡似的圆柱形的草柱子,远远望去,像是一个个黄色的动物。我听着MP3里的英语歌曲,看着窗外的风景,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荡着。忽然,觉得有点晕车的感觉,这才发现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国道上拐来拐去的。我赶紧坐直了身体,跟英国的司机聊了起来。

我问他,你们英国有这么多的土地,国道的两旁都是空地,为什么国道还修得这样弯弯曲曲的?他说,这些土地和房屋都是私人财产,在国家征地修路的时候,如果所有者不同意征地,这条路就得绕着走,所以,我们的国道就不是笔直的。我有点得意地告诉他,我们的国道都是很直的。

我注视着前方的国道,继续想着这个问题,才觉得我的得意是那么地可笑。弯曲的国道不正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的真实体现吗?想到我近年来在很多报纸上看到的私宅随意被拆除、老百姓哭告无门的报道,算算自从法国大革命提出这个原则到今天已有二百多年了,而这个原则的真正实现在很多地方竟还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心情有点沉重起来。

 

 

纵行英国之一:第一印象

当领导问我暑期培训去英国还是美国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个殖民帝国比起那个超级大国对我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是一个由校长、教研员、学校中层主任和挂牌教师共28人组成的交流团,在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和观摩。

七月二号(星期日)清晨,经过十三小时的飞行,我们乘坐的维珍公司的飞机在伦敦希斯洛机场重重地降落在地面上。希斯洛机场是伦敦四大机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我看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数驾飞机居然在空中相隔几百米等候降落!也就是说,飞机在空中排着队!这可是飞行表演中才能看到的情景。导游说希斯洛机场每隔一分钟就有一驾飞机起飞和降落。一个国际化都市的形象在机场就显现出来了。

走出机场,我们乘车前往南部的古城坎特伯雷,大约两小时车程。出了伦敦,沿途的景色令我吃惊,仿佛是回到了圈地运动的时代:处处鲜花盛开,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绿草成茵,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漫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真像一个农业社会的花园。真不知道英国靠什么来养活自己的国民?这种疑虑直到我去了北部城市才消除。

到了坎特伯雷已经是将近中午十一点,我们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了大约半个小时,宿舍的管理员还在睡觉,英国人有周末集体睡懒觉的习惯。管理员睡眼惺松地给我们发放了钥匙。我们住的是一排联体别墅式的宿舍,四、五个人住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层楼,每层有一两个房间,还有公用的客厅、厨房和三个洗手间。客厅里有沙发但没有电视机,厨房里有灶具、两个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熨斗和熨衣板,甚至还有锅碗刀叉等器皿。

气候干燥凉爽,阳光强烈而不觉得太热,据说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没有雨和雾。过度的兴奋使我们几乎没有感到时差的影响,是不是从东往西飞行时差的影响小一些呢?去加拿大的时候,我几乎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倒时差。

中午有人来带我们去食堂吃饭,好远啊,要走大概二十多分钟,途中经过许多民居、教堂、交通干道、甚至墓地。

晚上十点多,天才完全黑下来,好漫长的白昼!

 

 


纵行英国之二:帝国的傲慢

大英帝国的傲慢在没有出发之前就感受到了。

在加拿大,美元、欧元处处可以通用,而英国却只能用英镑。有人知道我将去英国,主动找到我将她上次没有用完的英镑兑换给我。因为如果不再去英国,这些英镑就无处可用。一位去过英国进修的朋友专门打电话告诉我,一定要去买一个英式的转接插头,否则所有的电器都不能充电。出发前的培训会上,培训者再三告诫我们,到英国过马路一定要注意,那里的汽车是靠左行的。这个英国,走路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第一天,一位年轻的英国小伙子带我们参观坎特伯雷大学的图书馆,我们团里的一个男老师问他,你们学习中文吗?这个小伙子很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全世界都在学习英语,所以,我们就不用学习其他的语言了。”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很不舒服,却又感到很无奈,事实如此。好在并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是这样想的,这是我后来参观学校时才发现的。

大学里的电脑教师专门来给我们进行校园网使用的介绍。他大讲特讲如何使用校园论坛,如何跟帖等等,仿佛我们来自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地方。我不禁想,帝国的傲慢还表现在他们不肯去了解别的国家。在我们一个月的旅程之中,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人知道深圳这个城市,他们只知道自己昔日的殖民地香港。

负责我们这次活动安排的老板是台湾人,在英国留学并嫁给了一位英国的大学教师。这个小女人看上去貌不惊人,却经营着一个大的留学交流公司,今年暑假就组织了九百人的英国夏令营和交流活动。她说:“你们呆久了就会发现,英国人是傲在骨子里的。”

果然,在英国处处可见“傲在骨子里”的英国人,他们友善诚恳,但不热情洋溢。一次,我们要到学校参观,负责我们这次活动的罗宾教授送我们到出租车的停靠地,出租车的司机下车跟他寒喧时,一位团友说:“如果我们不认识罗宾教授的话,你们能分得出哪个是教授,哪个是出租车司机吗?”的确,那位司机衣冠楚楚,系着领带,矜持而有风度,真像一位教授。后来,我们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司机都几乎如此。

大英帝国的国民的确有值得他们傲慢的原因,这是所有学过历史的人都明白的。

 

 

 


纵行英国之三:富足的英国

我在加拿大住过两个月,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英国和加拿大进行比较,如果说,加拿大是一个略显荒凉的山野的话,英国则像一个豪绅的后花园。

从房屋的外表看,英国的房屋似乎没有加拿大的面积大,但却经营得非常有情调。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植着各色花草。有一家院子里的花多得令我们惊叹,驻足一数,竟然有37种,姹紫嫣红,真是好看!他们还特别喜欢将一盆盆的花吊在家门顶部的两侧。夏天盛开的花最多的是红、白、黄色的月季,其次是紫色的熏衣草。月季花跟中国的不大一样,枝干高大,花也很大,简直像一棵棵的月季花树。很多家门前的花卉装饰都独具特色:有的用深绿的植物、紫色的熏衣草和白色的满天星点缀出一片典雅;有的用赤橙黄绿各色花朵,营造出一片阳光般的绚烂;有的用同一种色颜色的花朵,铺洒下纯色的优雅;……。每天上学放学途中,一路欣赏过去,真是惬意!

英国人还很注重衣着。在加拿大期间,我觉得他们简直是乱穿衣,而且没有什么好衣服穿。英国人就很不同,个个衣冠整洁,得体而有品位。负责我们培训的罗宾博士,今年五十六岁.他穿粉红色体恤时,配咖啡色的西裤和深咖啡色的皮鞋;穿淡绿色的体恤时,配淡灰色和黑色的皮鞋;看上去温文尔雅,很有绅士派头。大学里的学生们穿衣也很讲究,女生全着长裙或中裙,没有人穿超短裙或牛仔裤,色调淡雅,很少有人穿鲜艳的衣服.一般是粉红淡蓝淡黄浅绿居多,配上她们或黄或棕色的头发,看上去很舒服。老人们也穿得很整洁大方。(后面我有文专门写英国的老人)我们在伦敦时正遇到那里十一年来的最高温――36度,街上依然可见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男人。

英国人吃得也比加拿大人讲究。我们在大学的食堂吃饭,一般早餐有英式早餐和大陆式早餐。大陆式早餐包括牛奶、酸奶、用杂粮和水果干制作的各种小麦片、面包、果酱、水果、沙拉、热咖啡等。英式早餐包括沙拉、烤面包、烤土豆、烤肉片、烤香肠、土豆泥等。午餐包括煎鱼、烤牛排、烤土豆、沙拉、面包、炒意粉、豌豆酱,还有很多种叫不上名字的各种稀糊糊的菜。午餐还可以在冰箱里拿啤酒或饮料。晚餐的品种跟午餐差不多,还有饭后甜点,一般是蛋糕,偶尔会有冰淇淋。我是非常不喜欢吃西餐的,但这次在英国,我觉得吃西餐比吃国外的中餐好多了。在英国期间,正好是CHERRY(车厘子)成熟的季节,食堂一周会有两三次供应,吃得我们不亦乐乎。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的确不健康,布莱尔多次讲话,呼吁家长要把垃圾食品赶出孩子们的饭桌。英国人的饮食和零食全是高热量的:炸鸡猪牛肉、炸土豆、薯片、可乐、巧克力和冰淇淋等,他们不怎么吃水果和蔬菜,食堂的水果大多被我们这些中国学员吃了。在超市里,常常可以看见,全是大胖子的一家人,装得满满的一购物车的巧克力和冰淇淋。

在英国,我们团的胖人们全都感觉良好,第一次感到自己是那么地轻盈和苗条,他们不加节制地享用着美味的西餐。自然,回国后,又要开始艰难的减肥运动。

 

 


纵行英国之四: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次英国的学习,前两周是在坎特伯雷大学集中学习,后两周是到英国各地进行教育考察,参观一些大学、中学和贵族学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很紧,最多的一天我们听了五个讲座,从上午九点钟一直听到傍晚七点,中间只有午餐时间休息了一个小时。

学习的方式有讲座、参观学校、小组讨论、个人总结。我们这个团被定位为校长考察团,绝大多数的讲座都是围绕着学校管理的主题。讲座的内容有:新教育标准办公室框架和自我评价、全纳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需要、领导行为、为学习而教、活跃的学习方式、如何领导教师、国家课程中的公民教育、适应变化的领导工作、伦敦中学改变的历程等。英国人做事极其认真,每个来讲课的教师都准备了课件,并提前找华人做好了中文课件。但从他们讲座反映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教育一点也不了解。他们大讲特讲的那些理论上的东西,正是近几年我们课改中耳熟能详的那些基本观点。

两周学习结束的时候,每一个学习小组要推举一个人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收获,我不幸被我们组的成员们“陷害”为代表。我主要谈了三点:

第一,        我们到英国来学习什么。我认为,中国的课程改革目前正出于“高原期”,主要特点是,理念的东西已经被广大教师们所接受,但如何将理念的东西转化为教学的实际,教师们遇到缺乏专业技能的困难。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英国深刻地再认识那些理念,并学习他们是如何地将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

第二,        我们学到了什么。从英国的学习和考察学校中,我发现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将公民教育道德化、道德教育功利化、政教工作事务化。他们特别强调要让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喜悦。他们还注重对新教师的培养,一个新教师往往要一个学期被听六节课。

第三,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我们以往认为反思就是发现问题,其实,反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和做法。英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不一定比我们要好,比如说在校本教研制度化、统一检测教学质量、教师教学中的课标意识等。我们南山区毕竟是经过了五年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在很多方面有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总之,开卷有益,出国也很有益。在与先进国家的比较中,我们学到了别人的优点,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明确了自我的优势。

 

 

 

纵行英国之五:中英公民教育之比较

开始的时间:

   
英国---<克里克报告>发表于1998年,国家正式开始实施是2002年。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就开设了政治课程,少部分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在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之中。2002年南山区开始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大多数内容属於公民教育的内容。目前,广东省正在编订全省的公民教育教材。全国还没有全面开始实施。

 

背景:

       英国---公民投票率的降低;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部分人利益的被损害;对‘共同利益’观念的认可;相信人们只有了解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地参与政治制度;认为国家领导人负有公民教育的义务。

       中国---经济改革使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无法吸纳过多的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人口剧增;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经济改革必然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些因素都要求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政治常识的教育。

 

目的:

     
由於两国开始公民教育的背景不同,所以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英国---<克里克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正是对国家和地方政治文化的改变,让人们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公民,乐意地、有能力地、有准备地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并在此之前,运用自身的辨别能力明辨是非’。

     
中国---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国家标准上,明确地把‘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最高目标。

      两国虽然都把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最高目标,但是,英国侧重在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而中国则侧重于培养守法的公民。这种差别源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渊源和现实的政治需要。

 

 实施的推进与实施:

     
英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实施公民教育课程,但四千多学校中经历了4年,仅有1000多所学校开设此课程。各学校自己确定课时,也有统一的教材,但只作为教师的参考课程资源。

     
中国---政治课程和南山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公民教育都是由国家行政推进,一旦教育部规定开设此类课程,全国都会开始实施,而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时开课。

 

内容:

      中英两国的公民教育在知识内容上基本相同:

      知识内容包括:权利、社会多样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架构、选举系统、志愿团体、公平地解决冲突、大众传媒、世界共同体、 司法系统、社会多样性的起源、民主体系的运作、雇佣者和雇员的权利、国际关系、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等。

技能包括:信息分析和对偏见的认识、表达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和对他人经历和参与的认识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公民教育突出公民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有大量的道德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社会阶层多样性和其产生的根源的分析,如此,则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他人,找到和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教学方法:

英国---VIDEO、电脑网络、社会调查、相关练习、参观访问、讨论、演讲和社会服务、同伴讨论、书籍阅读、写论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中国---中国的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以上的英国的方法以外,还包括小品表演、制作、小组汇报。

 

教学评价:

英国---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和学生主题学习档案袋。主管部门派专人到学校抽查评价结果。

中国---评价方式有考试、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学习主题档案袋评价等。

从评价的方式来看,中国的评价方式和主体更加多样化。

 

结论: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公民教育都方兴未艾。由於两国的背景不同,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都基本上相同。

      
反思不仅仅意味着找出自己的差距,还通过比较肯定自己做得正确的方面。我们的公民教育要增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

 

 

纵行英国之六:有惩罚的教育

   上个学期,有所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初二年级的女生,家庭关注很少,行为习惯极差。几次考试完后都偷偷地将试卷带出教室撕毁。班主任发现后,跟她谈话,要求她写检查。结果这个女孩离家出走了。家长到学校闹事,要求追究班主任的责任。这件事引起教师们的气愤,纷纷说这教师的活没法儿干了。我们的教育是容不得半点惩罚的教育,而英国却不是这样。

我们参观的学校都有严格的惩罚制度。有所学校制订了“黄金时间”的制度,学校规定某天下午的两节课时间为“黄金时间”,在此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到电脑室玩游戏、到图书馆阅读、到操场上玩等等。学生平时的表现被记分,犯了错误记负分,根据得负分的多少扣除其可以享用的“黄金时间”。被扣除“黄金时间”的学生在别的同学自由活动的时候必须在教室里写作业。

还有一所学校更严厉。在这所学校的走廊尽头,有一间用两道铁门隔开的教室,教室里有像火车车厢那样一个个隔开的座位。这个教室美其名曰“学习帮助室”,其实是惩罚禁闭室。犯了错误的学生被班主任送到这里,有专门的、有经验、很严厉的教师在这里“辅导”他们。他们必须在这里做作业并自习。没有课间休息时间,上厕所教师都跟着。我问教师,大概关在这里多长时间学生可以悔过改进,她说,一般两到三天,最多的一个学生在这里呆了两个星期。我想,要是我们的学生被关两天,家长早就打上门来了。

我和该校校长交谈时又问起了这个问题。我问她如果一个学生表现太恶劣,学校能够采取的最极端的手段是什么?她说是开除。我问:被开除的学生可以到其他学校上学吗?校长说,开除学生的学校有责任向被开除学生将要转入的学校介绍其以前的表现。我说,那岂不是没有学校愿意收这样的学生了?校长说是这样的。我又问,那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校长说那只有自己请家教了。不过一般的英国学校很少开除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个学生还没有到最恶劣的时候,就劝其转学。家长怕落到被开除的绝境,会很知趣地赶紧将孩子转走。

没有惩罚的教育真的是最有效的教育吗?就像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里,人人都胆大包天、无所畏惧一样。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