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陈宇:在课改中培养学生
杜苇:众多价值取向中的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杜苇:在教学中如何贯彻
杨子坤:在学科特点中自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杜苇:代议制民主政体教
杜苇:必修三文化史试题
杜苇:第二轮必修政治史
最新热门    
 
杜苇:在新课程改革中且歌且行

时间:2009-10-18 17:17:49  来源:杜苇
 

杜苇:在新课程改革中且歌且行

(按:昨天受广州市教研员何琼老师邀请,参加广州市历史教研会教研活动,在会上谈了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受到广州老师的热情接待,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特别感谢我那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芳村区教研员、真光中学教研组长周伟英同学。课件太大传不过来,只能传上这个讲话提纲了。)

 

在新课程改革中且歌且行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我的自白——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只是想让自己更象一个历史专业老师,因为我的专业极具思想性……
 


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说:教书本身就是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情。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当思想敏锐地走动时,教学时空坐标中所注入的生命关照这个伟大的主题才能涌现出来。

 

我的经历——1993年参加工作

 

 专业历史教学与学习之路从2001年开始起步

 

 “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及同行交流”(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院长语)

 

 以网名“晚凉中的杜苇”先后混迹于K12历史论坛,教育在线文科论坛,古今谭苑,历史课程网,广东历史教育博客,与同行交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实践与收获

 2004年9月开始进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2004年9月开始写《新课标下我的教案和课后记(岳麓版政治史)》

 

 2005年2月开始写《经济史教学随笔》

 

 2005年8月开始写《思想文化史备课笔记》

 

 2005年9月开始写《政治文明第二轮备课体会》

 

 现在开始写《我的历史课堂故事》

 

零零碎碎有一些成果:

 

 

 

 2005.8与农智科合作的课件《比较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在2005年东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活动中荣获高中组课件一等奖;该课件后来获2005年广东省中小学新课程优秀主题资源大赛一等奖。

 

 《<比较国共双方在抗战争中的贡献>课件赏析》一文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10期

 

 《由升国旗而展开的历史教育》一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被聘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研究员

 

 2005.11论文《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展开的历史画卷》获2005年度东莞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教学设计《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获东莞市2005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合刊

 

 《杜苇老师的高中课改笔记》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第1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转变

 

 一、我看新教材

 

 二、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

 

 三、我的教学探索


一、我看新教材

教材,对于我们来说,曾经是圣旨。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应付高考。

一标多本下的新教材,让人眼花僚乱,拿着薄薄的课标我们该如何上课?以哪一本教材为主?抑或四个版本的教材一一比较对照?还是自己查找资料?第一年,我只有一本岳麓版,于是俺废寝忘食地钻研岳麓版……第二年,俺的见识广多了,四套教材全齐了,也傻了眼,怎么四套教材讲的都不一般样?


例: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四个版本的不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从汉历经隋唐各朝乃至元代,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列举哪些?)

 

       方法与能力目标 :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哪些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哪些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

 


 


四个版本选材与谋篇的比较:

 

       人教版和大象版 :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岳麓版 :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来展开 ,特别突出了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 。

 

       人民版 :把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 。阐述了法律制度、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 。

 

 

 


 


面对简单的课标,阐述各不相同的教材,我的理解:

1、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全面反映古代中国政治活动。政治文明史不是单一的制度史。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2、要充分发挥政治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功能 (古代希腊罗马与中国比较)

 

(在比较中处到的启示:

 

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版新教材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编者在编写教材中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精神。

 

四本版本解读课标后,在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注重制度史研究,有的注重政治史的整体发展,有的注重文明演进史的进程;在选择典型材料服务于主题上,也各有不同;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各版教材都尽力突破了传统题型和思维模式,把学生的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第一、要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全面反映古代中国政治活动。

 

由课标我们可以知道,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应该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活动了解的重要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除了了解外,还应当发现其规律、探讨其作用及影响,汲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我们在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不应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应该会通与制度相关的史实来研究。笔者还认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的归纳应该是全面的。所谓特点就必然是中国所独有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它并不必然包括君主专制加强,二者的结合是中国从汉到元代国家民族不断走向统一、融合的重要制度保障,其延续不断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宗法制应当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不应当只限定在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里边,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亦是宗法制下“家国同构”的最终成果。

 

第二、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政治史的教育功能。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但实际上,新教材大多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叙述”历史。而当我们学完岳麓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学生普遍认为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都比古代中国要先进,那我们的民族情感从哪里来?我们从汉至元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精华是可以汲取的?我们所学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中国人独创的,是什么人在创造?这种创造体现了怎样的进步性?人教版教材让学生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这样的学习延伸设计就特别有利于把历史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体验历史的悠久与政治制度的魅力;人民版教材在导言部分以较长的篇幅褒扬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认为“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些设计与行文在提醒我们,理性看待历史并不是要否定祖国历史,客观看待事物并不是要厚此薄彼。)

 

 

 


 


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给我的启示:

第一、        新课标、新教材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

(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应付高考,这样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教学僵化的重要原因。而新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既然专家和学者们都在创造性地演绎着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那么一线教师还要墨守陈规地引导学生划那些被反复演绎过的教材吗?正如钟启泉教授所云:“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这也正是它的优点。”所以,新课标不只是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解读与创作的空间,更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中,各大版本都有不同取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对材料有所取舍,否则阅遍四大版本,将无所适从,造成飞花乱眼的局面。(从奴隶到将军))

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理应为“我”所用。“我”为何人?“我”是教师这个施教的主体,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这种情景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是趣味的也可以是学理性的,思维性强的。)

 

例:必修一“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

 

(“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谁在审判苏格拉底?公民大会有资格审判他并判处他死刑吗?换一句来说,一个国家的议院能够进行审判吗?它能够根据投票来决定别人的生命权吗? 有的人对民主的理解有误区,以为民主就是投票决定那么简单。其实,司法具有非常专业的内涵,如果不是这样,很多人仅仅凭着自己的理解就去投票,而不通过相关程序进行法庭调查、辩论,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因此,孟德斯鸠要将司法权分离出来,以独立于行政与立法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雅典具有民主,却存在着司法的不成熟。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两个轮子。)

 


第二、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在异彩纷呈的新教材面前从容应对。

 

(面临新课程改革挑战最大的是一线教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理念和习惯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潺弱无力。过去,老教师对新教师说的第一番话里,最常有的就是:“通过一轮教学把教材滚熟,以后就轻松了。”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面对新课标与多版新教材,只有打下深厚的史学学术功底和历史教育功底才能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历史教师,例如笔者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中,翻阅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钱穆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以及其他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大量专业书籍的阅读会使教师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底气。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课标、领悟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才能面对各种教材的不同说法而不慌张忙乱,才能真正地从飞花乱眼做到从容应对,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异彩纷呈。)

例:读萧公权的《问学谏往录》(“心”,指人的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理学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道心”指人的道德意识,“人心”指人的各种情欲。 程颢的学说主张以“仁”为核心,此诗中可以看到对春日生意盎然的喜悦,体现了对生命万物的欣赏。朱熹"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


 

 

 


第三、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和不同学科教材的联系

 

例: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为《“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岳麓版第1课为《孔子与老子》,第2课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岳麓版的优点有:

 

       1、注重了时序,春秋时期只是百家争鸣的发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百家争鸣;

 

       2、道家思想实际上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3、第2课对诸子百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例:新课标政治课与历史课的区别联系

 

高中新课标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神奇的货币——(告诉学生怎样花钱)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告诉学生如何挣钱)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告诉学生如何管钱)

 

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为什么要这样花钱?——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

 

 为什么要这样挣钱?这样挣钱有什么影响和意义?——对外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冲击

 

 国家怎样管钱?为什么要这样管钱?——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国改革开放

 


 


例: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有可以无饥矣……”

 

 小农经济

 


二、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

第一年——热闹非凡

       “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

 

       学生基础松散,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

 

       “忽视了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政治天条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苍白与浅显。 ”

 


 

 

 


第二年——回归

 

       如果新的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历史教师自身的智慧,所以也就很难真正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学科教学中一个最本真和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

 
尝试领会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学习内容的变化——专题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拓展深入,更体现历史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心灵的撞击。这种撞击有对真善美的辩别与追求,有对人类发展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努力明白课标制定者的意图、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新的教学观:教师的地位,学生的地位。涉及新的学习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而评价,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

 
1、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对比两例:必修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创设积极的问题与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例: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岳麓版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导入语: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关于这种太平盛世,他们过去已宣传很久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迎接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它们几乎只是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政权以后该怎么办。 ——《全球通史》

 

例:《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四种导入方式

 

例: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堂方式。

 

 


3、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惑,予以指导和调控。

 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平台。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例:初中历史课《元帝国拓展多民族国家基业 》

 

(教师在讲元统一后,提问了一个女学生:“元统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元统治者,你该怎么办?”学生说:“最大的问题是民族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要实行民族平等,让蒙古贵族与汉人平起平坐,要不然,汉人容易造反!”回答得多好!学生一下就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最大的问题是民族矛盾问题,而且她以现代平等的观点来谈“我作为元统治者的措施”,非常难能可贵,现在关键就看教师怎么引导了。很遗憾地,教师想要学生回答的不是这个,教师自说自话的谈到:“当时元统治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地大,二是人多,由些而产生了行省制……”听到这儿,我翻回去看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看来的确受到了挑战,而且在挑战中,明显是旧观念站了上锋,本来教师可以就这个女学生的回答,引出民族问题,也就是课标中要求的“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再回过头来学习行省制等内容,这样才是一个生成性课堂,而不是教学设计演示剧。)

 
我们提出师生的合作互动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无轨电车”

 

例:历史课程网“关于鸦片战争签约”的讨论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多来,俺“差使”学生做了许多东西

 

 历史上的今天(幻灯片)

 

 分析试卷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为本课书提问,越多越好

 

 翻译英文歌曲《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 》

 

 自己出题    自己上课

 

 结合语文、政治、地理所学内容进行联系

 

(展示学生系列作品)

 

 

 


三、我的教学探索

1、关于导言课——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

 

 

回想读书时代,最令人感兴趣和期待的往往是一个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一堂好的导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高一历史导言课尤其重要,一堂好的高中历史导言课,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介绍学习历史的方法,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大致结构,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课题。点击因特网,我们会发现,近年来,许多高中历史老师已经把对导言课的研究与探索做为历史教学良好开端的重要工作,关于导言课的形式、结构、内容等都是大家讨论与研究的范围,说明一线教师已充分重视导言课,并富予了其丰富的内涵,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

 

(一)什么是历史?——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历史,学生一般都认为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少部分同学能总结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对今天有重大意义影响的事”、“历史就是人类为了进步而记载下来的过去的重大的事件、人物活动和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用名人名言解读历史:

“历史”一词最起码有两种解释: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沃尔什)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

 “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第二种是相对的,老是随着知识的增加或精练而变化的。”(贝克1935)

教师可设问:我们要提取过去哪些事情来作为人类活动的借鉴?贝克所说的“一系列事件”是指哪些事件?你能举例吗?由此而引出“历史科学”是通过历史上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等来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为什么学习历史? (读史可以明智)

 

例:八路军的帽子

 

 

(三)怎样学好历史(明智地读史)1.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什么是政治、政治文明、政治制度?

 

 1、政治是治理国家的事。

 

 2、政治的特点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有不同特点。

 

 3、政治制度: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而设定的机构、组织,制定的政策及措施。

 

 4、政治文明:应该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活动等。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我对阐述了自己对政治文明的理解:那是一个过程,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包括着政治理念的变化、政治制度的更新、一系列政治行为以及相应的政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是凡人的举动,这一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同一时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存在的,是它们的反映,也是它们得以进行的保障。

 

 

 


 


3、运用古代文学作品讲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没有读过《三国》,怎知刺史?话说那刘备的祖上是“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没有读过《水浒》怎知禁军?还有,不知道杨家将,怎知枢密使潘仁美大权在握?如果,要我建议,大凡上政治史之前,老师们也需把三国水浒杨家将薛家将等老书看个大概,或结合地方戏京剧豫剧粤剧看些个主要的内容,再来上课。

 

 

     魏征与和坤,谁的地位高?(把魏征与和坤这两个人拿出来比较,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这个问题,学生从小就知道,一惯的单向思维是:唐太宗是个贤明的君主,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本课中引导学生从制度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汉唐以前的大臣地位都较高,包括秦始皇时期的“庭议”,都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君臣集体决策的影子;另一个人物是清军机大臣和坤,根据同学们在电影电视里看的,和坤的地位非常了得,非常得宠,想拉下谁就谁,古代任何宰相的地位都不如他,书本知识正好与常识想违,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具体言行,发现和坤是因为阿谀奉承才得宠,他绝不是一个“谏臣”,因为他的地位由皇帝的喜好决定,到嘉庆时,他就被抄家了。从这儿可以看出清皇权的极度膨胀。 )

 


 


4、中国古代史不提“封建”,到近代史又讲半封建、反封建,如何联系?

 

如人民版“中国古代发生多次反抗专制主义朝廷腐朽统治的农民暴动。”理论界悬而未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大教授说:关于封建问题,教材不提,并不表示我们反对提,这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以前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以前用几个阶段来阐述历史的发展,现在也不讲了,用什么来填补这一空档?光生产力就可以了?明摆说不通?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现在都不提封建了,地主和农民两阶级还提不提?现在史学观念变了,可是中间还有很多空档根本就不能自圆其说。

 


 


5、袁世凯地位的变化看教材观念的变化(把住新课改的脉搏)

 

 老教材: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人教: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岳麓: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身上,手握重兵,在义和团时期树立了“保境安民”的形象,在清末新政中大刀阔斧地改革,使他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6、从五四运动根本原因看旧题与新教材的碰撞

 

 知识范围差别、观点差别、看问题的角度差别

 

 “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阶级矛盾激化”——机械的根本原因论


 


7、一国两制与政治文明——具体学习内容与总纲的联系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中,我总是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每一课与政治文明历程的关系,等学到“一国两制”时,这样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如何确定呢?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这样一段话:“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就是说,一国两制这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中国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样就联系上了,找到“组织”了。


 


8、1875年的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国还是议会制共和国?

 

 1875年1月,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后来,议会又陆续通过《参议院组织法》,《国家政权机关组织法》,《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等三个宪法性文件,(总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1月规定了总统以及议会的权利,凭这个宪法,判定其为总统制,但后来修订的三个宪法性文件,使这一性质发生了转变,逐步转变为议会制。

岳麓版:“1875年1月,国民议会终于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人民版、人教版及大象版教材中都只谈及内容,并确认为共和制,但并没有分清是总统制共和国还是议会制共和国。


 

 

 


分析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提取这样一些信息:

1、这部宪法只是在规定总统选举程序中提到了“共和国”的字样,并且仅以一票的多数获得通过。

2、总统的产生:由于波旁王朝复辟的影响,规定总统不由全民选出,而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选举产生。

3、总统和内阁部长都对议会负责,即政府要对议会负责。

4、宪法给予总统以很大的权力:任职七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吏、缔结条约,实行大赦,可与参众两院共创议法律,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5、通过文件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通过宪法,众议院、参议院、总统与内阁实现了充分的制衡。

问题仍是:权力的核心在哪?

有材料显示,1875年1月,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后来,议会又陆续通过《参议院组织法》,《国家政权机关组织法》,《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等三个宪法性文件,(总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我的猜测是,1875年1月规定了总统以及大的权利,凭这个宪法,判定其为总统制,但后来修订的三个宪法性文件,使这一性质发生了转变,逐步转变为议会制。本来,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要界定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不好一刀切。


 


9、古代中国经济活动三大领域的特点应当如何归纳?

 

 1、该领域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生产工具、耕作(生产)方式、技术、部门、分工、经济布局等方面来阐述各领域生产力发展水平。

 

 3、各领域内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分工、产品分配等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土地所有制问题: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体,租佃关系是农村中的主要剥削关系

 

 分工——男耕女织(简单的性别分工)

 

 产品分配——租佃关系,赋税制度(没讲)

 


 


10、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岳麓版:“……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出现,不单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还是世界发展多元化的产物。

 


 


11、层出不穷的经济学名词:

 

 市场萎缩   证券市场   过度的信贷消费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看不见的手”

 

 国家干预经济   滞涨   通货紧缩    联邦财政

 

 固定汇率制   多边贸易体制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几个上网学习的好去处

 

 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

 

 广东历史教育博客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