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杜苇:历史期中选择题分析反思

时间:2009-10-18 17:18:02  来源:杜苇
 

杜苇:历史期中考试选择题分析反思

 

一、  选择题(每题2分,35小题,共70分)

 

(估计得分率75%,实际得分率72%,其中104班69.9%,106班71.9%,116班74.8%,104班,106班是我的班,116班是另一老师的班.)  

 

1、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79%,106班73%,116班75%,主要错项是D)

(评讲:D选项是不确定的判断句,是“传说”,不确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确定的结果“显赫地位”。逻辑判断有误)

 

2、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64%,106班68%,116班59%,主要错项是C A)

(评讲:学生分不清几个物件出现的先后顺序,尤其对于丝绸出现的时间没有基本感受,学习中没有让学生辨析过。)

 

 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93%,106班93%,116班95%,主要错项是C )

(评讲:学生理解了生产力的进步与工具有关,而我对这一学情把握得很不好,我总以为他们会选C,因为这里涉及一个知识点,西汉犁壁发明,牛耕得到推广,学生一般记不住,而学生不必掌握这一知识就可以答题,说明这一题考察的目标指向性不明,这里是问东汉比西汉粮食增长的具体原因,而B的答案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用的,其他三项又没有迷惑性,所以,此题不佳。)

 

 

 4、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不早于(    )

A、战国  B、秦汉  C、唐朝  D、明清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39%,106班41%,116班37%,主要错项是B  C )

(评讲:这题知道学生可能会混淆,但没想到得分率如此之低,分析后才知确有难度。天府之国与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有关,都江堰修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许多学生没有建立起这一联系,或者又把秦国与秦朝混淆。)

 

 5、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

A、地主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B、地主势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

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

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土地

(本题估计得分率50%,实际得分率104班66%,106班69%,116班75%,主要错项是D )

(评讲:这一题亦不佳,土地兼并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从经济上而言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而答案A是政治上而言,估计学生不易理解。我的班级这一问题理解不够别班透彻,亦说明我对这一理论问题讲得不透。) 

 

6、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

A、在居住区“坊”里开绸缎店         B、到西市波斯商人开的酒店去喝酒

C、让手下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本题估计得分率60%,实际得分率104班38%,106班41%,116班59%,主要错项是BC )

(评讲:学生对于唐朝“坊市分开”这一知识点要么不记得,要么不理解,而把两个陌生的现象作为答案,初中历史涉及过B的内容,高中岳麓版没有C的内容。同时学生还没有掌握一种做单项选择题的技巧,否定选项要用“一定不可能的”、“可能的”、“不清楚的”加以分类。) 

 

 

 7、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悉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当是(   )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本题估计得分率95%,实际得分率104班87%,106班97%,116班95%,主要错项是D )

(评讲:这题是送分题,因为ABD三项教学中没有涉及,所以学生做对了这一题,不全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而是单元测试涉及与否的判断,此题得分率高不能由此而判断学生理解“《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汴京商业繁荣”这一知识点,所以不佳,以后不能出这样的题。)

 

    8、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

 

A.纸钞    B.金币    C.银两     D.布帛

(本题估计得分率90%,实际得分率104班74%,106班59%,116班63%,主要错项是A )

(评讲:这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主要货币是白银”这一知识点,但不知为什么,很多人选A,纸币最早发行于北宋,元朝是我国唯一官方发行纸币的朝代。)

 

 

 9、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总结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发展农业以保障生活需求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57%,106班59%,116班53%,主要错项是B )

(评讲:得分率低,学生没有耐心读完材料,大部分没有读懂题,基本都知道“本”与“末”的含义,但由于没有读完材料,“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不理解,所以有选BC者。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有待循序见进地提高。)

 

 

 10、原产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这说明(   )

A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超过前代水平     B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形成

C中国航海事业的空前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估计得分率70%,实际得分率104班89%,106班85%,116班88%,主要错项是A )

(评讲:此题得分率超过预料,学生对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变化掌握尚可。选A的同学没有理解变化与发展的区别。)

 

 

 

 

 1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估计得分率90%,实际得分率104班87%,106班95%,116班98%,主要错项是BC)

(评讲:这题A选项有一个明显错处“历朝”,学生比较容易判断。)

 

 

 12、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繁荣发展,这是因为(    )

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    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

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从商易于致富

(本题估计得分率70%,实际得分率104班85%,106班83%,116班88%,主要错项是D )

(评讲:此题出得较好,考查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规律有没有总体的感受,学生答题比预料得要好。)

 

 

 13、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C.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79%,106班81%,116班92%,主要错项是D )

(评讲:这一题,116比我的两个班高出许多,反映了我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讲得不透,马虎走过,后半期需要加强,此题的失分处在于,我平时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B项则以“机房”的产生为标志,实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多方面体现的,多个角度指向同一问题,我未讲解清楚,所以出错较多。)

 

 

 14、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   )

A 课以重税       B 控制机户      C 低价派织     D 限制其规模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95%,106班95%,116班97%,主要错项是)

(评讲:这题严格来说是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历史知识即可作出正确判断,在一些历史选择题中,只要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方式、逻辑判断方法就可做题,不知是好是坏。)

 

 

 15、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确切的理解是(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经济落后靠替它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本题估计得分率55%,实际得分率104班46%,106班39%,116班46%,主要错项是AD )

(评讲:这题迷惑性非常强,是一个知识的死角,对于“海上马车夫”这一名词耳熟能详,但其内核却未明白,果然翻船,“海上马车夫”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荷兰人取得了海上霸权,成为海上霸主,而这一地位的取得与造船业、运输业发达固然有关,但关键在于其贸易发达,商业立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其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样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表象为殖民地遍布全球,内核则为其工业生产能力超强,工业立国,是“世界工厂”。)

 

 

 16、“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 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来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新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本题估计得分率70%,实际得分率104班62%,106班61%,116班68%,主要错项是BD )

(评讲:学生被材料吓倒,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理解的关键句在省略号以后的话,没有把这一段文字厘清为“市场扩大——技术革新”这样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式。这是一个语文理解能力问题,还是历史思维问题?由此而产生困惑。)

 

 

 17、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哪里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

A.非洲          B.美洲        C.亚洲        D.欧洲

(本题估计得分率98%,实际得分率104班82%,106班93%,116班95%,主要错项是B)

(评讲:本来以为这是一个送分的题,结果,学生被“哥伦布”一词迷惑,而选了B。从这里可以反映,对一个知识的理解,需是全方位的,否则会受到干扰项的误导,如果学生确立了“从新航路开辟以来,到二战结束前,欧洲一直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需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地位的冲击等。)

 

 

 18、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本题估计得分率90%,实际得分率104班72%,106班78%,116班69%,主要错项是B)

(评讲:书中没有说“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贩子是英国”,而以“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表达,学生不能转化运用,尤其对于题干中的时间提示毫无敏感,审题如此不严密,实在应该加以训练。)

 

 

 19、19世纪末,在世界上造成交通领域里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  )。

A、蒸汽机车和轮船             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C、发电机制造成功             D、电力机车的运转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51%,106班59%,116班66%,主要错项是A )

(评讲:对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也极热衷于背诵其中基础内容,结果运用起来非常吃力。“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领域”指向内燃机,二者不明,无从得分。)

 

2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本题估计得分率85%,实际得分率104班82%,106班90%,116班90%,主要错项是AC )

(评讲:此题失分与上一题同,因为给出了判断的关键词“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得分率较上一题高。)

 

 

 

 

 21、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甲午战争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压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下列哪项符合题意?(  )

A甲午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更为强烈。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外国商品的强烈冲击。

C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在抗击外国商品的冲击中不断发展。

D向外国学习器物制造,使中国人完全归附于外国。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43%,106班64%,116班47%,主要错项是B )

(评讲:此题难度在于材料长,难得抓住题眼,学生得分率低多失于审题马虎,题干中的“一家农户、纺车”与B选项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明显相悖,学生无法判断,匆忙间排除CD,于AB中徘徊,而A项中的“农业文明”一词又让他们迷惑,“中国农业文明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概念模糊,造成判断最后失误。)

 

 

 22、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本题估计得分率95%,实际得分率104班89%,106班90%,116班90%,主要错项是A )

(评讲:此题起点题,题干中有充分的判断依据,为送分题了。)

 

 23、清末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本题估计得分率85%,实际得分率104班95%,106班98%,116班100%,主要错项是)

(评讲:此题材料充分,学生阅读材料即可作出判断,“官府”与“封建势力”联系起来了,得分率高。)

 

24、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     )

A 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                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D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本题估计得分率85%,实际得分率104班90%,106班90%,116班90%,主要错项是C)

(评讲:此题得分率高,说明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有所理解。)

   

  25、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洋务运动的刺激        D.维新运动的影响

(本题估计得分率70%,实际得分率104班25%,106班42%,116班44%,主要错项是BC )

(评讲:这题与估计严重脱节,说明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等几个阶段掌握不好,这与教材编写也有关,教材不清晰明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虽经老师上课整理,但仍难以掌握。后半学期还要补课。)

 

 26、“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忌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本题估计得分率65%,实际得分率104班72%,106班76%,116班81%,主要错项是ABC )

(评讲:这题的四个选项语义接近,不好判断,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准确理解“百忌阻抑”意味着“排挤、压迫”,教会学生在题干与题支之间建立起正确联系很重要。)

 

 27、那些推销棉织睡帽的人,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结果是“形成了亏本生意”,造成其“亏本生意”的原因还有①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②农民贫困导致购买力低下③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大量外流④英国睡帽质次价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本题估计得分率75%,实际得分率104班54%,106班56%,116班47%,主要错项是B)

(评讲:这题的迷惑项在于③,而新教材恰恰在这个方面削弱,鸦片的输入不作为经济内容,而作为政治内容,于是学生对于白银外流一项明显比使用旧教材时要理解得差了。)

 

28、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62%,106班61%,116班71%,主要错项是BD )

(评讲:这一题不佳,没有时间概念,学生没有学过一篇课文,但“洋鬼子”一词可以借助判断,C选项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已经”,但学生理解有误,需再调查具体原因。)

 

 

29、小明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这家公司的性质是

A 洋务企业    B 外商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64%,106班64%,116班83%,主要错项是AD )

(评讲:这题得分率低实在令人郁闷,原因待查。)

 

30、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   B、中西餐并行于世

C、京津地区出现了欧化住宅       D、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本题估计得分率85%,实际得分率104班92%,106班95%,116班98%,主要错项是)

(评讲:此题学生对“民国”与“剪辫”了解较多,于是得分较好。)

  

 

 

  

31、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

A、人力和畜力车     B、自行车     C、汽车     D、火车和飞机

(本题估计得分率85%,实际得分率104班67%,106班61%,116班76%,主要错项是BC )

(评讲:答不对这题的同学,很多人把“19世纪中叶”解读为1950年,亦郁闷,平时提问怎么全知道?)

 

 32、 下列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民国初年“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本题估计得分率70%,实际得分率104班30%,106班27%,116班34%,主要错项是BD )

(评讲:这是一个坏题,④应为“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所以许多学生选错,学生不选①,物质决定精神,这一理念的运用仍要加强。)

 

 

33、小明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  )

 A、瓦特与蒸汽机    B、英国与“三角贸易”

C、康有为与不缠足运动   D、康熙与洋务运动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80%,106班80%,116班93%,主要错项是C )

(评讲:学生对C项不熟悉,乱猜于D。)

  

  

34、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本题估计得分率80%,实际得分率104班100%,106班100%,116班100%,主要错项是)

(评讲:此题得100%,亦令人为出题而困惑,这个题有价值吗?)

 

 

35、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估计得分率50%,实际得分率104班61%,106班53%,116班59%,主要错项是D )

(评讲:③的迷惑性非常大,实则看报的人多会认字,扫盲不是报纸的功劳,此题故意设陷阱,亦不为好题。)

 

 

 

从试卷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一、试题质量

 

这份选择题,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的考查内容,自行命题,四处选题,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题干行文不严谨,题干与题支过于疏松,联系不紧密,题目类型单一,选择题不但知识点覆盖面要广,能力考查的覆盖面也要广,乘这个机会我学习了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育认知能力培养具体要求:

 

(1)能把重要的或基本的史实纳入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记忆结构和表达方式中去;

 

(2)能把重要的史学结论、概念、类型和观点同已经学过的史实相结合。

 

(3)能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正确判断现实社会中对某些历史事实说法的真伪、对错与是非。

 

(4)能通过整理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弄清某些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基本面貌,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5)能对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材料创造者的主要观点、基本立场、根本意图,并对其原因作出必要的解释。

 

(6)能对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进行迁移性思考,发现其描述的人物、事件和过程同其他材料所描述的另一些人物、事件和过程的各种关系,并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7)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分解成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片段或侧面,并给出较为中肯的判断。

 

(8)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零散的历史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或完整的历史过程,并据此给出较为中肯的判断。

 

(9)能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较为准确地找出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

 

(10)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观点和方法对某一史实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11)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12)能根据或选择一定的历史材料,独立地对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或判断,并运用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对这种假设或判断作出能够自圆其说的论证和阐述。

 

 

 

 以上十二点,不仅老师要清楚明白,在授课、作业、命题、答疑等方面都要贯彻,学生也要明白这些内容,尤其是优秀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这次的命题单一主要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十二个能力要求。

 

 

 

二、从试题看自己的教学

 

从得分率较低的4、6、15、21、25、27、32等几题看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学疏散,不严谨,没有引导学生厘清重要知识点,最典型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阶段问题,回顾这一内容的教学,以荣氏企业为例讲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学生兴趣颇浓,但忽视了这一知识的线索性强、时代背景性强、分布在不同课文、难于归纳等特点,没有进行适当强化。同时对近代的五种经济形态分析不全面,使得学生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把握不清晰,只是形成了零星的认识。

 

2、对重要概念的解析不到位,最典型的是“海上马车夫”、“资本主义萌芽”与“农业文明”,虽平时有解释,但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要多个角度阐述才能确认的,迁移的前提是对一个概念的准确把握、全面理解。

 

  

 

    三、从试卷看学生的学习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最典型体现在两次工业革命上,记不清时间、搞不清主要发明,“19世纪中叶”解读为1950年,。由于基础知识不牢所以在判断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信息的迷惑,如第6题唐都长安坊市分开,17题“自哥伦布时代起”等。

 

2、审题不严密,题干中透露的答题信息不能捕捉,如18题的“18世纪”,21题中的“一家农户、纺车”等信息。

 

3、不能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如第4题“天府之国——都江堰”,第16题“市场扩大——技术革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之间没有建立联系。

 

4、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古文和表述复杂的文段。

 

5、逻辑思维判断有误,典型的是第1题,用非常确定判断得出确定判断,32题物质决定意识的判断也不坚定。

 

四、今后教学努力方向

 

1、概念要讲透、理解透:从多个角度阐述、理解概念,不能马虎了事,要进一步学习概念阐述的基本方法,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坚决地反对死记硬背,要把史实符予“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记忆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会学生迁移的方式:架起知识点之间的桥梁,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多做选择题,以教会方法为主。

 

3、培养语感和题感,很多题目有了语感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正误。历史的语感从多读、多理解文章中来,新教材的文字非常美、逻辑性强、哲理性强,多阅读课文非常有好处。培养语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缩写、扩写、名词解释、发表个人见解等。

 

       4、训练做选择题的技巧:题干抓背景材料、具体知识点和题眼。把题干的知识完整化,体会出题者的意图,题支进行比较;把题干反映的小知识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判断,而不是零碎的猜测;抓住关键词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