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课程对历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挑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是对广大历史教师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将会引起教师在教师行为、专业发展、职业角色等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1.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的课程将使教师在实施中遇到重重困难,将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教学策略的挑战,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新的合作关系没有充足的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终身学习,教学反思,转换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教师目前的知识结构是单一学科的,教师必须重建综合学科知识架构,才能具备教育教学的本体知识。
2.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教师即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教师在仅作为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基础上,要发展成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学生整体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成为点燃学生头脑火把的人,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新的课程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学习方略,创设一个丰富的、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即历史课程和历史课程资源的发展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的参与可以使课程发展具有适切性,教师会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并丰富其学科知识,超越课堂时空去思考新问题。教师在参与研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和与人共事的工作能力,可以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学校氛围,促进学校的发展。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
教师即成功发展者。千百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路标,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这些神圣的尊称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奉献与给予,但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漠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主力军,其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是推进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更是促进教师"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是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实施者。此国家新课程实施之际,教师要转换观念,勇于开拓,通过与学生的共勉,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一个成功的自我发展者。
3.教师行为的革命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首先受到挑战的群体,也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集团。由于新课程的新观念,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师行为上发生革命,以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是对学生的评价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同时也是教育评价的客体,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它强调教师的自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弘扬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要通过自评,进行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