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蒋碧勇:以工业革命为例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蒋碧勇:鸦片战争可否称
蒋碧勇:鸦片战争问题的
蒋碧勇:高中历史教材中
蒋碧勇:高中历史新教材
李稚勇:中美日中学历史
傅勇:对初中历史课程改
李稚勇:中学历史教学发
胡勇:广东高中历史示范
最新热门    
 
邓志勇:新课程与历史教师专业化建设

时间:2009-10-18 17:18:13  来源:邓志勇
 

 

新课程与历史教师专业化建设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邓志勇

 

【摘  要】: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规律,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学校要健全校本培训机制,锻造中华名师。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师  专业化  促进者  发展者  开发者

 

人类社会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新的时代的到来,引领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发生改变,对人才的要求进入培养创新型人才阶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因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课程教材改革成为制约的关键性因素,现行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课程价值观已被严重扭曲,扼杀了教育的创新性。因此,我国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改革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革命的主题。

 

 

 

(一)新课程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启动,经历了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后,新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从2001年秋季首先在全国三十余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推行。新课程体现了国家因应新世纪挑战的教育方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就是六大目标、三方面追求和两个突破。

1.六大目标:即实现六个转变

①课程价值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课程结构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课程内容的转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⑤评价的改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变评价主体的一元化为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变只关注结果为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⑥课程管理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

2.两个突破:即新课程教材要突破学科中心,要关注学生生活、兴趣,又要关注社会发展,充满时代气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突破,课程既是"课"又是"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3.三个追求:现行课程大纲主要规定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全面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追求。

 

 

 

(二)新课程对历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挑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是对广大历史教师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将会引起教师在教师行为、专业发展、职业角色等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1.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的课程将使教师在实施中遇到重重困难,将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教学策略的挑战,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新的合作关系没有充足的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终身学习,教学反思,转换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教师目前的知识结构是单一学科的,教师必须重建综合学科知识架构,才能具备教育教学的本体知识。

2.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教师即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教师在仅作为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基础上,要发展成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学生整体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成为点燃学生头脑火把的人,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新的课程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学习方略,创设一个丰富的、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即历史课程和历史课程资源的发展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的参与可以使课程发展具有适切性,教师会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并丰富其学科知识,超越课堂时空去思考新问题。教师在参与研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和与人共事的工作能力,可以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学校氛围,促进学校的发展。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

教师即成功发展者。千百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路标,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这些神圣的尊称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奉献与给予,但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漠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主力军,其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是推进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更是促进教师"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是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实施者。此国家新课程实施之际,教师要转换观念,勇于开拓,通过与学生的共勉,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一个成功的自我发展者。

3.教师行为的革命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首先受到挑战的群体,也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集团。由于新课程的新观念,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师行为上发生革命,以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是对学生的评价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同时也是教育评价的客体,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它强调教师的自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弘扬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要通过自评,进行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师:与历史新课程共成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历史的重任,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新课程的推进,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它将推动我们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技能精良、教育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的,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它正是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突破口。

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以学生学业考试为主要依据,是高利害性的评价,直接关系着教师评职、晋级、评优、评先,评价不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更多地带着诊断性、鉴定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人和人的发展,体现出尊爱与关怀,激发被评价者的主体精神。其核心内容:过程性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他们成长的过程,使师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评价方式动态化,内容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实施日常化、行为化。其主要评价功能是记录成长履程,促进师生共发展。教师发展性评价必须坚持:①全面性原则。发展性评价体系要求做到全面性,全面评价的内容有三层含义。第一,被评对象的全员性,发展性评价是面向全体师生的,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秀个体或较差个体;第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对于能反映师生个体的质的特性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第三,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尽可能地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使评价信息更加充分,评价手段更加科学化,评价结论更加公正、客观。②民主化原则。民主化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增加透明度,让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明白评价的目标、标准、方法、程序、要求,以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并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提高。③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制定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要合符教育规律、教学原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校实际,能为全体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让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我校首先改革了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分数不再成为惟一的依据,教师没有了分数的紧箍咒,充满了课改活力。学校根据课改精神,出台了课改教师专项评价考核制度,从政策上扶持参与课改实验教师。专项考核内容包括固有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能力等指标,学校还着重考察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课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度及提高度,考查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性。学生学业成绩在教师评价中所占比重约60%,而其他40%则由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含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和课堂教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三部分组成。我们更加倾向于深入课堂教学考察教师,以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

在新课程目标下,评价教师应充分地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从教师的纵向发展来评价教师,而不应重视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其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学习存在很大差异。学校主张建立教师的个体评价目标,给教师留有空间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在保证基本评价内容统一性下,划定了特殊评价区域,实行加分制,加分内容包括个性特长、进步情况,加分比例为10%。看着教师的年度考核成绩逐年上升,老师笑了,学校也笑了。通过差异化的考核制度,一些有个性的、思维活跃、教学业务能力强,不受传统常规考核指标束缚的教师脱颖而出。

2.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培养目标是人才,其职业道德尤显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些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可以概述为创造性、无私性、示范性和综合性,其职业劳动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当今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跨世纪现代化人才建设的重任,培养人,不仅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古人早就对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状况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养成,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业务水平,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艰苦性,也决定了需有执着于教育事业和甘于奉献的"人梯"、"蜡烛"精神,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当前市场经济带来了对学生、对教师的冲击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其它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地挑战我们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不为陈旧观念所束缚,勇于创新,大胆投身教育改革。这都需要教师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形势下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等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执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健康地发展;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它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意自省、自察、自纠。

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是从教育思想的转变入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推动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自己,以善待学生的思想约束自己。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涵就是以自己精良的教学业务和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探索现代教育规律,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是明确而又有挑战性的,要求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旧观念必须丢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以问题意识和能力意识贯穿全课堂,要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独立性原则:必须充分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2.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3.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动起来。4.合作性原则: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互相合作讨论。5.创造性原则: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6.全体性原则:全体学生都参与。7.互动性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最能体现师生的互动。

教师在备课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据此精心设计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协作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注重调控、组织学生进入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进行学习指要,对学习重点、方法进行提要说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有关资料进行个别学习或讨论、反馈、矫正,进行学习自结和评鉴。在学习评价时,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并重,重点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既是一种学习精神,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地学。而"主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地"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会学"、"善学"。"合作"不仅是学习态度,更为主要的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合作"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而且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是一个动态的交流活动,在协作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更进一步增强。"探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目的,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它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认识问题的能力。

4.健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教育机制,锻造中华名师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应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稳妥地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来源多元化,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深刻变化。

教师教育要把新课程教师培训作为中心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高校课改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搞好。新课程下的教师培训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改革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机制是健全的,有学历培训、提高培训和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但它们忽略了校本培训这一重要基地。教师的工作时间是在本校,他的创造在本校,他的发展在本校,开创一条校本培训之路是应对新课程高要求的科学方略。校本培训是提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元动力,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培训愈来愈成为培养适应课改理念的教师、学生、家长理念及素质的主要途径,学校要从本校教师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思路,从教育思想观点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从学校组织专题讲座,加强教研组建设,组织校际交流,举办优质教育科研论文大赛和优质课大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建立素质教育的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进行中考考试改革,建立课程改革的物质支持保证体系等方面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要以促进教师成长为根本目的,转变教师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课改理念是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校本培训要有计划性、科学性、创新性,改变传统课堂式培训方法,实行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人本化。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邹尚智编著《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晏清才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朱益明等编著《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