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蒋碧勇:以工业革命为例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蒋碧勇:鸦片战争可否称
蒋碧勇:鸦片战争问题的
蒋碧勇:高中历史教材中
蒋碧勇:高中历史新教材
傅勇:对初中历史课程改
邓志勇:新课程与历史教
李稚勇:中学历史教学发
胡勇:广东高中历史示范
最新热门    
 
李稚勇: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时间:2009-10-18 17:23:09  来源:李稚勇
 

李稚勇: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

      上海教育科研

  一、结构多样化

  1.美国历史课本的发展

  美国历史课本一般都比较注重其整体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70年代出版的《我们美国人》(We Americans),分为5大单元40章,记叙从前哥伦布时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各单元伊始,列有本单元的大事年表,并有一个综说,记叙重大事件及其发展线索。章末的复习与问题,以及最后一章末的复习(精选阅读),与单元伊始的大事年表一起,勾勒出了课本的基本体系,同时显示出了重点,如同学生的笔记,为自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书末附录部分内容丰富,编有《独立宣言》(全文)和《美国宪法》(全文)。1800-1970年各州人口变化一览表,历届总统、副总统名单,以及参考书目,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

  80年代出版的《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lization),在整体结构上有所突破。该书8大单元24章,每一单元都以占满大页的巨幅照片为先导,并于每章伊始配上图片,一开始就给学生以深刻的、具体的历史形象,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情景。如第一单元“人类早期文明”,以巨照狮身人面像为先导,第一章“中东地区的人们”印有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照片,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等;第二章“希腊文明”,印有古希腊城市遗址、出土陶器等照片;第三章“罗马的统治”配以古罗马时期人物塑像的照片。以巨照作先导,震撼学生的心境,拨动他们的心弦。

  9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更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有的在书首的导言部分下功夫,一本《世界史》(World History-Patterns of Civilization)课本的作者在导言中对读者(学生)说:

  世界史是叙述人类许多冒险历程的故事,故事中的一些角色,如拿破仑创造了历史;5000年前的一个苏美尔学童也同样创造了历史。这个学童在一个陶土板上记载了父亲的怒斥:“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上学去吧,站在老师面前,背诵你的作业,打开你的书包,在土板上记下……”。苏美尔人是学会使用文字的最早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中的一员,世界史中还叙述了非洲、中东、亚洲各种风格迥异的文明。美国实际上正成为来自不同文明背景下人们共同的居住地。要真实理解美国的历史,就必须认识与理解世界各种文明的不同模式。

  有的教科书在叙述历史的正文部分中还编撰了主题式的课文,《美国历史》(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编写了“技能培养”、“公民指南”、“地理景观”、“美国万花筒”和“美国文学”等。其中,技能培养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公民指南包含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地理景观强调地理与历史的关系;美国万花筒提供美国的多元文化情况;美国文学则提供课外阅读的小说,涉及美国各历史时期。这些主题式的课文分别插入在叙述美国历史的单元和章中,充实、拓展、深化教科书内容,既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

  有的教科书在每一单元中设置了专栏。《世界史》(World History-Connections to Today)有8大单元37篇,在单元末开设了“历史大画面”(The Big Picture)专栏。如:

  第一单元  单元提要
  早期文明  全球视野:最早的文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你来决定:探讨全球性问题“社会如何应对法律破坏者”
  第八单元  单元提要
  当代世界  全球视野:什么趋势正在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你来决定:探讨全球性问题“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专栏的设计颇具匠心,在对单元内容小结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视野中去,更编制了开放性的课文“你来决定”,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历史思维活动。

 

 

  2.日本历史课本的特点

  近些年来出版的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十分注重其整体结构。打开课本的第一页,一般都是大幅彩色图画(占满两页)。有的是历史地图配上相关内容的照片,如东京书籍的《日本史A》,中央是一幅“19世纪的世界”历史地图,四周有12幅照片(或绘画),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1848年的二月革命、1851年的世界万国博览会、1863年的南北战争等;有的是大事年表与时间带相结合的图表,如清水书院的《新世界史A》,是一幅“诸国、诸王朝对照表”,从公元前1000年至当代。接下来便是多幅彩照,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每幅彩照下注有相关课文内容的页码,便于学生查找与阅读。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的另一特点,在正文的章节中编有专栏,章节叙述通史的内容,专栏叙述主题(或专题)的内容。通史的内容是概况性的叙述,专栏的内容具有“特写”阶性质。呈现给学生既有概略性的、线索性的知识,又有十分具体的、详细的知识。如清水书院《新世界史A》有4编20章,全书共开设了53个专栏,第1编“诸文明的历史特质”中“人类的起源”一章,专栏的主题是“原始美术”;“东亚世界”一章专栏的主题是“册封体制与日本”、“司马迁与史记”、“唐的都城长安”、“中国与西欧的文化交流”。第3编“19世纪的世界之形成与发展”中“市民革命与产业革命”一章,设置的专栏是“独立革命中的人物”、“茶的历史”、“法国大革命与女性”、“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等。又如东京书籍的《日本史A》(现代部分),在每章中编有“历史点描”或“地域之窗”,其第1章关于明治维新,“历史点描”的内容是陆上交通与铁路的发展,“地域之窗”的内容是北海道的开拓。


  3.中国(大陆)历史教科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系32开本,采用较为严整的篇、章、节、目的章节体,书末附以历史纪年表和大事年表等。节末编有习题,正文叙述采用页下注。以公元纪年为序,一以始终,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按历史发展阶段分段设篇,从课文的叙述中学生能了解到历史递嬗演变的过程。

  90年代人教社编写出版的课本是16开本,并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改章节体为以“课”为主的体例。与80年代的课本相比,其特点之一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地图。据统计,初中课本6册,插图达1918幅,平均每册约319幅;高中课本4册,插图有700幅,平均每册175幅。行文上亦更注意具体性与生动性。可以说,人教版课本在“图文并茂”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除了90年代人教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还有上教版、内地版、沿海版和北师大版等,其中有的是16开本的,有些是32开本的。从总体上说来,90年代出版的课本都十分注意整体结构,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整体结构上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新世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上(实验本)在整体结构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一,在一期课改的成果上,即以“课”为主替代章节体的基础上,设置“单元”,每一单元含若干“课”。(第一册上共22课,分为四个单元)。其用意,一是以“课”为基本单位,以迎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是使得教科书的整体布局明晰化,令人一目了然,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涵盖的内容从我国最早的人类至魏晋南北朝;三是单元的标题是以历史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不是以社会形态的发展来划分的。这样的做法,改变了学生教材成人化的倾向,反映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观。

  其二,在每一单元中安排了“活动课”,如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通过地图学习历史、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活动课”编人中学历史课本,这在新中国的中学历史课本的编撰中实属始创性的。这些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其三,课文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活泼。课本的正文部分(宋体字)系基本内容,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文中的楷体字、导入框、启发插问和自由阅读卡片等,体现教材的弹性,可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要求,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发展

  20世纪80和90年代,台湾“国立编译馆”根据台湾教育部门修订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编辑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在整体结构上大致相同,采用章节体大32开本彩版,国民中学(即初中)课本后改为16开本彩版,并印制了大量图片。书首写明编辑大意,向读者交待编辑要旨。编有“导论”课,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第一章即为导论课,说明“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人类历史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历史地位”。每章伊始编有“提要”,纲览全章内容。节末设计了“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如明代与清前期的学术思想与科技成就一节,设计了两个问题,“明代理学盛行,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代兴,你能说出其转变原因吗?”“本草纲目深受世界推崇,它有哪些价值?请讨论说明“。附录部分编有历代世系表、图片来源目录等。

  新世纪高中使用的课本,台湾地区采行竞争的方式,由多家出版公司参与编辑出版,在整体结构上亦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王仲孚主编大同资讯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系章节体,课本正文中编有“检讨”专栏,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发人深思,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一章中写道,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百余年的传播西学活动,虽然,的确引进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技术,甚至中西学者合作也曾创造出许多做人的成就,然而,西学却未能在中国生根茁壮,这可由传输者和接受者态度都有错误,来加以讨论……总之,明末清初传入的这朵西学之花,即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虽曾留下些许宝贵的种子,但它们多数在雍正禁教后,很快就枯萎了。

  又如张元主编龙腾文化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以“课”为主的体例,在正文中提供“资料”,资料有古文的,也有现代人所述的。并在“资料”旁边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历史认识。在“文化交流下的唐代社会”一课提供资料两段,其一摘自《慧能·六祖坛经》,“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其二摘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唐代中国佛教的变化,从社会史的观点看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从出世转向入世。慧能所创立的新禅宗在这一发展上尤其是具有突破性或革命的成就”。在书旁提出问题:余英时说“慧能‘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说在当时佛教界真是惊天动地的一声狮吼。”他的理由是什么?请帮他解释一下。

  二、功能整合化

  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具有严整的篇、章、节、目章节体的教科书,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按历史发展阶段分段设篇列章,能提供给学生较为完整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有了改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功能也随之得到充实与加强。如前文所述,历史课本编有导言或导论课,阐明学习历史的要旨并提供基本学习方法,使教科书具有学习指南阶性质。单元(或章、课)的导语,其综说或大事年表,章末的复习与问题以及最后一章的总复习,勾勒出了课本的基本体系,显示了重点,带有学习笔记的性质。附录部分丰富的内容,如重要文本的登录、年表、索引等,既可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其目的,总的说来就是一句话,变教本为学本,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从教本变为学本的过程中,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结构的变化、功能的增强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随着教育观、人才观与教材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从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而至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寻找资料、访问考察、撰写小论文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教科书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要讲究课本的趣味性、形象性和可读性,其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遐想,产生求知欲,即产生认知上的内驱力,以激发学习历史的动机。从兴趣、好奇出发,激发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历史学习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因此,中、美、日等国的历史教科书都在图文并茂上狠下功夫,精心制作的图片,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文字表达,都是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科书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本,还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历史教科书具有学习指南阶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问题、主题式课文;章节中的专栏、提供资料结合提问等等,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进行历史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科书要成为优秀的学本,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已作了积极的探索,如前所述美国《世界史》(World History-Connections to Today)课本单元末的“历史大画面”中的“你来决定”,指导学生探讨全球性的问题,展开历史专题性的研讨活动。新世纪人教版课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的活动课,也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历史教科书整体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其功能的整合化。一本符合时代要求优秀的历史教科书,不仅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还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更要引导他们接触社会、认识历史和社会,为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课程情境。

 

 

  三、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十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如何变历史科学体系为学生学习的学科体系。为此,其整体结构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其功能呈现出整合化态势。这样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会继续下去。

  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与教科书体系的构建,不会过份追求历史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会把重点放在学科方法、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因而历史教科书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有两个问题需要妥善处置、合理解决。

  第一,关于历史知识与历史方法、历史实践活动相整合的问题。历史教科书要提供历史知识,叙述历史发展的真实状况,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基本需要。历史教科书还需提供历史的方法(包括学习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启迪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能力。历史教科书更需促进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历史知识、方法与实践活动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如何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为一整体,在构建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结构时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第二,关于社会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相整合的问题。历史教科书应实现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并且这些知识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整合。首先,就历史科教育目标来分析。本科目标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要求。其中价值观培养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历史科因其与生俱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国家价值观、公民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而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经验、社会经历。其次,就可能取得的教学效果来探讨。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的经验、社会的经历,那么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来看,那些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性热点问题、世界性重大问题等,都已编入历史课本,如关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美国的课本并把美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美国经济运作编入课本,为学生步入美国社会作准备。社会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经验相整合,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的整合,但是应该而且可以寻找到两者的有机关联,因为说到底学生的社会经验来自于社会,社会学科的知识反映的亦是社会的真实,该问题属于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范畴。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起陆续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一套。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一套。
  3.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地的中学历史课本,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四套。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版(实验本)。
  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出版(实验本)。
  6.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本,“国立编译馆”1986-1988年版(一套,共13册)。
  7.台湾地区初中历史课本,“国立编译馆”1998年版。
  8.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本,王仲孚主编,大同资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9.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本,张元主编,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10.台湾地区《世界文化历史篇》,周梁楷主编,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11.台湾地区《世界文化历史篇》,刘景辉主编,大同资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12.Leonard Pitt,We Americans,1976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美)
  13.Gerson Antell and Walter Harris.Westerm Civilization,Copyright 1983 by Amsco School Publications,Jnc.(美)
  14.John A.Garraty,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Harper & Row,Publishers,New York 1983.(美)
  15.Burton F.Beers,World History-Patterns of Civilization,1993 by Prentice-Hall,Inc.(美)
  16.Gerald Leinwand,The Pageant of World History,Copyright 1994 by Prentice-Hall,Inc.(美)
  17.Lorna C.Mason,Willian Jay Jacobs,Robert P.Ludlum,Histoury of the United States,Copyright 1992 by Hougton Mifflin Commpany.(美)
  18.Elisabeth Gaynor Ellis,Anthony Esler,Burton F.Beers,World History-Connections to Today,Copyright 1997 by Prentice-Hall,Inc.(美)
  19.James A.Banks,……,World-Adventures in Time and Place,Copyright 1997 Macmillan/MC Graw!Hill.(美)
  20.[日]田中彰等:《日本史A》,东京书籍1998年版。
  21.[日]黛弘道等:《新日本史A》,清水书院1998年版。
  22.[日]加藤晴康等:《世界史A》,东京书籍1998年版。
  23.[日]池田温等:《要解世界史B》,清水书院1998年版。
  24.[日]城户一夫等:《新世界史A》,清水书院1998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