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发展
20世纪80和90年代,台湾“国立编译馆”根据台湾教育部门修订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编辑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在整体结构上大致相同,采用章节体大32开本彩版,国民中学(即初中)课本后改为16开本彩版,并印制了大量图片。书首写明编辑大意,向读者交待编辑要旨。编有“导论”课,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第一章即为导论课,说明“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人类历史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历史地位”。每章伊始编有“提要”,纲览全章内容。节末设计了“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如明代与清前期的学术思想与科技成就一节,设计了两个问题,“明代理学盛行,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代兴,你能说出其转变原因吗?”“本草纲目深受世界推崇,它有哪些价值?请讨论说明“。附录部分编有历代世系表、图片来源目录等。
新世纪高中使用的课本,台湾地区采行竞争的方式,由多家出版公司参与编辑出版,在整体结构上亦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王仲孚主编大同资讯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系章节体,课本正文中编有“检讨”专栏,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发人深思,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一章中写道,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百余年的传播西学活动,虽然,的确引进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技术,甚至中西学者合作也曾创造出许多做人的成就,然而,西学却未能在中国生根茁壮,这可由传输者和接受者态度都有错误,来加以讨论……总之,明末清初传入的这朵西学之花,即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虽曾留下些许宝贵的种子,但它们多数在雍正禁教后,很快就枯萎了。
又如张元主编龙腾文化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以“课”为主的体例,在正文中提供“资料”,资料有古文的,也有现代人所述的。并在“资料”旁边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历史认识。在“文化交流下的唐代社会”一课提供资料两段,其一摘自《慧能·六祖坛经》,“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其二摘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唐代中国佛教的变化,从社会史的观点看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从出世转向入世。慧能所创立的新禅宗在这一发展上尤其是具有突破性或革命的成就”。在书旁提出问题:余英时说“慧能‘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说在当时佛教界真是惊天动地的一声狮吼。”他的理由是什么?请帮他解释一下。
二、功能整合化
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具有严整的篇、章、节、目章节体的教科书,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按历史发展阶段分段设篇列章,能提供给学生较为完整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有了改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功能也随之得到充实与加强。如前文所述,历史课本编有导言或导论课,阐明学习历史的要旨并提供基本学习方法,使教科书具有学习指南阶性质。单元(或章、课)的导语,其综说或大事年表,章末的复习与问题以及最后一章的总复习,勾勒出了课本的基本体系,显示了重点,带有学习笔记的性质。附录部分丰富的内容,如重要文本的登录、年表、索引等,既可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其目的,总的说来就是一句话,变教本为学本,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从教本变为学本的过程中,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结构的变化、功能的增强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随着教育观、人才观与教材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从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而至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寻找资料、访问考察、撰写小论文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教科书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要讲究课本的趣味性、形象性和可读性,其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遐想,产生求知欲,即产生认知上的内驱力,以激发学习历史的动机。从兴趣、好奇出发,激发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历史学习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因此,中、美、日等国的历史教科书都在图文并茂上狠下功夫,精心制作的图片,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文字表达,都是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科书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本,还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历史教科书具有学习指南阶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问题、主题式课文;章节中的专栏、提供资料结合提问等等,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进行历史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科书要成为优秀的学本,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已作了积极的探索,如前所述美国《世界史》(World History-Connections to Today)课本单元末的“历史大画面”中的“你来决定”,指导学生探讨全球性的问题,展开历史专题性的研讨活动。新世纪人教版课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的活动课,也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历史教科书整体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其功能的整合化。一本符合时代要求优秀的历史教科书,不仅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还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更要引导他们接触社会、认识历史和社会,为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课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