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史研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
新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法
最新热门    
 
公民教育: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二)

时间:2009-10-18 17:19:22  来源:龚辉强
 

 

三、他山之石:国外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

高中历史教育,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人类经验。它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增强公民的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下面就以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例进行分析,说明高中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施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英国

英国公民教育的方式在传统上主要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1870年开始,借以渗透的学科主要是历史。选择在历史课中渗透的原因则是因为历史教学不仅介绍可以作为“好公民”典范的历史伟人,而且能展示国家机构,特别是国会的发展,从而说明国会的工作,向学生灌输对统治系统的尊敬和自豪感。2000年,政府将专门的公民教育作为国家课程正式引入中小学,公民科成为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002年8月起公民课在中学正式实施。但中学历史教育仍在公民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学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这在英国教育部颁布的《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6岁)》(1999年版)中有集中体现。

历史能够为促进学生以下方面的发展提供机会:

①精神方面:通过帮助学生欣赏以往社会的成就,让学生理解到个人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事业献身的动机。

②道德方面:通过帮助学生承认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探究在对历史的不同解释背后反映出了怎样的观点和价值观。

③社会方面:通过识别历史上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了解不同的政治结构。

④文化方面: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造就的不同文化之间及文化内部结构的差异性,探究文化结构及文化发展的资料和不同的解释。

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

历史学习在以下方面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①增进学生政治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典型事例,了解议会和其他政府形式的主要特征,公民权的发展历程,国家形态和国际组织的角色,以及由政府影响带来的不同行为方式。

②给学生提供讨论英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的本质和多样性的机会。

③培养学生调查访问和交流的能力,尤其是批判性地评估材料和分析各种历史观点的能力。

(二)美国

美国十分注重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K—12年级)》(1996年版)中对此进行了叙述:

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可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或者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须的。

今天的学生要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学生们都更加需要广泛地理解世界历史,理解各种文化与各种文明中的人们,因为那里有与学生们自身经验完全不同的观念、机构和生活方式。从均衡的、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欣赏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而且能够欣赏到人类共通的人性和共同的难题。学生们可能会习惯于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开始意识到:在研究他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基于此类世界历史的比较性研究,历史理解能力确实不需要承认或者宽恕自己社会或他人社会中的悲惨事件,也不需要否认如下批判程序的重要性:批判地考察其他价值观体系,及其所支持或者否认的基本人权与全体人类的抱负。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历史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宽容、尊敬与公民所应有的勇气——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日趋多元化而又相互依赖的社会所需要的。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1995年版)也认为历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承担民主社会、多元文化及世界责任能力的根基”。该标准有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突出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总目标。公民素质养成于历史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以帮助他们理解现实社会,并预见的能力;学会探究历史过程,并具有评估历史争论所需要的能力,用以较好地理解当今的社会问题和政策;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承担国家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培植对民主制度的信仰,增进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些在标准的总章和分类的内容标准中说明得非常清晰,如在美国的民主体制中目标要求:“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是通过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进行合作和社会控制的。所有社会都尽力去维护其法律和安全。这个领域的主旨是政府民主体制的演变和为了自由、平等、公正和尊严而进行的长期奋斗。对我们这样的宪法共和制国家而言,面临的挑战就是为所有公民提供自由和公正。为了成为民主制共和国中合格的公民,学生必须能够应付由于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追求个人权利和公正而导致的与生俱来的压力和不可避免的冲击。学生需要明白,如果民主制政府要维持下去的话,不论多么困难,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牺牲和放弃。”内容标准要求:“能够理解美国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和维护的;能够知道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政府体制是如何发展并起作用的;能够知道历史上政治权力是如何获取、维持、使用和丧失的;能够知道不同的政治力量交往的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史。学生从而能够理解历史上政治制度及其理论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民主制社会,并明了在民主制社会中的自我价值。”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强调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就以《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4-5学段)》(1998年版)为例进行说明。该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科目)在于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它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见多识广且积极主

动的公民,并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该标准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当具体的要求:

 

具体目标

内容

 

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

·理解不同的民主制度。

·在民主制度中,享有自由和公民权利,发展个性,并承担公民责任。

·尊重不同的观点、生活方式、信仰和语言。

·承担和平解决争端的义务。

·有义务以理智的方式参与社会事务,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成员中的一分子。

 

促进社会进步公正的义务

·关心全体人民的福利、权利和尊严。

·承担重新调整社会不足和改变歧视行为(如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义务。

·欣赏和尊重人类生命与生活。

·以公平、负责的态度规范自我行动。

意识到历史研究的价值

·意识到研究历史对于理解现实的重要性。

·正确理解澳大利亚人的文化特征,共享我们的历史遗产,并认清它的的价值。

 

情感迁移

·正确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文化、语言和精神方面的遗产。

·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的人们。

·尊重和接受文化的多样性。

承担终身学习的义务

·意识到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虽然各国高中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的,但也有共同之处,都包含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世界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四、目标追求:高中历史教育应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

我国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把历史教育看作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十分注重历史课程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公民的政治观念、道德修养、国际意识和环保观念是当前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历史教育凭借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上述内容有着极强的渗透作用。下面我就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为例进行说明。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政治教育

公民政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政治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认同一定的政治制度;一是法治教育,法治是指依照法律治理社会、管理国家。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教育、民主平等精神的培养、主体意识教育等。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探讨政治制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专制与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和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从神治社会、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过程,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历史(I)专门介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同时在选修课程中,专门设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外历史上民主与专制力量在思想、制度和政治领域里进行殊死斗争的典型过程与史实,阐述了民主必然取代专制统治,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专题领域包括思想领域的论战、政治领域上的分歧、政治权力的角逐以及资产阶级在法制建设、构建民主政体等方面的努力。

(二)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指使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认为,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爱国、敬业奉献等;二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明礼诚信、谦虚礼让、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等;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诚实正直、勤俭自强等。高中历史教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如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要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构成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优秀道德形象,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标准中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众多的改革家如商鞅、戊戌六君子等为了实现社会和国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正是由于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崇高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些能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再如标准中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通过了解中外重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世界意识教育

公民世界意识教育,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教育,指的是使公民形成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的教育。世界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国家平等的意识。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国家组成的,有强有弱,有大有小,文化、习俗等也不尽相同,但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优秀民族和劣等民族的区别。21世纪的公民要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多样化,能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二是对外开放的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世隔绝、孤芳自赏。任何国家只有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展开政治对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才能快速发展。三是全球利益的意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她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世界历史叙述世界上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是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最好载体。如通过学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是学生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再如通过学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使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四)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环境教育

公民环境教育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公民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如环境系统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观、尊重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观、环境保护的全球观等,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专题中,通过学习各具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使学生“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可见,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类历史是记录人类改造地球、改造自然的活动,并从中揭示其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人类在和自然搏斗中改造了自己,创造了人类文明,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也是很深刻的。古代丝绸之路的消失、玛雅文明的消亡等,都于环境问题有关。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的例子是举不胜举,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中,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缺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的活动。从 1954-1962年,苏联先后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共垦荒4200万公顷,种植玉米在最高年份达3700万公顷。苏联粮食总产量虽然从1954年的8560万吨猛增至1958年的13470万吨,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方法,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加分析地废除草田轮作制,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风蚀严重,沙暴频繁。1962年,苏联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同时,由于采取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不考虑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种植高耗地力的玉米作物,又不及时追肥,水利设施亦未同步进行,导致垦荒区地力耗尽,粮食减产,垦荒运动被迫停止。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效果,盲目掠夺土地资源的做法,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惩罚。

 

 

 

  

五、实践探索:公民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开展

公民教育的目标包含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技能的培训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的确立和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道德素质、应承当权利和义务的自我认识,是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意志行为的统一。公民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政治意识、公民道德意识、公民环境意识和公民世界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是促使学生的公民知识和公民行为内化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信仰。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我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必修课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必修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历史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历史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1.系统把握教材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历史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自己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要进行公民教育的历史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以下知识:一是对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包括政治、法律、道德与伦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公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具有民主和公正精神;三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模范公民,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学习中国近代史,体味屈辱挨打、抗争探索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责任心;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与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世界史,了解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学习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可以体会民主法制的精髓,诚实信用的法则,增强人文主义,进而认识环保的重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全面把握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才能使公民教育在必修课教学中落到实处。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或故事,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农业时,精选了以下的例子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我国古代农业是以有机农业为主要特征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大量使用粪肥、草木灰肥、绿肥等有机肥来改良土壤,增进土壤肥力;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是我们祖先保护耕地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的伟大创造,清朝同治年间《高明县志》中有“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记载。今天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2000多年前古人留传下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所载《田律》中则用法定的形式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毋敢杀;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明确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捞动物等。这可能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时,要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规划,即要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和内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年龄增长,制定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制定公民教育的计划,力求准确、全面、具体、可行,即要有教育的具体目标要求,又要有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编写教案时,要把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纳入教学计划。

 

 

 

2.讲究渗透的方法

公民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内容极为丰富,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当前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必须讲究渗透的方法,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系统地讲解,使学生明白事理,分辨是非曲直,提高认识水平。目前它是历史教学中公民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以教师讲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且在短时间内,教师可以有计划地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加上教师的系统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清理思路,澄清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分辨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即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因此,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要使语言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科学讲述。如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对社会和自然负责的历史,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我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例来论述人人都要各尽其责,要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18世纪中期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路易十五置职责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负债累累、风雨飘摇的政权。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师生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探讨,甚至辩论,希望达成某种共识。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性的认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法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讲授法无法比拟的。运用好讨论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准备得当。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好主题,一般要选择学生关心的同时在认识上有分歧的问题。讨论题目确定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准备,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如怎么收集资料等。讨论中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谈论,并适时启发诱导学生拓展讨论的广度。讨论后,师生要人参总结,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但要明确社会统一的价值取向。如在高一组织“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时,我开展了“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讨论,确定主题之后,把观点相近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同时给学生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参考书和网站。通过开展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在课外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的操作过程是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从不问侧面考虑,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接着设置情境,进行全班角色分配,在学生了解、适应角色后,进行表演,最后汇报,除口头报告外,还要写出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的关键环节就是汇报,教师应在此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推理和总结。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把过去的和现在的活动都引入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也利于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洋务运动》时,我假设洋务运动进行了十多年,清政府要向国内外宣传政府的改革(洋务运动),决定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有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大人主持。由两个学生扮演奕訢和李鸿章,其余的同学扮演各报社的记者,由记者向两位大人询问关于洋务运动的各种事情。通过记者招待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3.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公民是通过民主的环境熏陶出来的。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实施公民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采用启发、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解决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天方夜谭”,使学生在及时的肯定激励中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通过自由民主的历史课堂,不仅能培养公民的自信和自尊,而且能增进公民的民主的观念的养成。

 

 

 

(二)历史活动课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必修课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活动课也是进行公民教育的广阔战场。历史活动课是以活动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历史学科为载体,主动探究历史、重构历史、体验历史,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种实施形式。通过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课来充实公民教育的内容,促使公民意识的养成。

1.结合各种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

历史上各种纪念日活动是很多的,比如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的纪念日、十二月九日是一二•九运动的纪念日、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日、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我结合各种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举办相关的展览,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如2005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日本在义乌侵略的遗迹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自己身边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然后整理成历史小论文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发觉自己身边的历史,采访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田秘书长王培根、义乌崇山村的常住村民王晋华老人、义乌楂林二村新四军老战士胡鼎贤、义乌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葛永镜等,采访后进行整理,进行以“日军在义乌的暴行和义乌人民抗日事迹人物访谈录”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比赛(历史小论文见附录)。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加强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2.开展“历史影视片赏析”活动

历史影视片指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包括故事片、记录片、科教片等形式。历史题材是影视界和群众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因而历史影视片也是很多的,如中国古代史的有《西楚霸王》、《汉武大帝》、《成吉思汗》、《中华历史五千年》等,中国近代史的有《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孙中山》、《南京大屠杀》等,世界近代史的有《拿破仑》、《偷袭珍珠港》、《二战风云人物——罗斯福》等。通过历史影视片赏析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多历史的兴趣,了解影片中中国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从而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的责任感和民主法治意识,从而促使公民意识的养成。如面对当前以帝王为题材的影视剧热播,我开展了对以帝王为题材的影视剧的赏析,让学生讨论和写历史小论文,使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停留在歌颂好皇帝上,一切都仰仗着好皇帝来改变世界是落后的封建旧观念,腐败的根源在帝制,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根除腐败必须推翻人们心中的“帝王崇拜”,建立民主与法治。有的同学认识颇有深度,如有一位同学在历史小论文中以慈禧太后的名义用鲁迅的文笔写到:“有人说我朝是中国专制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朝代,我不知道这是骂呢还是夸呢。就算是骂吧,专制也有好坏之分。在我天朝大国,当专制‘专’得好的时候,外无洋鬼子觊觎,内无刁民造反,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民风淳厚,一副天下太平的盛世图景,人称康乾盛世,但几人知道盛世与专制之间的关系呢?通过以我朝帝王的电视,使人终于了解了我朝天子的雄才大略,使我顿时有一种知遇之恩。”

3.走进社区,开展调查宣传活动

利用历史的深厚底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融入社区建设中去。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其自治能力,使学生对公民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如运用重大纪念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深入社区举办黑板报;参与社区的敬老活动、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的维护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提高学生关心社区,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培养服务社区的精神,进而关心公共利益、树立良好的公民义务责任心和公民意识。笔者利用2004年义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饮用水紧张的背景,在社区开展关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查、节约用水方法的调查,有一学生在《义乌水资源的研究》中,通过对义乌水资源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得出义乌是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的结论,同时提出很多节约用水的方法,如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方法有“方法1:洗漱要用固定器皿。许多同学习惯用流动水洗脸刷牙,这样浪费水是十分严重的,如果边放自来水边刷牙,这样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量约6升。而用口杯接水,3口杯足以应对一次刷牙,用水量仅0.6升,因此洗漱提倡要用固定器皿盆洗脸的。方法2:收集家庭废水冲马桶。如果马桶的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但须注意,砖头或可乐瓶放得不要妨碍水箱部件的运动。还可以收集家庭洗菜淘米、淋浴或洗衣的废水冲厕所,可以一水多用,节约清水。方法3:洗澡时不要始终开着喷头。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而应该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应及时关水。”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进而关心公共利益,培养为社区服务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9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80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86

赵亚夫,郭艳芬,肖素红.美国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评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6

赵亚夫,郭艳芬,肖素红.美国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评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6

赵亚夫,郭艳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评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2 ):7

赵亚夫,郭艳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评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

朱晓宏.公民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