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史研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
新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法
最新热门    
 
公民教育: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一)

时间:2009-10-18 17:19:23  来源:龚辉强
 

公民教育: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浙江省义乌中学  龚辉强

 

目录

前言……………………………………………………………………………………1一、概念界定:公民、公民教育的涵义 …………………………………………4

(一)公民的涵义 ……………………………………………………………4

(二)公民教育的涵义 ………………………………………………………5

(三)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7

二、现状调查:浙江省义乌市中学生公民素质问卷调查………………………10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10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10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11

三、他山之石:国外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15

(一)英国……………………………………………………………………15

(二)美国……………………………………………………………………16

(三)澳大利亚………………………………………………………………17

四、目标追求:高中历史教育应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19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政治教育……………………………………19

(二)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道德教育……………………………………20

(三)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世界意识教育………………………………21

(四)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环境教育……………………………………22

五、实践探索:公民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开展……………………………23

(一)必修课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23

1.把握教材内容……………………………………………………………23

2.讲究渗透的方法……………………………………………………………24

3.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26

(二)历史活动课中公民意识的培养………………………………………26

1.结合各种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26

2.开展“历史影视片赏析”活动…………………………………………27

3.走进社区,开展调查宣传活动…………………………………………27

参考文献 …………………………………………………………………………29

附录1………………………………………………………………………………31

附录2………………………………………………………………………………33

致谢 ………………………………………………………………………………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2

 

 

 

摘要

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各国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当成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在21世纪初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日益全面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承担公民教育功能不够全面,广大高中历史老师对高中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关系的关注也不够充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理清公民教育的内涵,分析高中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探索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颇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前言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研究目的,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公民、公民教育的涵义,提出了当前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世界意识教育和公民环境教育;接着探讨了我国当前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高中生公民素质的状况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当前我国高中生公民素质是不高的和发展不平衡的;然后分析了造成公民素质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外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阐述国外高中历史教育如何承担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为我国高中历史更好地承担起公民教育功能提供了借鉴;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明高中历史教育也应成为实施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第五部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在历史必修课和历史活动课两大方面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标准,实践活动

 

ABSTRACT

In every country, cultivating eligible civic is the principle object of basic educatio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reat history education as the important way of implementing civic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a reform of history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which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21th century, civic education has been counted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Because of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causes, teache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have not assum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ivic education for long time, and they also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tory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call for the makings of civics is higher and higher. So it will have a considerabl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clea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c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tory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and probe into the basic strategy of implement of civic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preface of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advances the basic line of the study.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civic and civic educatio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civic education include civic political education, civic moral education, civic world-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civi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civic education for the nonce in our country.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civic making of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by use of the statistic data of questionnaire on the civic making of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of city of Yiwu, province of Zhejiang.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now the civic making of stud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is not prefect and balance. Then the author probes into it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causes. The third part sets forth that history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tak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ivic education in other country,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ir curricula criterion of history. The forth part clarifies that history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also become major way of implementing civ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our curricula criterion of history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ways of implementing civic education through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regards that implementing civic education through history education is not as same as through other curriculum, it does not teach the knowledge of civics and train the civic skills, its main object is to cultivate civic consciousness, by which to improve civic making. At last,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civ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hist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activity cours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re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s method.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history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riterion, activity

 

 

前言

在21世纪初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进行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功能构成了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前高中历史课程其实也承担着重要的公民教育使命,但名义上却与公民教育无关。广大的高中历史老师一直都没有把公民教育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目前国内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的专著和文章较少,据笔者所知,在著作中专门论述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主要有两本,一是余伟民著的《历史教育展望》中,提出公民教育功能是21世纪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一是齐健和赵亚夫著的《历史教育价值论》中,提出了公民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论文中专门论述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有博士论文一篇,即西北师范大学的王文岚的《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论文分析了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现状,研究了我国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策略;专门论述中学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的文章主要有四篇,即陈韶旭的《历史教科书定位公民教育》(《文汇报》2001年12月7日)、赵亚夫的《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5期)、朱琳的《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许艳的《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他们主要是从宏观上关注到了公民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相对缺乏理论系统性和实践操作性。本文比较明确地界定了公民教育的概念、系统分析了高中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探索了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对策。

公民教育直接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乃至教育模式不尽相同。世界上实施公民教育的模式有三种:一是专门开设“公民”课程;二是将公民教育整合到有关学科中;三是既有专门开设的“公民”课程,又将公民教育贯穿到有关的学科中。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将公民教育整合到相关的学科中的模式。公民教育是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都对公民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在学校公民教育中,高中历史教育中如何开展公民教育。具体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五个:(1)界定概念,理清公民、公民教育的涵义及分析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2)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高中生公民素质的状况问卷调查,分析我国高中生公民素质的现状;(3)通过对国外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论述国外的历史教育承当着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为我国高中历史更好地承担起公民教育功能提供了借鉴;(4)通过分析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论证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应成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5)探索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一、概念界定:公民和公民教育的涵义

(一)公民的涵义

要理解什么是公民教育,首先必须真正弄清什么是公民。“公民”一词最早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城邦制国家所建立的奴隶主民主制下,奴隶主和自由平民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自由民被称为“公民”,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公民不能离开自己的城邦,否则就可能沦为奴隶。“公民”直接与“城邦”(国家)相连,公民的生活取决于城邦的生活。这样,古希腊以城邦制度为背景形成了“公民”的观念。古罗马则突破狭隘的整体城邦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的本质。古罗马人在其政治实践中,培育了以公民自由(其基本涵义是平等的公民实行自治)为核心的共和精神,以共和精神为动力源泉创造了复杂精妙的共和制度。到了中世纪,公民更多地被臣民所取代。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只有到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把公民扩大到全体民众中才得以产生。因此可以说公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年版)中称“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承受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的也称“公民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从上述关于公民的定义中可知,公民的涵义包括三点:第一,公民是指社会人、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第二,公民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其中,公民内涵中最核心的是: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世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公民的涵义,我们还必须正确区分公民与私民、公民与臣民、公民与人民的本质不同。私民是指个别存在的自然人,是以其个人的私欲和利益及其因自然人的身份而衍生的人际关系作为处世的原则的,故私民无他,只有个人的“私利”,没有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臣民,亦称“子民”,是与奴隶制、封建等级制度相伴随的产物,他具有无主体性、附属性、从属性的特征,故臣民无我,只有对统治者的责任、顺从、服从,没有个人的权利。人民《辞海》释之为:“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故人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态度、立场及其阶级属性。

综上所述,公民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他是个性自由发展的个体,并且在这种发展中造就出一种独立人格来。只有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公民,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公民社会充满活力。第二,他具有强烈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意识和能力。一个人格健全、道德自律的公民,虽然是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但不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与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相反,一方面,他具备强烈的权利主体意识,以及实现自已权利的行动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责任观念,勇于承担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切后果。第三,他具有强烈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思想独立、人格健全和道德自律不是“独善其身”不问世事,而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生活。

 

 

(二)公民教育的涵义

公民教育直接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条件下,公民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学者对公民教育也有着诸多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公民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界定,现列举如下:

公民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培养新加入者成为在政治上、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员的教育过程。

公民教育应当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

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展开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过程。

公民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教育,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其实质就是对国家主人进行如何做主人的教育。

《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2000年版)称“公民教育是旨在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义的公民教育可指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仅指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一般取次广义。”

上述学者对公民教育的不同认识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总结学者们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公民教育是一种以广泛性和基础性为特征,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什么样的公民才是21世纪社会的合格公民呢?万明钢教授认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公民素质:一是个人维度,即促进和提高公民伦理的个人能力;二是社会维度,即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三是空间维度,即公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合理地解决民族、国家和世界问题的能力;四是时间维度,即公民能够把历史传统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前面临的公民问题。万教授从四个维度表述了21世纪的公民应该具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世界意识的素质。在2005年两会期间,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公民要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因此,根据社会和国家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再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民政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政治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认同一定的政治制度;一是法治教育,作为特定国家的公民,其权利和义务产生于该国的法律,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因而公民应懂得法律;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教育、民主平等精神的培养、主体意识教育等。二是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在积极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还应具备参与公共事物的基本道德,才有可能成为符合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公民道德教育指使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教育,道德的具体内容有: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爱国、敬业奉献等;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明礼诚信、谦虚礼让、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诚实正直、勤俭自强等。三是公民世界意识教育。从理论上讲公民是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在发展的趋同和一致性增多,因此要求一国的公民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应具有世界意识。公民世界意识教育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教育,指的是使公民形成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的教育,如国家平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和全球利益意识等。四是公民环境教育。现代社会依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公民教育中也应包括环境教育。公民环境教育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公民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如环境系统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观、尊重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观、环境保护的全球观等,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三)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公民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求“经济人”作为独立的主体,遵守社会运作规则,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倡理性的行为方式、宽容的态度。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压抑个人利益,人们既缺乏健全的权利意识,也缺乏健全的义务、责任意识,人们不能成为自治、自律的主体,个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教育,使公民树立起健全的责、权、利观念,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2.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政局总体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深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且报告还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民主制度的建立并不能保证社会按照制度设计者的理想运行,决定民主制度健康运行的根本原因不完全在于形式化的设计。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渗透到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成员及公民若缺乏良好的公民德性和政治认同,任何制度都可能遭到扭曲和破坏。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最基本的建设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维持政治制度的意愿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成为认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建设社会共同理想的公民。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3.公民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新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上,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国内,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未成年人的公民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公民,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公民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4.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2005年两会期间,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的公民,而培养公民就是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因此,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李丽.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39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7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9

蓝维.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现时代特征[J].江西教育科研.1999.(2):61

袁开运主编.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1

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9):40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

 

 

 

二、现状调查:浙江省义乌市高中生公民素质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高中生公民素质的现状,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强高中生的公民教育,笔者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在浙江省义乌市对306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了解高中生在公民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公民环境素质、公民国际意识素质等四个方面的一般状况,每个方面都设计了五个问题,共有20个问题组成。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以浙江省义乌市所有的在校高中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先取得义乌市所有高级中学的名单,把学校分为三类,即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然后分别在三类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学校;最后在每个抽样学校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这样抽取六个班级共306名高中生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2—1。

表2—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学校

男生

女生

合计

重点中学

59

38

97

普通中学

63

44

107

职业高中

59

43

10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被调查学生的问卷发放与收回,均由笔者直接到抽样学校实施,在随即抽样的班级当场发放和回收,实际发放问卷306份,收回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为百分之百。

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本问卷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是五点量表法。要求被调查者在五点量表上(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对所有题项进行评定。记分以3分为中点,完全不符合记1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基本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3分以上表明被试题项所描述的现象持肯定态度,3分以下则意味着被试题项所描述的现象持否定态度,分数越高表明对被试题项所描述现象的态度越肯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

(1)高中生公民道德素质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主要调查了爱国主义、团结友善、尊老爱幼、诚信、明礼等纬度,根据表2—2中可以看出,公民道德素质平均数是3.616,说明道德素质一般。同时总体不是很平衡,尊老爱幼和明礼等素质比较高,而团结友善和诚信、爱国等素质稍低。

表2—2:高中生公民道德素质状况

题目

平均数

我常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3.346

和同学发生争执时,我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083

在公共汽车上,我能主动给老人、孩子、孕妇或残疾人让座

4.126

答应别人的事情,我总能做到

3.381

过马路时我等到绿灯亮时才走

4.146

合计

3.616

(2)高中生公民政治素质调查结果

公民政治素质主要调查了公民对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公民法治观念,根据表2—3可以看出,公民政治素质平均数是3.204,说明政治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各项素质之间是不平衡的,公民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比较了解和认同的,但法治观念不强,特别是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强。

表2—3:高中生公民政治素质状况

题目

平均数

我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831

假如我有选举权,我将积极主动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投票

3.286

未经我和我家人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我的家门

3.116

当知道家人和别人有纠纷时,我会劝家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624

我认为“老百姓一定要守法,而领导干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遵守法律”是错误的

3.163

合计

3.204

(3)高中生公民环境素质调查结果

公民环境素质主要调查公民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观,根据表2—4来看,公民环境素质的平均数在3.038,总体是不高的,特别是有三项是在3分以下的,说明正确的人与自然的环境观念还没有确立。

表2—4:高中生公民环境素质状况

题目

平均数

我从不踩踏绿化草坪和花坛

3.505

外出游玩,我能把饮料瓶等废弃物带回有垃圾筒的地方

3.673

虽然我所在的地区生活用水资源丰富,但我能自觉节约用水

2.906

我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

2.515

看见工厂严重污染河流时,我会找工厂负责人或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2.594

合计

3.038

(4)高中生公民世界意识素质调查结果

公民世界意识素质主要调查公民是否关注当今国际大事和人类社会共同的命运。根据表2—5来看,公民世界意识素质的平均分只有2.948,在3分以下,说明世界意识的素质是不高的。特别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显得很是冷漠,如对美国遭受恐怖主义的认识,平均得分只有1.985,显然没有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表2—5:高中生公民世界意识素质状况

题目

平均数

我经常关注国际大事

3.374

当得知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时,我感到伤心

1.985

当得知伊拉克国家博物馆17万件文物遭到洗劫时,我感到心痛

3.142

当得知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灾难后,我踊跃参加给受灾国捐款的活动

3.117

我知道联合国的英文缩写是UN

3.123

合计

2.948

(5)总的结论

根据表2—6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第一,高中生公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总体的状况还是不高。高中生各项公民素质中,除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平均分稍高外,公民政治素质和环境素质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而公民国际意识素质在3分以下,这说明现在高中生的公民素质仅仅在及格的水平,总体的状况是不高的。第二,高中生的各项公民素质是不均衡的。从调查的四项素质中,公民道德素质的平均分在3.616分,而公民国际意识素质在3分以下。

表2—6:高中生公民素质各维度的平均数

维度

平均数

公民政治素质

3.204

公民道德素质

3.616

公民环境素质

3.038

公民国际意识素质

2.948

 

 

 

2.分析

当前高中生公民素质的总体状况不是很高,同时各项公民素质是不均衡的,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上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以下有两方面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臣民意识的影响

公民是民主时代的产物,是与民主伴生的,与民主法制是一对孪生姊妹。而我国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度,历史上没有公民这个词,在家国一体的传统政治结构中,国家是天子(皇帝)的大家庭,人民是天子的家臣家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在中国就成为天子与臣民的关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衍生出来的专制文化培育出了适合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近代以来,中国几乎没有经历过一次完整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充分开展便被轰轰烈烈的国内战争给打断了,接下来是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几乎没给思想启蒙留下丝毫的活动空间。因此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并没有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而消失,这是造成现在高中生公民素质不高和不均衡的历史原因。

(2)现实的原因: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

上面提到我国受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臣民意识的影响,公民素质尤其是公民法治素质、国际意识素质比较低,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基础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没有把公民教育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作为目标而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这是造成高中生公民素质不高和不均衡的现实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制约,学校的公民教育多侧重政治思想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部分地区的学校在初中的阶段开设《公民》课程,中小学课外活动中亦具备了更多的训练成分。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干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并组织编写了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但由于开展公民教育缺乏氛围,经验不足等原因,公民教育计划未能如愿实施。其后的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公民教育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学校德育本身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公民教育也只是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因此,实际上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