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唐年新:试论新课标中如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佚名:《走向共和》与中
佚名:《现代化与历史教
最新热门    
 
徐 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

时间:2009-10-18 17:19:43  来源:徐新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

江苏通州 徐 新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率先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就岳麓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以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以下简称《欧洲一体化》)为例,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显然,《课标》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过于笼统,但这正是新课标的特点之一,给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空间。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自主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
   1.记住《罗马条约》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内容;熟悉欧洲一体化的四个步骤;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概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2.填充欧盟政区空白图,认识欧盟历次扩大的阶段特点。
   3.认识图片材料的价值及其与文字材料的印证关系。
   4.从让·莫内和蒙代尔的创造性工作,体会开拓、创新的意义;通过了解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规定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欧洲联盟,而不是单个部门的一体化,条约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从而真正开始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盟,使《罗马条约》的设想成为现实,并使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凸显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这两个最主要事件,理所当然成为教学目标1,而且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在此基础上理解一体化的步骤及前因后果。目标2的制定,更多地考虑到欧盟形成过程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而教材中的《欧盟成员国图》是局部的、静态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加深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教师应准备一张空白的欧洲政区图,让学生填图,以提高学生动手的技能。本课的各种图片多达14幅,“看图说史”、“看图说话”,是处理本课教材内容的一个出发点,所以目标3提出“认识图片材料的价值及其与文字材料的印证关系”。欧盟开区域经济集团化之先河,让·莫内首倡欧洲联合,蒙代尔催生欧元,他们能够开拓、创新,在于他们潜心研究,创新建立在学识的基础上,而不是异想天开。这样,使学生知道创新精神由何而来,而不是单纯地讲精神,这是第4个目标。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它的确定应该是可以明确验证的,上列目标1即为知识目标。“能力与方法”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与途径,需要学生的亲身感受与体验,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目标2和3体现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目标4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体验性目标,这方面的目标一般无法书面检测,但它不是“虚”的,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生“写”在脸上的表情、鲜明的态度和口头的表达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与旧课程相比,就教学目标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依学生的学习目标来确定,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另外,本课设计的三个目标均有可具体操作性,具体侧重哪个目标,则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既有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又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欧洲一体化》一课中,一些难懂的专业名词如“关税同盟”、“权利让渡”和一些深奥的问题,如欧盟一体化为何不能直线发展等,宜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否则,课堂上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关税同盟在关税政策上对内、对外有何不同?其要害是什么?在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关税同盟最明显的是“内外有别”,对内即成员国间没有关税,没有贸易限额,对外则有统一的关税及税率。关键是各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一致对外,最大限度地维护同盟内所有成员国的利益,同盟内部搞活了,极大地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对“权利让渡”,要求学生在看了教材“自我测评”中的有关内容后,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权利让渡”就是各国的经济政策必须与区域内或国际惯例接轨,有时不得不放弃本国的一些保障措施,也就是转让一些国家主权,这虽然有违政治原则,但为了求得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这样做。开放的经济要求各国更多地采用区域内的规则或国际惯例,这也使主权国家的“经济国界”的弹性越来越大,“经济主权”的意识越来越弱化,“行政国界”的作用越来越模糊。而像欧盟的扩大对中国有何影响这种很现实的问题,教材中并无叙述,这就适宜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关2004年5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大的相关评论,如《人民日报》2004年4月30日及其前后的报纸,网上查阅“www.people.com.cn人民视点.国际专栏”等。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写成小论文,并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论文交流与辩论,随后教师将优秀论文印发给学生。
    二是课堂向学生的开放。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教学”二字,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得如何是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的。《欧洲一体化》这一课叙述了一体化建设的三件大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欧盟成立,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勾勒出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轮廓的三件大事,可由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找出来,教

 师指导,然后让所有学生花两分钟时间识记。对于像“经济区域集团化有何利弊”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一起探究。教师可提示: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对发达国家利可能大一些,对发展中国家弊可能大一些,那么利在何处?弊又是什么?如何趋利避害?在“弊”面前,能否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能否成功等。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师生要互相合作,结果才能相得益彰。
    三是作业与评价的开放。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当,不能太多。要回归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编制一些基础性的练习,但最好也要有开放性的题目,比如“法德化解百年恩仇,对中日两国有何启示?”、“随着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国家的新成员入盟,欧盟的建设之路还有多远?”等。试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教材,同时还应向课外延伸,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即使是识记类的知识,也要尽可能通过活题来检测。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作业,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或学生自评。但教师是“首席”评价,即使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教师也要了解评价的情况,以防止评价“走过场”,失去评价的意义。

[NextPage]

三、教材内容的“活化”

新课标下的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何况还是“一纲多本”。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教材至上。活化教材反映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欧洲一体化》这课中,首先,教师依托教材,让学生将一体化的三件大事牢记,使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实化”。然后,对欧盟的五次扩大进行延伸,先介绍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匈牙利、波兰等10国并填入空白的欧盟政区图,再让学生自学教材,把从创始成员国到另四次扩大的成员按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填入。2004年9月开始,欧盟各国成为我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以后我们去欧盟旅游,只要办一个签证就可以了,而不是25个签证。老师提问学生:哪25国你记住了吗?与此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你的一个朋友托你今年国庆节去欧盟旅游的时候,顺便从瑞士给他带一块名表回来。能带回吗?你只能对你朋友说“sorry”,因为你持的是去欧盟的签证,无法进入瑞士,瑞士还不是欧盟成员国。
    其次,欧洲的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三个人,而且他们的一些音像资料和奇闻趣事也有助于了解欧洲一体化建设。如“欧元之父”蒙代尔,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他长期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的经典代表著作包括《目标经济学》和论文《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等。199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蒙代尔,以表彰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的分析”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以一篇论及“最适当货币区”的文章奠定了欧元理论,最终促使欧元出台。因此,蒙代尔被尊称为“欧元之父”。蒙代尔作为“欧元之父”还有三个经典故事:一则是他曾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院士,但他根本没拆信,对此荣誉全然不知;二则是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后,忘记出席就职典礼,让等待听他就职演说的崇拜者空欢喜一场;最后一则是他担任《政治经济学报》主编期间,经常懒得看布雷顿森林协议制定固定汇率政策,即采用固定汇率之际,蒙代尔已进行有关浮动汇率及资金高度流动的突破性研究。还可以让学生看三位人物插图,其中有两位即让.莫内和舒曼都是法国人,从而让学生明白法国在欧洲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理解法国在欧洲以“老大”自居的心理是有历史原因的。德国也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国、强国,所以,法德的“核心欧洲”即由此而来。
    第三,从历史联系现实,能够鉴古知今。教师提出问题:从欧共体出现的背景看今天东亚的发展趋势。一是欧洲不大。全洲的面积为102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略大一点。欧洲各国间往来便利;其次,欧洲人的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不可或缺的基础。特别要指出法德的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为它们在历史上是宿敌,普法战争及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使法德两国之间的怨恨极深。但他们又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最大的国家,在西欧具有影响力。然而二战后初期西欧诸国已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是超级大国,是一流强国,当时西欧任何一国都不是美苏的对手,欧洲要自强,惟有联合。如今的欧盟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典型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为了应对欧盟的竞争,也发起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的区域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历史上,东亚人同属儒家文化圈,有过非常密切的合作,今天,为了加强亚洲合作的东亚共同体正在酝酿之中,亚洲共同的货币—亚元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但是,在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关键是中日和解。中日在东亚的地位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与法德极为相似。中日是亚洲两个最主要的大国。中日之间曾爆发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彼此积怨很深,但中日终究也会达成谅解,化解历史上的恩怨,从而携起手来,实现亚洲的联合。东亚共同体形成后,原可引发东亚各国冲突的某些方面可以共同置于一个双边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永久消除引发彼此冲突的隐患,就像引发法德长期战争一样,其根源是两国的煤钢资源,而《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把煤钢资源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永久消除了引发两国间冲突的隐患。
    第四,灵活运用知识。欧盟的统一货币是欧元,它又是全球范围内惟一可以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为了体验欧元的价值及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联系今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观众购买门票、购物所用的货币最多的是什么?人民币兑换欧元是怎样兑换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愿。

四、教学反思与置疑

教学反思是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补救,下一课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可归结为:
(1)教材处理意见。如《欧洲一体化》这一课,可以向教材编者提出质疑:2004年5月1日,又有匈牙利等10国加入欧盟,现在的欧盟共有25国,教材再版时似应反映出来;P.170和P.171两处提到《罗马条约》,而且有逻辑顺序不清之嫌,将P.171有关《罗马条约》的叙述紧接在P.170“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之后似乎更妥。
(2)教学方式的安排。包括对本节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使用哪些教具,配合本节教材补充哪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富有说服力的史料等。
(3)学生的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学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4)课后自我体会。包括讲授本节课的自我感觉如何,本节课中最得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