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
《中史参》请同仁共同关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
最新热门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改座谈五

时间:2009-10-18 17:19:45  来源:中史参
 

中史参:顺德一中历史课改座谈之五

主持、整理:广东佛山顺德一中高中部李长福、罗士祷

【活动说明】为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积极稳妥、持续深入开展,顺德一中高中部历史科组的教师们在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于2005年7月10日在高一年级组织了对“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师生座谈会,大家本着客观公正、求真务实、分析探索、反思批判的态度与精神,对一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并对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些活动既是新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参与座谈会的教师有李长福、罗士祷(均为顺德区历史课改指导小组成员),全仁经(广东省特级教师),杨幼全、杨红霞、姚纬等,参与座谈会的学生有尤佩云、杨文俊、黎志茵、李俊仪、吴婉仪等若干同学。为了便于交流与探讨,座谈特设了八个专题。此次活动由全仁经、梁仁华(顺德历史教研员)策划与指导。

五、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认识

李长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新的变化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一年来,我校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进行了分组合作讨论试教学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探索,请同学们谈谈参与这些探索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尤佩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就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拓宽其他同学的视野,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有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

李俊仪: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陈嘉欣: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大家各抒已见,综合起来的答案有时比课本所归纳的还全面,而且在这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对史实的掌握和分析,再作出评论,也是在提升自己感悟历史的能力。

杨文俊:能使学生的思路更活跃,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而且在分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相互之间的观点也得到交流、补充和质疑。

吴婉仪:只有自己认真地思考过了,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组员互相讨论,可以交流一些好的想法,共同提高不同同学的水平。有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补充老师想法的一些漏洞。有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个别回答问题时,课室里大多会陷入一片沉死寂。如果先让同学们讨论,互相交流,再让同学们回答会更有信心,答案也更完整。总之,分组讨论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辩论和思维能力,还能活跃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这种方法很对学生的口味。

姚惠婵: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打破课堂沉闷气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和活跃思维。

李志铭: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是有很多优点,它也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会影响学习进度,不允许广泛采用,是个遗憾;另外,由于在讨论之前我们往往还不能明确地把握教材,加上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讨论起来易偏离方向,这也是个不足。

李嘉豪:如果小组成员毫无积极性就难以继续,例如我们这个小组,有些成员很有见地,积极发表意见;但有的却若无其事,好像事不关已,影响讨论的进行。

何倩卿:所以应该科学地进行分组,取长补短。如果同组同学水平相当,很难得出更好的更有创新的意见。

黎志茵:是的,我觉得假如组员分配得好,大家相互促进的话,对促进教与学的水平都很有帮助的;但如果组员之间互不信赖,积极性不高的话,就难有成绩,难以提高。

张辉豪:科学分组确实很重要,但另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老师的指导作用,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同学们知道怎样讨论、怎样表达,这样才能使分组讨论式教学持久地进行下去。

罗士祷:看来,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法基本上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它有助于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便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便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便于培养同学们的参与精神和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优点多多,这也新课标所强调的合作学习的本质意义所在。

全仁经:但是,从同学的发言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一是要选好讨论的主题,讨论主题应符合课标要求,进一步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生活实际;二是要科学分组,明确责任,使组员之间真正能够取长补短,在知识、方法、能力和思维等都能共同进步;三是加强方法指导,能讨论、会讨论,能说、会说,使合作讨论能够热烈有序地进行;四是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及时、正确地评价,激发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

罗士祷:下面再请大家谈一谈对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看法

尤佩云: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活动,它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通过上网查资料,请教同学、老师,同学们能在课外探究性学习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使同学们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李俊仪: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学会、感悟、运用所探究的东西。

张辉豪: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及动手能力。

杨文俊: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是同学们用课外时间充实自我历史知识,对历史课本作更深入理解和研究的过程,对同学学习历史有一定帮助。但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后各科学业十分紧,课外时间短缺的原因,本人建议同学还先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先把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好,再根据自身兴趣、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课题大小等,切忌一步登天。

陈海贤:能够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更好地学习历史、认识现实。

吴婉仪:在课本所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的话题。不仅能扩大知识面,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更广泛的兴趣。

吴满明:课本的容量毕竟有限,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有些问题需要通过课外探究性学习才能有较好的认识,但不能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任务。

卢婧琪: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真正亲身去调查、探讨的很少,因为学习紧张,大多是上网找资料及讨论。

冯家灵:我有同感,许多同学只是上网查查资料就行了,考查的可以说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归纳分析的佷少。

黎志茵: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这无疑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在短时间内要催交成果的话,恐怕会有些问题,而且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梁仁华: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立起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重要意义,也得到了大家充分的认同和肯定,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杨幼全:同学们也指出课外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客观事实。我建议在确立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时,注意以下几点:一、以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同学们整体素质为归宿。二是以教材为依托,密切联系教材,或者补充教材的论述,使之更详尽、全面;或者进一步拓展对教材某一问题的掌握;或者进一步深化对教材某一观点的理解等等。三是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四是资料搜集要方便。另外,老师要加强对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注意及时地评价、总结和表扬。

罗士祷:新课程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还强调自主学习,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

尤佩云:由于课本一课的内容多,我认为应该在上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尽量弄懂课本的知识要点,把不懂的做好标记,待上课时认真听讲,并在课后请教老师和其他同学,而且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平时应多看相关的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见识和思维,这样学习起来就游刃有余。

卢婧琪:第一是自主思考问题,要有对问题的敏感性;第二是多交流与合作;第三是自主去探究,通过各种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第四是自主提出自己的观点。

李俊仪:课前预习,有不懂的东西,自己去查资料解决;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思维走,勤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遇到问题,要自己去发散思维地去想,想不通再问老师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杨文俊:首先阅读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材原有的体系,建立一条适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再通过求异思维,把各个重要的历史大事置于世界范围来探索,比较不同地方的差异,及探究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如发现问题则自主探索,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大胆地总结,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杨梦笔:自主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科兴趣,从而主动从课堂、课本乃至课外读物自主获取知识。

杨红霞:我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谈到自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者能参与确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和掌握学习进度;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存动力的支持,能从学生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由于受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自主学习活动理解还不到位,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到位,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