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夏辉辉:广东教育厅历史新课程研讨会问题纪录

时间:2009-10-18 17:19:52  来源:夏辉辉
 新课程研讨会问题纪录(包括课标解读、教学及评价、新课程下的高考)

2005年11月5日,我受到邀请,参加了广东教育厅教研室召开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研讨会”。

地点在广州市广卫路,一个颇难找的地方。

与会人员比较杂,至少我是杂的那种——省教研员称来者均是新课程改革的“先锋”。当然,来者亦有着我久仰了的“大牌”们:省实的邹樱老师(她准备调到省考试中心了,呵,是命题组的核心成员了);有在网络上久仰的顺德一中的李长福老师,还有大名鼎鼎的金山中学的李绍金老师。

会议的核心内容是省教研室要编一本新课程实施的培训材料《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与评价》,希望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有所帮助,组织大家讨论稿件的结构并进行分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省教研员以期建立新课程研究组,形成团队,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新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把新课程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都摆在了桌面,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作。

如课标解读与新教材的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发言:

1、一些青年教师拿着新教材就走上讲台,根本不研究课标,完全按老教材来讲课。

2、四大版本对课本的解读非常不一致,如诗歌的起源,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面对这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再让学生死背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高考一定不能再考定论,材料类型的题是一个大趋势,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将是考察的重点。

4、我们要求全省再统一解读新课标,出一本参考书,把各大版本的观点一一对比,把共性的结论提出来。

5、现在应当重视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模式的推广,备课应当是一个单元的大备课,这样才会科学,新教材没有按通史,把时间砍得零零碎碎。如文化,每一课都有宋代经济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宋代经济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经济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一定要进行整合。有的学校已经把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

6、深圳中学的上课已实行模块教学,即每个老师固定上一个模块,教师走班,并且请物理美术等“客座教师”来讲一些内容。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这里涉及到教师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了。

7、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包括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修养也有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非常迫切。

关于新课程教学评价:

1、南海桂城中学就教学评价作了很多探索,过程性评价中运用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主题的评价都已深入到各个学科,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运用开放性试题。但师生所花时间太多,大家疲于应付,现在基本已处于平息状态。

2、华师附中李老师则认为,过程性评价一定要有客观依据,如作业、作品,要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才有据可依,要不就会让学生陷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盲目互捧状态。

关于高考模式,各位专家和准专家们亦进行了交流。

广东高考初定为3+X+文科(理科)基础,3是指语数外,X是指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的一科,基础即六科合为一张卷,文科生则政史地占70%,理化生占30%,理科生则反之,题型全是选择题。关于历史选修课的考法,必修全考,占60%,选修六选三,占40%,一张试卷中六个选修内容全有,由考生自己选择。

这里有个难题,从技术上而言,选修六个模块的题要做到难度、信度、效度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是非常不易的。那么选哪三科才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考呢?大家都认为选修的前三个模块(重大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都比后三个模块(人物评说、历史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要大,选前三个模块可能会比较难学,但它们有利于必修的学习,后三个模块可能比较易学易考,但容易出现题目忽难忽易的情况,而且与必修学习联系不大。所以各有利弊,由各校师生自主选择了。从这一考试方式来说,还是体现了选择性,但是,是从学生选择变成了教师选择。

从会议中,我体会到:

1、更多的骨干教师们是看好这次课程改革的,大家都在积极的探索,而且越是层次高、生源好的学校更显得生机勃勃,让人感觉到他们已经领先一步。

2、大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法非常值得学习,如研究性学习、教师进行模块教学、必修与选修的整合,历史教学与政治、地理教学的揉合,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3、大家都已清醒地认识到“背多分”的历史教与学的方式已过时,可以说从2000年至2005年广东高考题指导着大家以背为主要学习方法。新教材一标多本的模式,除了必要的记忆不能抛却外,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专题为中心的对历史的深度认识变得非常重要。

4、大家还看到,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高考必然还带有旧考试的很多痕迹,例如文科基础与理科基础,内容全在基础上,全用选择题,而且很可能是更零碎的拼盘。对于历史科的考试,能不能真正起到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作用,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关于高考模式,各位专家和准专家们亦进行了交流。

广东高考初定为3+X+文科(理科)基础,3是指语数外,X是指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的一科,基础即六科合为一张卷,文科生则政史地占70%,理化生占30%,理科生则反之,题型全是选择题。关于历史选修课的考法,必修全考,占60%,选修六选三,占40%,一张试卷中六个选修内容全有,由考生自己选择。

这里有个难题,从技术上而言,选修六个模块的题要做到难度、信度、效度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是非常不易的。那么选哪三科才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考呢?大家都认为选修的前三个模块(重大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都比后三个模块(人物评说、历史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要大,选前三个模块可能会比较难学,但它们有利于必修的学习,后三个模块可能比较易学易考,但容易出现题目忽难忽易的情况,而且与必修学习联系不大。所以各有利弊,由各校师生自主选择了。从这一考试方式来说,还是体现了选择性,但是,是从学生选择变成了教师选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