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
吕准能:构建高中历史教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最新热门    
 
江苏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18

时间:2009-10-18 17:20:27  来源:无锡
 

(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课程目标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这些文明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已经与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它们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网络学习和户外考察等学习方法,深入体会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能够在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分析和比较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自豪感,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深刻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课程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的了解、感受和分析之上的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它让我们感受这一课程的无穷魅力,接受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它让我们敞开历史视线,开阔国际视野,树立自觉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六个专题来呈现的,每个专题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专题在表述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意蕴。它告诉我们如何含英咀华,如何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又如何在尊重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为此,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课程目标里的六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文化分析和历史价值呈现出来。

 

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1.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重大意义。

4.确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兴趣和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意识。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应多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标准。

3.引导学生选取一处(项)家乡的或自己熟悉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切感受身边的历史文明。

4.从传承人类文明和优秀文化及国际性的参与度方面,认识保护世界遗产活动的重大意义。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尽量向学生展示最新最全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概念。

2.突出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彰现其丰富性、延续性和悠久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阐述世界遗产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具有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树立不忘历史教训,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观念。

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

2.认识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3.体会到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传承文明的重任。

1.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帮助学生理解破坏或损害世界文化遗产的因素。

2.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依存的,进一步明确两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引导学生选取一处(项)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尽可能地做些实事。

4.引导学生围绕世界遗产的话题畅所欲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史论共享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它们各自代表的独特文明,反映了世界不同区域历史发展的文化特征;它们的交汇融合,表现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及影响。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借鉴,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创造更高级文明的基础、源泉和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行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以“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作为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促进了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起到了教育人们树立全面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传承的文明和继承的文化成果已经与自然融合成了一个统一体。

 

 

二、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和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

2.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3.体会人类文明历史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古代埃及文明是大河流域古老文明的杰出代表。

2.简单介绍古代埃及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变迁,帮助学生理解金字塔和神庙群产生的历史背景,以进一步认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3.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源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和神庙群的外部特征,感受建筑物的恢宏壮观和历经的历史沧桑。

4.引导学生由金字塔和神庙群说开去,进一步探讨古代埃及文明的其他方面,充分认识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1.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

2.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感受古代埃及人的聪明智慧与艰辛劳动。

1.组织课堂讨论,呈现有关古代埃及金字塔的诸多未解之谜,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上的意义,同时适当关注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3.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金字塔建筑,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4.引导学生搜寻金字塔在后世建筑物中的变式,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1.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情况。

2.说明拯救世界遗产活动的意义。

3.养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1.简单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缘由,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2.通过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性,说明国际性活动对保护世界遗产的积极作用,体会历史文化遗产的世界性和永恒性。

3.引导学生例举我国经济建设中注意保护历史遗产的行动,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已成为共识,而这正是保护世界遗产活动意义的体现。

 

史论共享

 

1.古埃及文明的地位:古埃及文明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东亚的中国文明与南亚的印度文明,共同构建了早期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古埃及现存的历史遗迹,是我们追溯和探究人类文明起源的坐标与基石。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0年提出“努比亚是人类的遗产,是人类的财宝”的倡议,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出援助保护和拯救文化遗产的呼吁。后来的有关世界遗产的理论概念及组织机构就是从这时开始萌发形成的。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正是这种意识,使这些承载的历史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下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