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张铭:历史必修1第七八九单元

时间:2009-10-18 17:20:48  来源:张铭
 

张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表7-1 英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背景

议会制度的起源

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光荣革命

1688年。最重要的成果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确立

《权利法案》

时间

1689年

内容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特点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

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发展

责任制内阁

时间

18世纪前期

内容

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组成责任制内阁。

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不同政党都通过议会斗争,提出自己的主张,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作用

国内影响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意义

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特点

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表7-2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制定

背景

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邦联国会的权力极为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

地点

费城

机构

制宪会议

原则

“分权”与“制衡”

联邦政府的构成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衡

1787年宪法的影响

意义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它将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科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局限性

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表7-3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兰西共和艰难历程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行政权归于总统

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

意义

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

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

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建立

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

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普鲁士邦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过程

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帝国的建立

1871年初建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

政体

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

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

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

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性质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影响

消极影响

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

德国终于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表8-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背景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阶级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

思想条件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条件

马恩深入工人群众,出席共产主义同盟代表大会

标志

《共产党宣言》

时间

1848年

内容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表8-2 巴黎公社

背景

外因

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成立

内因

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成立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革命措施

政权建设

废除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

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社会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失败

5月底

巴黎公社被临时政府血腥镇压

历史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表8-3 俄国十月革命和胜利

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交汇点

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国际环境有利

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革命进程

二月革命

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七月事件

临时政府向彼得格勒示威者开枪,造成六百多人伤亡

八月决议

通过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国家权力的决议

十月决议

通过了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历史意义

俄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

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表8-4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基础的奠定

政治

巩固政权

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

经济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命脉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恢复和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结果和意义

到1952年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政策:

赎买政策

意义

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表9-1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国的“冷战”政策

背景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苏联实力及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表现

杜鲁门

主义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

计划

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背景

二战后期东欧各国人民,把反法西斯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苏军进入这些国家,为东欧各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表现

东欧

南、阿、捷、波、保、罗、匈和东德等人民民主国家

亚洲

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华约

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政治

国家分裂

德国

1949年西部在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东部在苏联下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

1948年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

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军事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7月,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基地,被美国发现。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

 

表9-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背景

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中联系密切

过程

1950年

舒曼计划

1951年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3-1986年

欧共体经历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措施

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

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

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

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作用

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经济的恢复

原因

日本的社会改革

美国的大力支持

朝鲜战争的刺激

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

经济的高速发展

时期

1956-1973年

原因

《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的提出

日本政府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

进行设备投资和更新,引进先进技术

“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的提出

结果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日本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

目的

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开始时间

20世纪50年代

提出主张

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正式形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重要任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的 振兴

1949年-1966年取得很大成绩

“文革”十年受到很大损失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表9-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解体

东欧剧变

实质

社会制度的变化

典型

波兰剧变

德国统一

原因

历史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苏联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原因

“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

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

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八一九”事件

1991年

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

1991年底

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的阿图木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停止存在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格局基本特点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表现

美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以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盟的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

日本

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俄罗斯

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中国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